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伴随口吃产生的症状,还有很多有待解释。例如,当口吃者激动时会怎么说话?很多口吃者在生气骂人时根本不口吃。年纪大一些的口吃者在阅读和谈恋爱时通常也不口吃。这些都说明,导致口吃的最大因素是患者没有和他人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关系。也就是说,当他们必须直面要联系的人,或者必须要用语言表达自己时,紧张情绪就随之而来了。
如果儿童在学说话时没有什么困难,人们也不会特意关注他们说话;可一旦他们在这方面出现了困难,他就会成为家人注意的焦点,这样就会使儿童对自己说话格外在意,有些儿童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言语表达。这种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做法,只会引起功能的错乱。梅林克的童话《癞蛤蟆的逃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癞蛤蟆遇见了一个千足动物,兴奋地问道:“你能告诉我你走路的时候先迈出哪只脚,然后你又是怎么控制其他脚的吗?”千足动物听完后开始思考并观察自己脚的移动,想搞清楚自己是怎么迈出脚的。结果他把自己也弄糊涂了,竟然连一步也迈不出去。
虽然理清我们生活的方向和轨迹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试图去控制每一个步骤和细节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只有任凭身体自由挥洒,我们才能创造出非凡的艺术作品。
尽管口吃对儿童的成长有诸多不便并且影响到其将来的发展,尽管家庭对口吃儿童的过分关注不利于其成长,但有很多人依旧不想着改进现状,而是找借口自我逃避。这种现象在孩子和父母身上都有体现,父母对未来没有信心,孩子则满足于依赖别人,以表面的劣势维持内心的优越。
巨大的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巴尔扎克的一个故事可以很好地体现这一点。故事里有两个人做生意,他们互相砍价,其中有一个人说话结结巴巴的,用这种方式来争取更多时间计算赢利。他的对手识破这一诡计后假装听不到。这样一来,口吃者落了下风,得尽很大努力才能让对手知道自己说了什么。双方就此扯平。
尽管有时口吃的儿童会利用自己的口吃争取时间,或者故意让别人等他们说完,但我们不能苛责他们。他们应该被温柔对待并得到鼓励,只有适当发掘并强化他们的勇气,才能成功地将他们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