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讲苏秦、张仪、李斯、商鞅、范雎、公孙衍、甘罗、邹忌、虞卿、管仲、李善长、张居正。其中苏秦、张仪是纵横大家,擅长合作与离间;李斯擅长依附;商鞅擅长“依天时而变天”的变革之道;管仲如诸葛亮,擅长一切副手工作;李善长擅长当二老板,张居正擅长当管家,这些响当当的大人物、大宰相各有一套幕僚之道。
巧妙穿行胜似强力突破
——苏秦操纵六国打败强秦
苏秦在秦国卧底
谁卧底卧得深,谁就能将对方彻底掀起。
大哉苏秦!以书生而合纵天下,说六国国君,拜六国相印,为六国联盟纵约长,游刃有余,以绝妙穿行术牵引六国之势,合力而拒暴秦,均天下之力,济天下之人,使强秦十五年内不敢东侵。苏秦实为战国之世最有智谋的人。
老子云:“以无有入于无间。”
“无有”,指什么都没有。
“无间”,指什么都没有中间。
什么都没有,怎么会有中间呢?这是说,越是虚无之物越是空洞的,有大量空间向外界开放,可以乘虚而入。
乘虚而入乃是一切高手的绝招。
而且是唯一的绝招!
与其强力突破,不如巧妙穿行。深入无间,可以战胜虚无。
世间一切,唯有虚无最强大。
虚无生狂妄。
狂妄生暴力。
暴力强霸天下!
秦国自秦孝公开始,一路壮大,最终成为七国之雄,以暴力强霸天下,谁可当之?
苏秦可以当之。
苏秦之“秦”,非秦国之秦。苏秦反秦之道而用之,所以能以柔克刚,以无有入于无间,游说六国,穿行于六位君主之间,形成合纵之势,制秦于有形,伤秦于无形。
所以秦人甚惧苏秦,有苏秦在一天,秦国就不敢入侵关东六国。无间之间,别有空间!
香港电影《无间道》讲述警察与黑社会交替卧底的故事。
警察是黑社会的警察。
黑社会是警察的黑社会。
二者关系错综复杂,双双卧底,又双双暴露,当双谍相逢,立决雌雄。竟以警察失败而告终。
事实证明,谁卧底卧得深,谁就能探得更多机密,通晓内幕。熟知对手破绽,当然容易击破。
苏秦曾事秦。秦惠公杀商鞅后,不喜欢游说之士,乃将苏秦驱逐出境。
苏秦已知秦国之道,故能合六国之力打败它。于是在二千多年前,一幕残忍而充满智慧的战国版《无间道》上演了……
苏秦不单挑
穿针引线,结成罗网。
不是苏秦一人单挑秦国。
而是苏秦合纵六国群攻强秦。
说白了就是打群架。
再强大的人也经不起轮番轰炸,车轮战最耗元气。三国第一英雄吕布就是被刘关张三人合力打败在虎牢关下。
同样的原理,强大的秦国一朝败在六国手下,实在平常不过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有那么大的本事穿针引线,又巧舌如簧,将本来矛盾重重的六国拧成一股绳。
苏秦做到了。
所谓“穿针引线,结成罗网即此”。
苏秦用什么来挑动六国
合纵破连横,连横又可以破合纵。
苏秦游说列国,大败而归,于是在家里闭门读书,苦学不辍,稍有困倦,就拿刀扎自己的大腿,借以提神。有了这一拼劲。苏秦终于悟透古书《阴符》中的玄机,不久东山再起,游说列国,果然贵不可言。
他没有强迫六国联盟,而是让六国国君心甘情愿拜他为相,最后统一尊他为纵约长,指挥六国军队共击秦国。
六国国君不是傻子,苏秦靠骗是不可能成功的。
苏秦是用当时最大的学问。配以当时最大的忍耐力,获得了当时最大的成功。
所谓当时最大的成功,指合纵六国打败强秦。
所谓当时最大的忍耐力,指苏秦心性坚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所谓当时最大的学问,即指苏秦独有的做人术。
做人有术,此术又称合纵术、纵横术、柔术,发源于老子,后经鬼谷子发展成为当世显学。
鬼谷子有四大弟子,都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分别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其中又以苏秦为上,孙膑次之,张仪再次之,庞涓则为下矣。
鬼谷子人不知其姓名,因为常年住在一座鬼气深深的山谷,人们就叫他鬼谷子。
苏秦是鬼谷子的传人。
鬼谷子又是老子的传人。
苏秦深得老子之道家真传,以柔术大行天下,不愧是一代谋略宗师。
苏秦的谋略与他人不同,笔者仿李宗吾笔法,以六字试将苏秦穿行术的奥秘道出,那就是“救”、“透”、“漏”、“够”、“凑”、“斗”。下文详述之。
苏秦合纵术一:救
救猪吃猪,救人吃人。
“救”。此诀讲专门扮演救火的角色,哪方有难,就去救场。比如苏秦打听到韩国刚被秦国打败,急着报仇,马上就去游说韩襄王,一谈合纵的事,正中其下怀,事情当场就成了。
凡是去拯救人的,一定有赚。
凡是被人拯救,一定吃亏。
所谓救猪吃猪,救人吃人即此。
苏秦合纵术二:透
说话要讲透,**裸胜被包裹。
“透”。此诀是要点,指讲话要讲透,越**裸越好,比如苏秦对赵肃侯直说赵国与秦国交界,与秦国这种虎狼之国为邻,时刻有被吃掉的危险,讲真话是无礼的,但作为一个对本国臣民负责任的君王,赵肃侯非常感谢苏秦的提醒,赞同他的救亡方案,因此苏秦的策略得以继续推行。
苏秦合纵术三:漏
因为有漏洞,所以他进来。
“漏”。此诀很妙,指说话办事故意留下漏洞,以缺点示人,这样就给对方“补救”的机会,给他一次做老师的虚荣,于是合作成功。比如苏秦游说六国的第一站是最弱的燕国,他故意“漏”掉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燕国的影响力不足以号召其他五国,燕文侯忍不住提醒苏秦这一点,于是有了苏秦代燕国之名出使赵国的好戏。
苏秦合纵术四:够
要么不做,要么做够。
“够”。此诀好懂,指做事要做够,做彻底,做到位,才有效果。比如苏秦游说六国击秦,如果只游说成功五国,那么一切白做。要么做够,要么不做,世上的事莫不如比。
苏秦合纵术五:凑
只要凑趣,一定来戏。
“凑”。此诀指凑趣。要想与人合作,就要取悦于人。
比如苏秦说燕易王,知道燕易王喜欢听故事,就投其所好,以“小妾装死救夫”的故事开讲,说明在复杂之时办复杂之事,有时候可以不那么诚实,甚至有时候必须要装、要假、要滑才能办成实事。有时诚实害人,有时虚假救人,具体要看什么时候。
燕易王听了苏秦这个故事,大悦,于是用之。
苏秦合纵术六:斗
恶斗用恶法,恶法治恶人。
“斗”。此诀指敢与强劲对手针锋相对。
苏秦当上了六国纵约长,于是调动六国军队直接与秦国军队玩命。
秦国与六国开了几仗,大败而归,这时六国之士才知强秦也不过是只纸老虎。不恶斗无法治恶人,苏秦能让强大的秦国十五年不敢东侵,当然是真功夫,绝非一时侥幸。
以上“救”、“透”、“漏”、“够”、“凑”、“斗”,六个口诀,乃是苏秦穿行术的灵魂所在,有为之士,日夜揣摩,必见奇效。
苏秦刺股攻书
靠疼痛让自己记住羞辱,靠鲜血警醒自己。
苏秦本是东周洛阳人,和张仪一起师从鬼谷子。
在鬼谷子处学了三年,苏秦自以为学有所成,便雄心勃勃地出游各国。游说了几年却困迫而归,回到家里,家里人都嘲笑。
苏秦感到惭愧,于是下定决心闭门苦读。他得到周书《阴符》,如获至宝,伏案研读它,困了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靠疼痛让自己记住羞辱,靠鲜血警醒自己。
一年后,苏秦从《阴符》中得到玄机,认为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国君了。
苏秦说燕文侯
从薄弱环节开始进攻,乃是苏秦穿行术妙道。
苏秦开始游说列国,先选择游说周显王,周显王和大臣们都看不起他那一套。于是苏秦就去秦国,秦惠王刚杀了商鞅,公子成不喜欢他,最后苏秦又来到燕国。
苏秦游说六国国君,从最弱小的燕国开始第一站。
从薄弱环节进攻,乃是苏秦穿行术的妙道。
苏秦在燕国游历了一年,总结了自己出师不利的教训,就去见燕文侯,他先是把燕国的形势作了详细的分析,然后提出要燕国与赵国等合纵亲善的主张。文侯说我国实力弱,邻国赵和齐都是强国,你如果一定要合纵使燕国安全,就请先生做我的相国试试吧!
苏秦说赵肃侯
示弱国以强国之道,对方必悦而纳之。
燕王资助苏秦,让他去赵国,此时赵国丞相已死了,苏秦就趁机劝说赵肃侯,把赵国在诸侯国中所处的位置和现状做了详细的分析,说秦国是虎狼之国,早有吞赵的野心,赵国也是强国,那些主张连横的人都想让诸侯割让土地给秦国。如果这样更是助长了秦国的势力,所以赵国应该号召天下诸侯合纵抗秦,订立盟约,晓谕各国,如果秦国敢攻打六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那么其它国家都要派兵救援,如有违约,那么其它五国就一起出兵讨伐它。这样一来秦国就不敢出兵函谷关来危害关东各国了。
您霸主的事业也就成功了。
赵肃侯听了大喜,说道,你有心保全天下,安定诸侯,让我恭敬地以国相许,请先生做赵国国相。
苏秦说韩魏齐楚
不同花样,相同结果。
苏秦又来到韩国,分析了韩国的形势,用“宁为鸡头,不做牛尾”的比喻来讽谏韩宣王。
韩王说我尽管不成器,也一定不会侍奉秦国,今天您用赵王的教导来昭示我,我愿意把韩国托给先生。于是苏秦又做了韩国国相。
苏秦来到魏国,魏襄王刚刚被秦国打败,苏秦很顺利地说服了魏王,又做了魏国国相。
苏秦趁势又去游说齐宣王和楚威王,从他们自身利益出发,说了合纵抗秦的好处。他们都说,现在您要统一天下,会合诸侯,保存危亡的国家,我们虔诚地以国相从。
苏秦为六国合纵长
手大心大,自然官大。
苏秦合纵成功,做了合纵联盟的纵约长,同时担任六国国相。
苏秦北上回赵国向赵王交差,途经洛阳,周显王大为恐惧,派人到郊外慰劳他,他的家人都一改往日的嘲讽,谦恭地欢迎他。
苏秦感慨不已,说假如当初我有两顷良田,现在的我能佩六国相印吗,于是把金银都赐给了家人和朋友及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赵王封他为武安君,苏秦把合纵盟约送到秦国,秦军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苏秦勾齐还燕士
花言巧语,意在摘花。
秦国派公孙衍欺骗齐国和魏国,跟它们一起攻打燕国,夺了十个城邑。
燕易王就对苏秦说,先生约定六国合纵,现在齐国先是攻打赵国,接着攻打燕国,是因为先生的缘故吧,先生能替燕国收复被侵占的土地吗?
苏秦听了非常惭愧,说请让我出使齐国,我替大王把失地收回来。
苏秦见齐王,拜了两拜,俯首表示庆贺,抬头却表示哀悼,齐王问其缘故,苏秦说:“我听说饥饿的人也不吃鸟喙这种有毒的东西,因为它虽暂能充饥,但却能给自己带来毒害。大王贪图十个城池的利益,因为燕王是秦王的女婿,所以大王却因此跟强大的秦国结了仇,如果秦国以燕国为先锋,自己为后盾来攻打齐国,那大王不就像吃鸟喙充饥一样吗?”
齐王变色问应怎么办?苏秦说善于办事的人,能化灾祸为利益,化失败为成功。大王不如把十个城池归还燕国,这样燕秦就不会怨恨大王,这叫捐弃前嫌,化敌为友。
于是齐王听从了苏秦的劝告,把十个城邑还给了燕国。
苏秦用心良苦保燕王
剖肝沥胆,乃见忠心。
苏秦回到燕国,但是有人诋毁他,说他左右摇摆,反复无常,将来会叛国作乱。于是燕易王就不恢复他的官职。
苏秦见燕易王,对他说:“我本来是东周一个鄙俗的人,没什么的功劳,而先王却授我以官职对我以礼相待。现在我替大王退了齐兵,收复了失地,理应更加亲密,现在却罢了我的官职,一定是有人用不诚实的罪名中伤我,但大王不知,我不诚实才正是大王您的福气。那些忠诚老实的人其实都是为自己,而我这样上进的人,才是为了别人。况且我也不曾欺骗你。有一个故事,一个人在外地做官,他妻子跟别人私通。她的丈夫要回来了,于是他的妻子就预谋在酒里下毒害死她的丈夫,丈夫回来后,妻子让小妾端来毒酒给丈夫喝,小妾想说酒里有毒,但害怕主人要驱逐其妻子,不说又怕主人被毒死,于是她装昏倒,把酒洒在地上,主人生气就打了她,但小妾却因此上保住了主人的性命。我的情况不正是和这个小妾类似吗,这不正说明忠诚老实有时也有罪过吗?”
于是燕易王说先生还是担任原来的官职吧。从此燕王对苏秦更加厚待了。
苏秦虽死能自报其仇
身虽死,计犹在。
苏秦受到燕易王的厚待,却又与燕易王的母亲私通,燕易王知道后反而对他更好。苏秦害怕被杀,就对燕易王讲要去齐国来瓦解齐国的国势使燕国威势加重,燕易王就说,随你的意思去干吧,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易王逃跑到了齐国,齐宣王用他做客卿。
齐宣王死,幽王即位,苏秦趁机游说使齐王大兴土木,借此来使齐国破落空虚。此后苏秦和齐国大夫中的许多人争夺宠信,有人刺杀苏秦,苏秦I临死对齐王说我如果死了,请齐王把我五马分尸示众,说我是为了燕国的利益而在齐国作乱,到时候刺杀我的凶手就一定能抓到了。齐王就按照他的话办了,结果谋杀苏秦的人果然自我暴露,齐王趁机杀了刺客。
连横诸侯巧用三寸之舌
——张仪相秦大破六国联盟
没有攻不破的联盟
世上没有攻不破的联盟,越强大破绽越多。
苏秦利用六国“畏秦”的心理,建立起了六国联盟。
同样地,张仪利用六国“畏秦”的心理,攻破了六国联盟。同样的因素,出现不同的戏剧场面!这是因为,人心在变动,前一刻人会这样,后一刻他又会那样,在变动过程中,熟知穿行术的变手们,便可操纵世人行走。张仪与苏秦是师兄弟,他们以天下七国为试验品,都获得了成功,他们共同得出一个宝贵的结论:没有建立不起来的联盟,也没有攻不破的联盟。
人心永远在变,每变一下就需要理论支撑,你在这个时候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
重要的不是什么理论,重要的是发现对方的心在作怎样的变动。
一定有变动
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成一变。
计划是用来变动的。
规律是用来打破的。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用来改变的。
要做变手
与其等别人来改变自己,不如自己改变自己,并且去改变别人。
翻云覆雨,叫作小人。
风云际会,叫作变手。
变手乘的就是风,并且云会带来倾盆大雨。
变手是一种境界,他随时变招,领先有限,应对无穷。
应对无穷就可以保一生不败,如张仪被逐出秦国但还能在魏国为相,得以善终。
领先有限是什么意思呢?
领先一步就是领先全部!
先变制后变,一变制万变。
鬼谷子传张仪妙道
驱使他人为自己服务,这是千古不传的成功心诀。
千丈悬崖之上,十丈古松之下,一代高人鬼谷子娓娓授道。
鬼谷子:张仪,跳下去!
张仪看了看悬崖,缩回去了:好的,师父,但我要等沧海变桑田后,这悬崖只有一尺高了,我才敢跳下去。
鬼谷子:不必等那么久,我教你一个法子,你把古松推倒,沿着古松的枝条也可爬下去。
张仪:古松倒下来时会砸着师父。
鬼谷子:我走开不就没事了?
张仪:师父还没传我道呢。
鬼谷子:你已经明白了。只是你要记住:如果真要砍古松,你千万不要自己动手,请人动手就可以了。那样的话。你又可以完成目的,又不会因误伤而得骂名。
张仪因此下山在苏秦之后,让苏秦挑动了天下局势,他再去大显身手,果然方便得很。
后出场的胜出
让别人为自己作铺垫,这是笑到最后的关键。
天下人是苏秦的棋子。
苏秦是张仪的棋子。
苏秦先出场,张仪后出场。先出场的免不了当棋子的下场,后出场的自然扮演收局者的角色。
并不厉害的张仪只因他后出场,所以能收掉先前所有厉害的出场者。如司马懿收掉了曹操、刘备、孙权辛苦打下的魏蜀吴三国,并不是说曹刘孙三个人加起来都打不过司马懿,而是说司马懿因为后出场,所以白捡了一个大便宜。
成功者必须后出场
输掉硬的,还有软的。
以柔克刚,刚也化为柔。
张仪游说诸侯,一次和楚国丞相喝酒,楚相丢失了玉璧,楚相门下的人认为张仪贫穷,品行不好,一定是他偷了玉璧,于是张仪被捕,被打得浑身是伤,但张仪坚决不承认,只好又把他放了。回到家妻子埋怨他受了辱,张仪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说:在。
张仪说,有这三寸之舌就足够了。
张仪的骨头硬,但再硬的骨头还是会输掉,此为张仪被辱于楚相之因也。张仪不服输,因为他舌头还在,还可以凭舌头和大脑走遍天下,此为张仪日后大破六国之因也。
硬的不及软的,这本是老子妙道,张仪于此得老子真传。
孔子见老子,见老子垂垂老矣。
孔子:请先生传我一招,以后我好混饭吃。
老子于是张大嘴巴:啊——
孔子不懂。
老子解释说:你看看我牙齿还在吗?
孔子:没几颗了。
老子:舌头呢?
孔子:还在,完好无缺。
老子:那就是了,记住:硬的掉得快,软的才长久。软的比硬的更长久。
波涛都是月牙形
善于模仿就会被广泛认同。
照印度教的说法,月亮是波涛的主人,波涛是月亮的仆人。晚上涨潮时,波涛涌向月亮,你会发现,波涛都是月牙形,这是因为仆人必须要像主子。
波涛是月牙形吗?是的,波涛是月牙形。
你要做一件事,就是要去像它。
苏秦要用秦国的手段报复当初不赏识他的秦国,苏秦虽是秦国天敌,但做事风格很像秦国:霸道、以利诱人,具有欺骗性。六国在苏秦身上看到了秦国的影子,也就是看到了自己有可能成为秦国的希望。因此六国都跟随了苏秦。
苏秦像秦国,张仪则更像六国。
张仪为秦国破了六国联盟,打败了苏秦,他天生爱自由不喜欢大一统,所以他打破了六国勉强的联盟,把六国还给六国,实际上是解脱了六国,从而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打好伏笔。
最大敌人是最大的合作者
借敌人的压力升起来。
张仪下山时,苏秦已订立合纵同盟,但怕秦国来攻打赵国使盟约不能实施,就想到了张仪,暗中派人劝张仪来投奔自己。张仪果真来了之后,苏秦却又以言语讥讽他,说他不值得收留,张仪受辱后十分恼火,就去投奔秦国。
苏秦暗中派人资助他,说张仪是有才能的人,我有幸先被任用,但能掌握秦国政权的人只有张仪,然而他太贫穷了,我恐怕他贪图小利而不能成就功业,因此使他受辱来激发他的志气,所以派你去暗中帮助他,让他得以见到秦王。
果然在这个人的资助下张仪见到了秦王,并受到秦王重用,于是这个人向张仪说明了原委,张仪于是很感激谢苏秦,说只要苏秦当政我绝不和他作对,绝不攻打赵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和纳粹德国是死对头,但就是它们曾订下了极富合作精神的条约,商量好互不侵犯,这实在让人震惊!
张仪和苏秦也是这样,苏秦挑动六国联盟,张仪要破六国联盟。苏秦为六国服务,张仪为秦国服务。两人是死敌,但更是朋友。没苏秦就没有张仪,没张仪就没有苏秦。
这是因为:强敌的出现使自己有大展身手的必要,强敌存在多久,那么能克强敌的人就能存在多久。两者之间有心知肚明的默契。
所以高明之士都借助高强对手壮大,绝不能轻易灭掉它。一灭掉它,自己也没戏了。
张仪大破六国联盟
打败一群人比打败一个容易。
张仪灭了六国联盟,但灭的不是苏秦。六国联盟是苏秦的作品,张仪灭六国联盟是苏秦与张仪共同的作品。
张仪是魏国人,是苏秦的师弟,苏秦自以为在游说之术上不及张仪。
张仪任秦国丞相四年之后,为秦国夺取了陕州,并在上郡建筑要塞,张仪的威名渐渐地在诸侯中传开了。后来秦王免去了张仪的相位,他又转到魏国做丞相,仍暗中为秦国做事,以图瓦解合纵盟约,他想先让魏国事奉秦国,在魏国身上打开突破口,但魏王不听,秦国就攻打魏国。秦王暗中对张仪更加看重,张仪很惭愧,以为他无法回报秦王。张仪在魏国呆了四年。魏哀王继位,他又游说魏哀王,哀王不听,第二年齐国攻打魏国,把魏国打败,这时秦国也出兵攻魏,斩杀八万人,诸侯震惊。
于是张仪趁机再次游说魏哀王,把魏国所处的险境分析了一番,劝魏哀王事奉秦国,说主张合纵的人,大多只有奋激的言辞,却没有多少可以信赖的。他们游说一个诸侯就能达到封侯的目的,因此天下的说客没有谁不游说合纵的好处来取悦于君王,君王赞赏他们的善辩并且引用他们的言论,难道甘愿被迷惑到底吗?
于是魏哀王就背弃了合约,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张仪又一次做了秦国丞相,秦王信任张仪,张仪也真心扶持秦国。
秦国要攻打齐国,齐国就与楚国合纵相亲,张仪向秦王自荐去楚国破坏它们的联合。张仪到了楚国,楚怀王隆重地接待他,向他请教,张仪就说大王如果和齐国断绝往来废除盟约,我会请秦王把六百里的土地送给大王,并送秦女子给大王做侍妾,两国长久做兄弟国家。楚王高兴地答应了,楚王和齐断绝了关系。回国后张仪却说把我受封的六里城邑奉献给大王,而不是六百里。这样楚怀王大怒,不听陈轸的劝告出兵攻秦,被秦打得大败,楚国割地求和,秦国威胁楚国要用关外的土地换楚国黔中这个地方。楚王说,我不愿交换土地,而愿意得到张仪,用他来交换黔中这个地方。张仪听说后,自动请命去楚国。秦王劝他不要去,说楚国会因你不履行议约而杀了你。
张仪说:秦国强盛,楚国衰弱,我和楚大夫靳尚友好,靳尚侍奉楚夫人郑袖,郑袖的话楚王都听从,并且我是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国,他哪里敢加害我,就算是杀了我而替秦国换来黔中这个地方,我又有什么可后悔的。于是张仪就去了楚国,楚怀王见到张仪就把他囚禁起来,要杀掉他。张仪早已买通了靳尚,靳尚就怂恿郑袖,让她说服楚怀王放了张仪,楚怀王果然善待张仪。
张仪还没有离开楚国就听说苏秦已死,于是就游说楚王道:今天的形势是秦国强盛,兵力可抵挡四个国家。同诸侯相比秦国是猛虎而诸侯是羔羊,一群羔羊再多也不是猛虎的对手,所以楚国不如和秦和善。天下能通过盟约使诸侯合纵相亲、团结一致的人是苏秦,现在苏秦已死,合纵已经瓦解,所以大王不如扣了我,两国互相以太子为人质,并赠送给您秦国的美女,两国长久友好,互不侵犯,这样岂不是更好吗。
楚情王于是就答应了,虽然屈原反对,但是楚怀王并不听他的。
张仪离开楚国后来到韩国,对韩王又是一番游说,夸大秦国的强盛,揭露合纵者彼此勾结,不为国家长远利益考虑而贻误国君,让韩国帮助秦国来削弱楚国的力量,这样秦王会很高兴而不会攻打韩国。
韩王听信了张仪的计策。张仪回到秦国,秦惠王赏赐他五个城邑,封为武信君。
之后张仪又开始了他的连横游说,先后说服了齐、赵、燕和秦国友好,张仪连横成功。
习帝王之道位极人臣
——李斯用于秦王而显赫一时
在时机中再寻时机
粗沙之中有细沙。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担任乡郡的小吏,对自己的处境不满,就跟荀子学习帝王之道。
学业完成,李斯想做建功立业的事,就想去秦国,他觉得六国诸侯很微弱不值得他去效力。
他向荀子辞别,说:“我听说遇到时机,就不要懈怠,现在正是各国争雄的时候。游说之士可以立功掌权,如今秦王想吞并天下,正是平民奔忙的时候,也是游客的好时机啊。处于卑贱的地位而不想办法改变的人,只是像禽兽只知道看见肉就吃,空有一副人的面孔而已。所以耻辱没有什么比地位卑贱更大的了,悲哀没有什么比地位卑贱和处境穷困更大的了。长期处在卑贱的地位,困苦的境遇中却还愤世嫉俗、厌恶名利,自称与世无争,这不是士人的作法,所以我要往西去游说秦王。”
李斯到了秦国,拜见文信侯吕不韦。吕不韦认为他贤能,用他做侍卫官,因此李斯有机会见秦王。
李斯趁机对秦王说:“平庸的人常常会失去良机,一个能成就大业的人,就在于能趁有机可乘的时候,狠心消灭对手。现在诸侯归服秦国,就好像郡县服从朝廷一样,凭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就像扫除灶上的尘垢一样,完全可以消灭诸侯,成就帝王大业,实现天下的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唯一时机啊!现在如果不赶快着手,等到诸侯实力再度强盛起来,彼此互相联合,那时就算有黄帝一样的贤能,也不能吞并他们了。”
秦王政就任命李斯做长史,听从他的计策,派人去游说各国知名人士,能拉拢的用钱财拉拢:不能拉拢的就杀掉他们。还用离间计去离间诸侯君臣,再派得力的将领去攻打他们。
把道理摆在自己的身上才不易输掉
越有危机越是表现自己的时候。
此时有个郑国人以开渠灌溉田地为名来秦国当间谍。被发现后,秦国宗室大臣要求秦王把各国的宾客一律驱逐出境。
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李斯就上书给秦王说:我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从前穆公寻求人才,西面从地示得由余,东部收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招来西门豹和公孙支,这五位先生并不是生在秦国,可是穆公任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个诸侯,从此称霸西部。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伙,昭王用范雎,使秦国变得无比强大,都是君王依靠客卿的功劳。这四位君王如果拒绝客卿而不加采纳,疏远贤士而不知任用,那么国家就没有富裕的实况,而秦国也没有强大的名声了。由此看来。客卿并没什么对不起秦国啊!
现在大王看重的女色,音乐,珍宝也都不是产自秦国,大王看重这些而轻视各国的士人,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控制诸侯的策略啊!
土地广阔,粮食就充足,国家广大,人口就众多,军队就强盛。所以泰山不排斥土壤,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拒绝细流,成就它的深广。帝王不抛弃民众,所以解显扬他的美德,土地不论四方,人民不分内外,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现在大王却要抛弃人民,去资助敌国,排斥宾客而让他们去服侍诸侯,使得天下人才退缩而不敢归秦,这就叫作借兵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这会使国内空虚而外部又与诸侯结怨,这样要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秦王看到李斯的这封上书,就废除了驱逐客卿的命令,恢复李斯官职,继续采用他的谋略。
李斯被提升为廷尉,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秦王终于吞并了天下,统一了中国,秦王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他任用李斯做了丞相。
以霸术助霸君成霸业
——商鞅以刑名之学强秦
干事业不怕五马分尸
不惜一切代价做事的人势必成功。
商鞅实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改革家!
后世如王安石等人无不从商鞅身上学习他的法术,学习他为干事业不怕五马分尸的精神。
五马分尸痛不痛?当然痛。但一想到自己一生的心血没有白费、必将影响后人,那么死也值得。
商鞅甘心被五马分尸,换来了秦国的强盛,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商鞅的功业极广,而用心极苦,手段极为高深。
进取就要三心二意
所谓三心二意就是积极寻求最好的买主。
商鞅本是卫国人,学成刑名之学后,侍奉魏国丞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后来商鞅因为在魏国不被重用,离开魏国到了秦国。商鞅三次进谏秦孝公,最终被重用,于是大兴变法,几年之中秦国大治。
我们干事业就要像商鞅一样,在不改行的大前提下,不断换老板,最终找到命中的“贵人”大干一场。
东方不亮西方亮,我们千万不能在一条树上吊死,这个地方不行就换一个地方,天生我材必有用,此处不用我,必有用我处,一旦找到用武之地就不走了,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方才罢休。
如果商鞅一辈子呆在卫国,只能是个书呆子。
如果商鞅一辈子呆在魏国,只能做一辈子的门客。
他只有从卫国到魏国,再到秦国,通过不断的移动强行穿越诸多障碍,才有可能成功。
不怕人说三心二意,你只管一心一意干事业就够了。
在移动中穿行
移动带来变化,好像走路看风景,一步一变。
移动是转移空间,穿行是在空间中穿插。移动不一定是穿行,但穿行一定要先移动。
一动不动,谓之等死。
老子说“守静笃”,不是要守一辈子,而是在恰当的时候就动起来,一动就永动。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知天下后必是行天下,商鞅是也。
穿行是立体进攻
立体胜平面,简单胜复杂。
所有成功人士的人生都是立体的。
什么意思呢?是讲如商鞅者立体运作自己的人生,不作平面滑行,而作立体进攻。有点有面,最后用具大的网络骨架把自己撑起来。
飞刀厉不厉害?
厉害。
但飞刀遇见血滴子就全然无用。因为血滴子是一个飞球,一旦沾上飞刀,就会把飞刀绞碎。血滴子是立体的球,飞刀是平面的刃,立体胜平面,就是这个道理。
穿行如阳关三叠
凡事做一遍不行,一定要做三遍以上才能成。
中国最优美的琴曲之一《阳关三叠》获得众多高人青睐,这其中学问大。
音三叠而成韵,所以阳关一定要三叠才能奏出意境。不但《阳关三叠》是这样的,《二泉映月》也是三叠成曲,所有优美的曲子都是三叠成曲。
成功人士的一生恰如阳关三叠,一定要有三次回旋式推进,才能进入高明的境界。
商鞅从卫到魏,再到秦,正是以三叠而制胜,这种越叠越高的穿行术,当为进取者深知。
迅速离开不赏识自己的人
与其在别扭的地方做官,不如在知己手下打杂。
商鞅事奉魏国丞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
公叔座知道他贤能,就向魏惠王推荐他,魏惠王沉默不语,公叔座就说,大王如果不用他就一定要杀掉他,如果他被别的国家所用就会给魏国带来灾祸,惠王答应了。
公叔座又对商鞅说,我向大王推荐你,但是看大王的样子是不会同意的,我就对大王说如果不用商鞅就应当杀掉他。大王答应了,你得赶快离开。
商鞅却说大王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你的话杀掉我呢?
商鞅因此离开了魏国,因为他知道了无论是公叔座,还是魏惠王,都不是能赏识他的人。
少比多更多
人生要做减法,收入才会多起来。
不要脚踩几只船
少比多更多。
商鞅一旦发现魏国不能用他,马上离开魏国去秦国,他绝不同时脚踩两只船。
干事业不能贪多,要少而精,主要是认准。所谓认准,就是以少制胜,以少胜多。
人为什么一只手只有五个手指头?
因为如果人的一只手有六七个手指头,反而乱了,不灵活,“五”在此是极限。
人为什么只有一个脑袋?
因为如果人有两三个脑袋,那么就乱了,不知道该听谁的。“一”在此是极限。
见大人物一定要通过人推荐
让别人吹嘘自己。胜似自己吹嘘。
商鞅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要重振霸业,就去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去求见秦孝公。
见大人物一定要有人推荐,一般最忌毛遂自荐。
人家既然是大人物,你想他每天要碰到多少毛遂自荐的人?岂会少你一个?
商鞅如果没有景监推荐,一辈子也发不了迹。
与其毛遂自荐一百次,不如让关键人物推荐一次就行了!
最后一次才交底,这样才珍贵
钓鱼比耐心,钓人比决心。
商鞅先后三次求见孝公,先是以五帝三王之道说服他,孝公以为太久远了,贤明的国君每个人都想趁自己在位时就名扬天下,不能默默无闻地等上几十年。
第三次商鞅就用霸王之术说服孝公,终于让孝公高兴了。
等到第四次见孝公,商鞅把自己具体的办法告诉孝公,交谈了几天几夜而不觉厌倦,于是孝公就任用商鞅,决定变法图强。
商鞅多聪明,在此使用了“钓鱼术”。
第一次与孝公谈,他只谈废话。
第二次与孝公谈,他还是大谈“三王之道”那样的废话。
但又暗示孝公“我还有东西”。惹得孝公心痒痒,欲罢不能,虽然连听了两次废话竟然还有强烈的兴趣听下去。
第三次商鞅动真格的了,交心交底,大谈霸王之术,正投孝公所好。
但商鞅还是有保留,不一次说完,更不拿出具体方案,只是向孝公表明“瞧,好东西在这儿!”
第四次就好办了,商鞅一拿出具体方案,迫不及待的秦孝公马上采用,全盘接受,立马施行,这一神奇效果全是商鞅钓鱼术“钓”出来的,而这“钓鱼术”正是当时列国变手流行的秘术“穿行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鞅一人搞定秦国君臣
万人占被动,不如一人占主动。
孝公看好商鞅后对变革法度这样的大事还是心存疑虑,商鞅就在朝廷上和大臣们辩论以说服孝公和群臣。
商鞅说:行动如果犹豫不决就不能成名,事业如果犹豫不决就不能成功,有比常人高明的行为的人肯定会受到世人的非难,有独到见解的人必定会受人的厌恶。那些蠢人就是既成的事实都弄不明白而聪明人在事先就看到了苗头。老百姓是不能在事先跟他们讨论的,只能在事成之后跟他们享乐。讲究高尚品德的人不会迎合世俗,成就大事的人不跟众人商议,所以圣人只要能让国家富强就用不着效法旧的制度,只要能有利于百姓,也不必非要遵守旧的礼制。孝公点头称是。
又有人提出非议,说圣人不改变民俗来教化人民,聪明人不变更法规来治理国家,如果因循民俗来教化他们,不用费力就能成功。袭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官员们习惯,老百姓也都相安。商鞅说:这些都沉溺于自己的知识,不能跟他们谈论常法之外的事情,三代时不同的礼制都能成就王业,春秋五霸不同的制度却都成就了霸业,所以聪明人制订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更改礼制,平庸的人受礼制束缚,就是这个道理。况且治理天下并不是只有一个种办法,为了国家的利益就要因时而变,遵循旧礼是不可取的。
孝公说“好”,于是下定决心任用商鞅为左庶长,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变法是唯一的出路
变法不是变戏法,而是改变游戏规则
“变法”是商鞅思想中的黄金,是他做人的火把。
商鞅的变法并非为秦国量身订制的,如果当初魏国采用他,那么变法的就是魏国。变法适用于任何一国、任何一人。
变法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不变法就会死,哪来第三种选择。连孔子都说“齐一变而为鲁,鲁一变而为道”。孔子周游列国无非也是想变法,只是孔子没有商鞅运气好而已。
干大事要找贵人
千万不要放过伯乐。
秦孝公是商鞅的贵人,没有贵人相帮,英雄就永无出头之日。
之所以当初商鞅不行,并不是他真的不行,是因为他碰到了公叔座、魏惠王这样的蠢货。
商鞅一旦遇到秦孝公,马上发迹,因为二人志趣相投,所以说秦孝公是商鞅的贵人。
古时街头算命瞎子常常竖一个招牌,上面用红笔写着大大的几个字:
“专为迷途英雄指点迷津。”
不得了,他一个瞎子能有这么大本事?有!算命先生有绝活,如果你问他:“先生,我前途何在?”
他就会告诉你:“你要找自己的贵人!”
干大事不必征得别人同意
因为背负众人的使命,所以要做独行侠。
商鞅颁布的律法很严厉,实行不到一年有许多人说新法不当,此时太子也做了触犯新法的事,商鞅就拿太子开刀。虽没有惩罚太子,但惩罚了太子的两个老师。第二天秦国人都能遵守新法了。
商鞅当了十年秦国的丞相,新法实行了十年,秦国民众非常高兴,出现了路不拾遗,没有盗贼,人人丰衣足食的景象。百姓敢于为国而战,国富民强,周天子把祭神的肉赐给秦孝公,诸侯都来庆贺。商鞅变法成功的核心就是“不畏人议,我自行我心。”
干大事完全不必征得别人同意,地球上有那么多人,你每一个都去问,你还没问完就老死了。
所谓大就是小的扩张
越小越有壮大的空间,一旦大了就只有收缩的余地。
商鞅刚接手秦国时,秦国只不过是个小国,后来商鞅把秦国打造成了大国,这说明:
强大如秦国者并不是天生强大,而是做大的。
所谓“大”,就是“小”的扩张。同样地,“小”就是“大”的分裂。
事业要做大,就要扩张你的小。这个小很重要,只有抓住小,才有扩张的依据。
小比大更大。
大象需要沉思
事业做得越大,越要冷静。要冷而大,不要热而小。
据法国作家安德列马乐罗所著的《反回忆录》一书开头引用的佛经讲:
大象是所有动物中最有灵性的,因为它经常陷入沉思,是安静的巨兽,是反省的生灵。
大象需要沉思,我们也需要沉思。
沉思使大象成为大象。
沉思使大者安其心。
沉思使大者得其大。
我们把一个大国比作大象,可以得出同样结论。秦国很大,但它一味进取,不知沉思,因此刚一做大就被灭掉了。
商鞅教给秦国怎样做大,但没教给秦国怎样沉思,这是他的缺陷。
我们如果做人做到大象一样的境地,又大又沉思,那么比商鞅还商鞅,比秦国还秦国,可以是真正的大者与王者。
贫士之智富了天下
——范雎逃魏而相秦,助秦霸业
做能人的下人,胜似做普通人的朋友
与虎狼为友,必有虎狼之性。
范雎是魏国人,很有才能。但是家里很穷,就去侍奉大夫须贾。
须贾是魏国的能人,因此范雎甘心做他的下人,他今日卑贱自己,意在明日显贵自己。
他屈身事人,为的是学本事!
能人是宝,你靠近他自己也会发光。日久天长,你也变成宝了。
《三国演义》上刘备在曹操手下干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是为了向曹操学东西。这就叫做能人的下人,胜似做普通人的朋友。普通人就那么点东西,你跟他做了一辈子朋友,还是普通人。
做自己人的朋友,不如做敌人的朋友
亲近敌人的人,必有大动作。
跟敌人做朋友,同样是为了学本事。
跟能人做下人,这是第一层境界。
跟敌人做朋友,这是第二层境办。
跟朋友做敌人,这是第三层境界。
第三层境界不易学,我们多半因朋友而自毁前程。这话意思是:相同志向的人走在一起,志向就确定了。确定了志向,等于是志向小了,再没了其他的可能。
王阳明说:“宁无定,不执一以贼道。”因此我们要对朋友保持警惕,而要对敌人尊敬,且保持敏锐的眼光观察,学习他。
我们从敌人那里受益极多,从朋友那里受益极少。
在必要的时候隐姓埋名
天下任何人都不认识你,你就可以做天下任何一件事。
范雎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知道他有辩才,就对他很敬重。须贾怀疑范雎背叛自己,告诉了丞相魏齐,然后把范雎打了个半死。
范雎对看守的人说如果你放了我,我会重谢你。于是看守的人对魏齐谎称范雎死了,然后趁机把他放了。郑安平是范雎的朋友,他把范雎藏起来,改名叫张禄。
当与敌人的合作结束,马上找朋友
与敌人打得火热的时候也不要忘了谁是你真正的朋友。
朋友是用来背叛的。
你背叛了朋友就不是朋友了。
但敌人无法背叛。
你背叛了敌人你还是他的敌人。
因此朋友之间关系脆弱,敌人之间关系稳固,更能长久,话虽如此,敌人毕竟是敌人,范雎与须贾的合作随即结束,这时他就必须回到朋友的怀抱了。
朋友是用来救急的,不是为了好看。
买通坏人是正义的
对魔鬼必须行魔道、
对魔鬼必须行魔道。当范雎被须贾、魏齐整治下狱,他除了买通看守的人别无逃生之策。
用钱买通人在平时是可耻的行为,在关键时候这样做则为正义之举。
正义是拿来做事的。
正义可以通融。
正义是原则,不是手段。
用富人的办法解决问题
提前享受未来的成果是分外享受。
所谓富人的办法就是用钱开道。
范雎本是穷人,但他不因贫穷堵塞智慧,而因贫穷获得智慧。
穷人想象力丰富。
穷人善于向富人学习。
范雎在贫穷时就学会了用富人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注定了他以后贵不可言。
进入危险境地要学会做隐形人
恐龙都死绝了,变色龙还活着。
郑安平把范雎推荐给秦国大臣王稽,王稽带着范雎同车来到秦国,路上遇到秦国丞相穰侯。
范雎知道穰侯专权,又厌恶各国的说客,就让王稽把他藏起来,穰侯果然过来问有没有带说客回来?王稽说没有,穰侯走了。
王稽暗自庆幸,范雎则说穰侯是个有智谋的人,只是反应慢,刚才他怀疑车内有人却忘了搜了,一会儿肯定要回来搜的,于是范雎就下车步行,走了十几里,穰侯果然派骑兵回来搜车,见车上没人才作罢,就这样王稽把范雎带人咸阳。
隐形获得安全效果
隐形不是没有,而是和大家一样。
所谓隐形并不是别人看不见你,而是注意丕到你。你穿一件普通衣服做一件普通的事,多半没人愿意看你一眼,你穿一件扎眼的衣服行为异常,必会招来无数看客。
我们干事业先要学会隐形,到最后才把自己“啪”地一下亮出来。如果一开始就“啪”地一下,如同找死。
隐形才能安全。
我们因不被人注意而得福,不被人注意好,一点儿也不失落。
用后手对付对方的后手
大家留一手,我留两手。
当敌我双方第一次照面时,因为你是隐形的,对方注意不到你,彼此相安无事。可是敌人是厉害的,正如范雎所说,他随时会杀回来。
因此你要在他还没杀回来时就想好办法,这就叫用后手对付后手,而你的后手必须先于对方。
要假想对方比我厉害
不要把他当纸老虎,要当真老虎。
对敌时,要假想对方比我厉害,千万不可假想自己比对手厉害。
范雎假想穰侯是精家,穰侯果然是精家!
所以,宁肯高估敌人的力量,也不可轻视敌人的力量,这才是智慧的。我们一定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才能长久。
要不断变换做事的载体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为的是多打几枪。
非洲有一种小鸟,专吃大型动物身上的虫子,它时而飞到大象身上啄一下,时而又飞到犀牛头上忙半天,不断变换载体,因此机会多,容易吃饱,并且安全。
范雎从魏国到秦国,也是同理。
并不是说魏国身上的虫子不好吃,而是说秦国身上的虫子更多更好吃。虽然更难吃到,但他愿冒这个险。
在隐形中穿行
当鱼把自己装成水草,就不会被比它大的鱼吃掉。
范雎入秦国,为我们表演了一流的穿行术。
他先与王稽同车,处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
但密闭的空间一旦移动,车在路上走,马上又丧失了安全性,目标容易暴露。
果然,穰侯来查车。范雎在车内稳住不动,正因为他的镇定,没发出任何声音,因此给人造成车内无人隐藏的假象,穰侯放心了,没怎么查就走了。
但范雎已算准穰侯会回来,马上下车步行。步行容易暴露,但当对方直奔马车检查时,步行就是安全的。
从车上到地面,范雎通过空间转移不断隐形。
从郑安平到王稽,再到穰侯,范雎进行了三次穿行,通过人与人照面时诸多习惯形成的空隙,巧妙地隐形起来,直人秦国的首都咸阳。
今日落脚之处可能就是发迹之处
人生偶然性很大,看准了就不是偶然。
王稽向秦王推荐范雎,但秦王厌恶说客,并不相信他,不过还是让他住了下来。
范雎刚到秦国,身份不明朗,说白了还是个偷渡客呢,前途未卜,后路倒是清楚的:只要他退回魏国,须贾与魏齐就会杀死他。
因此,当秦王准许范雎住下来,范雎高兴死了。只要有地方住,下面就好说了。
在天堂坐冷板凳,强似在地狱睡热炕头!
今日落脚之处,很有可能就是明日的发迹之处。
背水一战,水越大越好打
大水有利偷水人。
呆了一年多,范雎见秦国太后专权,穰侯和高陵君势力很大,就趁机上书秦王,说英明的君主会奖赏有功的人,惩罚他所厌恶的人,天下有许多宝玉都是被名匠所错过的,难道大王所遗弃的人真的就都不能有利于国家吗?我请求大王让我见您一面,如果我说了一句没用的话,我愿意接受处罚。
在范雎背水一战见秦王时,秦国已经涨大水了,太后专权,穰侯与高陵君得势,秦王之势不如他们。
在秦国高层两大派斗争时,范雎有了机会。他只要敢下水,必能起波涛。
此所谓“背水一战,水越大越好打。”
践踏之后帮助才有效
折其锐气,利剑不锋。
秦昭王见范雎要帮他,非常高兴,就派人备专车去接范雎。
范雎在离宫等候秦王,听见人说秦王到了,范雎故意大声说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哪里来的什么王。
秦王听了这句话,马上把他请进宫并作自我批评,大臣们见范雎这样见秦王,无不吓得变色。
你一上来就对人说“来来来,我帮助你”,谁理你,不但不理你,还要灭你,因为如果他接受了你的帮助等于承认自己不行,这是不可以的。
因之,范雎先践踏秦王的人格,然后帮助他,这样效果奇佳。此事成功的原理在于:你一定要先践踏对方,直接指出他不行,切中要害,让他无言以对,然后说“我是来帮你的!”双方交心交底,撕去一切面子礼仪,只为了解决问题走在一起,那么可以谈透,可以合作。
秦王是用来践踏的
一只蚂蚁能掀翻大象。
秦王者,狼也,为何说他是用来践踏的?
这是因为:秦王这条狼总有吃不饱时候,它不得不因过分凶残而远离食物中心,因此必须接受高人指引,否则会成为饿狼,继而成为死狼。
高人是不讲情面的,他只会高高在上做导师,他不会与你做朋友。
范雎知道秦王不需要朋友,只需要导师,因此他就做导师。
做导师就要训人,必要时要把对方骂得狗血喷头,通过践踏他人格的方式树立他新的人格。
禅宗师父常打骂弟子,理同此也。
智慧不可白传,学生一定要受辱。
秦王在范雎眼里只不过是只饿狼,在向他要饭吃,因此范雎可以把他当狗看。
一定要人来求你才能真正帮他
帮助人要收费。
秦王把所有人都打发出去,宫里只有他们二人,秦王向范雎请教,秦王问了三次,范雎也是嗯了三次,秦王不解,说先生始终不肯指教我吗?
范雎说不敢,只是因为我和大王关系疏远,怕大王不听我的,今天我说话在前,明日被杀在后,但我并不是怕死,只要我的建议对秦国有好处,大王采纳了,我死也高兴,只是因为我怕大王不听我的建议而杀我,恐怕天下人知道竭尽忠诚却自取灭亡,会让天下的贤士从此闭口裹足,没有人再敢投奔秦国了。大王上畏惧太后的威严,下被奸臣的媚态迷惑,居住在深宫无法辩别奸邪,大则导致国家覆灭,小则自身因此而孤立危险,这才是我所畏惧的。
秦王跪着说,我能向先生请教,这是上天宠幸先王,不抛弃他的遗孤。先生上至太后,下至群臣都可以议论,不要怀疑我才是。
范雎怕秦王左右听的人多,先没有说国内的事情,而是从外交上说起来,观察秦王的反应,说穰侯伐齐的策略是错误的,应采用远交进攻的方法,审时度势,根据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制定不同的政策。范雎的分析得到秦王的赞同,就用他作客卿,先后收服了魏国和韩国。
秦王为何向范雎下跪
狮子饿了,也会向驯狮人下跪。
一是他没办法了,而范雎有的是办法。
二是他本来就虚弱,见了高人还敢不服?
秦王也会虚弱?当然,天底下最虚弱的就是秦王。后来秦始皇被张良刺杀,惊吓病死,可见其虚弱。
秦王为何虚弱范雎为何强大
自由比掠夺获得更多资源。
秦王为何虚弱而范雎为何强大?
因为秦国是秦王的秦国,不是范雎的秦国。范雎口口声他为了秦国,其实他是为自己。
秦王没法为自己,一个王者从来就不是他自己!
老子说王位是天下不祥之物,就是说王者已丧失自己,是天下的冤大头,是天下人的出气包,是野心家的靶子。
自由人胜王者。
这就是秦王虚弱而范雎强大的原因。
范雎终于做大
以单一致壮大。
范雎日益得到秦王宠信,几年后范雎又找到机会游说秦王。此时穰侯是宰相,范雎罗列了许多穰侯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做事不向秦王请示,把胜利的果实归于自己,把灾祸归于国家。
范雎指出朝廷上都是相国的人,他们嫉贤妒能,凌驾下属,蒙蔽国君,以达到他们个人目的,眼看大王在朝廷上很孤立了,我非常替大王害怕,千秋万代后,占有秦国的恐怕不是大王的子孙了。
于是秦王大为恐惧,就废弃了太后,把穰侯、高陵君、华阳君和泾阳君都赶到关外去,任用范雎做宰相。
范雎做丞相后把秦国治理成天下最富有的国家,秦国实力大增。
智斗张仪而佩五国相印
——公孙衍避张仪之害游走于诸侯之间
做天才的敌人胜似做天才的朋友
没有绝对的朋友,只有绝对的敌人。
公孙衍是魏国人,又叫犀首,是有名的善于权谋机变的人,因为有才能和张仪不和,谁都不买对方的帐。
张仪无疑是个大天才,如果公孙衍与他做朋友,势必会被他的光芒掩盖下去,就像周瑜被诸葛亮掩盖下去一样。
所以,即使公孙衍对张仪又佩服,又喜欢,但千万不能和他做朋友。不但不做朋友,反而要做敌人,但内心视对方为同类、知己。
做天才的敌人才有出路,这样显出自己也是天才,绝不亚于某某人。
来历不凡先胜一分
来历意味着势力。
公孙衍本来不叫公孙衍,他假说自己姓“公孙”,意在标榜自己来历不凡。须知不是谁都可以姓“公孙”的,那可是轩辕黄帝的姓!公孙衍说他姓公孙,等于说他是黄帝的直系后人,头上顿时金光闪闪,让人敬畏。
春秋战国时有两个姓“公孙”的人,其实都不姓公孙,但都因此获得大名,一个是公孙龙,仅次于庄子孟子的大辩才。公孙龙好说“白马非马”,是一代诡辩宗师。公孙衍亦善讲谈,人称“谈天衍”端的厉害!
公孙衍又叫“犀首”,弄得更玄了。犀首何谓?是指犀牛的头,犀牛在当时被当成神兽崇拜,公孙衍说自己是犀首,不等于说他是神兽之首领?谁敢不怕他!
做小官能学大本事
以小事大,可以学大。以小事小,不再是小。
公孙衍虽然来历不凡,但在发迹前跟所有人一样,都必须先从小处做起。他在韩国做小官,并且做得有滋有味,这就不容易了。
再大的天才都要从地下崛起!
天才天才,难道你真的能一生下来就飞到天上去?那是不可能的事。
公孙衍与范雎各有绝活,范雎甘心做能人的下人,公孙衍甘心做小官,向比他大的官、甚至向比他小的官学本事,那就不得了,须知《三国演义》上的刘备一开始也只是做县令!
公孙衍一斗张仪
初次交锋,不可以平手。
公孙衍听说张仪从秦国到魏国去连横,并做了魏国的丞相,感到秦魏联合肯定会对韩国不利,就对韩君说,张仪到魏国当丞相是图谋联合秦国占领我国,我想去游说魏国,使魏国不再和秦国交往,这样魏国就会废掉张仪而跟韩国友好,让我做丞相,这样秦国就孤立了。
韩王同意了,公孙衍就去游说魏国,魏王听从了公孙衍的劝告,认为秦国攻下韩国一定会攻打魏国,于是就撵走张仪,让公孙衍做宰相,韩魏又联合起来打败了秦军。
公孙衍二斗张仪
二次交锋,不可落败。
公孙衍游走于诸侯之间,得到了各国的厚待。在梁国,公孙衍率梁国的军队攻打齐国,而这时张仪又来游说梁王和秦国联合,梁王同意了,张仪又要去齐国,拉拢齐国加入连横阵线。
公孙衍知道后心生一计,就对卫国国君说臣与张仪并无私怨,只是治国方法意见不同而已,请大王替我们讲和,消除误会。卫王就转告了张仪,张仪欣然表示和解,张仪和公孙衍在卫王面前见面,公孙衍跪行敬酒,为张仪祝千秋之寿,二人和解。
第二天张仪要去齐国,公孙衍把张仪送去齐国边境。齐王听见此事很愤怒,对张仪说公孙衍在和我们打仗,是我的敌人,如今你却和他出入相随,一定是合谋要出卖齐国。从此齐王不再听信张仪的说辞,公孙衍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公孙衍三斗张仪
最后交手,斩他双手。
有一段时间公孙衍很失意,在家里闭门不出。陈轸是他的老朋友,来见他,他也不想见。陈轸说我有重要事情来找你,你不见我我可就要走了,一天也不多呆。公孙衍只好见他,陈轸说你现在赋闲在家,魏王也不用你,我可以给你找点事做,公孙衍问怎么办。陈轸就说现在魏王信任田需而不再亲近你,田需约定诸侯合纵相亲,但楚王不信任他,您可以去对魏王说你跟燕赵两国国王有交情,想去拜见他们,魏王会允许你前去。也不需多用车辆,只用三十辆车,陈列在庭院里,公开说要到燕国和赵国去,引而不发,以观后效。公孙衍答应了,一切照办。而燕赵两国听说后就派人来迎接他,楚王听到后很生气,说田需跟我联盟而公孙衍却往燕赵去,这不是欺骗我吗?遂不再与田需联合。于是公孙衍佩三国相印。而陈轸正好也借此回秦国。
公孙衍一直在和张仪较量,听说张仪做了秦国丞相很生气。义渠君到魏国朝见,公孙衍对他说,您远道而来,我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告诉您,如果中原各国不共同进攻秦国,秦国就会去攻打您,如果各国一起进攻秦国,秦国一定会派使节带着丰厚礼物来亲善您,不信您就等着瞧。
义渠君回国后,公孙衍就率领楚魏赵韩齐五国联军攻打秦国,而陈轸正好对秦王说义渠君是蛮夷中的贤明君主,我们可以派人去拉拢他,免得他从后面攻打我们,使我们腹背受敌,秦王说好,于是把一千匹锦绣和一百个美女送给义渠君。义渠君召集大臣们说这不正是公孙衍所说的情况吗?于是就出兵袭击秦国,在李伯城下把秦军彻底打败。
后来张仪又来到魏国当丞相,死在魏国,公孙衍就趁机去秦国,当了秦国了宰相。他也曾佩带过五国的相印,是联盟的首领。
名家之后好成名
——甘罗十二岁为宰相创下古今纪录
一言折服吕不韦
说话占正理,就不怕歪人。
甘罗是名相甘茂的孙子,从小就机智过人。甘茂死后,他十二岁侍奉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
当时,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派先派蔡泽袭击燕国,然后做点联络工作,经过三年努力,燕太子丹人秦为质。文信侯亲自去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以约会燕人伐赵。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须取道于赵。可我以前攻打过赵国,他们现在正悬赏抓我呢。”文信侯没好气地令他退下,但又无法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