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学校必然要有好的校长。从1888年到今天,128年的时光中,广雅中学一共拥有了46任校长,他们有的是大名鼎鼎的学者,有的是名垂青史的教育家,更多的是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从业者。一直以来,他们都在坚守,坚守一个和谐的理念,坚守一个教育的信念,坚守一所学校的灵魂。
(一)46任校长:一脉相承
2012年12月1日,叶丽琳可能会永远记得这一天,因为这是她成为广雅中学校长的日子。如今站在校长的位置上,叶丽琳更多地在思考学校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和谐的血脉始终贯穿其中。“在和谐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达和谐”,这是叶丽琳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答案。
这种概括为“和谐创新”的办学特色其实并非叶丽琳的首创,早在张之洞创造性地提出“通经致用”“中体西用”和谐办学思想的时候,就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性。所以,这是一脉相承的结果。
张之洞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的教育和谐思想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通经致用并举,实现书院教育的和谐发展;讲西学存中学,实现人才培养的和谐发展;德育智育体育并举,实现学堂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发展。[1]张之洞教育思想中的和谐观是建立在对社会和人才培养省察的基础之上,目的在于促进人才生存和社会繁荣,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对当今教育和谐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张之洞最得力的助手,梁鼎芬亦是“通经致用”“中体西用”和谐教育的推崇者。自小师从东塾学派创始人陈澧,接受了实证精神的启蒙,由他主持的广雅书院只教有用的实学,不教应试的八股文章。最好的证明是,梁鼎芬将书院的藏书楼打造成了冠冕岭南,且极具鲜明近代特色的图书馆。藏书楼里几乎找不到八股书籍,这足以见梁鼎芬当时那种笑傲岭南的莫大勇气。著名教育家王森然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写下《梁鼎芬先生评传》,书中说道:“先生丰髯,健谈,虽好名,实无城府。工于为诗,清辞丽句,机杼自秉,非近代摹宋诸家所及……读之可令人忘尘,书札亦如此。”
广雅第23任校长梁漱溟的做法更为纯粹。当年,他大张旗鼓地推行改革试验,开出了一张改造之方,主张“与青年为友”“着眼于全生活而带领着他去走人生大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倡师生“生活共同”,强调“知行并进”,充分体现了和谐教育的思想。这种崭新的学风,风靡一时,当时全省所有的学校都将广雅奉为圭臬,纷纷效仿。
梁漱溟主张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和谐共生,他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传统教育以人文教育为主的深层原因和西方教育以科学教育为主的缘由,以及两种不同的教育各自的特点与优劣。他认为中国新的教育应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和谐共生与融合,这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梁漱溟心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共生与融合,不是两种知识的机械添加与组合,而是以人的全生活为中心,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产生自然的、广泛的、富有生机的和想象的联系,从而打破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知识教育的割裂状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科学教育在一个广泛联系的文化背景中获得丰富而有生机的人文意义。
霍广河上任后,所施行的各种规章制度,多沿用梁漱溟当初所制定的,但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霍广河还是做出了很多改变,“大为改善”或“另行设计”。筹款新建校舍、设置运动场、修建游泳池、扩充图书馆,在这一时期,广雅中学的校容校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园艺实习场所之展拓,群育之训练,旅行之举办,暑期之补习,美育之提倡,以至民众学校之附设,学生之各种课外活动”都有所改进,霍广河致力于创造名校的新生命。
后来者王兴瑞也传承了这样的和谐创新精神。1946年,在艰难地修复校舍的过程中,这位始终以学者身份示人的校长思考最多的是,他能做些什么?根据当时省教育厅当局对中等学校管教方针提出的“健康重于作业、管训重于教学、科学重于语文、身教重于口说”四大原则,王瑞兴也提出了广雅育人的四个目标:人格、健康、学问、乐群,这恰好又是和谐创新办学特色一次新的体现。训导方针不重惩罚而重启导,不主消极而主积极;为求学生身体健康,采取普遍运动制度;关于学生的学业,朝着“提高程度”这一目标前进;制定种种生活管理规则,团体化每个人的生活。
传承“和谐”的薪火,是广雅保持百年老校的名誉并不断传承与发展的终极秘密。黄永光在当了校长以后,先弄清楚了广雅的定位:广雅是一所百年名校,是标志性的、领前性的、优质的高中,至少在广州乃至广东省的教育中是这样的。同时,广雅又带有非常浓郁的传统文化学府的特质,这两者的融合有别于其他名校。“传统的文化学府与时代改革创新的领前性融合,是我对广雅定位的理解。”
“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校同魂。”广雅的发展需要传承百余年的血脉,而广雅文化的精髓体现在和谐教育的办学思想上。尽管风风雨雨,尽管人事更替,但广雅始终还是和谐的广雅。
校长在一所学校的发展过程之中,究竟承担着怎样的角色?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给出了最权威的答案: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其地位的重要性好比一个作战的团长,关系到千百人的学业前途,关系到国家与学术之兴衰。那么,作为灵魂人物,广雅的校长们又是以什么样的姿态苦苦经营这份神圣的职业呢?
1985年10月1日,这是一个全国人民都在欢庆的节日,《南方日报》特约记者吴剑豪采访了广雅中学的老校长卢炽辉,他也是广东教育界久负盛名的老教育家。已经离休三年的卢炽辉还挂着广雅中学“名誉校长”的头衔,他仍然每天到学校巡视,就连升旗仪式、眼保健操、课外阅读这样的问题,他都要亲自过问,鼓励学生们发扬努力拼搏的精神,为国争光。
满脸的沧桑也掩饰不住容光焕发的神情,卢炽辉意味深长地对吴剑豪说:“耕耘者的最大喜悦,就是在收获的时刻。今天看到学生们自立成材,我感到无限欣慰。”就在三年前,卢炽辉曾写过一首诗:“十年往事堪回首,历尽艰难志未休。欣喜新苗获新雨,俯首甘为老黄牛。”诗品人格,道德文章,在这首诗中得以充分体现。
这一年,卢炽辉被授予“广州市劳动模范”的称号。
这位最具代表性的校长大抵可以展现出广雅历任掌舵者们身上所具备的精神气质,无比投入,无怨无悔,又无所不能。50多年前,梁漱溟的会客厅里,也曾悬挂着一句话:“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他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东方思想、中华文化表达了改造广雅的大心宏愿。而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
校长不仅是学校的守护人,更是学生最忠实的呵护者。
梁漱溟在论及改造的十点办法时,还讲到了第十一点办法,他说:“还有一件,也是不可不注意到的,有很多学生,功课好,操行好,但是家庭贫寒,没有缴纳学费的能力,我觉得我们应该想个办法来救济这个缺憾。……这个意见,是改革的十点以外的一点。”
给予贫寒学子帮助,也是历任广雅校长传承的优良传统。1950年初春,卢动刚刚到广雅中学任职,一切之于他而言,都还是陌生的。一日,卢动在山长楼前突然遇见了一个叫周兆早的学生,只不过这一切都不是意外。原来周兆早年幼丧父,靠母亲含辛茹苦养大,家庭条件极为困难,但他不想因无法缴纳学费而失学,特意在这里等校长寻求帮助。卢动得知事实真相,二话不说,立刻带周兆早到学生注册处办理入学登记,一切费用缓交。周兆早入学后,申请到了甲等奖学金,免交学费之外还有12元的生活费,膳食与零用都有了保障。2001年,周兆早回忆起这段往事,感慨万千,他说,“卢校长对我的恩情只有母亲可比。”
冯肇光也是一位对学生呵护备至的校长,他唯恐自己的学生遭受半点苦难。1927年,冯肇光从法国留学回来,先后担任大学教授、广州市参议等职务,为人极为热忱。1940年,冯肇光接任广雅校长之时,广雅还在信宜水口村。当时,一位广雅的学生杨开雄被保送至国立浙江大学,但战时车船拥挤,一票难求。冯肇光便亲自备好公函,以便让他与车船总站交涉,以优先购票。同时又备了不少私函,请途上相知的朋友代为照应。
与现在很多只重视成绩的校长不一样,广雅的校长更在乎的是学生健康的成长。1956年,广雅的学生在晚上自修课下课的时候,都会看到校长卢炽辉来教室巡视,他不希望同学们过分用功而影响身体健康。尽管年事已高,卢炽辉依然每天按时到教室熄灯,乐此不疲地催促学生回宿舍睡觉。即将高考的时候,卢炽辉还会带领老师去昏暗的路灯下去规劝那些“开夜车”的学生,因为对于他来说,学生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学校,对于学生,广雅的校长们有着惊人的一致,他们始终在传承最好的文化和最优秀的品质。
1889年,当梁鼎芬将《拙酓》赠予朱一新时,赋文中还隐藏着一个秘密。右上角盖着“性刚才拙”的篆书体印章,意为“品性刚正,才能笃实”,他殷切地寄望朱一新传承其办学理念和育人主张。
这颇具仪式感的一幕定格在历史中,成为广雅历任校长一脉相承的开始。
1983年5月30日,广雅中学的前后两任校长卢炽辉、李宝辉与《广州日报》记者吴文辉谈起办好学校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领导学校,首先是办学思想的领导”。当年,“**”之后,广雅中学重新“上来了”,《南方日报》记者许文丹也撰文说道:“广雅中学改变面貌的关键一条,是建立一个团结坚强的领导班子。”
建校一百年后,广雅第40任校长孔昭炯在一个非常隆重的场合,大声地宣布:“我们要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广雅人的创业精神,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需要出发,不断探索开拓。”
广雅,一直在路上,但掌舵者从未改变过方向。
(二)首任女校长:不懈探索
叶丽琳是广雅史上首任女校长,她的出现似乎打破了某种“魔咒”。
为什么是她?很多人想一探究竟。
1964年的夏天,叶丽琳出生于粤东北龙川的一个小镇上。龙川有着悠久的历史,尚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后来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最早的龙川故城,即今天的佗城,素有岭南古城之称。龙川也是客家古邑,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广东仅存的考棚、著名文学评论家萧殷都是此地文教昌明的印记。
尽管母亲目不识丁,父亲也只读了几年书,但这个家庭对教育的重视是与生俱来的。哥哥姐姐们因时代所限没有走进学校,作为最小的孩子,叶丽琳遇见了好的时代,便肩负起了家庭兴学的使命,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父亲时常鼓励她,要努力读书,这样才能改变命运。偶然看到电影里广州城里的高楼大厦,更是激发了叶丽琳对城市的遐想,那是另外一个神奇的世界。
在重点中学龙川一中,叶丽琳勤奋努力,拼命读书,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跨过高考的独木桥,从大山里走出去。“三点一线”式的高中生活并没有给叶丽琳留下枯燥的印象。1981年,才上高二年级的叶丽琳决定提前参加高考,只可惜尚未做足准备,因此并未上榜。次年,18岁的叶丽琳如愿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这给小镇造成了某种轰动。根据权威数据显示,当年的升学率仅为0.98%,叶丽琳是真正的“百里挑一”。
1986年,大学毕业后,叶丽琳成了广州市师范学校(今协和中学)的一名教师。当年还在龙川小镇,叶丽琳就无意间发现自己有当教师的天赋,那些她曾辅导过的学弟学妹们,都说自己讲得好。自此,叶丽琳一门心思想成为一名教师,如今,她在教育行业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面对外界的种种**,丝毫未曾动摇。对于教师这份工作,叶丽琳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她饱含深情地认为,教师是一个伟大而光荣的职业。一个人的成功在于影响了多少人,从这个角度上讲,成为一名教师就代表着人生的一种成功。
参加工作后不久,叶丽琳就结婚生子了,这是一个客家女子秉承的传统。但一切并没有影响她对工作的热情与投入,6个星期后她重回工作岗位,带着孩子去课堂、去开会,没有抱怨,也没有厌倦,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除了是一名生物老师外,叶丽琳还担任学校的团委书记工作,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用心去关爱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谋求发展。至今,还有许多学生记得叶丽琳当初为他们所做的事情,那时每一年的夏令营不仅锻炼了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为今后人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个时候,住着9平方米的房子,叶丽琳也感到很幸福,很知足。
2004年年底,叶丽琳来到了广雅中学,这是她教育事业的一个新起点。从党委副书记到党委书记再到校长,她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每一步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叶丽琳从来不忘记感恩这个世界,她感谢时代,让她有了改变人生的机会;她感谢每一段人生经历,所遇到的领导、教师、同事都在帮助她成长。
见过叶丽琳的人都知道,她行事风格干练果敢,雷厉风行,一头清爽的短发将女性的温柔隐藏了许多。“我不是那种柔情的人。”叶丽琳直言不讳地说。这种鲜明的个性是其本身性格使然,也是身处“高位”需要塑造的自我形象。
《新快报》前记者何宁多年来一直跟踪报道广雅中学,她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池一亭都非常熟悉。何宁对叶丽琳的印象首先是亲切,“狮子座的叶丽琳校长总是充满活力,她**和跃动的思维能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真诚友好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初次采访,一种自然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也毫无避讳地跟她聊任何话题,包括我们各自的私人问题。”
在学生的眼里,叶丽琳也是如此亲和,她能够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成为同学们的好朋友。而且,叶丽琳骨子里渗透出来的幽默诙谐,更是让她具备了无限的魅力。一位2013届的高三学生说:“叶校长上课风格幽默生动,善于调动课堂的活跃性。一些晦涩难懂的生物概念,常常变得通俗易懂。她上课时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脸上朗朗的笑容,让我们文科班的学生都深深地喜欢生物课。”
“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接触过叶丽琳校长的人,总会被她身上强大的感染力和鲜明的个人魅力所吸引。”教师许群如是说。在教师眼里,叶丽琳是可敬的,她宏观指导,细处观察,不讲空话,解决实际问题;她也是可亲的,经常走到教师中,听取他们工作的困惑与苦恼;同时,她还是可爱的,深情吟唱《女人花》,潇洒跳起恰恰,疲劳之余的一句玩笑会让大家感觉她就是大姐。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托格迪尔在《领导手册》中提到的,领导的要素之一是“通过人际关系的建构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形成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机制与组织成员间个体遵守的规范和价值观”。[2]显然,叶丽琳的校长身份并不只是行政领导那么简单,还是具备领袖气质的精神领袖。
女性独特的温情与细腻让叶丽琳懂得人性的需求,她知道学生需要什么,知道教师需要什么,更知道学校应该怎样去发展。同为女校长,深圳坪山中学的林俊红就认为,细致和“同情”是女校长天生的优势,柔而不弱是她们的共性,女性的柔性对教育这种“慢”的艺术,是有益的。
叶丽琳也有不亚于任何一位男校长的视野和抱负,她的办学理念先进而富有远见,“我们要走一条中西合璧的教育道路,希望把世界带进广雅,让广雅走向世界,这也是我的教育梦想”。
2015年,在一次广州名校校长聚集的场合,叶丽琳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好的教育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对人的生命发展规律的探索。而且,她还指出教育要打通“任督二脉”:一是培养主动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良好习惯;二是培养美好情感,进而确立自信,健全人格。这两点,正是教育之根。
“一个人的品格取决于他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正确了,人格的塑造就有基础了。”这是叶丽琳从事教育行业几十年来所得出的重要结论,而且,在她看来,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最关键的阶段,它对人的影响是一辈子的。“高中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品格良不良好、端不端正,取决于他的价值取向,如果价值取向正确了,那么人格的塑造就有基础了。”
关于人格的培养,叶丽琳还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人格是杯子,水则是人的才能、知识、财富。如果“杯子”不认真做好,再多再好的“水”又能怎样?换言之,没有德性的充分准备,再多的知识和财富即使一时装上了也藏不住、用不了,会溢出去。做杯子,最为重要的是坚固、宽广、大气,这才有人格之伟岸。人格的培养,在实践中,除了为师者自身的道德影响,还有积极情感、文化气质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叶丽琳是生物教师出身,其视域境界都具有很强的系统观和整体观,对于广雅中学的发展规划讲究的是平衡与和谐。和谐教育要实现三大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从个体而言,最为关键的是人与自身的和谐;从群体而言,最为关键的是人与人的和谐;人心的和谐,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发现”,要实现“和谐教育”就要踏上一段充满着无限精彩的“发现”之旅。叶丽琳坚信,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都具备不同于其他人的才能和天赋;她也坚信,人一生中一定有一件事情他做起来最省力、学得最快。所以,教育需要“发现”,需要欣赏和谐教育实践的整个过程。
基于对校长的思考,叶丽琳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什么叫优秀校长?优秀校长就是让学生成长,让教师发展的校长。“在他的学校,有一群教师、有一群学生在成长。当这个校长离开这所学校,这个学校仍然保持优秀,这就是优秀校长。”
那么,优秀的校长如何保持一个学校的优秀?“靠文化。”叶丽琳干脆而利落地给出了答案。“每一任校长都应构建优质的学校文化,形成一个高质量的人文空间,让师生在这种宏大、深沉的空间里,不断沉淀他们内心最为缺乏的东西,从而形成稳定的文化品格。”广雅作为“中国最漂亮、最有文化内涵的学校之一”,坚守比创新更加重要。
文化传承是广雅人最深的烙印,叶丽琳反复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教育做到极致就是一种文化”。但叶丽琳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不能直接拿来解决问题,关键是使和谐教育思想建立在切实的教育基础之上。从战略的角度上来说,要做关键的事,“做少,做好,做到底”。
2015年6月10日,高考结束后的日子才刚刚过去一天,广雅中学就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活动。悠扬的校歌中,高三毕业生穿上广雅人自己设计的冠冕服,走过长达188.8米象征学校创建年份1888年的红地毯,沿着校园的中轴线往内,分别向学校创建者张之洞的雕像、教师及家长行礼。冠冕楼前,叶丽琳为每一个毕业生戴上四方学士帽,发放毕业证书,祝福他们顺利毕业。“在毕业之际举行冠冕礼,是为了让孩子们带着广雅的印记,开启新的人生旅途。”叶丽琳说。
每一个广雅学子,都要在校园生活中经历“成长三礼”:入学礼、成人礼和冠冕礼。入学礼尊崇先贤清廉品格,成人礼强调自立自强,冠冕礼则带着感恩与责任。“广雅的成长三礼,能使学生从进校第一天起便强烈地感受和融入书院文化中,对知识产生敬畏,认识仪式的重要性,重拾当代人缺失是规则典范,成为知书达理、沉潜守静、心怀感恩的广雅学子。”叶丽琳表示。
翻开叶丽琳的履历,有不少光彩夺目的头衔:广东广雅中学校长,中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副会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广州市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广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她还先后获得“全国名书记”“广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广州市五一巾帼奖”等荣誉称号。
在这些众多角色之中,叶丽琳能够做到切换自由。作为校长,她雷厉风行,迅速落实工作,具有卓越的领导力;作为教师,她充满**,善于用生物的学科思维解决问题;作为人大代表,她始终关注民生,为市民奔走呼吁。
叶丽琳也正是用她这种极富哲学睿智的思维、和谐的方法,凝心聚力地带领广雅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1] 张月琴,李珍梅.张之洞的教育和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83~84.
[2] 于泽元.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