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的区域性始终是地理学者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论题。编纂一套中国省市区的地理丛书,对认识中国地理的区域规律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加深理解中国国情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和东西都跨越5000多千米,陆域面积约960×104km2,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104km2。由于中国地域差异大,自然地理呈现出极为丰富的多样性特征;由于中国历史悠久,人文地理也呈现出一派绚丽多姿的景象。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在一个行政区内叠加在一起,构成一部丰富多彩的省市区地理,即组成了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区域格局。“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正是从综合集成的角度,系统地梳理中国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的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特征,并从全国的角度,阐述其区域时空变化规律。

中国国情特色鲜明,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环境分布地带性明显,资源保障不平衡等因素较为突出。“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正是从历史透视的角度,分析了省、直辖市、少数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理过程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特别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格局,在这个意义上说,丛书是对已完成的《中国地理》《中国自然地理》《中国经济地理》等重要学术著作或教材的补充。

“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的主要功能:一是中国地理课程和乡土地理课程的教学用书和教学参考书,完善高校师生和中学教师的区域地理教学的教材支撑体系;二是降尺度认识区域地理的科学著作,为区域研究者提供参考;三是从地理视角介绍中国国情、省情、县情的系统总结,为国民和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地理信息和国情教育参考。

“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的编纂,对深化辖区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加快缩小区域差异,特别是城乡差异,探求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模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模式的确立,需要客观把握国情、省情、县情,也需要认识辖区的地理规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已息息相关,同时中国各省市区的地理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任何一个省市区来说,今天的发展都离不开与相邻的省市区甚至国家和地区的密切合作。了解邻接省市区的地理格局,对构建相互合作的区域模式和网络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特别是处在同一个大江大河流域,或处在同一个受风沙影响的沙源区,或处在一个共同受益的高速交通线或空港枢纽区的省市区,更需要相互间的了解和理解、合作与协同,以追求共同发展,实现双赢或多赢的目标。

“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使读者可以从降尺度的视角,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的地理时空格局,加深对中国国情方方面面的理解;也能在省市区的尺度上,对中国地理进行系统而综合的深化研究,并能帮助决策者从省市区对比的角度,更客观地审视和厘定本辖区发展的科学模式。

“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由35本组成,包括1本中国地理纲要和23个省、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的34本分册。在每一本省级辖区地理图书中,都集中体现了“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的整体框架,即突出其辖区的地理区位,区域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总体特征,区域地理的时空分异规律,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等。此外,对省级区域地理,在突出辖区整体性特征的同时,更要重视辖区的区域差异,特别是城乡差异;对直辖市的区域地理,在突出其城市化的区域差异的基础上,高度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遇到的突出的地理问题;对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区域地理,在高度关注其自然环境多样性的同时,突出其民族自治区域的特色,特别是语言、文化等文化遗产的区域特征;对特别行政区地理,更加关注其特殊发展历程及国际化进程的地理特色和人口高度密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等。

34本分册具有统一的体例和结构框架,包括总论、专论和分论三个部分。

总论,是各分册的地理基础,是丛书分册之间可比较的部分,主要阐述各省市区的地理区位、地理特征和地理区划。地理区位是区域地理的出发点,强调从自然生态、文化和经济等多个视角,理解地理区位的特点和优势,结合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凸显各省市区的国内地位与区际联系。

地理特征是区域地理的基础和重点内容,也是传统地理描述的精华,强调以自然地理和人文/经济地理要素为基础,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为综合的地理概括,结合专题地图和成因分析,凸显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特征。地理区划是承上(总论)启下(分论)的重要部分,也是区域地理的理论体现,强调从自然生态、文化与经济的地域差异分析入手,梳理前人对区域划分的认识,凸显自然与人文的综合,最终提出地理分区的方案。

分论,是各分册辨识省市区内地域差异的主体,属乡土地理范畴,具有浓郁的乡土意蕴。依据地理分区方案,各地理区单独成章。每个地理区主要阐述:区域概况、资源与环境特征、产业发展与规划、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最突出或最重要的地理现象等。

专论,是各分册彰显区域综合分析和深入研究的部分,主要阐述省市区有特色的地理问题。这些特色问题大多是与区域发展联系密切的,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地理意义或地位的,由多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的区域综合特征,也有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的综合命题。这部分内容体现特色性、综合性、研究性,同时展现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研究新进展。

组织编纂“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投入。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高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研究实验室,承担了这项编撰任务的组织工作。2005年开始筹备,2006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立项资助,后组织覆盖中央和地方30多所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地理相关专业院系的教师参编本丛书。共分四个组织层次:一是编辑委员会,由王静爱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由各分册主编和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国家级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共同担任编委会成员;二是审稿专家群,丛书邀请各省市区的区域地理专家、全国高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部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国家级教学团队”中的教授和民俗文化、历史方面的专家担任审稿人,分别审阅丛书部分书稿;三是编务工作组,由苏筠副教授担任负责人,由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实验室师生组成工作团队;四是出版编辑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度重视,将其列为社内重大选题,指派王松浦、胡廷兰负责协调全套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全套丛书已被评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于2010年至2015年陆续面世。

“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在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资助的基础上,还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211工程”和“985工程”项目经费的支持,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人力、物力支持。当“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呈现在读者面前时,我要感谢全体编著者的辛勤工作与团结合作;感谢各分册的审稿人,他们是(按汉语拼音为序):蔡运龙教授、崔海亭教授、董玉祥教授、樊杰教授、方修琦教授、葛岳静教授、江源教授、康慕谊教授、梁进社教授、刘宝元教授、刘连友教授、刘明光教授、刘学敏教授、马礼教授、史培军教授、宋金平教授、孙金铸教授、王恩涌教授、王卫教授、王玉海教授、王岳平教授、吴殿廷教授、武建军教授、伍永秋教授、许学工教授、杨胜天教授、袁书琪教授、曾钢教授、张科利教授、张兰生教授、张文新教授、张小雷教授、赵济教授、周涛教授、邹学勇教授等,他们认真、严谨的审稿工作是丛书科学性和知识性的保障。特别感谢赵济教授和史培军教授在丛书编纂、审稿和诸多区域地理科学认识方面的重要贡献和指导;特别感谢编务工作组的青年教师苏筠副教授,她为丛书庞大而复杂的编纂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付出了巨大的精力;特别感谢董晓萍教授和晁福林教授对丛书区域民俗文化和历史相关部分的审阅和提出的宝贵意见。在此我谨向上述各位专家、学者对“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的指导与支持表示深深的谢意;在全体编著者和审稿专家工作的基础上,“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还得到各分册主编所在单位及其他许多单位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一并郑重致谢!

“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的编纂工作十分艰巨和庞杂,编著者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研究内容涉及面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迅速,加上经验与水平不足,会存在诸多不足和遗憾,尚祈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