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曾经在中小学生中做过一个大型的社会调查,这项调查显示,富裕家庭和经济困难的低保家庭的孩子在学习适应、强迫、恐惧、自我调节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情况下,孩子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自我调节能力表现良好。因此,与经济条件相比,家人的温暖和关怀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我认识一位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如今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科研人员,心境坦悦、性情平和、自信不自傲。他自小到大,家境之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是他的母亲,一位善良的农村妇女,以她的简单、淳朴、无怨无尤养育着儿女,在贫穷中给了她的孩子慈爱和笑声。每到过年过节,人家的孩子有好衣服好吃的,他的母亲却总是给孩子把旧衣服洗干净,用粗面包没有肉的饺子,然后就跟孩子说:“人家吃肉咱不馋,粗茶淡饭一样甜。”他说:“我好像没记得我母亲说过我家穷啊,也许是她一个人把贫穷都消化了,再变成笑声和温慈给我们吧。”

反而有一位从小家境并不错的女孩,父亲是军队的师级干部,母亲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技术总工,3岁之前寄养在祖父母家,上学后回到父母身边。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被父母训导、挑剔,长大后抗挫能力很差,怯懦、不自信,有很严重的心理缺陷。

可见,只要温饱能够基本保证,父母给孩子生命最宝贵的不是物质的奢侈,而是饱满的亲情和永久的鼓励与支持。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把世间最好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但这些最好的东西中,固然需要物质的保障,但孩子只需要生活必需品就足够了。他没有成人的贪婪和对奢华的追求,他最需要的永远是情感的满足,是父母理解的爱和支持。这些东西在富人家里不一定富足,在穷人家里不一定稀缺,它是用钱买不来的。孩子的自信、乐观、进取,就是在这些基础之上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