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首《游子吟》或成中国文学史上讲述母爱主题的诗歌中的桂冠,而且没有之一了,这首从小就背的诗便出自大诗人孟郊之手。这首诗的传诵程度和咏鹅差不多,几乎到了人人可以背诵的程度。用现在的话说是现象级作品,可孟郊这一生并没有因为这部好作品而成为有名的人,没有走上人生巅峰,反而吃穿都成问题,这可能就是人不火,作品火的典型例子。孟郊出身不算好,父亲是一个偏僻县城的小县尉,俸禄勉强能够糊口,本来日子还能过下去,可更糟糕的事发生了,也就没几年,孟郊的父亲去世,家里只剩下他母亲和三个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不过孟郊不怕苦不怕难,一直在村里陪着母亲,帮助母亲干家务。所以他在村里的名声也渐渐传开,谁不知道孟家有个大孝子。
虽然孟郊人在村里,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读书,家中那点银钱全都换成书籍,加上他有天赋,所以也是十里八村中很有才学的人。据说有一年冬天,一名钦差到孟郊的家乡了解民情,县太爷摆了席面请钦差吃饭,身穿褴褛的小孟郊走了进来,县太爷觉得他是叫花子,便让人将他赶出去。可孟郊一开口就是家贫人不贫,离地三尺有神仙,钦差觉得这个小孩儿有点意思,所以就想考考他,命人又在下首摆了席面请他吃饭。钦差见他年纪小,出了简单的题目,小小青蛙穿绿衣,孟郊见钦差穿着红色的官服,桌子上又有螃蟹,他马上回怼大大螃蟹穿红袍。钦差有点生气,你小子有点不知深浅,还敢骂我呀,让你吃不了兜着走。钦差又说小小猫儿寻食吃,孟郊镇定自若的说大大老鼠偷皇粮。当时钦差和县太爷吃的可不就是救灾的粮食,他们吓得身上出冷汗。孟郊小小年纪就不畏强权,还暗自讽刺钦差和县太爷贪污公款,堵得他们俩个大人说不出来话,可见他性格多么的正直。
孟郊在村里一直生活到三十岁才出门游历,大多数才子游历的第一站都是长安,到长安的目的不外乎是谋官位或求前途,亦或是参加科举考试。但孟郊不一样,在三十岁到四十岁的这十年中,他去了很多地方,但都没有求职的心思。也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现状,让天底下的读书人心灰意冷,安史之乱后,朝廷为了安抚各地的叛军和藩王,随便赋予这些人职位,甚至有些人不读书也可以有很高的官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直以来唐朝的读书人信奉着这个真理,所以拼命读书,目的为的是考取功名,为的是拥有官职后为民请愿。当这一切规则发生了改变,读书人的信念彻底崩塌,就会有心灰意冷的人开始摆烂,孟郊就是这样的人。他摆烂了十年,亲眼见证了战乱,认识了一俩个朋友,还和其他诗人一起唱酬。十年的时间里,他除了写诗和游玩,没有做任何对于仕途有利的事情。他的行踪不定,随心所欲的走,目的地也是临时决定,他这个心态简直可以成为神仙了,实在是无欲无求了。
到了四十一岁时,不知道是迫于生存的压力,还是被家人所逼迫,他终于开始想着干点儿正事了。这也就是在唐朝,要是换成现代社会,他这个年纪想考公也来不及了。孟郊通过了家乡的考试,动身去长安参加最后的复试。但考试哪有一帆风顺的时候,四十二岁时,孟郊第一次科举考试以失败告终。不过在这一次考试中,孟郊认识了韩愈,他们俩个人的性格都很孤僻不合群,所以反而能聊到一起。孟郊虽然比韩愈大了十七岁,可俩个人成了忘年交。可能就是因为生活上的窘迫,才让人的自尊更加敏感。吃不饱、穿不暖,可又冻不死。贫苦的日子会让孟郊不喜欢与人交流,社交的背后是资源交换和金钱成本,这些孟郊都没有了,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背景,所以学会独行独往。
不过韩愈不一样,他们在性格和理念上出奇一致,在写诗上孟郊算是前辈,可后来还是韩愈极力推崇孟郊,只要孟郊发新的诗文,韩愈马上一键三连转发点赞,各种层面上鼓励孟郊,才让孟郊在文艺界立住脚。转过年来,孟郊不相信自己会输,他认为自己的能力远远超过考试要求,考一个进士应该得心应手,不应该失败才对。所以他马上参加了下一年的考试,可结果还是失败。不过更让人难过的是韩愈上榜了,自己的失败固然可喜,可朋友的成功更让人倍受打击。况且孟郊的自尊心这样强,他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会再次落第,加上人已经过了中年,人生已经走了大半,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孟郊开始羡慕路边的小花,起码还有太阳的怜悯,他的人生连光都照不进来,这人间连一片云都不给他。他对唐朝的考试制度很失望,正如他所预期的那样,唐朝已经恢复不到往日的盛况了。其实回头看,唐朝历史中的大诗人,几乎没有几个人是一次高中的,大概都要磋磨好几年才能金榜题名。
孟郊心中很难受,于是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游终南山,他看见这些人整日修仙论道,过得日子那叫一个快活,突然间顿悟,自己这是何苦呢,整天抱着一本书苦读,身上还没有银钱,连吃饭都成问题。即便是考上了又能怎么呢,无非是做个小官,消磨几年时光,人也去了,这一辈子活得毫无意义了。他写了很多诗表达自己的不满和痛苦,他不知道未来在何方,他被考试伤透了心。这不就是考高成绩不理想的你,哪怕工作几年后,还会对当初的成绩久久不能释怀嘛。孟郊就是这种心情,他不想回忆痛苦的过去,所以不想再参加科举考试,这辈子就这样混沌过去得了。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最能看透人性,他写了很多关于人生和命运的诗句,只有韩愈认为写的好。其他人估计只觉得这个人真聒噪,考不上就考不上,只有你一个人唠唠叨叨和一个怨妇一样。可孟郊的母亲对他循循善诱,还是起到帮助的,孟郊蛰伏几年后,决定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孟郊是个大孝子,怎么肯让母亲伤心呢,其实家里生活十分困难,难以支付他考试的费用,就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孟郊囊中羞涩,却不肯说出口,母亲自然知道他的窘境,他身上的衣服就是他母亲一针一线缝处理的,这才有了件勉强得体的衣服穿。
孟郊原本对这次考试不抱希望,可结果喜出望外,他竟然考上了。此时的孟郊已经四十六岁,他成为大唐预备官员。高兴之余又写了很多诗,也对朝廷刮目相看。原来朝廷还是能鉴别人才,也不是全靠关系才能当上官,只要自己肯努力,未来的大唐肯定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只有这一天,阳光照了进来。年近五十的孟郊还是太幼稚了,考上进士是一回事,做官又是另一回事。等来等去,朝廷也没有安排孟郊官职。等到五十岁这一年,孟郊才等来个县尉的小官,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命运真是兜兜转转的轮回。官职虽然不大,但总算是能糊口,母亲不用再劳作,可以跟着他一起生活。也就是这个时候,孟郊写出了举世名作《游子吟》。
不过孟郊没有柳宗元那份心性,柳宗元心中不平可知道造福百姓,孟郊喜欢摆烂和摸鱼。他很少去处理公务,每日骑着毛驴到处走,写不出诗就不能出门,在家里抓耳挠腮的想。也因为这个缘故,他们给孟郊取了一个外号“诗囚”。孟郊在职场上整天都是摸鱼,工作没有人干,其他同事心中早已不满。上司只能再请一个人分担孟郊的工作,可人家不能白干活,所以孟郊的薪资也被分走一半。本来钱就不够花,每个月都没有剩余,现在孟郊更穷了。糊里糊涂过了三年,孟郊心里过意不去,他好不容易上岸,至今还能回忆起当时的意气风发,可实际上朝廷没把他当人看,只是分配到这里做县尉。没办法实现理想,孟郊自甘堕落,不醉心于政务,只知道写诗玩乐。也可能是他性格孤僻刚正,和县太爷合不来,县太爷为了排挤孟郊,故意请一个人和他打擂台,才逼得孟郊彻底摆烂不去上班。
不管原因是什么,结果是这半份俸禄就是拿到手里,也不能改变生活,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没这份工作,大不了吃些野菜度日。沉思多日后,孟郊决定辞职不干了。又过了几年,孟郊总算是迎来一件喜事,他的老朋友郑余庆当了河南尹,请他去做洛阳做协律郎,这个官职钱多事少,正是孟郊所喜欢的工作。五十年过去了,孟郊总算是能吃饱饭了,饥寒交迫的日子和他说再见,穷这个字才算是能从他身上扒下来。安顿下来之后,他的朋友还帮他找了一门亲事,头发都要白了的孟郊顺利成婚,甚至还有了自己的孩子,可这个孩子刚出生不久就没了,这让他痛心疾首。命运没想这么轻易放过孟郊,次年和孟郊相伴了大半生的母亲也去世了,孟郊悲痛欲绝,亲人接连去世,他甚至连呼吸都觉得难受。可能是因为年龄大了,生出的孩子天生抵抗力弱些,医疗技术又没有现在发达,所以孟郊的孩子接二连三的夭折。为了缓解心里上的痛苦,他只能用宿命论安慰自己,后来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他彻底成了“孤家寡人”。
孟郊性格上孤僻,本就没什么朋友,他只能将自己的爱深深的埋藏在思念里,爱会随着亲人去世的时间越长变得越深。很多人不喜欢看孟郊的诗,觉得看他的诗,人也会跟着抑郁了,可孟郊把写诗当作唯一的发泄口,他将自己的痛苦用诗歌嘶吼出来,这才能暂时缓一口气。这世上最难过的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所以在孟郊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要承受着精神上的痛苦,还要忍受着物质生活上的贫瘠。孟郊似乎又回到原点,没钱没米的日子,靠着野菜度日,饿不死、冻不死,只是喘气而已。孟郊或许有认真思考自己这一生,为何一直在颠沛流离、坎坎坷坷,或许是庙堂真太高了,自己试图努力的攀登,但真的高入云端、难入登天。可是转身放下功名,进入江湖悠悠哉哉的一生,他的家境出身就已经明确了这条路也走不通,诗意且洒脱的江湖生活也离其太过远了。于是就是带着这种万念俱灰的状态下,孟郊沉痛的活到了六十七岁,命运好像真的喜欢和他开玩笑,已经到了步履蹒跚的年纪,事业上却忽然有了些起色,他被提拔为兴元军参谋,这可是个很好的官职,孟郊欣喜过望,赶忙收拾行李去任上,没想到突发恶疾,还没上任人就撒手人寰了。
命运就是喜欢玩弄人,每当觉得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时,现实就会又一次当头棒击。当低沉难过时,又会给些许甜头,这便是孟郊一生的真实写照。孟郊去世后,不仅无子送终,还没有钱料理后事,还是韩愈这个死党出钱给他办丧事,孟郊才能安眠于地下。也许是人间太过于拥挤了,像是孟郊这样孤独的种子,就没办法在人间开花结果。孟郊的一生足可以用一个“苦”字全部概况了,当他合眼离开人世那一刹那,他或许看到了自己骑在马上,瞭望着长安城的城门,一切他理解的理想与抱负,就在那座城里即将帮他一一实现,一切都应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一生留下五百多首诗,写尽了人生的荒凉和凄惨,道尽了人生的无奈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