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自我主义使他不愿意接受无意义的生活,而当他不幸地发现,自己不再相信某种更强大的力量(人类自认为会促进这种力量的终结)时,他就会试图通过构建某些价值观并赋予其意义,而不仅仅是那些似乎只是提升其眼下幸福的价值观。岁月的智慧选择了其中的三个最有价值的——真、美、善。为了这些价值本身而追求,似乎给了生活某种意义。尽管这些价值也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效用,这一点几乎毋庸置疑,但它们表面上看起来的超然无私,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通过它们,人类就能摆脱人性的枷锁。这些价值的高贵增强了人类对自己精神意义的不确定感,但无论结果如何,对这些价值的追求似乎证明了人类的努力是正当的。这些价值是广袤沙漠中的绿洲,人类不知道自己旅途中其他的终点,于是就说服自己,无论如何,这些“绿洲”都是值得到达的,因为在那里,他会得到休息,会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我有一种想法,“真”能在这个列表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出于修辞上的原因。人类赋予“真”以各种道德品质,如勇气、荣誉和独立的精神,这些品质确实常常通过人类对真理的坚持表现出来,但实际上它们却与真理毫无关系。人类发现这是一个自我肯定的大好机会,因此对坚持真理所付出的任何代价都不管不顾。但那时他的兴趣在于他自己,而不是真理。如果真理是一种价值,那是因为它是“真”的,而不是因为敢于把它说出来。但真理是判断的一种特征,因此人们会认为它的价值在于它所表征的判断,而不是真理本身。一座连接两个大城市的桥,比一座连接两块贫瘠土地的桥更重要。如果真理是终极价值之一,那么似乎没有人真正知道它是什么,这似乎很奇怪。哲学家们仍在为真理的意义争论不休,而相互对立的学说的支持者们则互相挖苦。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人必须听之任之,满足于普通人的真理。这很谦逊,因为其仅仅是对特定存在的断言。这只是对事实的**裸的陈述。如果这是一种价值,人们必须承认,没有比它更容易被人忽视的了。伦理学著作列出了一长串真理可能被合理拒绝的场合,其实这些书的作者本可以省去这麻烦。古往今来的智慧早已决定,并非所有说出来的真理都是美好的。人类总是为了虚荣、舒适和利益而牺牲真理。他不是靠真理,而是靠伪装而生活。有时在我看来,他的理想主义,不过是努力在为满足其自负而虚构的小说上,加上真理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