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边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虽然他不爱劳动,别人有困难也懒得管,但是在老师的心目中,他仍然是一个好学生。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古道热肠,喜欢助人为乐,班级的各项活动也都积极参加,但就是学习成绩不理想,无论这类孩子其他方面多么优秀,老师都会认为他是一个差等生。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光环效应,心理学家曾经指出:由于人们对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着清晰的知觉,深刻的印象,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通俗地讲就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在同一个年级里面,他随机选择了两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我们在此称其为甲班和乙班,在上课之前,心理学教授向学生宣布要临时请一位新老师来代课,接着还告诉学生一些有关这位老师的情况。
其中,向甲班的学生介绍这位老师时,他说这位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勤奋、务实、踏实等特点,而向乙班学生介绍时除了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换成了“没有教学经验”之外,其余各项没有做任何改变。这两种不同的介绍导致的结果是:下课后,甲班的学生围着这位老师不断请教,亲密攀谈;而乙班的学生却对这位老师不理不睬,敬而远之。可见,只不过是介绍中的一点儿区别,竟影响到了学生对该老师的整体印象。
在这个实验里,其实学生们是戴着有色眼镜来观察和认知这位新老师的,这时候这位老师就被赋予了不同色彩的光环。正如这位心理学教授最后所说:“人们所知道的,也正是他们见到的,他们有时候是从局部信息假想了一个完整的印象。”所以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一定要尽量规避光环效应,客观理性地去分析每一种现象。
我上学的时候,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华籍学生考了美国统考的满分,他申请了5所学校,都是美国一流的大学,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等。所有的人都认为他胜券在握,读名牌大学一定没有问题。但出乎预料的是,这5所学校居然没有一所录取他。
这是因为哈佛大学录取学生首先要看这个学生的长期学习能力,哈佛选学生的时候会把高中四年的学业平均成绩作为参考;其次是全美国统考成绩;第三就是社会工作能力。这样是为了避免光环效应所带来的认知偏见。其中社会工作能力在这三个方面尤为重要,而这名华籍学生从没有过参加社会活动的经验,他的社会能力一栏的分数只能为零分。他只知道苦读数理化,但只凭优秀的笔试成绩无法让他走进哈佛。哈佛要培养的是真正的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的人,懂得为社会做贡献,能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人。
为避免光环效应在教育中的影响,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要过早地评价新的老师或同学,要尽可能地与他们多交流,加深相互间的了解。
第二,对有突出优点或缺点的人要正确理性地看待。
第三,要保持自信,不要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第四,要善于展示自己的优点。
第五,事无巨细,做好本职工作。要注意日常细节,因为有些小事可能会影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心理学研究者说过,周围人的行为和看法对个人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教育是立国之本,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规避了光环效应,也就避免了孩子的某些特征给他们带来的消极影响,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