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子,是每个普通人日常做得最多的事情之一。通过镜子,我们能及时修正面孔上不得体的细节,整理凌乱的发型,让自己更加完美。一个时常热爱镜子的人,一定很注意自己的形象,衣着必然得体,走在人群中必然自信,镜子是如此寻常又美好的物件,它能让别人眼里的自己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自己眼前。然而,普通镜子只能照清面孔是否整洁,心灵镜子才能照出人性的美丑。

什么是心灵的镜子呢?唐朝宰相魏徵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徵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唐太宗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与脾气,有时候也会被魏徵说得勃然大怒。可魏徵从不看君王的脸色,毫不畏惧,照旧该说的说,该指责的指责,他从来不怕说出来的话皇帝不爱听,甚至专挑唐太宗不爱听的说,前后共劝谏唐太宗200余次。唐太宗也很了不起,能忍耐下来将魏徵的意见听到心里去并付诸行动,魏徵为唐朝初年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平常,唐太宗有时候对魏徵是又怕又厌恶的,然而,等魏徵病逝后,唐太宗却悲伤地说:“一个人用铜做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做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与不对。现在魏徵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

唐太宗失去的这面珍贵镜子,便是魏徵的直言之镜。魏徵的言语多是针对唐太宗的言行展开,总的来说,唐太宗还是在借魏徵之口以自己的优缺点为镜,在我们生活中,其实无处不成镜子,他人都可成镜。

理想是一面镜子,现实也是一面镜子。理想的镜子告诉我们前头景色美好,值得为之奋斗努力,现实的镜子告诉我们要面对生活的残酷与生存的竞争,我们要学会正面现实,而不管是理想之镜还是生活之镜,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完美,明确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让自己更自信。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是指一个人要善于反思总结,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镜子。以自己的行为做镜子,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司空见惯的。而以他人做镜子,则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到达这个境界。

什么是以他人做镜子呢?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各国讲学,宣传“仁爱”思想。由于当时各国诸侯混战,孔子师徒一行经常遇到危险。有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依靠的时候。”

在这个故事里,孔子以颜回的品格照见人类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便是以他人为镜子。

通过别人的言行照见自己的缺失,这是睿智者的选择,是有社会责任者的人生使命,是人格健全者的自我修养。人这一面镜子,照亮的不仅仅是脚下的路,还有前面茫茫的未来。有什么比眼前鲜活的例子更加生动呢?

以人为镜,他人身上的优缺点都能借来观照,拿着这面镜子,对于他人身上讨厌的习气和言行,我们可以反思自己是否同样有;他人身上美好的品德,我们同样可以拿来勉励自我。有了这面镜子的观照,我们更有勇气和智慧走完当下的路,拿着这面镜子,在前面的路上就能少走许多弯路和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