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的多元“身份”让人联想到他非常偏爱的一个词“不做保证的”(without guarantees)。该词出自1983年一篇文章的标题,霍尔用它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尽管确实是从给定的物质条件中生成的,但意识形态绝非由经济基础线性决定的最终产物,这一方面是因为意识形态是按照自身的发展和演化规律不断生成和转化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意识形态始终向实践和斗争的历史发展保持着自己的开放性。①人们——包括霍尔自己——后来发现,霍尔自己不就是“不做保证的”吗?他不是一粒有着先定“本质”的“种子”,而是一台具有无限可能性的PC裸机,始终在探测时代的问题,根据问题“接合”最有效的资源,“安装”自我;进而根据时代的变化、问题的转换,自我“格式化”,重新“接合”,“重装”上阵。正因为如此,霍尔才会拥有如此不同的“身份”!

要想理解“不做保证的”霍尔,必须把握三个关键词。

首先是抵抗。霍尔一生都活动在学术场域中,以学者或者知识分子的身份名世。不过,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葛兰西所说的“有机知识分子”。霍尔的朋友萨义德曾评论说:“葛兰西力图表明,在社会中履行知识分子作用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知识分子……另一类是有机知识分子,在葛兰西看来,这类人与阶级或事业紧密相关,而这些阶级或事业则使用他们来组织利益、赢得更多的权力、获得更多的控制……葛兰西相信,有机知识分子积极介入社会,换言之,他们始终在努力改变人们的观念,扩大自己观念的影响力。”②作为有机知识分子,尽管霍尔从来没有踏入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场域,但他的学术研究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质,其实质是作为政治的学术实践,或者作为学术实践的政治。由此出发重新审视霍尔丰富多彩的学术历程就能看出,尽管他的“身份”是多重的,但绝不是碎片化的,因为不管他的“身份”如何流变,有一种东西始终没有改变,这就是他对当代资本主义体制或者说权力的抵抗。这实际上也就是霍尔始终之为霍尔的“源代码”。

其次是开放性。在霍尔的同时代人中,持类似抵抗立场的有机知识分子还有不少。为什么只有霍尔的“身份”会如此多变呢?这就涉及霍尔一贯秉承的开放性立场。作为有机知识分子,霍尔始终向实践和斗争的历史发展保持着自己的开放性,根据实践和斗争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学术研究课题。换言之,他主要是根据抵抗实践的需要来决定自己的学术研究课题:哪里存在抵抗,他就奔赴哪里开展研究;随着实践和斗争的历史发展,抵抗的阵地转移了,他也就随之转移,重新开始研究。他的多变多元学术“身份”就是在这种不断运动的“游击战”中逐渐建构并累积下来的。

最后是接合。接合是霍尔从拉克劳、墨菲那里借用过来的一个术语,其本意是用来解释意识形态及其斗争的形成为什么具有偶然性,而不是永远必然的、被决定的、绝对的、本质的。①这个术语可以同样有效地解释霍尔自己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形成与不断变迁。作为一个学者,霍尔否定存在可以包治百病、适用于所有问题的万能工具、万能方法,即便某些理论、方法经证明具有更大的适用性,也不意味着它们能够无条件地适用于日新月异、剧烈变化着的实践和斗争。面对变化了的研究对象,他认为,最恰当的选择就是自觉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调整,找到并运用最适合的工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他对同时代的理论始终保持高度的开放性,根据任务的需要,具体地因而有时是偶然地将各种理论、方法接合起来,构成一个暂时的统一体。霍尔这种做法的缺陷不可避免,即他对某些被接合起来的理论、方法的理解、运用难免存在偏差甚至是错误,不过它的思想激励作用却更是让人有目共睹的:“这种开放性为后来的文化理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可能空间。正是这种卓尔不群的风格一直吸引着众多人们走向霍尔的著作。”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