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柳斯画像
《列敏凯宁》的故事
同斯梅塔纳一样,让·西贝柳斯的一生都伴随着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芬兰为摆脱沙皇俄国的统治而斗争,由此产生了西贝柳斯的伟大民族艺术。它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宣告芬兰的音乐艺术已经成熟了。
西贝柳斯1865年生于军医家庭,9岁开始学钢琴,14岁开始学小提琴,1885年入赫尔辛基大学读法律,不到一学期就转入音乐学院学作曲和小提琴,并先后去柏林和维也纳深造过。西贝柳斯饱读本国文学,尤其熟悉民族史诗《卡莱瓦拉》,从中汲取交响诗的题材以及声乐曲的歌词。他的音乐灵感来自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来自北国特有的大自然景色。但从另一方面讲,他并不引用或模仿民歌,作品中很少有民歌影响的痕迹。
与格里格正好相反,西贝柳斯的音乐创作是在古典乐派和浪漫派传统的规范中形成的。格里格擅长民族风味浓郁的抒情小品、歌曲和戏剧配乐,西贝柳斯的不朽才华则是通过7部交响曲、若干首交响诗和1首小提琴协奏曲来体现的。他于1892年创作的乐队、合唱、独唱的交响曲《库列沃》是芬兰音乐史上用民族史诗题材写成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交响诗《萨加》以及交响组曲《列敏凯宁》(其中包括著名的《图涅拉的天鹅》)使西贝柳斯获得了世界性声誉。他的早期作品明显带有民族乐派的色彩,爱国主义和民族解放的主题在他的许多合唱曲和戏剧配乐中有所体现。《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历史场景》等戏剧配乐主题与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相呼应,《历史场景》的终曲便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交响诗《芬兰颂》。
西贝柳斯在作曲家当中算是一个长寿者,他虽然去世于1957年,但自1925年之后便再无重要的作品问世。他的7部交响曲第一部完成于1899年,最后一部作于1924年。他最著名的交响诗大多作于19世纪90年代,只有《波赫约拉的女儿》和《塔皮奥拉》作于20世纪。
西贝柳斯的交响曲虽然不含有标题,但它们的情绪-形象结构和音乐体现手法各不相同。西贝柳斯将交响曲当作用乐器来表演的戏剧处理,它概括地揭示了广泛的形象群,其中有英雄史诗性、戏剧性、抒情性、田园诗意性、深刻心理描绘性等多方面形象。虽然这些交响曲在形式上也存在着差异——如第三、第五交响曲是3乐章形式,第七交响曲将各乐章或各段连接,实际上是一首长大的单乐章作品——但是它们仍表现出相类的风格特型:主题鲜明,多半带有歌唱性的、时而是颂歌性的豪迈气质,主题的发展与变奏结合,熟悉主题变奏艺术,集中运用古典派和浪漫派曲式结构原则,方式灵活的管弦乐复调处理手法,多方面独特运用乐队的音色层次。
许多音乐理论家都认为西贝柳斯最初的两部交响曲受到俄国民族乐派和德国浪漫乐派的强烈影响,尤其是E小调第一交响曲中那激越起伏的感情和乐句较长的旋律,均反映出柴科夫斯基悲怆性音乐语言的特点。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够从这部由作曲家在32岁时写出的第一部交响曲中听到独有的节奏和旋律特征,和声虽然保守,但配器别具一格且富于想象力,特别是木管高音区冷色调的运用。比如第一乐章单簧管奏出长长的旋律,定音鼓轻微的敲打作为伴奏,这种对“孤寂”意境的渲染在以后的西贝柳斯交响曲中非常容易辨认。另外在第一乐章结尾处,定音鼓的戏剧性滚奏的突然消失,随之两个平静沉稳的拨奏和弦式的结束,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处理手法。
西贝柳斯出生地的风景
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描绘的风景
西贝柳斯和友人在一起
D大调第二交响曲在形式上虽然遵守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的传统,但充分发挥了芬兰的乡土特征。这首宏伟的英雄史诗性套曲用不断变幻的形象——悲壮斗争、北方传奇、勇士壮举——来表现祖国主题。它与爱国主义的交响诗《芬兰颂》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两者在精神层面颇有内在的联系,主旨是“芬兰为政治自由而斗争”。第一乐章没有引子,双簧管和单簧管在弦乐器宁静地拨动重复和弦之上奏出朴实无华的民歌式曲调,再由圆号和另一只单簧管与之呼应。整个乐章充满田园风光情调,但似乎山雨欲来,隐约的戏剧性背景上是略带凄婉幽怨的愁绪。第二乐章明显强调了戏剧性,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音色幽暗低沉的轻柔拨奏引出两只大管奏出的哀歌,当铜管乐器的和弦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刺耳的时候,内在的紧张情绪达到顶点。第三乐章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三声中部的一个情感动人的怀旧主题,它以同一个音的8次反复开始,在谐谑曲的末尾再次返回,消失在由第四乐章第一主题的前3个音构成的逐步上升的模进中,乐曲渐强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整部交响曲的**是胜利的颂歌,第二主题是强壮有力的进行曲,低音弦乐器中奔驰的持续音型使它的紧张度增强。在戏剧性的展开部结尾,第一主题简单的3个音符的基础片段缓慢而坚定地从乐队的最低声部攀登至具有惊人威力的**。虽然这部交响曲具有鲜明的芬兰民族特征,但西贝柳斯并不同意将它归结为“爱国主义”作品,他显然有意遵循了古典主义交响曲的创作原则,尽可能回避浪漫主义倾向,他更希望这是一部涉及芬兰古老历史的史诗作品。
标志着西贝柳斯事业、个人生活和艺术发展转折点的只有3个乐章的C大调第三交响曲,虽然规模较小,风格简洁,带有明显的新古典主义特征,但将谐谑曲的要素巧妙地织入第二乐章变奏曲般的慢板,而在第三乐章占主导地位的是明朗的诗意化情绪,音乐带有独特的抒情直观性,并且在技术方面有许多有益的尝试。1904年,西贝柳斯携妻子和3个女儿迁居至图苏拉湖畔的木屋别墅,身处芬兰最迷人的湖光水色之间,西贝柳斯开始创作第三交响曲。此后50余年,西贝柳斯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里酝酿完成的。西贝柳斯曾和友人说:“说我是个梦想家和大自然的诗人,一点都不错,我爱发自林间田野、水流山谷的神秘声音。对我来说,大自然的确是一部奇书。”
A小调第四交响曲在革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形式上更突出古典主义简洁与浓缩的作风。它禁欲般地排除了管弦乐的色彩效果,扬弃了富于表情的长旋律,取而代之的是动机不太连贯的展开所产生的绵密效果,曲调也频繁使用切分音,节奏非常自由。在音乐专家的眼里,这部交响曲的总谱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多余的音符,紧凑的结构和严格求简的配器使它成为近代交响曲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但是在音乐史家看来,这部交响曲的里程碑意义却在于它的现代性,充满不协和音的尖锐企图的和声、极端的强弱奏、神奇怪异的旋律、出人意表的打击乐效果以及阴郁和惶然不安的情绪,无一不昭示了20世纪音乐的方向。今天,许多西贝柳斯的崇拜者干脆认为,第四交响曲是西贝柳斯最伟大的一部交响曲,甚至将其评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十部交响曲之一。撰有《管弦乐名曲解说》一书的著名指挥家爱德华·唐斯的父亲就是西贝柳斯第四交响曲的衷心热爱者,当这部交响曲1914年在波士顿首演的时候,奥林·唐斯不仅撰文大加赞美,而且为《波士顿邮报》写下非常到位的分析文章,现摘录如下:
西贝柳斯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北欧神话为内容的
第一乐章的曲式最为自由,有一个阴沉的、下行的引子。铜管乐器中的粗糙鲁莽的进行引出一个徘徊不定的开端,它从E小调开始,通过许多不同的小调直到升F大调。这个地方或许可以称作乐章的正式开头,情绪柔和而凄苍。这一段有导致弦乐器中以对位构成的奇特而变幻不定的背景,在这背景上各种木管乐器奏出古怪的曲调,后来又回到升F大调部分的柔和情绪,然后这一简短的乐章,被称为“A小调”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结束在优美的田园性的A大调上。
谐谑曲也同样是独特非凡的,虽然它的曲式非常清晰。它狂野而永不宁静。某些乐器和调性的与众不同的并置,其效果只能耳闻,难以形容。在主要的一个主题中的两个音构成的古怪**之后,许多乐器一次又一次地吼叫出同一个动机,于是这一乐章突然轻轻地结束。
慢乐章比任何其他乐章都更具有纯净之美。开始时是木管乐器中的对话和各式各样乐器组中的自由前奏,然后在高音弦乐器闪闪发光的伴奏声中,大提琴唱出这一乐章的真正主题,它是一首宽广高雅的歌曲,在这些特征上很像布鲁克纳的主题,由乐队反复奏出,期间受到几个插部的干扰,但给人的印象越来越深刻。乐章的结束极其神秘,中提琴和加弱音器的圆号持续奏出一个升C音,而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却回声般地奏出前面一个经过句中的一些片段。
北欧的民间传说
但是在4个乐章中,也许这最后一个乐章是最为粗鲁和异想天开了。立即由小提琴奏出主题的第一句,以后就再也没有听到,但是主体的后一半却以变奏处理,而且其中的一个简短的动机是作为这一乐章的主要乐思的。这一动机先是4个音符:一个三连音和一个四分音符,随后是答话似的4个四分音符,往往是在铃声或加弱音器的圆号声中。接下去的一段是弦乐器的碎弓在颤动的低声部上逐渐上升,长笛和双簧管可怕地叫喊着,实际上是在另一个调性中。反复出现的降A大调的属七和弦及主和弦的连续进行所发出的撞击之声后,木管乐器发展着一个三声部和声、进行曲般的节奏的古怪的颂歌。
尽管这一效果是非常独特有趣的,然而它并不比这一交响曲的其他许多段落更甚……再往后是圆号和木管乐器持续奏出第二位置的C大调和弦,而弦乐器上下飕飕飞行般地奏着音阶,铃兴高采烈地敲着,小号把它的音型从原先的ppp增强至fff,一鼓作气地奏出前面出现过的开始主题的片段。进行曲式的主题又重新回来并得到发展。带有木管乐器的不合调的叫喊声的弦乐段落以回旋曲形式再次出现,最后,这一卓越的乐章以极为灰暗、毫无生气的情调结束:A小调中双簧管(七度跳进)的诉说以及弦乐器中的轻轻的沮丧的和弦越来越轻,越来越晦暗。
与第四交响曲形成对比,降E大调第五交响曲体现了作曲家明朗与乐观的一面,它以大自然景象和民间欢庆场面为主,形式自由而非传统化。各个乐章的音调相近,主题带有贯穿性,但悠扬欢愉的旋律比比皆是。这部交响曲在1915年西贝柳斯50岁诞辰那天首演,被认为是芬兰民族的重大事件。
1923年完成的第六交响曲距第五交响曲的首演有8年的时间。这部在性格上属于古代希腊“多利安调式”的标准4乐章作品,除了稍微有一点田园的气氛外,整体的色彩是暗淡冷漠的,虽然也有明暗对比的效果,但仍以低沉的色调为主。4个乐章音调基本一致,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第七交响曲在创作过程中曾被称为“幻想交响曲”。它的最大特色固然在于使用单乐章的形式,但是在这个唯一的乐章中却巧妙地植入了传统交响曲中4个乐章的要素,然后相互以有机性的关联融合成一个整体。它不仅是以前6首交响曲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更有意义的是,它将交响曲和交响诗的精神以高度完美的形态结合起来。在贝多芬之后,旋律线条如此完美,形式如此严整明晰,而音乐性质又是那么庄严的交响曲,实在是不多见的。
完成于1905年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无疑是20世纪的经典杰作。这部具有真正交响曲气质的协奏曲在结构上既像浪漫派那样自如,同时又显得严整精致,它不仅具有深刻独特的音乐性,旋律的气息也是宽广浩瀚。西贝柳斯曾有志成为一名小提琴家,他对独奏乐器的细致了解使小提琴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华丽的技巧和演奏效果。除了这首协奏曲之外,西贝柳斯还为他心爱的乐器写了两首小夜曲、六首带乐队伴奏的幽默曲和两首奏鸣曲。他于1929年发表的最后一首作品也是一首小提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