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科搭建了教育国际交流的平台,开始了中外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平等对话。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比较教育学科率先开始了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通过开展高层次的学术**流,承办国际学术会议与合作项目,向国外传播中国教育发展经验等方式,提升了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一、开展了高层次学术**流

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是收集资料、交流思想、强化合作的有效方式。1978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比较教育学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以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学术交流。

(一)邀请国外知名专家讲学交流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在中国与苏联和东欧国家间展开。1950年至1952年,教育部先后邀请了五位著名苏联教育专家担任中国教育学发展顾问,包括苏联高等教育专家福民,教育专家卡尔波娃、阿尔辛节夫,学前儿童教育学专家戈林娜,苏联师范学院院长达拉巴金。①这之后,各高校也积极邀请大量苏联专家来校讲学,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都曾邀请苏联教育专家讲学,并出版讲学报告或讲义。这些学者的来访对于我国了解国外教育动态、学习国外教育经验、发展比较教育学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开启了中国比较教育学者与国际同行平等对话交流之路。

改革开放后邀请国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1980年,北京师范大学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比较教育学胡昌度教授来校讲学,并组织了比较教育大学教师进修班,有10所学校的12名教师参加,历时一个学期。1983年,王承绪先生邀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阿诺夫教授为杭州大学学生开设比较教育课程。1984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国际知名比较教育学家埃德蒙·金教授应邀到北京师范大学讲学两周。1992年,金再度应邀到北京师范大学讲学。1989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教育规划研究所首任所长菲利普·库姆斯应邀来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讲学,与所领导和教师讨论研究所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并提交了“外国教育研究所发展的建议书”。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该校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就先后邀请了27名国外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其中胡森、布卢姆、克拉夫基、佐藤三郎、黎安琪被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和顾问教授,他们都是国际知名的教育学者。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伴随着北京师范大学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的持续举办,以及其他高校的国际化进程,来中国开展学术交流的国外学者日益增多。日本的马越彻、铃木慎一、佐藤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施瑞尔,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许美德、卡伦·芒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阿诺夫、波士顿学院的阿尔特巴赫、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斯坦福大学的教育经济学家亨利·列文,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基思·勒温,法国安第列斯-圭亚那大学的多米尼克·格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与技能主管、秘书长特别顾问安德里亚斯·施莱克尔,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的李荣安等学者先后多次到中国访学或交流,极大地增进了中国比较教育学与国际学术界的联系。

(二)参加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比较教育学者重视参与各种国际学术会议。1946年至1948年,王承绪先生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筹备成立及随后的工作。1974年,顾明远先生以中国代表团顾问的身份赴法国巴黎参加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1980年,应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平塚益德教授的邀请,顾明远先生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金世柏先生等人赴日本参加了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第四届大会,并提出了中国比较教育学会加入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的申请。该申请在1983获得通过,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研究会正式加入了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常务成员。1984年,华东师范大学的马骥雄教授和河北大学的刘文修教授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第五届大会。1987年,顾明远先生和金世柏、周南照、吴福生、孟宪德等人参加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六届大会,这次大会正式批准中国比较教育学会为该会的团体会员,并选举顾明远先生为该会的副主席。在之后的1990年,顾明远先生当选为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合作主席。这之后,历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上,都有中国学者出席。在2013年的第十五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上,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会长王英杰先生当选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副会长,这是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再次在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担任要职。

除了参加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外,中国学者还广泛参加了其他国际性学术年会。1995年6月亚洲比较教育学会正式成立,随后的1996年12月,顾明远先生及中国比较教育学界多位成员参加了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召开的第一届比较教育年会。这之后的历届亚洲比较教育学会年会,都有为数众多的中国学者参加。2016年在菲律宾举行的第十届亚洲比较教育学会年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被推选为新一届会长,并在第十一届亚洲比较教育学会年会上连任会长。这是亚洲比较教育学会成立

以来,第一次由中国比较教育学者担任此职务,展示了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区域影响力。中国学者近年来连续参加了北美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CIES)、欧洲比较教育学会(CESE)、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英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学会(BAICE)等举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了中国比较教育学者的声音。

(三)赴国外相关机构开展学术活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教育考察也主要围绕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1953年11月,我国高等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赴苏联、东欧各兄弟国家中国语文教员的规定》,由此,中国开始向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东德、蒙古、朝鲜等国派遣汉语教师,并向坦桑尼亚、越南等国设置了专门奖学金名额,给予教学器材方面的援助①,积极推进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学术交往。1955年9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浙江大学等18所高校共选派33名高校教师前往苏联进行一到两年的短期培训和教学进修。①同年10月,教育部副部长陈曾固先生带领我国中小学教师代表团前往苏联进行教育考察,重点学习和研究苏联综合技术教育、师范教育、教学工作、教育行政领导四个方面的教育举措。

中国比较教育先驱者也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1951年8月到1956年7月,顾明远先生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留学生,赴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进行了系统的教育学学习。1957年8月,朱勃先生被学校选派赴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进修教育学,进修期间朱勃先生坚持完成了《直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俄文论文,不仅搜集整理了应用的论文材料,而且掌握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步骤。②随着“**”的爆发,对外交流活动急剧减少,如顾明远先生于1974年以中国代表团顾问的身份赴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等。

改革开放后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1980年至1992年,王承绪先生在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合作咨询委员会委员期间,多次出访亚太各国,研究各国教育。1980年和1981年,朱勃先生先后赴印度和澳大利亚参加国际研讨会和讲学访问。1981年10月至12月,梁忠义先生等人赴日本进行“日本经济的现代化和教育”考察。1983年,朱勃先生与王承绪先生一起赴英、法两国考察比较教育,为改进中国比较教育教学和科研积累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1984年,顾明远先生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成员访问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基辅;1985年应日本教育恳谈会邀请率师范教育代表团访问了日本东京、大阪、神户、京都、奈良等城市。其他一些中青年比较教育学者也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王承绪先生积极争取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项目,杭州大学比较教育学科先后有7位年轻教师赴英国进修。①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在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派送了约30人次出国留学、进修及合作研究,约40人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20余篇。②

21世纪以来,中国比较教育学者赴国外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迅速增多。据统计,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自2010年以来,有教师150余人次赴境外开展学术交流,研究生300余人次参加联合培养或学术交流活动。西南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近年来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国外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互派访问学者、互派研究生等方式展开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所成员在2008年至2018年共有48人次赴国外考察或出席学术会议,派出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42人次到上述机构访问学习,接待了来自上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访问学者和研究生39人次。③

二、承办了众多国际学术活动

21世纪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比较教育研究视野更加宏大,积极承办了一系列国际学术活动,打开了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交流合作的窗口,促进了比较教育学者的国际交往。

(一)承办区域性和国际性学术年会

举办亚洲比较教育学会年会。1998年10月,第二届亚洲比较教育学会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这是中国比较教育学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国际性比较教育学会的学术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参加会议的各国比较教育专家有200余人,其中外国代表共计69人(日本代表22人,美国代表7人,此外还有印度、韩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泰国、越南、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墨西哥、乌克兰等国的代表),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代表22人。2014年5月,第九届亚洲比较教育学会年会在杭州召开,这次会议由杭州师范大学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会议主题为“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来自英国、美国、比利时、中国、日本、印度、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位比较教育学专家、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出席了本次年会。

201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更是充分展示了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宣告中国比较教育已成为世界比较教育界的重要力量。自1984年加入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后,中国历经多次申请,终于成功举办。这次大会共有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大会主题为“教育中的辩证法:比较的视角”,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了开幕式。本届大会共采纳学术论文1000余篇,除主旨发言外,5天会期中还安排了4个特别推荐报告专场,274个平行分会场,4个论文海报展场。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和学者共同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成就和改革走向,以及中国比较教育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精神风貌。

(二)持续举办世界比较教育论坛

世界比较教育论坛旨在推进中国比较教育学者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推动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每三年举办一届的国际性学术论坛,迄今已经分别于2002年、2005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举办了六届。每届论坛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比较教育知名学者和专家200多人参加会议,在国际比较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已经成为国际比较教育界三年一次的盛会,是中外比较教育学者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教育的重要窗口。

前五届论坛均以经济全球化为焦点,关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普遍趋势与差异变化,聚焦教育治理、教育公平与质量、全民教育与终身学习、国际化与本土化、比较教育与全球发展等内容。2017年恰逢比较教育学科诞生200周年,本届论坛因此以“比较教育二百年”为主题,梳理与回顾比较教育在各国的发展历史与未来趋势,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等430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

(三)主办各类专题性国际学术活动

专题性国际学术论坛是围绕某个特定主题,邀请国际学术界人士参加的学术活动。近年来主要由国内高校比较教育学科承办的代表性活动有:2010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国际理解教育研讨会”,2013年6月浙江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喀教师教育交流与合作研讨会”,2014年10月浙江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和非洲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非教育发展与能力建设研讨会”,2014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学承办的“国际教师教育协会第三届双年会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师教育: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年10月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金砖国家大学校长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中芬教师培训与交流项目质量保障体系研讨会”,2015年11月东北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一届批判教育学国际研讨会”,2016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新时期加强中国教育对非开放研讨会”,2016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WE教育国际论坛”,2016年10月宁夏大学主办的“‘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民族教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10月在石家庄举行的“全球基础教育研究联盟”第二届年会,2017年4月北京大学主办的“第五届亚洲高等教育研究者学会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年5月浙江师范大学主办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研讨会”,2017年6月山西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质量·公平与关怀’国际研讨会”,2017年7月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中非教育交流研讨会”,2017年11月厦门大学主办的“面向2030年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与行动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全球教育治理与中国参与高层研讨会”,2017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高端研讨会”,2018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世界大学智库联盟峰会”,2018年5月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国际研讨会”,2018年7月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

政府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2018年11月浙江师范大学主办的“‘中非教育政策变迁与制度创新’国际研讨会”,2018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际教育青年领袖学术论坛”。据统计,2001年以来,仅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就主办了各类国际研究会达41次。

三、承担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

中国比较教育学者依托广泛的国际学术网络,深度参与国际合作科研与人才培养项目。近年来,部分高校以中非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承担了一系列对外教育培训等援助项目,还开拓性地实施比较教育学专业国际人才培养项目,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国际化水平。

(一)承担国际性合作研究课题

由于语言优势和研究的广泛性,比较教育学者在承担国际合作研究课题方面有着更大优势。钟启泉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同日本的东京工业大学、九州大学、大阪市立大学、横滨国立大学开展了“美日中三国大学生学习方式比较研究”“大阪、上海市中小学生生活节律的比较研究”“学科的分化与综合”等研究。1990年前后,华东师范大学的石伟平、赵中建、王斌华等人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先后赴伦敦大学从事“英中农村教育比较研究”“师范教育制度比较研究”及“教育评价研究”等合作研究。黄志成教授在2003年至2013年,先后承担了英国、西班牙、日本的“中英全纳教育比较研究”“欧盟国家教育政策研究”“中国与日本教育与文化比较研究”等国际项目。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相关人员也承担了大量国际性合作项目。王英杰先生在1996年主持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英联合项目“中等教育投资效益的比较研究”,2001年主持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合作项目“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姜英敏教授在2000年受韩国教育课程评价院资助,承担了“教育课程·评价的国际比较研究”,2011年承担了韩中科学技术合作中心委托课题“韩中日教育合作促进方案”;项贤明教授在2003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承担了“中国教育政策分析”项目;王璐教授在2008年受英国海外发展部(与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合作)委托承担了“中国基础教育中的入学、升学与公平问题”项目;高益民教授在2010与日本创价大学合作承担了“池田大作和平与教育思想研究”项目;刘敏博士在2015年受芬兰图尔库大学资助,承担了“中国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价研究”项目等。

除上述两所高校外,西南大学的陈时见教授于2001年到2002年先后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中心项目“民族贫困地区女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民族贫困地区妇女社区学习研究”“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研究”等项目,徐辉教授在2006年承担了韩国教育开发院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当代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的饶从满教授在2004年承担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项目“教师、家长、学生的儿童权利意识调查”,浙江大学的汪利兵教授、阚阅教授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学科研能力建设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与政策分析""通过校际区际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公平”等项目,华南师范大学的施雨丹博士承担了世界银行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广东省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项目。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学者承担国际项目的规模更大,层次也越来越高,院校分布也更趋广泛。

(二)承担教师培训等国际性援助项目

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等机构广泛承担了教师培训等国际性援助项目。受中国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取得良好成绩的影响,2014年下半年,英国政府投入巨资启动“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在2014年和2016年的前两轮项目中,中英双方共派中小学教师548人次参加交流。在中方教师赴英上课期间,1.2万名英方教师前往英格兰地区观摩课程。在2018年11月启动的第三轮项目中,英国86位小学教师赴62所上海小学,进行为期8个工作日的浸入式教学交流。上海86名中小学数学教师则赴英国43所学校进行为期两周的交流,与当地学区的教师分享上海数学教学经验。该项目已成为中英教育合作的亮点,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除广受关注的“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外,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还承担了其他各类学习研讨班。2017年10月承办了“PISA、TALIS与基础教育改革——APEC成员经济体研修班”,来自亚太经合组织(APEC)8个成员的23位教育行政人员、中小学校长和教育研究者参加了本次研修班。2018年10月承办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行政人员高级研修项目,来自14个国家的22名政府官员和高级研究人员参加了为期三周的学习、考察和交流活动。2018年12月承办了由世界银行出资的莱索托教育代表团交流学习班,为正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莱索托政府提供可参考的教育体系建构与机制建设经验。

浙江师范大学近年来则承担了大量面向非洲的研修班项目。

2002年浙江师范大学承办了“非洲基础教育管理研修班”,又承办了“非洲高等教育管理研修班”,共有17个国家的18位高级教育行政官员学者参加。研修班旨在通过授课、报告会、实地考察和交流研讨等形式,使学员了解最新的国际高等教育和高教管理理论与实践,了解中国高教管理运作模式及改革发展情况,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2005年8月,承办了“非洲法语国家大学校长研修班”。2012年10月,承办了“非洲法语国家高等教育管理研修班”。2012年以来,受商务部委托,浙江师范大学连续承办了“非洲法语国家智库研修班”。据统计,截至2017年2月,浙江师范大学已承担国家各类教育援外培训项目107期,共培训76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各级各类政府官员、大中小学校长、媒体智库代表、妇女青年领袖等2371人次。

(三)开办比较教育学国际留学生项目

为提高比较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部分大学开设了比较教育学研究生课程。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1年制的全英文教学“发展中国家教育硕士项目”正式启动,首期19名学员分别来自8个发展中国家。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专业“教育领导与政策”国际硕士项目招生,目前已毕业研究生100余人,来自20多个国家。同年,浙江大学也启动了学术型全英文教学国际硕士项目。2013年,在成功开办国际硕士项目的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政策”国际博士项目开始招生,首届招收博士研究生8人。与此同时,北京师范大学成功获得欧盟“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MARIHE)伊拉斯谟联合硕士项目,从2012年开始连续招生5届。从2015年开始,浙江师范大学承担了商务部长期援外学历学位教育比较教育学硕士项目,截至2018年已有47名学员顺利毕业。这些全英文教学的研究生项目,开启了中国比较教育学专业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培养人才,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培养领袖的新时代。这些项目采用新的招生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比较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活力。

四、传播了中国教育发展经验

比较教育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借鉴其他民族国家教育之长以补本国教育之短。作为教育后发国家,中国比较教育学界积极向国内引入国外教育改革趋势与先进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比较教育学者有义务向国外传播中国教育发展经验,以让国际学术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教育现状。

(一)出版外文著作介绍中国教育经验

顾明远先生等比较教育学家十分重视向国外介绍中国教育发展经验。1984年,顾明远先生就在英国比较教育学家埃德蒙·金主编的《比较教育》杂志上发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1989年,由王野平主编的《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出版,日本东海大学教育研究所著名教授海老原治善等相关教育研究人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于1991年至长春与中国教育学者进行交流。①2001年,顾明远先生的全英文著作《中外教育:一位老比较教育家的观点》(Educationin China and Abroad:Perspectives from a Lifetime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出版,介绍了中国教育体系的构成与发展现状。基于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教育现代化长达10年的研究,顾明远先生以重振儒家文化传统以支持中国教育现代化为基本观点,在2004年出版了《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一书。2009年,该书日文版由日本东信堂社出版,英文版于2014年由荷兰博睿(Brill)出版社出版。许美德教授认为,该书对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做出了人类学视角的思考,提出的文化与教育间互动这一观点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①

为向国外介绍中国教育发展现状,顾明远先生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学校一线,从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和学校组织五个维度,运用访谈、问卷、观察等实证方法采集了大量数据,真实鲜活地呈现了中国学校的整体样态。2017年,《中国学校研究》中英文图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同步出版,帮助外国学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学校。由于上海在国际学生评估PISA项目和教师教与学调查TALIS项目中表现令人瞩目,世界银行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对教育绩效的系统研究”(SABER),通过问卷调查与国际比较,由世界银行发布题为《上海如何能做到:来自世界最佳教育系统的经验》的全英文报告,面向全球印发。张民选教授的英文著作《上海如何培养教师》也于2016年由美国教育与经济研究中心(NCEE)出版,向世界介绍上海的教师发展经验。随着中国学者日益融入国际学术圈,加之近年来留学生增多,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或者出版外文论著,向国外介绍中国教育发展经验。

(二)创办英文学术期刊并在全球发行

创办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英文期刊,利用国外著名出版集团的营销平台,向国际学术界展示中国学术研究成果,是对外介绍中国教育发展经验、确立中国教育学学术话语的有效方式。2006年,《中国教育学前沿》(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季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创办和发行,顾明远先生担任主编,加拿大许美德教授担任编辑顾问,由通晓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华人学者担任编辑,以国际通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刊发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教育的学术文章。期刊以“反映中国教育发展新动态,展示中国教育研究新成果,提供教育国际交流新平台”为宗旨,既包含中国本土学者的中国研究成果,也包括国际学者做的中国研究成果,既有中国教育问题,又有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性问题。从刊物已有的信息反馈来看,国外学者对中国教育改革、教育政策制定、教师培养与发展、民族和女童教育等问题十分关注,而这些也正是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部分高校也积极创办英文类教育学学术期刊。2010年,清华大学创办的《中国教育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Ed-ucation,半年刊)正式发行,该刊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与荷兰博睿出版社共同出版。与《中国教育学前沿》类似,该刊也聘请了熟悉中国教育的白杰瑞教授担任国际顾问,以确保刊物的国际水准。2018年4月15日,《华东师大教育评论》(ECNUReview of Education)在美国纽约隆重举办新刊全球发布会。该杂志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相吸引了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联合国教育事务部门和微软教育等国际机构的一百多位学者、官员和有影响力的社会人士。同一时间,来自世界各国的教育研究学者正聚会于此参加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的学术年会,该杂志从创刊之时就吸引了全球学术界的目光。这些国际性学术期刊的创办,搭建起中国与世界教育界的学术桥梁,更为加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迈出了关键步伐。

(三)在国际性教育活动中传播中国教育经验

学者们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传递中国的观点与主张。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和价值教育联合会会长,周南照先生深度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多项活动,包括欧盟与中国高等教育合作框架、亚太全民教育计划、亚太地区全民教育评估大会等活动,积极搭建国内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之间的合作桥梁。2012年,浙江大学的汪利兵教授被录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P5级高级官员,主管高等教育和教育创新计划,有助于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向外界介绍中国教育发展情况。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资历认可全球公约起草委员会成员,浙江大学阚阅教授在2017年至2018年参与了该国际公约的起草工作。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等国际性机构在国内的设立,国内学者可以在更广阔范围内向国际同行分享中国教育发展经验。

随着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范围日益扩大,中国广泛参与了对外办学。2019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显示,我国已在54个国家建立了154所孔子学院和149个孔子学堂。60所国内高校在23个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如老挝苏州大学、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北京语言大学曼谷学院、大连海事大学斯里兰卡校区等。同时,16所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了17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教育交流范围的扩大,为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更大的便利,也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展示了中国的办学经验。

第五节 面向未来的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展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比较教育学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期间的曲折探索,以及改革开放后不断成熟的历程,在比较教育学科制度化、研究成果、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局面,特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深化,为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社会变革和教育转型赋予比较教育研究更多的使命,我们要以创建开放自信的中国比较教育学为追求,持续加强学科制度化建设,深化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革新比较教育研究方法,拓展比较教育研究领域,在国际交流和对话中确立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学术地位,为创造共建、共荣、共同发展的人类社会贡献比较教育学人的才智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