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君子与小人之间的斗争从来没有平息过。“小”是人性中兽性与智性野合的产物,它被道德深压在人性的底层,稍有机会就露出脑袋,兴风作浪。但是,邪终不能压正,再加上社会舆论对公共道德一方的倾斜,无论小人有多大的能耐,他能够生存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1.君子斗不过小人?
君子总是作为小人的对立面而存在,但凡有一个小人,就必然会有供这个小人当做愚弄对象的君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小人集团的诞生,就是以三皇五帝之一的舜为诱因,这个集团达成的一致利益就是如何用阴谋陷害舜,谋取其妻子和财产。
舜的父亲是一个糊涂蛋,叫做瞽叟(意思就是瞎老头子)。舜的母亲死得早,所以瞽叟就又娶了一个妻子,不久便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做象。舜的继母性情比较阴险,仗着瞽叟对她言听计从,便想方设法虐待舜,使他抬不起头。但是舜对这些毫不介意,仍然孝敬自己的父亲和继母,并且处处让着弟弟象。在这样一个家庭中,舜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他的优良德行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扬。
尧当时正在选自己的继承人,他刚把自己的儿子丹朱给否决了,却苦于找不到其他合适的人选。这时有人向尧推荐舜:“我听说舜这个人很好,既能吃苦肯干,又有头脑,很孝敬父母,老百姓都在说他的好话,可以让他来当我们的领袖。”
尧听了别人对舜的介绍之后很高兴,决定先考验他一下。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还让自己的九个游手好闲的儿子也去和舜生活在一起,看看舜如何带领他们生活。舜结婚后,带着两个妻子一起下地种田,并且像过去那样孝敬老人,照顾弟弟。在舜的身体力行的教化下,娥皇和女英都放下架子恭恭敬敬地孝敬老人,尧原先不务正业的九个儿子也变得通情达理了。
尧看到这些改变后,十分高兴,就赏赐舜一套细麻布衣服,一把琴,一群牛羊,还派人给他筑起了一个粮仓。舜的继母和弟弟看在眼里,加之原先舜的为人是有口皆碑的,就更加妒火中烧,不遗余力地想把舜给害死。
有一次,瞽叟叫舜去修补粮仓房顶。当舜爬上粮仓之后,象在下面就把梯子撤掉,点起大火来。就在舜要葬身火海之际,舜突然想出一个办法,他当时带着一个大斗笠,于是就把斗笠摘下来,拿在手上,像大鸟一样张开翅膀飞下来,逃脱了一次险境。舜能想出妙法逃生,瞽叟和他老婆、还有象并没有就此收手,他们接着想出了更加毒辣的一招。这一次瞽叟让舜去挖井,当估计舜已经挖到很深的时候,就将泥土石块全部投到井下,想砸死舜。他们本以为这次十拿九稳了,象还洋洋得意地说:“出这个主意的是我啊。”却不料舜在井底已经挖开了一条斜向的地道,从那里爬了出来。瞽叟他们根本想不到这些,已经急不可待地去舜家里抢夺财产。象还和父母约定好:“舜的两个妻子和琴归我,牛羊和仓库归你们。”可当他们一进屋的时候,却发现舜正坐在床边弹琴。象大吃一惊,结结巴巴地对舜说:“我是十分想念你才过来看看你呀。”舜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你来得正好,我还找你有事情呢。”舜在此之后更加孝顺父母关心弟弟。而尧看到这些,自然把位子禅让给了舜。
舜在登上帝位之后,车上插着天子的旗帜,当去朝见父亲瞽叟的时候,仍然毕恭毕敬地行子女对父母之礼,并且还封象为诸侯。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小人集团在圣人的感化之下,不免杂念全无,一心向善了。
邪终不能压正,社会在朝着“仁者无敌”的方向发展,但是仁并不是一味退却,而是根本不屑与他们一般见识。舜的一次次忍让使他以退为进,威望不断攀升,也增加了小人加害于他的难度。
感悟:
有人曾提出这样的命题:“君子总是斗不过小人。”究竟是对还是错?其实,“小”是人性中兽性与智性野合的产物,它被道德深压在人性的底层,稍有机会就露出脑袋,兴风作浪。但是,自古以来邪终不能压正,本文中舜通过身体力行加以证明:如果说无数的小人凭借着忍术来得志,那么君子在忍术的磨炼上也同样显露出毫不逊色的功力,再加上社会舆论对公共道德一方的倾斜,君子战小人而胜之并非是不可能的。
2.不被伪善者所陷害
伪善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杀机,何以见得?且让我们掀开历史的一页,看看伪善掩盖下的一幕惨剧吧!
战国时,孙膑与庞涓同为鬼谷子弟子,共学兵法,曾有八拜之交,结为异姓兄弟。庞涓为人刻薄寡恩,孙膑则忠诚谦厚。有一年,庞涓听说魏国正在招贤,访求将相,不觉心动,就辞行下山。临行,孙膑相送话别,庞涓说:“我与兄弟有八拜之交,誓同富贵,此行若有进身机会,必为兄举荐,共立大业。”
庞涓到了魏国,魏惠王见他一表人才,韬略出众,便拜为军师。他东征西讨,屡建奇功,败齐一战,声镇诸侯,诸侯忙相约联袂来朝,庞涓之名,震惊各国。庞涓虽显赫不可一世,却还妒忌着一个人,那就是他的义兄孙膑。他认为孙膑具有祖传的“孙子十三篇”兵法,胜己一筹,一旦给予机会,必将会压倒自己,故始终不予举荐。
鬼谷子与墨子相交甚密。一次,墨子来访鬼谷子,见到孙膑,交谈之下,叹为兵学奇才。墨子到了魏国之后,在魏惠王面前举荐孙膑,说他独得其祖孙武秘传,天下无有对手。惠王大喜,知孙膑与庞涓是同窗兄弟,就命庞涓修书聘请。庞涓明知若孙膑一来,必然夺宠,但魏王之命,又不敢违抗,乃遵命修书,遣史送迎。鬼谷子深通阴阳之术,算知孙膑之前去凶险难测,但天机不可泄漏,只好在他名上加一“月”字(孙膑,原为孙兵),并给其锦囊一个,吩咐他必须到危机时候方可拆看。
孙膑拜辞先生,随魏王使者下山,登车而去。见了魏王,叩问兵法,孙膑对答如流,魏王大悦,欲拜为副军师,与庞涓同掌兵权。庞涓却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膑实臣之兄,岂可以兄为副?不如权拜客卿,候有功绩,臣当让位,甘居其下。”魏王大喜,于是拜孙膑为客卿。又是一番忠肝义胆的表演,殊不知这时的庞涓心怀陷害孙膑的奸计。伪善往往就是在这种场合下才登台亮相的。从此,孙庞两人频繁往来,但彼此相处,庞涓却失去了当年的真挚。庞涓心怀鬼胎,欲除义兄而后快,但因孙膑熟读兵法,想待其传授后再下毒手。
不久,孙、庞二人在魏王面前摆演了一次阵法,庞涓固不及孙膑,更加怀恨在心。经过一番策划,他制造了孙膑私通齐国的假象,并报告魏王。魏王一听,雷霆大怒,削去了孙膑的官职,发交庞涓监管。庞涓又进一步落井下石,私奏魏王,将孙膑的一对膝盖骨削去。孙膑并不知这一切都是庞涓所为,他还为庞涓在魏王面前为自己求情而感激万分呢,就答应庞涓的要求,在竹简上刻祖传的《孙子兵法》。不料,庞涓派去照料孙膑的仆人成岸是个仗义之人,把这一切全都告诉了孙膑。孙膑大吃一惊,兵法当然不能继续刻了,但若不刻,必死无疑。情急之中,打开了临别时鬼谷子送的锦囊,见里面有副黄绢,上写有“诈疯魔”三字。孙膑顿时有了主意。
晚上,饭送了上来,孙膑举起筷子,忽然仆倒在地上,作呕吐状,一会儿又大声叫喊:“你何以要毒害我?”接着把饭盒推倒在地,把刻写的竹筒,全扔进火炉,口里不断地说着胡言乱语。看守不知是诈,慌忙去禀报庞涓。次日庞涓来看,见孙膑痰涎满面,伏地哈哈大笑,忽而又大哭。庞涓问:“兄长为何又哭又笑呢?”孙膑说:“我笑魏王想害我命,而不知我有十万天兵保护;我哭的是魏国除我孙膑之外,无人可当大将。”说完,瞪眼盯住庞涓,复叩头不已,口叫:“鬼谷先生,您救我一命吧!”庞涓说:“我是庞涓,你不要认错人!”孙膑抓住他的袍子不肯放手,乱叫:“先生救我!”
庞涓见孙膑这样,心里还是很怀疑,认为可能是孙膑诈癫装疯。回去后他想试探其真假,就命令左右把孙膑拖入猪圈里。猪圈里粪秽狼藉,脏臭不堪,孙膑披头散发,若无其事地躺在屎尿中。不久,有人送来酒食,说是哀怜先生被刖之意。孙膑一看就知道是庞涓耍的花招,怒目大骂道:“你又来毒我么?”一把把酒食打翻在地。使者顺手拾起一节猪屎给他,他拿起后有滋有味地嚼起来,吞进肚里。使者把情况回报给庞涓,庞涓这才相信孙膑真的疯了,从此对孙膑不加防范,任其出入,只派人跟踪而已。孙膑这“疯子”行踪不定,早出晚归,一直住在猪圈里,有时爬不动了,就睡在街边荒屋里,随便捡到什么就往嘴里塞,魏国人都以为他真的疯了。
后来,墨子得知孙膑在魏国遭受庞涓的残害,了解了孙膑装疯的真相后,就设法把他营救回齐国。以至于才有了后来的孙膑以“围魏救赵”之计,大败庞涓。到此,奸诈的小人庞涓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感悟:
君子之所以容易被小人骗是因为他们没有小人的毒辣。作为君子要时刻防范小人,生活中,我们也应多读一些历史,多了解一些奸计和反奸计,就不易被那些存在于生活中的伪善所蒙蔽和欺骗了。远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没有远见必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棋道如此,战争如此,人生亦如此。识破假象看本质是处世之本,放开眼界看未来是立身之本。为人处世的根本有了,伪善者的画皮就很容易剥开。但愿我们都做个远见卓识的人,不被伪善所陷害,不为遭受生活的欺骗而沉沦。
3.人人喊打,小人如过街的老鼠难生存
在新加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习俗的变更,惊蛰日从防止白虎危害五谷日演变成打小人日。现在,人们已经不害怕白虎,反而怕小人来暗害。所以人们都在这一天带上生鸭蛋、黑糖及肥猪肉去拜虎爷,或把祭品塞进虎口,或在虎口上擦一擦,意思是让虎爷吃个饱,不要开口伤人。同时,还要把虎爷纸贴在墙上,再用鞋子打小人,驱赶小人,使自己在新的一年里不要遇到小人,暗箭伤害,一年行好运。在新加坡的许多庙宇都有虎爷,也提供打小人的服务。
现代的人们已经把小人是否出现看做是一种运气,小人也被迷信化了。这种观点虽然不科学,但从另一面也说明了小人已经是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了,所以小人的生存空间是越来越小了。
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变法失败,被罢相,贬判江宁(今江苏南京),居住在江宁的半山园中,常常深悔当初用人不当,为其所误。悔恨之极,往往奋笔疾书,可落到纸上的却总只是“福建子”三个字。这“福建子”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他给王安石留下这许多悔恨和痛苦的回忆呢?
他不是别人,正是福建泉州晋江人吕惠卿。宋仁宗嘉枯初年,年仅二十四岁的吕惠卿便中了进士,任真州推官,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很快调入京师汴梁。在汴梁,他结识了王安石,两人常在一起论经讲义,谈古道今,竟有许多共同的见地,遂成莫逆之交。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拜参政知事,主持变法。当时吕惠卿正在集贤院编校《集贤》书籍。王安石在神宗面前举荐吕惠卿:“惠卿的贤德,非但令人无法追步,即使是前世儒者也不易相比。对先王之道能够学以致用的,恐怕惟惠卿一人而已。”稍后,王安石设置三司条例司,任用吕惠卿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巨细,都要先同他商议,然后才实行,凡所提议的请议、奏章都由吕惠卿代笔。不久又把他提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
王安石对吕惠卿热得像一盆火,吕惠卿对王安石也是如事父师。可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司马光曾对神宗说:“吕惠卿险巧乖滑,并非佳士。使王安石负谤于内外者,皆其所为。可惜安石虽贤德,却刚愎自用,不通世故。吕惠卿出主意,安石就身体力行。再者安石时常进擢亲近之士,也恐众心不服。”神宗为吕惠卿辩白说:“吕惠卿进对明辨,也似美才之士啊。”司马光连连摇头:“吕惠卿确实通文博学,明辨聪慧,但却用心不正,陛下慢慢观察就知道了。”神宗听罢无言以对,默不作声。司马光又写一封信致王安石,提醒他:“他是谀媚之士,现在对您百依百顺,言听计从,一旦您失去权势他一定会出卖您的。”王安石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同,所以对司马光的话很反感,并不放在心上,相反倒以为司马光在挑拨他俩的关系。
这时王安石变法遇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举步维艰。王安石罢相求去,力荐吕惠卿任参知政事。吕惠卿很害怕王安石一去,新法动摇,自己作为新法的同谋者也要被连根拔掉。所以弛指使党羽变换姓名写信挽留安石,又亲自作书遍告监司、郡守,言新法一旦动摇的利害,并且对皇上说不可以因为某些小吏违法造成的一些恶果而废弃整个新法。这样一来,虽然王安石罢相,新法愈坚,吕惠卿自己的地位也愈加巩固。他马上扶植亲信,先把自己不通学术的弟弟吕升卿引为侍讲,又用另一个弟弟吕和卿的建议,制定五等了产簿,使百姓如实申报,尺寸之地也被搜刮无遗,连鸡肠也遍抄输官,有隐匿不报者则将其财产三分之一充赏。一时百姓不胜其苦。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指斥吕惠卿朋比为奸,雍蔽上听,冯京也屡次非议吕惠卿。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素来与哥哥政见不同,更看不惯吕惠卿奸诈狡猾,竟当面污辱他一番,吕惠卿此日已不比往日,如何咽得下这口气,将三个人一同贬谪赶出京师。王安石虽说与王安国政见不一,也到底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他有些不满吕惠卿的做法,吕惠卿再也不肯买王安石的账,而且一下翻了脸大骂王安石误国害民,凡有陷害王安石的机会,他都绞尽脑汁决不放过。这时的宰相是韩降,他谨守新法,被讥为“传法沙门”,但他优柔寡断,对付不了吕惠卿,就密请神宗,复用王安石为相。
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又由江宁返朝复相。御史蔡承禧又上书弹劾吕惠卿,王安石罢相后颇附吕惠卿的御史中丞邓绾也指斥吕氏弟兄强借秀州富民钱买回,于是吕惠卿被贬出知陈州。
后来宋哲宗即位,右司谏苏辙条奏其奸:“吕惠卿胸怀张汤之狡辩奸诈,身负卢杞之奸佞乖邪,诡变多端,敢行非度之事,王安石强恨傲诞,于吏事无所知。吕惠卿从中阴谋,以助其恶。又兴起大狱,欲株连蔓引,诬陷公卿。只因先帝仁义圣明,每事裁抑,否则,安常守道之士早无尚生存之人。王安石对吕惠卿有以翼覆卵之恩,如父如师之意。吕惠卿求进之时,则附之若胶因为一,及王安石去势之日,则化为仇敌,不遗余力辱骂诬陷。犬豕不屑之事而吕惠卿做了。昔日三国时的吕布,认丁原为父则杀丁原,认董卓为父则又杀董卓;东晋的刘牢之事王恭则反王恭,事司马元显则反司马元显。所以后来曹操、桓玄到底畏其反复无常难以信用而杀掉他们。因此,像吕惠卿这种人,即使不正刑典,以示天下,也应投畀到四裔之边,以御魑魅。”哲宗读罢奏章,深感斯言极是,于是贬之为光禄卿,令司南京。再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安置建州。忠义之士无不拍手称快。
感悟:
小人天生就是软骨病患者,他们要生存,就要不断选择依附的对象,不然就寸步难行,这就又决定他们还得是失忆症患者,因为他们必须干干净净忘记原先的依附对象,不能有半点的感情用事,甚至“该出手时”必须“出手”,正所谓“只闻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吕惠卿的可怕之处在于一时的得逞,但是我们也看到他已经犯了众怒,大臣们纷纷群起而攻之,终于他一贬再贬,“忠义之士无不拍手称快”。以此为鉴,无论处于任何情况下,都不要选择做小人,只要有君子,有正义、有道德存在,小人早晚都会沦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境地。
4.私进谗言、排除异己不得善终
小人总是擅长在背后使黑枪,表面上一副欣赏你的样子,对你大加赞赏鼓励,暗地里混洧是非,私进谗言,目的在于排除异己,成全自我。
和珅,清朝乾隆帝第一宠臣,臭名昭著的大贪官,终其一生,为追求金钱、权力而费尽心机,专权二十余年,贪尽天下财富。
和珅少年时就进宫当差了,他只在官学中念过几天书,除了“四书”读得比较熟,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和珅虽然善于巴结逢迎,并凭借这一特长讨取了乾隆帝的欢心和宠信,得以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但是,和珅肚子里除了几根花花肠子,没有多少真“货”,这毕竟是他的弱点,和珅最怕和别人比才学,最恨别人比他强,他就像一个嫉贤妒能的“武大郎”,容不得高过他的人。
仁宗嘉庆帝的师傅朱硅,是一位学识渊博、正直能干的大臣。嘉庆当时还是一位很不起眼的皇子,他对他的老师极为敬重,师生二人时常往来和诗,感情颇为融洽。有一次,嘉庆帝给朱硅写了一首祝诗,诗中称颂了老师的人品才学,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之情。和珅一向嫉妒朱硅,对朱硅的一举一动都比较留心,存心找他的毛病,以便有机会进行陷害。
后来,朱硅离开京城,出任两广总督。他到任后,兢兢业业,秉公办事,执政清廉,卓有成效,赢得了较好的声誉。乾隆帝考察了朱硅的政迹,打算把他召回京中,授予他大学士之职。和珅听说乾隆帝的这个意思,心里又气又妒,他早已觊觎大学士的职位,岂能甘心这个大权落在别人手中,再说,他又很忌妒朱珪的才能。和珅表面上不露声色,暗中却变着法儿说朱硅的坏话,他把当年嘉庆帝给朱硅写贺诗的旧事又翻了出来,添油加醋地渲染一番,说朱硅和皇子的关系不正常,教唆皇子写诗恭维他。和珅还列举了一大串历史事例,别有用心地说凡是有“市恩”行动的人,都有野心,恐怕大清将来要重蹈覆辙。
他这一席诬告的谎话使乾隆帝对朱硅心生厌恶,乾隆帝最憎恨怀有野心的人,他当即就要下旨逮捕朱硅,严加治罪。幸亏有大臣董浩从中劝谏,澄清当时写贺诗的事实真相,朱硅才免于下狱受刑,但从此朱硅的政治生涯也就被断送了。不久以后,朱硅被降调为安徽巡抚,并命其以后不得内召,永为外任。朱硅不仅没当成大学士,还被狠狠地踢了一脚,踹下深沟,而大学士之职在不久以后则加在了和珅头上。
乾隆五十六年,乾隆皇帝又颁旨刻《石经》于辟邪,命和珅为正总裁。当时的总裁共有八人,算起来,数和珅的学识最浅。他只不过在年轻时读过“四书”,这些年只顾玩弄权术,肚里的几滴墨水差不多都干涸了。但他是正总裁,因此别人必须听他的。
尚书彭元瑞文字功底较深,担任校勘工作,曾受命于乾隆帝编写《石经考文提要》,写好后呈送乾隆帝过目。乾隆帝看过,颇为满意,特别下诏褒奖了彭元瑞。这下引起了和珅的强烈嫉恨,他到处散布彭元瑞的坏话,说他才疏学浅,功底不够厚,所写的《石经考文提要》错误百出;又说“非天子不考文”,彭元瑞身为臣子,没有资格写这个《提要》。和珅制造了这些舆论,又把这些流言作为朝臣的议论奏明给乾隆帝,乾隆帝很不以为然,替彭元瑞辩解说:“此《提要》是朕授意他撰写的,不算不合制度,不要听信流言。”和珅见皇上这样维护彭元瑞,陷害不成,只好作罢。
君子和小人的斗争在这里显露无遗,小人永远处在社会道德所不允许的范围之内,所以从长远来看,小人将是最终的失败者。
一计不成,又施一计,和珅怎么也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暗中又找人撰写《考文提要举正》,针对彭元瑞的《石经考文提要》进行攻击。《举正》书成后,他就冒充自己的作品,呈送给乾隆帝,请求乾隆帝下令销毁彭元瑞的《提要》。乾隆帝这次仍没有听从和珅的挑唆。和珅更加气急败坏,他干脆偷偷派人把彭元瑞撰写的、镌刻在石碑上的字全部磨掉。
后来,这位清代的大贪官兼小人被赐死,了解了他可悲的一生。
小人不为仁,也不为义,为的是自己的私利与兽欲。在人群中,这类小人并非是深藏不露的,通常会因为只顾着谄媚巴结而放浪形骸,所以识别他们并非难事。
感悟:
私进谗言以排除异己实在是一种不入流的小手段,偷鸡摸狗式的小动作。他们没有能力、没有胆量、没有资格和他们要陷害的对手作公开的较量,便躲在暗处,偷听几句只言片语,捡拾一点鸡毛蒜皮,便当成宝贝,拿到君主那里去邀功请赏,希望以此能获得恩宠。不要轻看这种小角色,他比当面锣、对面鼓的公开对手更难对付,你在明处,他在暗处,有时他甚至以好朋友的面目出现在你的身边,使你防不胜防。但是古人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叫“多行不义必自毙”,即使一些小人得逞了,也只是暂时的,终有一天要自食其果。
5.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所谓小人,就是那种人品差,气量小,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之恶徒。他们动辄溜须拍马、挑拨离间、造谣生事、结仇记恨、落井下石。
待人处世中,谁都不愿意与小人打交道,可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谁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小人。因为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鼠辈小人,他们的眼睛牢牢地盯着我们周围所有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为此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准备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真是令人防不胜防,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在背后给你一刀。
李林甫是唐玄宗手下常伴随其身边的一个奸臣,心胸极端狭窄,容不得别人得到唐玄宗的宠爱。唐玄宗有个喜好,他比较喜欢外表漂亮、一表人才、器宇轩昂的武将。有一天,唐玄宗在李林甫的陪同下正在花园里散步,远远看见一个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的武将走过去,便感叹了一句:“这位将军真漂亮!”并随口问身边的李林甫那位将军是谁,李林甫支吾着说不知道。此时他心里很慌张,生怕唐玄宗喜欢上那位将军。事后,李林甫暗地里指使人把那位受到唐玄宗赞扬了一句的将军调到一个非常边远的地方,使他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唐玄宗,当然也就永远丧失了升迁的机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小人的行为真是让人莫名其妙,其心眼极小,为一点小荣辱都会不惜一切,干出损人利己的事来。
小人是琢磨别人的专家,敢于为芝麻大小的小恩怨付出一切代价,因此在待人处世中如何与小人打交道,还真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行。对付和利用小人没有一套办法是不行的。怎么办呢?待人处世厚黑之道认为:如果你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与小人同等的地步,也不想与小人两败俱伤的话,那就把脸皮磨厚点,或者睁只眼闭只眼,不理了事;或者惹不起躲得起,尽量不与小人发生正面冲突。一句话,如果不是非有必要,那就别得罪小人。
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战胜攻取,得心应手,而且在待人处世中,还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处世高手。郭子仪与小人打交道的秘诀,就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安史之乱”平定后,立下大功并且身居高位的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反而比原来更加小心。有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拜访。此人乃是中国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生就一副铁青脸,脸形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时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这副尊容都不免掩口失笑。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到后堂去,不要露面,他独自等待。卢杞走后,姬妾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你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忌恨在心,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郭子仪对这个官员太了解了,在与他打交道时做到小心谨慎。后来,这个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陷害掉,唯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没有动他一根毫毛。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仪对待小人的办法既周密又老练。
归纳历史上有关小人的论述,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七类:
一,外表为忠贞,心里想的是利禄,对事专门测度揣摩,喜好逢迎拍马,观言察色以受宠,歌功颂德以卖弄忠诚的人,是小人。
二,结纳身边的人,专心巩固自己的名位,完全没有真话,只知沽名钓誉的人,是小人。
三,只图安逸,醉心于好处,淡泊人情,唯利所在,不体恤他人的人,是小人;
四,讨厌胜过自己的人,喜欢谄媚自己的人,听到他人的善行就妒嫉,听到他人的恶行就赞扬,本身无能,坏的方面却无所不为的人,是小人。
五,专门爱好声色,没有正经的心思,遇到财物就想坏主意得到,这样的人是小人。
六,急于攀结显赫宦官,暗中巴结权贵,不求实学,只图虚名,只要有益于己的,小则冒险存侥幸,大则寡廉无耻,这样的人是小人。
七,混迹于斯文,崇尚旅游,以吃喝为潇洒,以勤事为俗流,以避祸为清高,以消极为无过,这样的人是小人。
所以在待人处世中,与上述七种小人打交道时务必多留个心眼儿,最好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因为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在男女争斗的情况下,同情女性,也是人的天性。人们会想,弱者明知打不过强者,为什么会反扑?当然是被逼急了!被逼迫的人,理当获得同情!这就好比,当一只小猫扑向大狗时,无论小猫是不是在撒野,总能得到喝彩。同样的道理,当比你弱小的小人决定拼命,即使你的实力强得多,又有无数个道理支持你,也最好不要跟他正面冲突。不错!你很强,你是可以一刀砍下他的头,而他顶多只能砍你一条腿。到头来,你一定赢,他一定死。问题是,你非但赢得不光彩,而且当你断了一条腿之后,还能称得上英雄吗?再说,与下三滥的小人斗狠真的有必要吗?
“小人”每个地方都有,这种人常常是一个团体纷扰之所在,他们的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兴风作浪很令人讨厌,所以有些人对这种人不但敬而远之,甚至还抱着仇视的态度。仇视小人固足以显出你的正义,但这并不是保身之道,反而凸显了你的正义的不切实际,因为你的“正义”公然暴露了这些小人的无耻、不义。
再坏的人也不愿意被人认为自己“很坏”,总要披一件伪善的外衣,这是人性,而你特意凸显的“正义”,却照出了不少人的原形,这不是故意和他们过不去吗?
感悟:
君子不畏流言不畏攻奸,因为他问心无愧。小人看你暴露了他的真面目,为了自保,为了掩饰,他是会对你展开反击的。也许你不怕他们的反击,也许他们也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在暗处,用的始终是不法的手段,而且不会轻易罢手。你别说你不怕他们对你的攻击,看看历史的血迹吧,有几个忠臣抵挡得过奸臣的陷害?
所以,还是不同小人一般见识为好,和他们保持距离,不必嫉恶如仇地和他们划清界限,他们也是需要自尊和面子的。
此外,当你发现面对的小人,不惜牺牲他自己的生命、亲人的生命,或“第二生命”,而与你周旋到底的时候,就算你有理,也最好避一避此等不要命的小人。小人固然厉害,但你并不怕他,避开小人完全是因为你根本不值得把太多的精力浪费在一些没有价值的争斗上。一旦把握不好自己的行为界限,得罪小人,他就会想方设法来琢磨你,破坏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使你不能安心于工作、学习和生活。
6.君子要不要厚黑
小人的恶毒非一般人能比,作为君子与小人打交道更应该注意,以防被害,必要时不防来点厚黑手段保护自己。
杨炎与卢杞在唐德宗时一度同任宰相,卢杞的爷爷是唐玄宗时的宰相卢怀慎,以忠正廉洁而著称,从不以权谋私,清廉方正,是位颇受时人敬重的贤相。他的父亲卢奕也是一位忠烈之士。卢杞在平日里不注意衣着吃用,穿得很朴素,吃的也不讲究,人们都以为他有祖风,没有人知道卢杞本人则是一个善于揣摩上意,很有心计,貌似忠厚,以厚脸来取得别人的信任的人。卢杞,除了巧言善辩,别无所长,但嫉贤妒能,脸厚心黑,使坏主意害人却是拿手好戏。但大奸似忠,卢杞靠着左右逢源的厚黑之道,很快就由一名普通的官员爬上宰相的宝座。
与卢杞同为宰相的杨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财能手,他提出的“两税法”对缓解当时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的史学家评论他说:“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可见杨炎确实是个干练之才,受时人的尊重和推崇。此外,杨炎与卢杞在外表上也有很大不同,杨炎是个美髯公,仪表堂堂,卢杞脸上却有大片的蓝色痣斑,相貌奇丑,形象琐屑。
然而,博学多闻,精通时政,具有卓越政治才能的杨炎,虽然有宰相之能,却没有宰相之度。尤其是在处理与同僚的关系上,他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特别是对卢杞这样的小人,他压根儿就没放在眼里。两人同处一朝,共事一主,但杨炎几乎不与卢杞有丝毫往来。按当时制度,宰相们一同在政事堂办公,一同吃饭,杨炎因为不愿与卢杞同桌而食,便经常找个借口在别处单独吃饭,有人趁机对卢杞挑拨说:“杨大人看不起你,不愿跟你在一起吃饭。”
因相貌丑陋内心自卑的卢杞自然怀恨在心,便先找杨炎手下亲信官员的过错,并上奏皇帝。杨炎因而愤愤不平,专门找卢杞质问道:“我的手下人有什么过错,自有我来处理,如果我不处理,可以一起商量,你为什么瞒着我暗中向皇上打小报告!”弄得卢杞很下不来台。于是,两个人的隔阂越来越深,常常是你提出一条什么建议,明明是对的我也要反对;你要推荐那个人,我就推荐另一些人,总是较着劲、对着干。
卢杞与杨炎结怨后,千方百计谋图报复。他深知自己不是进士出身,又面貌奇丑,才干更是无法与杨炎相比,但他凭借厚黑之才,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并逐渐取得了唐德宗的信任。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节度使梁崇义背叛朝廷,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前去讨伐,杨炎不同意重用李希烈,认为此人反复无常,对德宗说:“李希烈这个人,杀害了对他十分信任的养父而夺其职位,为人凶狠无情,他没有功劳都傲视朝廷,不守法度,若是在平定粱崇义时立了功,以后就更不可控制了。”
然而,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谁知,不会察言观色的杨炎并不把德宗的不快放在眼里,还是一再表示反对用李希烈,这使本来就对他有点不满的德宗更加生气。
不巧的是,诏命下达之后,赶上连日阴雨,李希烈进军迟缓,德宗又是个急性子,就找卢杞商量。卢杞看到这是扳倒杨炎的绝好时机,便对德宗皇帝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徘徊,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以后,再重新起用,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这番话看上去完全是为朝廷考虑,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卢杞用厚黑术排挤人的手段就是这么高明。德宗皇帝果然信以为真,就听信了卢杞的话,免去了杨炎的宰相职务。就这样,杨炎因为不愿与小人同桌就餐而莫名其妙地丢掉了相位。
从此卢杞独掌大权,杨炎可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了,他自然不会让杨炎东山再起的,便找茬儿整治杨炎。杨炎在长安曲江池边为祖先建了座祠庙,卢杞便诬奏说:“那块地方有帝王之气,早在玄宗时代,宰相萧嵩就曾在那里建立过家庙,因为玄宗皇帝曾到此地巡游,看到此处王气很盛,就让萧嵩把家庙改建在别处了。如今杨炎又在此处建家庙,必定是怀有篡权夺位的谋反野心!近日长安城内到处传言:‘因为此处有帝王之气,所以杨炎要据为已有,这必定是有当帝王的野心。’”
什么!杨炎有“谋反篡位”之心?岂能容之!于是,在卢杞的鼓动之下,勃然大怒的德宗皇帝,便以卢杞这番话为借口,将杨炎贬至崖州(今海南省境内)司马,随即下旨于途中将杨炎缢杀。
俗话说“惹不起躲得起”,杨炎明知道卢杞是个得罪不起的小人,自己的厚黑手段又没有对方高,“惹不起”偏不“躲”,为了芝麻粒儿大的小事,喜怒形于色,犯了卢杞内心自卑的忌讳,甚至公开与对方撕破了脸面,让对方毫无顾忌地与你相斗,最后遭到对手的暗算,实在是不明智之举!
感悟:
因此,精通待人处世厚黑之道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一个公认的原则:不要撕破脸皮。哪怕你对对方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但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最好还是要和气相处,甚至在达到目的之后,对其亲人也还是要笑脸相迎。这叫“虚与委蛇”。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麻痹对手,二是如果将来形势有变,彼此需要联手,也有一个回转的余地。而如果不懂得这一原则,与正人君子打交道的话,可能还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假如你所遇到的是一个精通厚黑之道,并且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人,那你的麻烦可就大了,弄得不好,被人卖了还在帮着人家数钞票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