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是什么东西?门票而已。”那天,与一个准备去应聘的大学生聊起关于文凭的问题,他率xing着如是回答。话里话外的自信,让人折服。
东运集团的前身是平运司,是一个用车轮子碾出平凉运输行业曾经辉煌的企业。那个时候,玩儿车轮子的是大哥大,玩车轮子凭得是真功夫,与花哨哨的文气无丝毫关系。司机行当的人,无不见多识广,拎着命玩出了豁达,言语间未免有些放浪形骸。所以,世俗之见,皆惯xing以为这群人“没文化”。
曾经,这群哥们姐们也颇以此为自豪——有文化没文化的,又有什么稀奇了?老子凭着真功夫玩转车轮子,钞票大把大把哗啦啦的往口袋里流,哼哼,谁个不眼红?
时代真是变了,社会真是不一样了。“文化”,这两个字如尖尖的麦芒,一窜一窜的,捅得人心里毛糁糁的,不安宁,且疼。
计划经济的时代,走了。体制改革,市场自动调节如突兀竖起的旋转木马,平运司一天天从鼎盛的巅峰,心不甘情不愿的滑,再滑,落入了谷底。平运司人痛定思痛,卯足了劲儿学习,学习,再学习。虽不见得个个有文凭,但可着劲儿装进脑子里的,全是“墨水”。这种变化,如改制后的东运集团,历三年ri新月异。自觉能动的自我修练,东运人虽一时半会甩不掉世俗扣在头上的“没文化”帽子,但心底里卯着的不服输的劲头,却是谁也不敢小觑。平平常常的ri子风生水起的过,虽无太明显的参照物可以比较,但心底里的自我实现之感却是满满。
“公司特招9名大学生!”这样的消息,如磐石,生生在砸进表面平静的湖里。
于是,东运人拭目以待。
大学生来了——集团公司高层亲自接风,亲蔼垦谈,推心置腹,厚望炽烈。
大学生来了——集团公司职工们奔走相告,咱东运终于划时代引进“有文化”的人才了!喜上眉梢,也是因为热泼泼的厚望!
也许,惟有这些有着特殊经历的人们——曾经的平运司人如今的东运人,才能够真真切切的明白,引进“有文化”的大学生,对已经走过初创期的东运集团意味着什么。
初创期,要的是“跨马能够闯天下”的人才。
而今,东运集团却已经大踏步跨入了“发展期”。发展期,需要的是“提笔能够定太平”的人物了。正如**所说的,开始你是革命的动力,到了一定的时期,你就可能成为革命的阻力,或者革命的对象。
历经坎坷的平运司人,如今的东运人,越来越明白这个道理。
“大学生来了”,“有文化”的大学生作了参照物,作了东运人称量自己的一杆称——可是,结果呢?失望!
用目前还坚守在岗的一名大学生的话说,“也许东运人的网上留言是对的,我们来了这么久,的确什么也没干出来。”不到7个月,9名大学生,走了5名,留下4名,留下的这4名,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能坚守多久。走了的也罢,留下的也罢,这些名字叫做“大学生”的人,承载了东运人太多太多的厚望——这厚望,是因为特殊行业的人们有着特殊的经历。要不然,如今这年月,“大学生”这三个字早已经什么东西也不是了,国民素质总体提高,大学毕业已经是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了。能力之高下全在于个人对不同工作岗位要求的适应xing。从这个角度来说,东运人的网上留言丝毫没有过份之处。能够有缘走进东运的年轻人,才真正享受到了被作为“大学生”看待的荣耀,想通这一点,感激犹且不及,哪里又会因为一半句“责”而压力丛生呢?所谓爱之深,方责之切。
凭着三年寒窗苦挣得一张门票,有幸以高起点加盟东运集团的大学生,对东运而言,无非可分三类:一是可以信任而不可大用者;二是可用而不可信者;三是可信而又可用者。大学生们无论是自己选择放弃,或被淘汰出局,或执著坚守,皆只一个原因:有没有能力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大学生们少年不经事,自视清高不染凡俗。稍许挫败感即会伤着,比如网上几句或咸或淡的留言。而事实是,张良成事,黄石公折之;韩信成事,小混混折之。或许,只有经过这样一些挫折,才会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才会历折而磨掉乖戾之气,历挫而磨掉酸腐之气,历败而磨掉迂阔之气。历折,方能成就自己,历折,方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方能把十年寒窗苦挣得的“门票”效应发挥到极致——十年磨一剑,试问天下谁是英雄?
2007年1月4ri午后于平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