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是一个经济区的概念,它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门市、中山市、东莞市、顺德市、南海市和惠州地区四市县以及肇庆地区四市县,区内总面积4.13万平方公里,人口为两千多万,分别占广东全省的23.2%和31.2%。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最早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洗礼,特别是以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顺德、南海等市为核心的新工业化产生了“核爆效应”,使这一大片热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西方传媒称为“爆炸性的持续繁荣”、“一块充满神奇的土地”。这一广东省的“精华地带”成为了最富活力的黄金宝地,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新闻媒体聚焦追踪的一个热点。
然而,当王志纲1986年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珠三角”的概念远远没有“长江三角洲”走红,零碎、表面的动态报道连篇累牍,但是作为一个跨县、市,跨时空的南方经济“共同体”的总体形象,始终没有立体地、多层次地、鲜明地展示出来。
这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富矿,但需要深度的发掘与开采,否则就会失之片面,甚至失之走样。
有一年,《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组《珠江三角洲纪行》,其中有两篇报道引起很大反响。
一篇是《吃喝观的新变化》,中心意思就是在内地当官的大吃大喝,公款吃喝,是党风中的一大问题,也是老百姓认为腐败行为中最来气的事。但是在商品经济特别发达的广东,已经不成为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了。在珠江三角洲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厂长脸通红,职工多分红”,言下之意就是厂长和当官的,吃得越多、喝得越多,说明生意做得越兴旺,职工分钱分得越多。因为大家是一条船上的,利益是一致的。
第二篇报道叫做《常委楼的新观念》说内地老百姓痛恨当官的用公款盖大房子、占公房,而这个问题在珠江三角洲也已经解决了,怎么个解决法呢?老百姓富起来以后,老百姓的房子比厂长的房子还要好,所以说这个问题也自然解决了。
王志纲认为,按照这两篇报道的逻辑:“党风你不用去管它,只要商品经济大发展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是什么观点呢?实际上是‘强奸’民意。”这组报道发表以后,许多老百姓就有反映,他们说:“这样的稿子一登,我们这里当官的更是大吃大喝啦,住的更大了。当官的还说:‘广东为啥商品经济发展了,就是因为人家厂长喝得脸红了’。”
所以,王志纲认为:“以偏概全是新闻记者之大忌,但又是新闻记者的通病。”他说,关键还是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有些现象从局部来说好像是真理,但是放在宏观的角度就有可能是贻笑大方的事情。因而,他强调报道要有思辨色彩:“深度报道不是一般信息的简单传递,它常常要揭示重大问题复杂纷繁的底蕴,因此,仅具有文字表现力是远远不够的。深度发掘,需要有理论的高度。深入要浅出就得借助哲学的思辨。”
他认为:“纯经济学、纯哲学、纯历史学、纯新闻学,都不能全部回答复杂的社会问题。好些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需要调动诸种手段,依靠多种手法才有作为。在方法论上我是推崇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的。但对复杂的事物在认识和解剖它时,就需要运用哲学、文学、历史、社会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这样,采写深度报道,才能给人展现和揭示一个立体的东西,才能雅俗共赏,让人受到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