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完整看到巴赫手稿是多年前买黑胶(LP)唱片带来的意外。那是古斯塔夫·莱翁哈特(Gustav Leonhardt)1977年的《勃兰登堡(Brandenburg)协奏曲》,六个协奏曲总谱加在一起,挺大一本。单就盒子里面巴赫的手稿,这套唱片就有收藏价值,现在经济实惠的出版商绝不做这类蠢事。我把这本影印的谱子拿在手里翻阅,想象巴赫当年带领无数蝌蚪,夹着手稿出门的样子。我自己常常摩挲把玩书法的一笔一画,习惯这种跳跃勾勒的图案,更加上对巴赫音乐先入为主的偏好,在巴赫手稿里面,我首先看到的不是音乐,而是图画动态的描绘。我把这本手稿翻来翻去,爱不释手,看来看去,一时糊涂,竟搞不清楚,巴赫是个画家还是音乐家。

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首手稿局部

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四首手稿局部

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五首手稿局部

几年之后,一次我在琴上读到巴赫A小调二声部创意曲(Invention),左右手的交错,像是前后两个相互勾连的弧线和圈套。我在琴上的手指动态让我忽然想起自己作品锻火烧铁、曲线环绕的周折。第二天我把巴赫手稿找来,一看果然真是。我立刻拿到琴上去听,右手声部稍稍一让,向前向右是个圆圈,左右手的声部穿插倒置,前端延音线和末尾断裂之间的主题,一动一态,一离一依,谦让的躲避和直率的冲撞,全在笔墨纸间。这手稿之亲近,纯粹得炉火纯青,没有条条框框的噪音和搁手搁脚的几何分割,似乎巴赫写作的时候,心手相连的音乐动态就在笔尖!

二声部创意曲第十三首前七小节Urtext谱例

二声部创意曲第十三首前七小节手稿

第一小节右手高音声部,十六分音的休止符号依着随后的音符,主题开始是没有声音的音乐,话被左手低音的A说了,张着口连着呼吸带过。高音谱上的第三、四拍分开来写,理论上似乎没有区别,音乐却是不同的语态。首先,第三拍是个大三度的上行,然后第四拍再加一个形状相似、音色有别、由下而上幅度更大的跳跃和弧线。这是抽象图案画出的具象意图,是和谐与相对不和谐之间的重叠对比。不然为何G要上升半度?

第二小节是第一小节主题基因的模进,可是这次没有休止符号,音乐在延续过程中被歌唱出来,而高音声部的尾巴不但下行,而且切割休止,有意留给第三小节的奇特一个空间。

第三小节右手高音声部又是一个十六分音符的休止,尽管形状相似,同样的休止符号,却与后面C和E的三度旋律紧依,显然这里的音乐和第一小节不同,旋律出来的黑点音符E昂然自持,符干尾巴向休止符号相反方向轻轻一瞥,留下一个微妙的物态空隙。与之相反,低音部的C却是符干笔直挺立,上下音符的动态全然不同。第一小节休止符号与主题是连接的感应,第三小节休止符号和主题的关系却是相对的断裂。这个小节第三、四拍的跳跃更为明显,Urtext把四个八分音符连在一起,专家有专家的道理,可我横竖感觉不对,也许都是自己胡编,怎么我就看到巴赫写这音乐的手势音态?这第三小节的两个声部性格相异,全都留在巴赫手稿的“图画”上面。巴赫手稿中第四小节的八分音符就全部连在一起。我不得不自说自话:巴赫把相同的节拍分别书写,一定不是随心所欲的胡编,因为这里的音乐上行下跃,两个声部是X形状的伸张交错。

第五、六小节进来的音符向右稍稍倾斜,随后符干渐渐站直,加上连接前面小节的延音线——这不就是巴赫音乐的形状?第六和第七小节之中,音符方向的倒置也不是随意和偶然,因为两个声部一近一远,音乐逐渐打开……[1]

罢罢罢,不能这样具体,我快疯了。我真的没有为了理解音乐而去研究巴赫手稿。我是本末倒置胡来,音乐先在琴上听到。当初看到手稿时有点吃惊,怎么如此确切,因为要写这文章,才来牵强附会——巴赫恕我。

2007年,我在尤金(Eugene)为俄勒冈(Oregon)大学所做的作品题目是《书绘蔓藤——前奏创意赋格三部曲》(Script of Vine——a Trilogy of Prelude, Invention and fugue)。作品延续穿梭连接三个建筑群体,三个部分的副题分别为:一、金色的前奏曲(Ⅰ. Prelude in Gold);二、绿色的创意曲(Ⅱ. Invention in Green);三、阳光里的赋格(Ⅲ. Fugue in the Sun)。一年之后,我又撞上类似的巧合,2008年我完成凤凰城轻轨(Phoenix Metro)三个车站的作品,当时轻轨艺术管理部门要我关于这些作品的文字。我向来不喜欢图解艺术,那时正好撞上巴赫二声部创意曲的手稿,我就随着自己的胡思乱编,由巴赫不同声部的勾勒和衔接写去。当时没有意识到这和一年前的《书绘蔓藤——前奏创意赋格三部曲》如出一辙。

我做《书绘蔓藤——前奏创意赋格三部曲》的时候,助手常常问我,这么杂乱无章的抽象胡编,我怎么能够区别它们之间的具体形状和关系。一次,有个巨大的部件已经上墙,而且是在二三十尺的高度,我横看竖看,就是觉得顶部有两个英寸不大对劲。我说要取下重新锻造,看着助手的眼神,知道自己当时有点过分。但是,尽管我们工程时间紧迫,我还是固执了一下,并且后来庆幸当时的任性。现在很多年过去,我才知道它的意义所在,就像巴赫手稿中的手势姿态,不是为了好看好听,而是语言的结构,是用声音和物体唠叨的心声。

《书绘蔓藤——前奏创意赋格三部曲》入口局部2007

《书绘蔓藤——前奏创意赋格三部曲》北园局部2007

[1] 为了把手稿和Urtext版乐谱重叠,两个乐谱都按比例调整,但是音符之间的距离关系没有改变,见上面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