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主体性对内表现为人的人格、个性,主体性的提高也就是人格、个性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对外则表现为人的活动能力,主体性的提高也就是人作用于客体的活动能力的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活动能力是人改造自然的生产力;人的主体性的提高表现在人的多种能力的提高上,但最根本的是表现在人的生产力的提高上。“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1]
生产力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鲜明地反映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2]。人类社会的存在是和生产力分不开的。人类要进行活动,首先要能够生存下来;人要生存下来,就要有维持自己生活的物质资料;人要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人要进行生产劳动,就必须具有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生产力及其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在这两种矛盾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是决定性的,它决定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对矛盾的性质、状况和发展;而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中,生产力又是决定性的,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状况和发展。因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最终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从而影响生产力的变化发展。
正是根据这一观点,列宁提出了揭示、掌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生产力方法”。他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3]正是根据这一观点,列宁认为衡量、判断一个社会进步与否以及进步之大小必须运用“生产力标准”。他说,“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4];“生产力状况”,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5]。
在马克思看来,一切生产劳动都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完整地说,生产力是包括劳动者的力量、劳动资料的力量和劳动对象的力量三个方面的,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者相互作用的综合力。具体地说,劳动对象的力量是一种自然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和自然力”,是“无偿的生产力”[6],“科学又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7]。劳动工具是劳动者劳动能力的传导者,是附加在劳动者自然器官上的人造器官,是一种“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是“物化的智力”。马克思高度评价劳动资料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8]而劳动者的力量,也就是“存在于他的活的机体中的劳动能力”[9],或者叫“个人本身力量”[10]。
生产劳动中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属于生产活动和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合称“生产资料”。生产劳动和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的,也可以说是由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人和物两种因素构成的。“这样,我们就有了两个生产要素——自然和人,而后者还包括他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11]“劳动过程所需要的一切因素: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12]因此,生产力也可以说是由物的生产力和人的生产力组成的,生产资料形成“物的生产力”,劳动者形成“人的生产力”。从人与物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来说,“物的生产力”可理解为“客体生产力”,“人的生产力”可理解为“主体生产力”。马克思说:“生产力,既有表现为个人特性的主观的生产力,也有客观的生产力。”[13]
在劳动生产中,“主体生产力”和“客体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是很不相同的。人作为“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是劳动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马克思肯定人是生产劳动的主体,在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相互关系上始终主张人的因素第一。马克思说:“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14]列宁认为:“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15]
从客体生产力的形成看,主体生产力对客体生产力有一种创造作用。自然物质本身并非天然的生产力,成为客体生产力,成为劳动生产力系统中的必要因素,那是人的作用的结果,是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正是由于主体能动的创造,才不断拓展劳动对象,开发劳动工具,推动客体生产力永无止境地向前发展。
从客体生产力的性质看,主体生产力对客体生产力有一种启动作用。世界不会自动地满足人,客体生产力是一种被动的存在,只有当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同客体生产力相结合,才能激活客体生产力,使它真正成为劳动生产力的必要因素发挥作用。恩格斯说过,人的生产劳动“单靠机械和化学的辅助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相应地发展使用这些手段的人的能力”[16]。
从客体生产力的作用看,主体生产力对客体生产力有一种调节作用。应当说,每一种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本身都内含着一定的生产力,但这种能力如何发挥以及发挥得如何,都取决于主体生产力。同样的劳动资料或劳动对象,在具有不同主体生产力的劳动者手里,其作用的性质及其大小是显然不同的。只有劳动主体把握客体生产力状况,自由地调节劳动生产力内部诸因素的关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才能按照主体需要从整体上发挥客体生产力的功能。
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发展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至此,自然就提出一个问题:人是如何发展的,作为主体生产力的人的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什么?换句话说,社会发展、生产力发展以及人的发展的真正源泉是什么呢?马克思的回答是,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是人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7]
科学技术对于历史的推动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精神文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等,但首要的和基本的作用是作为生产力中潜在的特殊的部分,通过劳动者提高社会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18]科学技术不是作为一个独立要素“加到”生产力之中去的,而是作为影响生产力特别是主体生产力的“多种因素”之一渗透于三项基本要素之中的。“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9]马克思的这一论述表明,生产力中包括科学,但科学又不同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些实体因素,科学技术本身还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通过与生产主体以及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的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早就有了。马克思多次强调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归根到底”的作用或“决定性”的作用。例如,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20]“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21]“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22]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样的命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总括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所做的新的概括。1988年,邓小平提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3]1992年,邓小平又指出:“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2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的作用不是也不可能是自我实现的,它必须通过人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实际地提高人的主体性,才可能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就是说,要实现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就有一个提高劳动者的主体性特别是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问题,也就是同劳动者这个“首要的生产力”相结合的问题。过去,我们比较强调劳动者的作用,比较熟悉“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这个观点和命题。所谓“首要的生产力”,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也就是“第一生产力”,“首要”和“第一”没有实质性的差别。1960年我国出版的《列宁选集》的译文是“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25],而1956年出版的《列宁全集》的译文是“劳动者是第一个生产力”[26]。所以,当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人们自然想到二者关系如何,两个“第一”作何解释?
实际上,这两个论断都是正确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本身并无矛盾。人是首要的生产力,是就人和物的关系而言的。就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而言,说人是首要的生产力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人的确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如果深一步问人为何是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那就要看人的素质、人的主体性,看人是否掌握科学技术了。就科学技术和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关系而言,科学技术对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效能具有第一位的决定性的作用。人的素质、主体性不同,掌握、运用科学技术的水平不同,人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就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并不否认、排斥人是首要的生产力。
如果深一步问科学技术怎样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那就要看科学技术是否掌握劳动者了。科学技术要成为生产力首先要把科学技术物化在人身上,使人掌握科学技术,而后才能把科学技术物化在生产资料上。在这里,人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而且是科学技术物化的关键。正如邓小平所说,“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十七世纪,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掌握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都大不相同。今天,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革,都非常迅速。许多产品,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的产品来代替。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7]
总之,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所讲的人,是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人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人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的作用。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所讲的科学技术,是人掌握了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的作用。所谓“第一生产力”或“首要的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指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或具有科学文化素质的人。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2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5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列宁选集》第1卷,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列宁全集》第16卷,2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 《列宁全集》第41卷,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5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6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4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 《列宁全集》第36卷,3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375、3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211、219—2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0] 同上书,664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2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3] 《邓小平文选》第3卷,2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4] 同上书,377—378页。
[25] 《列宁选集》第3卷,8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6] 《列宁全集》第29卷,3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7] 《邓小平文选》第2卷,8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