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派系之中,太子一党军中势力颇大,而昭王李穆则所得甚少,因为他礼贤下士于人的美名,在儒林之中,声名远远要盛于军中,但是,他又何尝不明白,掌握军队,就是掌握了夺嫡的主动权,就算有一天你能把朝中文官大臣全部收罗旗下,可是只要一场兵变,这所有的一切,就有可能变成落花水流,梦幻泡影。

从来,历史都是由鲜血铺就写成,多少人的教训说明了这一点,昭王最迫切的就是需要在军中安插一个足够分量属于自己一个派系的人,这样在关键时刻,最少也能保护自己,甚至扭转整个战局。

可是军中不同于朝廷,从来不是那和好安插进人的,而蒋琬的事情,则给了他一个契机。

不知道为何,他敏锐的感觉到了那位太中大夫对太子的不感冒,第一次,当自己与清崖郡王李轩阁、太子李温一起前往李府祝贺的时候,虽然蒋琬是接收了四人的礼物,可是在接收礼物的时候,礼节是不一样的,这个小小的破绽太子、清崖郡王都没有观察到,而自己却敏锐地看到了其中的不同之处。

他接收太子、清崖郡王的礼物之时,只是吩咐身后的一个老管家,将礼单提进去,而在接到自己与十四弟的礼物之时,却是让那个在他身边一步不离,就算上朝,也得站在宫门外等著的侍女提了进去,晋王李恨水是自己这边的人,那么,只可能是看在是跟他同来的份上,一起的吧?

而且,他总隐隐觉得,这位新来的太中大夫李四,似乎曾在哪个地方见过。

尤其是他那一对眼睛,仿佛漆黑的深渊,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

他见过的盲眼之人并不多,那个神秘的让蜀国公主吴婉惦念的抚琴少年,就是其中之一。

其他人他可以确定没有这么年轻,神情没有这么相像,而每每,他总有一种错觉,或许这个人,就是那个在观止亭步下来的背着古琴的少年。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身边也时时刻刻的跟着那名侍女,虽然每次入宫,她都蒙上了一方白纱,似是不愿人见到她的面目,可是她的那种柔婉、清弱,却还是如同那抚琴少年身后的侍女一样,是那般的相似。

这两个人,神秘的溶汇在一起,最后身影渐渐重叠,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可是他又不敢确认,因为除了这些特点之外,这个人又和那个少年完全不一样,首先是面容,其次是行为。

他自然知道人皮面具,可是这种面具是绝对不能久戴的,他派人暗中观察了太中李府,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见过他换下脸上的面具,就连洗脸的时候,也是如此。

人皮面具是不能沾水的,一旦沾水,虽然不会融化消失,可是,因为水的缘故,表面膨胀,就会在脸上鼓起一块一块的,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可是这个李四,却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出现,还是刚才一样。看不出一丝的端鲵。

他的行为也和那日的抚琴少年不同,那个少年清冷,不像是眷恋红尘的人,可是这个人,却心狠手辣,为了上位,不择手段,只观他对付吏部尚书秦安钢时的铁血手段,便可窥其全豹,与他映像中的那个在观止亭上抚琴的少年的性格,好像完全搭不到一块去。

不过这些,他已经不想管了,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昔日在礼贤下士上的作为,没有白费,很多人在太子与自己之间,更倾向于自己;而不管如何,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敌人的朋友就是自己的敌人,既然太子反对,那么自己自己应该支持!

不管李四是不是自己这一边的人,至少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他也不是太子那一边的人,白朴一向忠于东宫,如果能让李四将他手中的那五万兵马抢过来,那么,就算李四不是自己的人,能让太子损失重大,自己与他在军队上的差距就会缩小至少一半。而且,自己不遗余力的这么帮他,如果能把他拉到自己的阵营当中来,一加一减,那可就不是简单的一半来衡量了,自己就完全有了与太子一抗的实力。

因此朝堂之上,硝烟弥漫,太子一党竭力反对蒋琬掌军,而九江郡王、晋王,还有清崖郡王这两边的人,此刻似乎抛弃了成见,站在了一起,竭力来保举蒋琬入掌中军。

看到九江郡王的表现,李穆轻蔑的一笑,这家伙,毕竟还不算是太笨。

太子虽然势大,可是多在武官,那些人对于朝庭争辩,怎么及得过在文官之中拥有偌大影响力的李穆,而且首次清崖郡王九江郡王一起联手,朝中大半文官都站在了他们这边,力保蒋琬,形势一目了然,蒋琬的任命已成定局,就这样,那些本来一直叫嚣着,文官不能领军,蒋琬功德不足以掌管五万大军的大臣,因为李轩阁李穆李恨水的暗中指使,立即改变口风,哪里还管什么你是文职武职,有没有能力,能不能服众,全力支持蒋琬掌兵。

世事就是如此讽刺,在利益面前,从来都没有什么对错。就算蒋琬只是一个黄口小儿,连五万是什么概念都不知道,只要对太子不利,他们都会支持他的上位。

就这样,本来绝不可能掌握这五万大军的蒋琬,因为太子的反对,那些本来众口一调的文官,立即对他大加赞扬,什么话都敢说,最后,反而把他顶了上去。变得好像理所当然,顺乎民心天道,满朝欢欣,刚才反对的,根本没有他们几个人一般,变口之快,直令人叹为观止。只有几个武官在一边一脸的黑线。可是大势已定,朝中官员大多站在了蒋琬的这边,他们也只能徒呼奈何,而毫无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