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画视听语言的学习中,构图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我们学习的诸多内容,都是作为构图的元素应用到动画创作之中的。最简练的概括构图,可以理解为画面中各种视觉元素的布局、结构和安排。
实际上,构图不是一门孤立的理论学科,更像是诸多视觉知识的应用技巧,因此学习构图,实际就是在熟练地综合应用画面局部的不同创作内容,并使他们有条理地组织起来。
7.4.1 动画构图的意义
1.构图是整理思路的过程
动画构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动画创作人员整合思路的过程。动画人员需要把彼此孤立的知识系统联系起来,但不是停留在理论架构的层面之上,而是要实实在在地通过具体的画面来体现。构图伴随着对于知识体系的熟练掌握,对于不同艺术方法的选择,更是融入创作者个人头脑灵光的过程。
2.构图是创造美的过程
我们常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从动画创作角度来说,构图也是发现美的过程。构图的过程,本身也是利用各种视觉元素组成美的一个创造之旅。我们衡量构图的水平高低,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够带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动画的创作者应当深知,动画既是商品,同时也是艺术。
3.构图融汇了智慧
构图的意义还在于,通过构图,动画画面中凝结了创作者的智慧。不同的构图,反映出了不同的创作手法,实际上是不同创作者个人的思维差异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因此在创作同题材同类别的动画作品时,才会有不同的处理手法可供选择,而这种不能简单判定优劣的特性,也正是创作者智慧的体现。
7.4.2 动画构图的目的
1.安排视觉元素
安排视觉元素是构图的最根本目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了构图的过程,画面中的视觉元素就是散乱的堆砌,混乱、缺乏组织也不美观,不能称之为艺术创作。
2.理清结构关系
构图可以让画面中各物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变得清楚明了,哪些景物位于前景,哪些景物作为背景,主体和客体的位置安排,画面中重心的位置,这些都是由于构图而理清了结构关系,从而让画面成为了有组织性、秩序性的密不可分的整体。
3.表现思想内涵
构图不仅仅是进行写实的造型创作,更是创作者的思想化为影像的重要过程。通过构图,作者把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或者情怀以构图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为动画作品增强了思想性以及人文精神。
4.完成情节交代
构图也是动画作品叙事的必要基础。通过了巧妙的构图,通过了画面中人物和景物的位置关系,就可以将影片的情节和信息依靠视觉的形式传递给观众。因此构图不仅仅是一项美术工作,更是交代信息的一部分。动画作品的美术性与故事性,是不可割裂的统一整体。
5.丰富视觉表现
构图本身也是丰富视觉表现的一个重要过程。动画艺术之所以吸引观众观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动画构图中,可以强化动画艺术的视觉特性。例如,添加梦幻的声光电效果,让最终呈现出的作品绚烂夺目。
6.为场面调度做铺垫
视听语言毕竟不能等同于平面的美术构图,镜头在视听语言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构图则是镜头和场面调度的基础和起点。构图优秀的画面,才能发展为优秀的场面调度。或者换一种说法,构图是场面调度的准备工作和先决条件。
7.4.3 动画构图的特点
1.画幅固定性
动画构图不同于画家的自由创作,可以自主选定纸张的大小和形状。动画作品的画幅比例始终是固定的(见图7-29)。在电视媒介播出的动画作品4∶3的长宽比例不能随意更改,而宽银幕动画的16∶9比例也同样是统一的标准。因此,动画构图必须要在这两个固定比例之间进行创作。这就考验了创作者的构图能力:一方面,需要以固定比例框架为基础,努力在现有条件内交代情节、安排表演、容纳场景。另一方面,又需要创作者利用画面的构图变化,努力“冲破”固定比例的束缚,自由地进行创作。
图7-29 三角形往往呈现出稳固感
2.画面承接性
动画构图的每一帧画面都与其他画面既不同又具有连续性。一方面,整部作品都是由不同的画面构图所连接起来的,作品的构图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构思时需要体现出画面的新鲜感,需要时刻顾及构图的变化。另一方面,画面之间又是传承和连接的,也需要考虑到画面构图的承接性,既包括同一镜头内前后画面的承接,也包括不同镜头之间传达信息的连贯性和节奏感。这就需要在构图的时候,努力思索镜头的特性以及画面之间的彼此联系。
3.构思动态性
动画构图是动态的构图形式。因此需要在构图时考虑到运动的特性。例如,给运动的轨迹保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在美术角度也应当把运动的状态考虑到画面的布局之中,例如,在安静的丛林背景中增添动态的飞鸟,使得画面得到一种与静态画面截然不同的运动质感。只有真正利用了动画动的特性,才能把动画构图有效地区别于平面的美术构图,焕发出更大的美学效果(见图7-30)。
图7-30 倾斜的构图更具动态性
4.途径选择性
选择性也是动画构图的一大特性。由于一部动画作品所组成的镜头数量可观,因此每一次局部构图实际上都是选择的过程。表述同一种目的,有着诸多方式,创作者必须明确目的,选择最优秀的创作手法。选择很容易,而确定选择的标准才是最艰难的,这就要求动画构图的创作者不仅需要熟悉构图和美术知识,更需要创作者在思想上加深对作品的宏观认识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最为正确的选择。
5.容量时限性
动画构图的时限性也是对创作者构图功力的一大考验。所谓时限性是指,无论是整部动画还是任意一个镜头,人都是要受到时间约束的。当时限性和动态性结合起来时,就要求了创作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富有运动和变化感的构图。一方面不能超时,需要构图能够典型化、具象化地表达信息和情感;另一方面又要有足够的变化来支撑时间,而不是缺乏动态的一成不变。
6.思维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在动画作品的构图阶段,并不是只考虑局部的画面和场景构图就足够了。一部动画作品是由诸多镜头和场景共同组成。因此在进行局部创作的时候,心中也仍然保留有大局观,做到作品整体构图风格的统一。彼此的画面之间没有重复或者突兀,并且符合作品整体的视听语言基调。
7.综合性
动画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视听语言就包含了彼此相互关联的诸多综合性知识,这种特点也直接作用于构图上,构图需要考虑的方面较多,所受到的限制也较强,因此这就需要动画创作人员能够活学活用,把条条框框中分散的知识综合运用起来,活学活用,才能将构图工作优异地完成。
7.4.4 动画构图的基本要素
动画构图的基本要素在本书中都有相对详细的专题章节,在这里,仅作为复习的性质,再次进行概念强化。熟悉这些构图的基本要素,有助于真正地将构图工作从书本上投射到头脑之中,达到心有所想、水到渠成的自然状态。
1.形状与轮廓
形状也可以理解为物体的体型特征,在二维动画中,立体的效果相对弱化,常以轮廓形态为直观表现。形状在动画构图汇总中属于最基本要素。形状不同,在画面中所构成的效果也不同(见图7-31)。在创作中凭借个人感官的本能反应,对视觉元素进行的初步安排,被称作“直观构图”。在形状角度,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7-31 形状和轮廓对构图影响巨大
●主体形状的设计
指的是画面主体所呈现出的基本形体状态,确定在画面中的角色或者景物究竟是什么形态,这是构图的基本条件。
●主体形状与画面整体的比例关系
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是大是小”,在真实拍摄的真人影片中,比例关系反映到镜头中,主要依靠景别来呈现。而动画的创作具备更加多变的特性,比例关系可以打破自然规律作出任意调整。不同的比例关系,也会构成不同的视觉效果。例如,主体过大感觉压迫感,主体过小则显得画面虚空(见图7-32)。
图7-32 主要角色的比例被人为放大
●主体形状在画面中的位置安排
指的是主体和景物在画幅内如何分布,主体位于不同的屏幕位置,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也存在巨大差异。
●背景、前景的空间安排
空间安排是指,形状不仅仅是平面的,更是立体的,在构图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一定的前后透视关系,让画面的空间感得到凸显。
●摄影机运动后方向感的变化
创作人员还应该考虑到,同一形状的主体当发生了运动后,如果发生了方向的变化,又会对构图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不同方向的物体,人看上去的视觉感受也不同。
图7-33 利用线条变化带来的构图美感
2.线条
动画的造型离不开线条,在构图角度,首先创作者要注意区分不同类型的线条所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见图7-33)。例如,横线结构所带来的广阔、安静;垂直结构所带来的雄伟庄严;斜线结构所带来的运动感;曲线结构所带来的柔和与优美。此外,线条还有虚实、粗细、浓淡之分,结合着线条的轨迹形状,会让构图有着众多的可能性。
在考虑构图的时候,应该避免线条思考的“一锅粥”现象,分清楚线条的主次。先提取选择一组线条作为主要线条。并根据主要线条进行强化和变化,再增添画面细节,做到线条运用的主次结合,突出对比。
3.明暗
构图的明暗主要是由光照和影调决定的。在构图的过程中,明暗角度又分为宏观应用和微观应用两个方面。在微观上,应当熟悉明暗变化所能达到的众多作用,努力依靠明暗来进行局部构图效果的修饰和强调。例如,突出画面主体、营造特殊气氛、增强画面变化、突出物体质感等作用。而在宏观上,则需要考虑画面的明暗与作品整体是否统一、是否完成了构思的既定任务,是否符合了主流观众的视觉习惯。
4.色彩
在构图的时候,基于色彩的考虑同样有着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微观是指色彩在画面局部的具体应用,选择最恰当的颜色填充物体,并且依靠明度和纯度的微调美化画面,为此,创作者应该熟知不同颜色所代表的特殊含义,以及颜色之间的相互搭配。而在宏观上,色彩主要是分为冷暖色视觉基调的选择,思索色调是否符合作品的整体气质,并检查整体画面上是否存在用色矛盾的色彩缺陷(见图7-34)。
图7-34 蓝色是《哆啦A梦》系列重要的组成元素
5.质感
在构图的时候,也应当考虑到物体质感不同所带来的视觉效果。质感影响着构图是否能够完美呈现出创作者的个人观念,以及画面是否逼真和具有感染力。通常状态下动画片中的物体的质感可以分为六个类别:
(1)无光泽粗糙表面:如衣物、木头、砖石、土地。
(2)有光泽光滑表面:如陶瓷、金属、塑料、丝绸。
(3)极度光滑的反光面:如抛光的金属、镜面、琉璃。
(4)半透明物体:如玻璃、水晶。
(5)液态物体:液态物体表面具有特殊的质感。
(6)半气态物质:动画作品中经常出现各种半气态物质,如魔法、毒气等。
6.立体关系
立体关系也是构图需要认真处理的内容。任何通过平面的银幕展现出来的影像,其背后都是有着长宽高三维立体感作为支持的。因此我们肉眼所看到的一个动画角色,在场景中,也同样是有厚度存在的。正因为动画的创作是用二维的平面影像来表现三维立体关系,因此在构图的时候必须对立体关系予以留意。例如,考虑到主体面向转动时的变化空间,以及镜头移动后前景、背景之间的位移。
7.4.5 常见的构图规律
在构图中,除了要分要素和类别进行思考推敲之外,在各构图元素之间的共同搭配也并不是无序的,而是含有一些显著的构图规律。尽管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动画作品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基本的规律,仍然普遍适用于各类动画作品之中。
1.平衡感
平衡感是指在构图中将各种视觉元素排列组合,能够带给人一种统一和均衡的感觉。同时出现在观众的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画面中能够构成平衡的点称为平衡点。平衡点通常位于画面的正中。平衡并不意味着死板,分为了对称平衡和非对称平衡两个方面。
对称平衡是一种最为直观的平衡形式,常见的对称包括上下对称、左右对称、辐射对称等形式,构成平衡的必备条件是画幅内有相同或相似的视觉因素,同时按照一定组合关系有序排列。如果我们在平衡的中心点将图案翻转折叠,则不仅仅两侧的视觉形象在面积和性质上相似,他们和中心点的距离也应该是接近的。对称平衡的优点是画面整齐稳定,容易让人感觉到安宁,但缺点是画面显得死板,缺少活力,因此多用于表现建筑的结构或者外观。
非对称平衡则要显得较为复杂,没有明确的图案相同或者相似,甚至在画面平衡点两侧的景物数量都并不相同。这种平衡的构成不是单一的,类似于力学的合力原理。也就是说,平衡构成的要素是在平衡点位置两侧的影像,其颜色、大小、运动状态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相似(见图7-35)。
图7-35 对称和对比是常用的构图思路
非对称平衡中,决定画面安排的参考量是以一个虚拟的心理概念决定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画面重量”。较为鲜艳的色彩,较为大的物体,其画面重量也较为强,而颜色浅淡、形体较小的物体,其画面重量也较小。因此,为了达成平衡,构图中需要考虑类似杠杆原理的安排模式,把画面重量较强的物体靠近平衡点,而画面重量较轻的物体则离平衡点稍远,或者当发现一端画面重量过轻时,可以依靠改变色调、添加物体的方法来构成平衡。
2.对比效果
对比的作用与平衡相反,它是把不同性质、具有明显差异的视觉元素,安排在一幅整体画面中产生对立和呼应的关系,从而达成一种构图的独特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构图中常见的对比形式,实际上也就是不同构图元素自身的差异性。例如,形体的大小、色彩的深浅、影调的明暗、线条的曲直等。任何一种视觉元素,都可以改变自身的属性从而构成对比。
对比的作用就是打破画面的形式感,人为突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在视觉上充满了活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例如,在广袤的原野上竖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箭塔,就会比同样尖耸的岩石中的塔楼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或者两个美式动画的英雄人物,男性角色充满健壮的肌肉和力量感,而女性角色则肢体柔美,显然要比两个中性角色更能博得观众的眼球。
需要强调的是,对比是相对的,其限度不能打破构图的最核心评价标准——画面是否让观看者感到舒适。举个较为极端的例子,我们不能在画面中不停播放接连不断跳跃的横竖线条,或者让女主角身穿红上衣绿裤子奔走在由紫色和橙色背景组成的房间。我们应该时刻认识到,对比的最终目的还是营造美。
3.主从关系
主从关系是指画面内各视觉元素之间的重要程度是有所区别的,创作者应考虑到主体与陪体、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呼应和组合,在画面安排上有重点和非重点的差异(见图7-36)。换句话说,主从关系的实质就是集中重点,打破视觉元素的均衡分配。在构图时,应当先安排主要元素,再安排次要元素。主要元素具有一种内在的领导力,决定了画面最主要的风貌,也决定着次要元素的取舍和安排。突出主体既是我们常说的构图方针,也是主从关系的直接体现。当然主从关系远比突出主体要更加复杂。
图7-36 按照角色重要程度安排构图
4.呼应关系
在构图准则中,呼应也是创作人员应当切实注意的一种状况。呼应的概念是指在构图时,应当考虑到彼此相关联的物体在画面中呈现出某种对应关系。例如,传统文化中的青松对应仙鹤,浪花对应海鸥。呼应和对称不同,对称更多的是从画面方位感角度考虑,其画面中的不同物体形状和性质接近或者相似。而呼应关系更多的是从构图的观念和意义角度出发,达成某种在创作思维上的照应关系。
5.多样统一
多样统一是指在构图中要做到局部上的多样性,以及整体上的统一性。多样和统一既是彼此相对应的两个方向,又是互为依存的特殊联系。例如,在创作一个小镇场景的画面时,多样性是指不同的建筑之间应当注意区分,在建筑的颜色、细节上保持多样性设计。如学校、钟楼、咖啡馆、教堂等不同功能的建筑布局在画面之中,形成多样性的存在感。而统一则是在画面的整体风格上必须具备某种统一性,不能把不同时代的不同民族的建筑融汇在一起,否则画面的整体感将受到破坏。多样统一的原则不仅仅局限在设计场景或者人物等具体的方面,而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构图思想。
6.节奏变化
动画艺术有别于静态美术,是一种动态的艺术,因此在进行画面构图的时候,不能够忽视画面的动态感。而动态感则是通过节奏和变化而体现出来的。构图的节奏是指,不同画面物体之间应当呈现出某种有规律的罗列(见图7-37)。例如,画面中连绵起伏的群山、错落有致的植物、队列行进的人物等。某种意义上的重复强化形成了画面的节奏,而变化则是孕育在固定节奏之间的特殊情况。例如,在构图时,先安排浓密的成群的植物,忽然地出现了平坦的原野,变化诞生在节奏之间,让观众形成一种豁然开朗的特殊感受。
图7-37 人物错落安排具有节奏感
实训练习
1.构图中突出主体的方式有哪些?
2.陪体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3.前景与背景在动画构图中经常使用的创作手段包括哪些?
4.留白的注意事项包括哪些?
5.动画构图的目的是什么?
6.动画构图的基本要素包括哪几个方面?
7.简述构图的六个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