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著名评估专家埃贡·G.古贝和伊冯娜·S.林肯所倡导的第四代评估——“响应式建构主义评估”较为盛行,他们认为,评估就是对被评事物赋予价值,是参与评估的人或团体关于评估对象的一种主观性认识,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共同心理建构”。该理论主张打破前三代评估(测量时代、描述时代和判断时代)中的管理主义倾向,改变自上而下、评估标准单一、评估主体一元的评估格局,强调评估的促进发展功能,关注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多元价值观,通过沟通协商形成共同的心理建构,使评估活动得到各方的认同。[1]
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既要尊重和遵循一般性教育评估的原则,更应体现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这一特定领域的特殊性。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的焦点主要不在测量,而在描述和阐明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事件,在于识别判断出就不同人群和不同学校而言这些事件所具有的一系列意义。具体来说,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应遵循以下五个关键原则。
(一)真实性
这是评估工作最首要的原则。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具有“导向”“区分”和“激励”三大核心功能,失去了真实性的评估也就从逻辑起点和根本上背离了这三大核心功能。为此,评估环境、条件和任务要尽可能接近现实,以便能实战式了解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真实举措、真实表现和真实效果;评估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反馈等要准确客观。
具体来说,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应当着力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比如,这所普通高中学校实际正在发生什么事情?校长和教师们实际正在做什么事情?实际的特色发展成就究竟如何?在特色建设总目标、建设平台、对建设方略方法和技术的理解都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这所普通高中学校里应该正在进行什么事?这些特色建设的事情和活动,对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相关者有何意义?不管教育行政部门或校长的意图如何,教师和学生们究竟积累了什么样的个人意义?学生(及其家长)、教师与校长对特色建设现实的解释有何不同又为何不同?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使学校的干部师生对特色建设有更加充分的理解,并使其行动与信念之间达到更好的和谐一致?等等。
(二)系统性
这是考察评估工作的专业化水准的重要标尺。系统的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将有利于实现评估主体与评估对象的价值认同,评估效果与评估预期的高度呼应。为此,在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中,应着力关注“三个统一”。
1.理念梳理与实践印证的统一
这既是为了观察并反思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过程中理念与实践的结合紧密度、互动协同度,更是为了促进并体现特色建设理论和理念对特色建设实践的超越——对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概括性总结、“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2]。因为,“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3]。
换句话说,应通过系统的评估,积极实现“理论的实践化”与“实践的理论化”的统筹兼顾和互动互赢。
2.现状分析与潜力预测的统一
这是对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核心价值的积极回应,有助于评出发展方向、评出发展空间、评出发展自信,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工作有意识、有依据、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
3.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这是对普通高中教育“服务社会”这一历史使命的担当,有益于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知名度、美誉度、辐射力和影响力,进而更好地形成学校与社区、社会在特色建设领域的有机融合、良性互动。
(三)协同性
普通高中三年的教育工作,有其独立循环、内在规律和协同机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普通高中特色建设也是学校长期以来积累的产物。为此,在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中,应当在聚焦特色的前提下,协同考虑学校发展的全面格局和整体运行,顾及学校的其他工作。
而从技术层面来讲,“协同性”还有一个重要体现,那就是:要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特色建设评估应成为学校、家长、社区、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等协商、沟通和互动的过程[4]。
(四)反馈性
“真正的教育进步只能通过这样的评估体系才能获得,这个评估体系给出反馈,也提供使用反馈的机会,因为参照公开的标准进行自我调整才能有出色的表现。”[5]
反馈,是组织或个人得到的信息,它提供了有关组织或个人的行为对他人产生影响的情况以及这种信息的往返交流[6]。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的反馈是关于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做过什么、做得如何以及还能怎样做等信息,是根据学校的意图、行动与结果,对“现实表现”和“理想表现”进行对标分析得出的。
最好的反馈是能根据目标和标准,提供尽可能经过证实的、有帮助的、关联到特色建设意图的证据,把特色建设的结果与典范样本、评分规则以及欲达到的结果(标准)进行比较,非常具体地、直接地揭示对普通高中学校校长和老师们来说是清晰的、可利用的实际结果。
为此,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一定要注意在评估过程中给学校(自己)提供获取和利用可了解自己表现的各种机会,从而能不断地根据评估目的对自我表现进行自我对标和自我调整,逐步完善自己的表现。换句话说,要把经过深思熟虑的、有效的自我调整视为重要的评估成果。
(五)可信赖
可信赖的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才是对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友好的且有帮助的。可信赖,不只是指统计上尽可能的无误,而更多地指相关的评估数据是校长、教师和学生们信任的、乐于负责的数据,要力求通过评估让学校看到自身纵向发展的增量与品质,进而增强深化特色建设的更大自觉与更强自信。
为此,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应着力关注评估信度的四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合理而有效的标准(先导性因素)、完善而适用的测量技术(保障性因素)、真实而精准的评估数据(基础性因素)以及训练有素且公正的评判(决定性因素)。
要通过评估,帮助学校正确处理学校特色与项目特色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特色认识上的不到位;正确处理学校特色与校长理念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特色选择上的不严谨;正确处理近期目标与长期规划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特色创建上的不持续;正确处理内涵发展与外在形式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特色成果评定上的不全面;正确处理特长学生与学生整体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特色目标确立上的不准确[7]等。
[1] 陈效民.基础教育学校评估新视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7.
[2] 孙正聿.理论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N].光明日报,2009-11-24(11).
[3] [德]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夏镇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46.
[4]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如何开展中小学校督导评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4.
[5] [美]威金斯(Wiggins,G.).教育性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61.
[6] [美]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适应型领导与学校改革(第八版)[M].窦卫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57.
[7] 李颖.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关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