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日的警报之下,能为这篇长篇大论做个总结,对我来说也是一件幸事。我感觉时间紧迫,时不我待,并非是仅仅要为过去留下记忆这么简单的理由。原本到海外发展,然后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人似乎不少,可近来人心大变,在拓殖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艰苦奋斗创立门户的人渐渐增多。由此,家的永续便成了大问题。风土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入乡随俗,逐渐被同化,这个结果不是拓殖者们的本意。外出打拼的人群越是人数稀少时,越要保持穿越古今的纵向上的团结。对于未来,这是远虑,也是遗志;是希望,也是挚爱。我们虽然不能事事效仿古人,但是了解那些来龙去脉和他们的思虑情感,绝对可以成为我们的参照。古人的世界恒常少变且宁静平和,子孙们面对先祖时,也都抱有同样的思慕与怀念之情,迎请和祭祀祖先的信念和行动便由此而来。但实际上,社会形势不断改变,有些部分显然是令人失望的。为了美好的明天,我们不仅期望和今天完全不同的未来,还必须身体力行,努力推动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总之,理想的“家”需要从内和外加以改造,不可放置不管。
日本数千年来逐渐走向繁荣昌盛,在其诸多的根本原因中,保持了稳定的家的构造,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我们认为其重要的基础便是信仰。信仰不是靠讲道理来说服人的,让不相信的人改变想法绝非易事。但我们的多数同胞是认可信仰存在的,实际上只是没有思考和言说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将信仰清楚地表达出来,反而可能会招致更强烈的反对,进而使信仰消亡的危险随之增加。在这里,我认为应该在正确把握这个事实的基础上,以此作为下一步的出发点。
第二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子孙夭亡,死者和“家”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前面已经絮絮叨叨地说明了佛教传入以后,我们日本人的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作为新时代的家的责任,我们需要改变过去的做法,即如果不是直系子孙执行祭礼的话,亡灵就无法得到超脱。死者如果是嗣子的话,可以设立加入同一世代的制度;如果是次男或弟弟的话,可以订立以其为初代的分家计划。总之,如果亡人的家人也过世导致死者无人供养、亡灵变成孤鬼游魂的话,亡灵便无法安心踏上彼世之途,而且也无法慰抚动摇的人心。
无须引用子代、御名代①的尊贵品级的前例,自古以来我国也有从伯母传侄女、伯父传侄子的继承法,让无血缘关系的人继承家业的习惯也很发达。实际上,我觉得日本唯一的弱点就在于政治家们对学问毫不关心,还有很多人认为思考研究这些问题并非当务之急,我对此不以为然,故而发此议论,以期得到大方的重视。
昭和二十年五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