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师的专业水平、临床经验及人格特点、服务精神等都会影响催眠治疗的效果。
在发达国家,从事临床催眠工作的通常是下面几类专业人员:①心理治疗师、咨询师;②精神科医生;③受过训练的护士、社工;④牙科、妇产科医生(将催眠术用于止痛和麻醉)。
许多国家均有法律规定,没有受过系统催眠专业训练、没有通过专业机构认证并取得相应资格的人是不能做催眠工作的。
根据我国有关法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无论对身体还是心理疾病的治疗都需要有医师的资格,许多催眠师并无此资格,从事治疗工作有违法嫌疑。台湾应用催眠研究协会理事长黄奇卿医师,建议用“催眠自疗”代替“催眠治疗”,即通过催眠引发受术者的自我疗愈功能,解决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这样便不受有关法规的约束了,这真是很有创意的解决办法。
除了催眠术本身的理论与方法外,心理学、精神病学,特别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也都是催眠师的必修课,是催眠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催眠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单纯的催眠理论学习并不能真正掌握催眠的技术,没有任何理论方法的学习可以取代实践练习。同其他任何技能一样,要精通催眠术,必须经过严格训练。有些人仅仅读了一两本催眠书,便自诩催眠大师,对这种人大家只能嗤之以鼻。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催眠师,必须经常参加催眠培训,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方法。
要通过自我催眠和接受他人催眠,亲身体验各种各样的催眠感受,接触各种各样的催眠现象。
有些初学者喜欢用家人、亲友或同事作为催眠练习的受术者,效果通常不会太好。可以组织催眠探索团队或学习小组,招募志愿者做受术者,也可以对着镜子或想象一个受术者坐在面前体验催眠过程(这是艾瑞克森用过的一种方法),采用多种方式反复练习。
经验表明,多位学员互为催眠师和受术者,彼此交流催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生理反应,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
熟能生巧。只有多多练习,反复实践,才能将诱导语说得十分流畅,做到吐字清楚,表达准确。这里不是说要将诱导语背得滚瓜烂熟,一字不差,而是在保留关键字词的情况下灵活变通,根据对象和场景采用不同的替代话语。
要经常与同事讨论、交流催眠经验,切磋催眠方法,还要经常接受专家督导或同行相互督导,以不断自我探索,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要勇于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要勇于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尝试新方法,总结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