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对孩子的优质陪伴,可以弥补因为工作忙碌而导致的“缺席”。但是作为女性,如何在无法改变的现实中,不会因为丈夫的缺席而焦虑,也很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焦虑的母亲和一个缺席的父亲,将100%培养出情绪障碍的孩子。表面看来,焦虑的母亲对应的恰恰可能是缺席的父亲,而缺席的父亲往往会让母亲很焦虑。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因果关系似乎也是成立的。但是,我们做母亲的不能因为这样的现实、这样的因果,就放弃了对自己的超越。
做妈妈的应该自觉地调整爱孩子的方式。有一个场景,可以让我们做妈妈的自身反省自己抚养孩子时和父亲的不同。一个父亲在一片草地上带着2岁的孩子玩耍,孩子摔倒了,父亲并没有像母亲那样马上惊惶地去扶起孩子,而是漫不经心地看着孩子,让他自己爬起来。这时,如果母亲在身边,很有可能就去责备父亲:“你怎么看的孩子?摔倒了也不知道去扶一把。”其实,恰恰是父亲此时的“不扶”,才会“扶起”孩子将来独自面对人生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母爱伟大也宏大,但本能有时会吞噬理智。所以,母爱有时是需要“自我调控”的。尤其是对3岁以上的孩子,要适当地给孩子更多独立的空间,尊重他的建议和想法,放开一些,孩子不累,自己也轻松。别让太黏人的爱成为孩子成长的羁绊。
一个情绪稳定、平静面对问题的妈妈,养育的孩子一般都是很笃定的。孩子是看着妈妈的脸长大的,想象一下,一张阴晴变幻莫测的脸和一张平静淡定微笑的脸,哪个才是家里的太阳呢?
母亲总是承担着更多的养育责任,这是自然,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下,相比起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母亲,即便是在今天,中国的女性在家庭中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大更深远。所以,中国的母亲才更要超越女性自身的局限,更坚韧、更豁达、更理性地承担起这份责任。这很难,但是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我们必须去走这条路——察觉自己,开悟自己,走出焦虑。不但给孩子无私的爱,更要让自己快乐健康!
|小贴士| 处理负面情绪的艺术
人的情绪就像一条波浪线,起起伏伏很正常,但这个起伏应该在一个较平稳的状态下进行。不要好的时候就兴高采烈,不好的时候就像跌至深渊,把不良情绪任意发泄。
大人怎么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对孩子影响很大。一般来说,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是能够在不给他人造成不愉快的情况下,自己解决好自己的情绪问题的。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教育理念中,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