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不过,无论是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终究是男权社会,女人的地位总是微乎其微的。《尚书·牧誓》中说:“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也就是说,母鸡是不可以打鸣的,如果母鸡像公鸡那样鸣叫报晓,就意味着天下要有祸事了。

这个典故出现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因为商纣王听信宠妃苏妲己之言,制作“炮烙”的酷刑,残害忠良,不问政事,每天过着荒**无道的生活,只顾自己享乐,任凭百姓黎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人们都认为是苏妲己魅惑了纣王,对苏妲己百般痛恨、诅咒。所以周武王伐纣时感慨地说,母鸡一旦打鸣,家境就要衰落了。令周武王想不到的是,多年以后竟然又出了个周幽王,为了让宠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这件事更加深了人们对“牝鸡司晨”的痛恨。

所以,当芈月干涉秦国朝政的时候,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很多阻力。最开始芈月听政的时候,是以“新王年幼”为由的,但是在秦昭襄王三年(公元前304年),嬴稷已经年满二十岁,并举行了隆重的加冠之礼。之后,朝臣们便纷纷议论,太后不应该再听政了,应该恪守妇道,退居后宫。

秦昭襄王四年(公元前303年),一颗拖着长尾巴的彗星扫过天际。在那个年代,民间一直认为彗星是灾星,如果彗尾扫过月亮便将有一场大灾难。因为其形状如同一把大扫帚,所以人们将其称为“扫把星”。

这颗彗星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恐慌。有人说,这是因为宣太后把持朝政的原因,牝鸡司晨,天理难容。有人说,如果宣太后继续干涉朝政,秦国将会有大灾难。

两年前,芈月刚平定了“季君之乱”,手中的政权刚刚稳固,没想到竟然又出现了彗星之事。

就在一些朝臣酝酿一场针对太后的弹劾之时,东部边疆忽然告急:魏国在齐国的支持下向秦国突然发动了进攻,意图扩大自己的领地,蚕食秦国国土。

蚕食他国领土的事情向来是秦国的专利,没想到这一次魏国竟然胆大包天前来进犯。其实,魏国之所以出兵攻秦,一方面是因为齐国的支持,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秦武王后的回国。

秦武王死后,王后没有子嗣,只好站在婆婆魏纾这边一起支持嬴壮,没想到最后王位没抢到,嬴壮、魏纾也都白白送了性命。武王后毕竟还年轻,而且也没有掀起多大的风浪,芈月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在铲除异己的时候放过了这个王后。但是,留在秦宫中肯定是不行的,经过一番思量,芈月决定将其送回王后的母国——魏国。

虽然芈月是一番好心,但这并不能减少武王后对她的仇恨。被遣送回娘家,对她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耻辱,这比直接要了她的命还痛苦。回到魏国后,武王后三番两次怂恿魏襄王发兵攻秦,并历数秦国的种种罪状。她告诉魏襄王:“此时秦国的新政权还没有稳固,如果趁着此时攻秦,一定能战胜秦国,得到的土地也能拓展魏国的领土,壮大魏国的力量。”实际上,她只是想向芈月复仇,对她来说,能不能得到土地是次要的,只要能瓦解芈月的统治,将那个令她恨之入骨的女人杀死,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武王后想得太过于天真了。这种复仇的方式,只能给魏国带来更大的灾难。

芈月却不知,正是自己的一时善念,结果引来了这场从天而降的干戈之祸。

在军国大事面前,嬴稷显得有些怯懦。虽然他已经完成了弱冠之礼,但是长久以来,他已经习惯了在母亲的羽翼下生活,无论大事小事总要先问过母亲,如果自己做出决定总是觉得不放心。

朝臣们满怀希望地看着他,希望他能像先王那样勇武果敢,拟定一个恰当的对策,但是嬴稷却犹豫不决,迟迟拿不定主意。他有心调兵遣将,派人前去迎战,但是又担心因此会惹恼了魏国背后的齐国。但是他又不能姑息魏国,任凭他们掠夺自己的土地。最后,茫然无措的嬴稷还是请来了母亲,让母亲帮忙定夺。

芈月当机立断,马上派向寿率领大军前去迎敌。她对魏国的做法格外愤怒,一再叮嘱向寿此战只可胜,不许败。不仅要收复失地,还要乘胜追击,让魏国知道秦国的厉害,同时也震慑一下齐国。

向寿胸有成竹,答应姐姐一定会战胜魏国,然后调遣了一批精锐将士,准备出发。

为壮军威,芈月亲自为他们把酒饯行。这支队伍里分成了一大一小两个方队,大队将士身着甲胄,小队将士只穿了轻便的短布衣。后者乃是秦国的死士,在战场上,他们会豁出性命与敌人死战,如果能活下来,以后的人生必然飞黄腾达,不仅会得到丰厚的赏赐,还会升官加爵。只不过,这些人里有人能活下来,有人终会战死沙场。望着这一批将士,芈月忍不住心中一酸,几乎落下眼泪。为战士们饯行,是为了壮大他们的信心与军威,她绝不可以流泪的。就算明知向寿也会有危险,却依然要笑着饮下手中的酒。

那些原打算弹劾太后的朝臣,经过这件事后对秦昭襄王非常失望。而对宣太后,反而有了一些好感。

向寿果然不负众望,率领着大军很快收复了失地,魏军主将率领着残兵败将慌忙逃回了魏国的蒲邑。

据《中国古代诸侯国存亡永(左讠右巽)异》《清一统志》《山西通志》等书的记载,蒲邑因河滩上生长着蒲草,所以称为“蒲”,商朝时曾称其为“缶邦”,春秋时称其为“蒲反”,战国时魏国称其为“蒲邑”,秦国时称其为“蒲阪”(从秦始皇时期开始),后来汉王莽称其为“蒲城”,北周明帝改泰州为蒲州,一直沿用至今。

著名的舜帝曾定都于蒲邑,这更增加了蒲邑的神秘与沧桑感。所以在战国时期,蒲邑就已经是古城了。

因为芈月有言在先,一定要好好教训一下魏国,所以向寿继续率兵追击,直到蒲邑城外。魏国慌忙派人去齐国求援,没想到齐国发现秦军来势汹汹,不敢派兵前去救援,魏王气得暴跳如雷,有心和秦国和解,但是又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只好硬着头皮迎战。

魏军连日来奔走征战,一直没有得到休息,又吃了败仗,军心严重受挫,所以很快就丢了这座城池,继续向东逃去了。向寿大获全胜,入城后犒赏三军。同时也规定,严禁士兵骚扰百姓,有违令者将斩首示众。

向寿打算休整一下然后继续进军,但是没想到芈月派人给他传来急报,要求他即刻收兵,除了留一些人驻守蒲邑外,其余人马上回咸阳。

这个消息让向寿惊讶不已,联想到近日来的有关彗星的谣言,他不禁有些害怕,担心是有人要加害芈月,所以赶紧班师回朝。

一路上向寿都忐忑不安,直到在咸阳城外见到了前来迎接的芈月和嬴稷,他悬了一路的心才终于放下来。

原来,是魏王派使者来讲和了,并且约定于第二年在临晋应亭(今陕西大荔东)朝见秦王。

向寿认为:“魏国依附于齐国在先,现在又来依附秦国,如此背信弃义的国家不应该与他们联盟,还不如直接灭掉算了。”

但是芈月有自己的打算:“彗星的出现,很多人都在对我指指点点,如果在此时大动干戈,一定会招致国人的不满,现在已经教训了魏国,不如见好就收,于名于实,都对我们有利。”

秦昭襄王五年(魏襄王十七年、公元前302年),魏襄王带了一队人马抵达秦国的临晋应亭,芈月和嬴稷一起与其会盟。

魏襄王已经年老体衰,两鬓如同霜染,身边的侍从一直搀扶着他。这一路舟车劳顿,魏襄王有些吃不消了。看到这样一位老人,嬴稷和芈月都是心中一惊。魏襄王曾经与嬴驷会盟过,也曾与嬴**会盟过。想到嬴驷,芈月不禁有些难过。魏纾与武王后都是来自魏国,这两场政治联姻曾经让魏国与秦国走得很近。虽然也有过几次兵戎相见,但最后都能和平收场。

一把年纪的魏襄王对嬴稷和芈月非常诚恳,希望能与秦国结成联盟,世代友好。芈月大受感动,潜意识里已经答应了魏襄王的请求。不过,她也非常理智地告诉自己,如果对秦国没有好处,就算再感动,她也不会答应魏襄王。

芈月想到了楚国。虽然目前秦国与楚国的关系还算稳定,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为了秦国的壮大,她必须找一个帮手共同对付楚国。此时此刻,魏国便是最好的选择。

当芈月提出这个要求作为交换条件的时候,魏襄王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之前与齐国交好,在齐国的支持下进攻秦国,结果当他们身处险境的时候,齐国竟作壁上观。他已经吃过一次这样的亏了,绝不肯再吃第二次。更何况,秦国是出了名的不守信用,他实在不敢相信他们的话。

这也是在芈月预料之内的事情。所以,她马上拿出了另一个筹码:归还蒲邑。

芈月镇定地告诉魏襄王:“只要你答应与秦国联手抗楚,我们不仅会与贵国保持友好,还会归还蒲邑。”

蒲邑对魏国来说非常重要。当魏襄王听到这个条件时,不禁心中一动。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魏襄王终于答应了这个条件。所以在以后秦国对楚国的战争中,魏国总是站在秦国这边,甚至还曾与秦国一起进攻楚国。究其原因,便在于这一次会盟。

战国时期,诸国之间互相争斗,又互为倚靠,无非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仅仅是在两年前,芈月主持了与楚国的黄棘会盟,约定与楚国世代友好,互不侵犯。然而在利益面前,“世代友好”的盟约如同一纸空文。当楚怀王还天真地相信盟约时,芈月已经开始了针对楚国的部署。

然而,当芈月费尽心机地为秦国谋利时,针对她的流言蜚语却此起彼伏。尽管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秦国,甚至不惜与母国作对,但是一些秦人并不领她的情,这一切,只因为她是个女人。他们坚信“牝鸡”不可“司晨”,否则国家将会遭殃。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天空忽然暗淡下来,刚刚还明媚的阳光竟然渐渐被黑暗吞噬。太阳越来越暗,好像有什么怪物正在一口一口将太阳吃掉一般。人们惊慌失措,都以为是有什么可怕的怪物来了。而那些宣太后的反对派更加坚信,这是上天给他们的警示,如果太后继续干预政事,国家就会遭受巨大的灾难。

史书上记载,那一天如同黑夜一般昏暗,整个太阳完全消失了。在那个年代,人们往往将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为鬼神的行为,其实,那只是一次日全食。

在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都说是因为宣太后干预政事,所以才会有扫把星出现,还没过几年又出现天狗食日。

朝中那些刚对芈月有了些好感的臣子,经过这一次日食后再次站在了芈月的对立面,反对的呼声甚至比以前还要强烈。他们悄悄奏请嬴稷,希望嬴稷能从芈月手中把权力夺回来,以后禁止任何女人干预政事。然而,善良的嬴稷迟迟拿不定主意,他实在没有勇气去威逼自己的亲生母亲交出大权,更何况,自己之所以能从燕国那苦寒之地回到秦国,甚至当上这一国之君,都是母亲细心策划的。如果不是母亲,只怕此时的他还在燕国煎熬着。

最终,嬴稷选择了放弃。从他内心里讲,他并没有觉得母亲掌权有什么不好,很多时候,他觉得自己实在需要母亲来帮助,如果没有母亲,他也许会不知道该怎么做。

不过,芈月不会放过那些背后诽谤她的人。她将朝中的几个坚决反对她的朝臣贬官的贬官,流放的流放,对民间百姓也下令,如果有人敢诽谤太后,立即斩首示众。

这条诏令发下当天,就有好几个人因此而被杀头。血淋淋的头颅,被高高地挂在城门上示众,这一下子终于堵住了百姓的悠悠众口,再没有人敢传播那些流言蜚语了。

总会有那么一些伤害,如果你放任不管的话,对方就会越来越猖狂。包容与原谅,只能感动善良的人,对一些心怀不轨的人来说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还会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强大起来,需要对给予我们伤害的人以反攻,唯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

芈月是秦始皇的曾祖母,世人都知道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或许这种基因早在芈月身上就已经形成了,并且一直传袭到了秦始皇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