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能忍受吴国的羞辱,韩信能忍受**之辱,张良能忍受纳履之窘,汉高祖能忍受百败之气,都是能忍。所以成大事者,往往能“对突然到来的事毫不惊慌,无缘无故加上的罪名不发怒,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改色,迷路与自己同左右眼睛不看一下。”
《尚书》中说:“必须有忍,才能有益。”
1.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力、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如果此时抬头,头上是会被碰出大包的。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因寄人篱下,自认为“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所谓的“屋檐”,说明白些,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只要你人在这势力范围之中,并且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必须调整心态,学会低头。
汉朝开国名将韩信就是“低头”的最佳典型。
韩信年轻时家境贫穷,他本人既不会溜须拍马,做官从政,又不会投机取巧,买卖经商。整天只顾研读兵书,最后连一天两顿饭都没有着落,只好背上家传宝剑,沿街乞讨。有个财大气粗的屠夫看不起韩信这副寒酸迂腐的书生相,故意当众奚落他说:“你虽然长得人高马大,又好佩刀带剑,但不过是个胆小鬼罢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刀捅了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说罢双腿架开,立个马步。众人一哄围上,且看韩信怎样动作。韩信认真地打量着屠夫,想了一想,竟然弯腰趴地,从屠夫裆下钻了过去。街上的人顿时哄然大笑,都说韩信是个胆小鬼。韩信忍气吞声,闭门苦读。几年后,各地爆发反抗秦王朝统治的大起义,韩信闻风而起,挥剑从军,终于得到汉王刘邦的重用,拜封为大将军,统领全军,争夺天下,威名四扬。
试想,如果韩信当时一气之下捅死了屠夫,那他自己也会没命的,哪还来日后的统领雄兵,叱咤风云?他吃眼前亏,为的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与韩信同时代的张良也是一位善于“低头”的人。
张良出身贵族,只不过家世到他这一代已相当落魄,他后来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运筹帷幄之中,辅佐高祖平定天下,因功高被封为留侯,与萧何、韩信一起共为汉初”三杰”。
张良年少时因谋刺秦始皇未遂——这就是著名的“博浪沙袭秦王”的故事,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日,他到沂水桥上散步,遇一穿着短袍的老翁,老翁待张良走近故意把鞋摔到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不禁拔拳想要打他。但碍于长者之故,不忍心下手,只好违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其给穿上。饱经沧桑、心怀大志的张良,对此带有侮辱性的举动,居然能强忍不满,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老人又折返回来,赞叹说:“孺子可教也!”遂约其5天后凌晨在此再次相会。张良迷惑不解,但他见老翁貌非凡人,所以连忙伏身。
5天后,鸡鸣之时,张良便急匆匆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已先到,并斥责他:“为什么迟到,再过5天早点儿来。”又过了5天,张良半夜就去桥上等候。他的真诚和隐忍博得了老人的赞赏,老人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用此书兴邦兴国;13年后再来找我。我是济北毂城山下的黄石公。”说罢扬长而去。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看书,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阅读,刻苦钻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了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民间有句非常贴切的谚语:“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穗子里空空如也的稗子,才会显得招摇,始终把头抬得老高。
为什么我们在赶路时要低头,那是因为我们要时时注意脚下,以防摔跤。学会向生活低头,学会融入生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学会和必须接受的。在崇尚个性、自由的今天,很多人会对“向生活低头”嗤之以鼻,以为是封建糟粕。其实,学会向生活低头,就是学会了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生活圈中,更快地适应生活。深谙“低头”的处世之道,能够更好地同别人打交道,也最容易赢得大家的欢迎。
学会低头,是处世的一门基本学科,是为人的一种至高境界,是认真生活着和生活过的人的一种很好的体会、总结。
2.以退为进,以守为攻
在谈到成功之道时,我们更多地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有时候,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也是求胜的策略。
的确,人须有傲骨,面对险恶的局势,人应当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自应提倡。但是,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就某个具体的事情来说,也有其“时”、“势”的问题,在某些特点的时间里、环境下,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而并非是消极退让。
当年肯尼迪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他的竞选对手在最关键的时候抓到了他的一个把柄:肯尼迪在学生时代,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退学。这类事件在政坛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无光。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肯定是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了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说:“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余地。”肯尼迪这么做,等于说“我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你还要置他于死地吗?如果对手真继续进攻,就显得对手“残忍”了。
肯尼迪没有因为有过劣迹而受到丝毫的伤害,相反的是,他还将它转变为了一个优点,这从肯尼迪后来当选总统就可以得到证实。他承认自己有过错误,他就已经将自己人性化了:我和平常人一样,也会犯错。承认自己有罪,赢得人们的同情。
清朝圣祖黄帝康熙继位时年龄很小,功臣鳌拜掌握了朝中大权,并进而想谋取皇位。康熙十分清楚鳌拜的野心,但他觉得自己根基未稳,准备还不充分,于是索性不问政事,整天与一帮哥们儿“游戏”,以造成一种自己昏庸无知的假象。一次,康熙着便服同索额图一起去拜访鳌拜,鳌拜见皇帝突然来访,以为事情败露,伸手到炕上的被褥中摸出一把尖刀,被索额图一把抓住。直到这时,康熙仍装糊涂说:“这没什么,想我满人自古以来就有刀不离身的习惯,有何奇怪!”康熙此举让鳌拜对他彻底放松戒备,最后康熙等时机成熟时一举将其擒获,可以说放出长线钓上了大鱼。
这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以退为进的策略。政治斗争如此,商界如此,甚至,在我们的平时的工作、做人的各方面都是如此。
老虎将头缩回,是为了跃得更远;龙将身子压低是为了冲得更高。对于想成大事者来说,只要蛰伏有利于目标的实现,那就不防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伺机行动,是为明智之举。
3.公道只在心中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之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都习惯于时时处处去寻求一种公道与正义,一旦感到失去了公正,人们就会愤怒、忧虑或者失望。然而,现实的结果是,寻求公道就像寻求长生不老药一样。我们周围的世界——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本身不可能是一个完全公平的世界。鸟吃虫子,这对于虫子来说是不公正的;蜘蛛吃苍蝇,对于苍蝇来说也是不公正的。美洲狮吃小狼,小狼吃獾,獾吃老鼠,老鼠吃蟑螂,蟑螂……只要环顾一下大自然,就不难看出,世界上很多现象是无法用公道衡量的,龙卷风、洪水、海啸和干旱都是不公道的。但是人们试图阻挡它们“前进的脚步”,这对它们来说,又是不公平的。倘若人们强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得公平合理,那么所有生物链一天都无法生存,人类大概也只能等着饿死,因为对于任何一种作为人类食物的东西来说,人类对它们都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寻求的完全公平只不过是一种理论上的概念罢了。面对这些不公道之处,你可以高兴,可以怨恨,可以消极视之……,但那些不公道现象依然会永远存在下去。
永恒的公道是一个脱离现实的概念,当人们追求自己的幸福时尤其如此。然而,许多人认为,难道生活中就不存在任何正义之感了吗?他们常常会说:
人们渴求公平,而且一旦他没有得到公道时就会表现出一种不愉快。讲求正义、寻求公平,这本身并不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但如果你一味追求正义和公平,未能如愿便消极处世,这就走进了一个误区——一种自我挫败性行为。当然,这一误区是指由于不公道的现实存在而使自己产生的一种惰性。
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当你无法改变这一现实时,你可以努力不改变自己,不让自己因此陷入一种惰性,并可以用自己的智慧进行积极的斗争。首先争取从精神上不为这种现象所压垮,然后努力在现实中消除这些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经常可以听到有人如此发泄:“这简直太不公平!”——这是一种比较常见、但又十分消极的抱怨。当你感到某件事不太公平时,必然会把自己同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进行比较。
渴求公平的心理可能会体现在你为人处世的各种场合,妨碍你与他人的积极交往。不难看出,你是在根据别人的行为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如果这样,支配你情感的就是别人,而不是你自己了。如果你未能做别人所做的事情,并因此而烦恼,你就在让别人摆布你自己。每当你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时,你就是在玩“不公平”的游戏。
强求公平是一种注重外部环境的表现,也是一种避而不管自己生活的办法。你可以确定自己的切实目标,着手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具体步骤,不必顾忌不公平的现象,也无需考虑其他人的行为和思想。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别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你无论怎样抱怨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境遇。有些人工作不多,报酬却很高;有些人能力不如你强,却因受宠而得到晋升;不管你怎样不愿意,你的妻子和孩子依然会以不同于你的方式行事;但是,只要你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去同别人比来比去,你就不会因周围的不平等现象而烦恼。如果你总是说:“他能做,我也可以做”,那你就是在根据别人的标准生活,你永远不可能开创自己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些“渴求平等”的行为。你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自己和别人身上存在许多这种行为的缩影。下面是一些较为常见的例子:
抱怨别人与你干得一样多,但工资却拿得比你多。
认为那些著名歌星的收入太高,并因此感到社会不公。
认为别人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时总是可以逍遥法外,而你却一次也溜不掉,因此感到十分不平。
总是说:“我会这样对待你吗?”其实就是希望别人都同你一模一样。
总要报答别人的友善行为。你要是请我吃饭,我也应该回请你,或者至少送你一瓶酒。人们常常认为这样做才是懂礼貌、有教养。然而,这实际上仅仅是保持公平对等的一种做法。
对任何事情都要求前后一致,始终如一。爱默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味愚蠢地要求始终如一,是心胸狭隘者的癖病之一。”倘若你坚持始终如一地以“正确”方式做事,就很可能属于心胸狭隘的一类人。
在争论时,非要辩出个明确的结论:胜利的一方就是正确的,失败的一方则应承认错误。
以“不公平”的论据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你昨晚出去了,今晚让我在家里等就太不公平了。”要是爱人不接受你的意见,就愤愤不平。
做自己本不愿意做的事情,因为你担心不这样做会对他人太不公平了。不要将一切问题都归罪于不公平的现象。应该客观地考虑一下你为什么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适当的决定。
在公路上开车时,一辆车把你挤到了路边,你也要去挤他一下;一个开慢车的人在前面挡了你的路,你也要赶上去挡他一下;迎面来车开着大灯晃了你的眼,你也要打开自己的大灯。实际上,你是因为别人违反了你的公正观念,而在拿自己的性命赌气。这就是在孩子们中间经常出现的“他打了我,所以我要打他”的做法,而孩子们则是在多次见到父母的类似行为之后才学会这样做的。如果这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做法扩大到国家关系上,就会导致战争。
自由是相对的,同样,公平也是相对的。然而真正的、绝对概念上的公平只存于人的思想中,也就是说,你认为这是公平的,这就是公平的。不要太计较于各种“公平”与“不公平”,世界能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它的“包容”,所以成大事者应注意:不要刻意去追求事事公平。
4.用耐心把冷板凳暖热
对于一个人来说,即使你能力再强、机遇再好,也不可能保证一辈子一帆风顺。总有一些时候,我们会不小心侍上冷板凳,这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愤怒和争论,而是冷静。
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刚进公司时很受老板赏识,但不知怎的,他感到自己好像被老板“冷冻”起来了,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误。整整一年,老板不召见他,也不给他重新分配重要的工作。他忍气吞声地呆着,就这样过了一年,老板终于又召见他,并且提升了他,给他加了薪!同事们都很佩服他,说他硬是把冷板凳给坐热了。
人坐上冷板凳的原因很多,例如:
1.自己本身能力不佳
只能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但也没差到必须让人开除的地步。因此,老板和上级主管感到你可有可无,当然不可能重用你了。
2.经常出错或错误严重
在社会上做事不比在学校里求学,出了错向老师认错,然后再加以改正。当然工作中不可能不出错误,但如果你总是出错,或者犯的错误太大,让公司遭受的损失太重,这样就会让老板和上级主管对你失去信心,他们害怕冒更大的风险,所以只好暂时把你搁置一边!
3.老板或上司有意在考验你
一个人要想做成大事,必须有勇气去面对挑战,有耐心面对繁杂的工作,同时也要有身处孤寂的韧性。对于老板来说,有时要培养一个人,除了让下属干活之外,也有可能让他无事可做,一边观察,一边训练。而且这种考验,老板事先不会让你知道。
4.人际关系的影响
只要你处于一个团队之中,就要面临人际关系的问题。要像干好自己的工作一样处理好与老板和同事的关系。而且有些团队关系复杂,盘根错节,这个时候你就得更加小心。如果你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就很有可能失势,并坐上冷板凳。
5.大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很多人的发迹是由于一时的环境所致,因为他的个人条件适合当时的环境,可是时过境迁,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这时候他只好坐冷板凳了。
6.上司的个人好恶
新来的上级主管或老板不喜欢你,你也没辙,只好坐冷板凳,等到他因为你的工作和踏实而对你产生好感。
7.你也许冒犯了自己的老板或上司
如果你的老板或上司宽宏大量,他可能对你的冒犯不大在意。但人都是有感情的,如果你在言语或行为上冒犯并惹怒了上司,你就有可能坐冷板凳。
8.威胁到老板或上司
如果你能力太强,又过于表现自己,你的上司或老板就会感到你“功高震主”,他们害怕你出头之后超过他们,怕你对他的位置形成威胁,或者老板怕你夺走商机去创业,上司怕你夺了他的位置,冷板凳你就坐定了。
有些人一坐上冷板凳后,不去仔细思考其中的原因何在,只知道整日抱怨、意志消沉,长此下去,反倒害了自己。其实,与其坐在冷板凳上自怨自艾、疑神疑鬼,还不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行动向他人证实自己,用耐心好好把冷板凳坐热。
1.提高自身的能力
当你得不到重用时,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广泛收集各种信息、吸收各种知识,以增强自己的实力。一旦时机到来,你便可跃得更高,显得更加耀眼!在你坐冷板凳期间,别人也许正在观察你,如果你自暴自弃,恐怕要坐到屁股结冰了你也难以翻身。
2.为人谦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很多人都有一种落井下石的劣性,当你坐上冷板凳后,你的朋友可能同情你,想法帮你;但那些平时对你不满之人这时可能会火上浇油,他们巴不得你永远站不起来!所以当你身处不利时,要学会以一种谦卑的态度广结良缘,使他人能在老板或上级主管面前为你说话,那你的出头之日也就不远了。
3.更加敬业,一刻也不要疏忽
尽管你坐上冷板凳后平时所做的事可能微不足道,但也要一丝不苟地去做!别忘了,很多人都在冷眼旁观,给你打分,如果你做得很好,他们也无话可说了。
4.学会克制与忍耐
一个人要有韧性,也要有忍劲。能忍受闲气、忍受他人的嘲弄、忍受寂寞、不甘沮丧,忍受黎明前的黑暗,忍受虎落平阳被犬欺。
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相信你一定会把冷板凳暖热。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坐上冷板凳,你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训练自己的耐性,磨练自己的心志。冷板凳都能坐热,也就没什么好怕的了。所以,成大事者必须要能忍受板凳之冷,并积极思考坐冷板凳的原因,寻求解决之道,用耐心把冷板凳暖热。
5.韬光养晦,忍辱不羞
中国古人的“忍”字经常让人叹为观止,一代又一代的名相贤臣就在“忍”中为人尊敬和流芳百世。
唐朝有一位宰相,叫娄师德,他的弟弟要到外面去做官,临行前专程到相府向哥哥讨教为官之道。娄师德并没有向他罗列一大堆道理,只是问了他一个小问题:“如果你因为政绩不佳,被老百姓唾骂,冲你脸上吐口水,你会怎么样呢?”
弟弟思索片刻,回答道:“如果因为我没做好而遭百姓吐口水,那我一定会微笑着将口水拭去。”
娄师德听后不满地摇摇头说:“你用手去擦,说明你心里还有气。正确的做法是让风把脸上的口水吹干!”
而郭子仪的“忍”,更是突破了常人的底限。
郭子仪是唐代中期伟大的军事家、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平定安史之乱及藩镇叛乱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唐玄宗以下四代皇帝倚为国家栋梁,权倾天下,功盖数代。
鱼朝恩是个宦官,虽然手无缚鸡之力,却以皇帝代表的身份,有权号令天下所有的将领,是一位炙手可热的宠臣。他看不惯郭子仪的威风八面,对郭子仪百般谗毁,却难以撼动郭子仪,仇恨之情无处可发,竟暗中指使人盗掘了郭子仪的祖坟。
郭子仪知道这是鱼朝恩的卑劣伎俩。当时他身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手握重兵,一举手,一投足,都关系着大唐帝国的兴亡,连皇帝都要敬着他三分。要除掉一个鱼朝恩,真可谓不费吹灰之力。当他从前线返回朝廷后,满朝公卿都以为他必将除“鱼”而后快。岂料郭子仪却对皇帝说:“我多年带兵,并不能完全禁止部下的残暴行为,士兵毁坏别人墓坟的事也不少。我家祖坟被掘,这是臣不忠不孝,获罪于上天的结果,并不是他人故意破坏的。”
祖坟被掘,历来被视为奇耻大辱,而郭子仪却能隐忍下来。他权势盖主,却能善终,实为不易啊!
受辱不羞,不仅仅是政治家应有的风度,也是成大事必备的交际原则,调查表明。在商战中有出息、有作为的人,99%或是从贫穷困苦,或是在恶劣环境中,经过一段艰苦的磨炼,以受辱不羞的交际原则获得成功的。
日本以出品声宝牌电视机闻名的早川电机公司董事长早川德次,在年幼之时,便尝受到人世间凄凉的遭遇。他所走的路比任何人都崎岖,他的命运比任何人都悲惨,他受的羞辱一点不比别人少,但他不懈地奋斗,终于战胜了命运,得到比别人更大更辉煌的成就。
早川4岁时,双亲就与世长辞了,他被父母的朋友抚养。不幸的是,养母是个性情古怪而暴躁的妇人,开口就骂,动不动就扬鞭毒打。他小的时候,每天都被养母打得遍体伤痕。
有一位住在附近的瞎老妇人,每天听到鞭打和小孩的痛哭,为着处境可怜的他心酸,决心要拯救这个苦命的孩子。所以,早川在小学二年级时,她就带他去一家首饰加工店,让他住下来当童工。如果没有好心的老太太把他从地狱般的养母家救出来,也许早川早就死于养母的毒打了。
受尽磨难的早川要早熟的多,他小小年纪就知道,在世界上没有爱护他的双亲,他的处境比别人差,如果别人做10小时,他做20小时的话,相信不会输给别人的。
早川进首饰加工店以后,每天所做的是看顾小孩的工作,有时候就烧饭、洗衣服以及搬运笨重的东西。
这样过了四年之后,有一次他鼓起勇气对老板说:“老板请您教我一些做首饰的手工好吗?”老板不但不理他,反而大骂他道:“小孩子,你会做什么呢?你喜欢学的话,自己去学习!”
以后,他就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手学,这样,一切有关工作上的学识和技能他完全靠自己摸索学来。
尝尽了人生的辛酸、苦辣、苦思的磨炼终于没有白费,使早川成为耳聪目明又富于创意的人。仅仅18岁,他就发明了皮带用的五金制夹子,后来,他又发明了自动铅笔。看到他有了发明,老板便资助他开了一家小工厂。
自动铅笔的铅芯很受大众喜爱,风行至今。到30岁时,赚到1000万元之后,他就向收音机领域进军,创立早川电机公司。
曾经是狂风暴雨中的一株幼树,现在已成为一株枝叶茂盛的大树了,早川拥有的资产多达一百多亿日元。
纵观历史,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济。所以,大凡心志高远,胸怀韬略的明达贤哲,都能够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养成“忍”的习惯,养成“忍”字功夫,从容不迫,处世不惊地处理各种问题。
6.善示弱者乃真强者
厚积是为薄发,示弱是为了等待强大,所以成大事者善示弱。
在某乡镇企业内,有一位大学生,学成回乡效力,他凭着自己的文化知识,以及好学肯动脑筋的精神,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样,乡里的长官对他也是格外器重,青睐有加,尽管没有明确提拔的表示,但赞许之声中似乎也多多少少地传达了这个意思。对此,这个企业中的一位副经理妒火中烧,经常给这个年轻人找麻烦。他想:目前忍着,并不是真正怕你,而是不去为暂时委屈而贸然行事。我完全可以告你,而且这个主动权在我手中。只要条件成熟、机会合适,不怕不能战胜你。后来,这位副经理见这位年轻人仍然一如既往地工作、生活,似乎毫不介意自己的举动,大概是知道自己这样干,反而是把话柄都落在别人手中,便也就收场了。
这里,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绝不会把这位肆意对年轻人找碴儿,百般刁难的副经理看成是强者。在这场较量中,最后败北者是副经理。而那位青年人尽管备受欺凌,甚至是平白无故地遭受打击,但最终的胜利者却是属于他。青年人的法宝在于通过他的示弱,而不断地积累了将来反击的力量,而且还在于他具有一种随时出击的可能性。而经理的失败则在于他由于不断地行动而不断地暴露,以至于感到一种心虚、一种害怕。相比之下,年轻人尽管表面上处于劣势和下方,但他有一种主动权。也正是这种主动权,一种蓄势待发的主动权使那位经理不得不匆匆收场。
作为年轻人,尤其是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在单位、公司里受些排挤,千万不要像三岁的孩子大吵大闹,这只会表现出你的无能和幼稚。要是现在斗不过他,说明你反弹爆发的机会还没到。
在单位受排挤后,可以采取以下的办法来对待:
1.自己找出受排挤的原因,比如,要是大家以为你太笨老开你的玩笑等,你就应该去学聪明点。
2.对自己的不足针对性的去弥补和加强。
3.寻求朋友、上司指点迷津,同时获得支持。
人生的道理就如同物理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弓弯的弧度越大,那么它积蓄的力就越大。
开弓蓄力之忍,其力量所在,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引发忍者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潜能。正像沉睡的巨龙,受到打击、侮辱、挑战,反而促使它借势醒来。
一位青年,在大学上学的时候,他因为家境贫寒常被同学取笑。富裕的同学时常嘲笑他的短脚裤子、褴褛的上衣、以及其他种种寒酸的形象。他的心为这种嘲笑刺得痛苦万分。所以他立誓不但要从这种种嘲笑中把自己解救出来,并且要刻苦努力,使自己日后在世界上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物。
这位青年后来果然获得很可敬的成功。那时他承认在学生时代所遭遇的贫穷的缺陷,全集于他身上的种种嘲笑,是鞭策他向上的惟一的动力。
遭遇刺激而努力奋斗,可以唤出我们的潜力,发掘我们的隐能。没有这种奋斗,许多人永远不能发现真的“自我”。
假如林肯不生于木棚之家,又能进大学,他日后恐怕难以成为总统,因为好的环境不需要他特殊的努力,如他在黑暗困苦的环境中所需要的。同时,成大事者也要切记:不可轻视善于示弱之人,因为他有可能就是你身边真正的强者。
7.笑对挫折和失败
生活中有些挫折会让你措手不及,而对它你可以哭泣地放弃,也可以微笑着崛起。杰出人士会选择后者,他们认为只要具有了积极的思维习惯,那么所有的打击都只能让你变得更优秀更强大!
一天,美国的杰出作家拉马斯·卡莱尔的《法兰西革命》一书手稿,女仆误作为引火材料烧毁了。几年辛劳,付诸东流。一时间,卡莱尔不免捶胸顿足起来。没多久,他那了不起的心理承受力,对灭顶之灾释然一笑的乐观胸襟,使这位作家跨越了危机,突破了人生败局重新振作起来。后来,他重新一字一句地写完了这本书。此书为大众认可,成了经久不衰的名著。
一个人要能自在自如地生活,心中就需要多一份坦然。以积极思维笑对人生的人比起在曲折前悲悲戚戚的人,始终坚信前景美好的人较之心头常常密布阴云的人,更能得到成功的垂青。
1914年12月的一天晚上,爱迪生在新泽西州的某市一家工厂失火,将爱迪生近100万元的设备和大部分研究成果烧得干干净净。第二天,这位67岁的发明家在他的希望与理想化为灰烬之后,来到现场。大家都用同情和怜悯的眼光看着他,而他却镇定自若地对众人说:“灾难也有好处,它把我们所有的错误都烧光了,现在可以重新开始。”正是这种积极而超凡脱俗的乐观心态,使这位大发明家在事业上步步迈向成功。
马克·吐温被评论家们称为美国最伟大的爱开玩笑的人。其实,他也是美国最深刻的哲学家之一。他从小就接触到生活的种种悲剧: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他年轻时相继死去;他的4个孩子,在他还活在人世的时候,一个个先他而去。他饱尝了生活的苦楚,可他坚信,如果我们以欢笑为止痛剂来减轻失败的苦痛,我们也能得到乐趣。我们可以适当地使自己处于超然的地位,来观赏我们自身痛苦的情景。
在沉重的打击面前,需要有处世不惊的积极而乐观心态,这样就能战胜沮丧,化坎坷崎岖为康庄大道。你可能一时丢掉了原本属于你的东西,或是毁了一次机会,但是,在精神上绝不能失望毁灭。冷静而达观,愉快而坦然,是成功的催化剂,是另辟蹊径、迎接胜利的法宝。
失败通常会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不幸,但是只有很少数人能够了解失败之所以会成为一种不幸,主要是因为人们把它当成是一种不幸。杰出人士不会这么认为,他们认为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失败,只有不会积极思维的人。
在仔细分析过100名杰出人士之后,我们发现他们都曾被迫经历过困难暂时的失败与挫折,而且这些困难与挫折可能是你永远不知道,以及将来也永远不会知道的。
英年早逝的威尔逊总统是一个饱受诽谤与失望的受害者,毫无疑问他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时间,这一伟大奇迹的制造者,却把威尔逊的名字排在真正伟大人物名单的前列。
目前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从威尔逊的“失败”中产生一种对全球和平的强烈愿望,因而使战争不可能再度发生。
林肯逝世时并不知道他的“失败”为这地球上一个强大的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期础。哥伦布死时是名被套上铁链的囚犯。他怎么也没想到他的“失败”意味着一个国度的发现。这个国家曾由林肯和威尔逊用他们的“失败”来领导过。
不要随便使用“失败”这个字眼。
一位能干的经理不可能挑选那些没经过考验是否忠诚可靠、坚毅以及具备其他必备的品质的人充当其助手。
重大的责任以及所有随之而来的报酬,总是落在那些不愿把暂时性的挫折当作永久性失败的身上。
失败经常使一个人处于一种必须发挥其超常能力的境地。许多人已经从失败中获得胜利,无路可退的人只有决一死战。
凯撒早有征服英国的愿望,他悄悄地派遣坐满士兵的军舰驶入大不列颠岛,卸下部队与补给品,然后下令烧毁所有船只。他把士兵召集到身边,说:“现在不是胜就是死亡,我们别无选择。”
他们胜利了!当人们决心取胜时通常都能如愿以偿。
烧掉你身后退路的桥梁,你的表现一定会更好,因为你已经知道没有后路可退。
一名公交车收票员向公司请假,到一家大贸易公司试干一段时间。他对一位朋友说:“如果我不能成功地保住新工作,我随时可以回来做我的老工作。”
到月底他就回来了,除了在公交公司上班之后他没有任何别的雄心壮志。假设他当初不是请假,而是辞掉工作一走了之,他很可能在新的工作上获得了成功。
正流行全美的“13俱乐部运动”,它也是因为其创始人在一次惊人的失望之后发起的。这个震惊使他的头脑更为开放,对这个时代的需求有更全面的了解,而这一发现则创造了这一时代最有影响的运动。
人们很难了解大自然的行事方式。如果不是如此的话,上天就无法用失败来考验哪些人可以委以大任!
世上从没有失败。看似失败的通常不过是暂时的挫折,请你用积极的思维心态去面对失败和挫折,才能突破人生的败局,从而获得成功。
8.受打击的都是爱出头的
如果把一只螃蟹放进桶里,它会想办法用爪子勾住桶的边缘而逃走。然而,如果把几只螃蟹放进桶里,就没有一只螃蟹能逃走,因为只要一只螃蟹靠近桶边,其它的螃蟹就会一拥而上把它拉回来。当然,螃蟹并不可能有意识地去阻挠同伴的成功,但是,这种现象似乎很典型地反映了人类的行为。当有的人出类拔萃,与别人不一样时,人们普遍的心理不是希望他好,助他一臂之力,而是众人共同出“一臂之力”,把他拉回到跟自己一样的位置。或者,干脆把他垫到自己的脚下,这种行为,通常来源于人类的嫉妒之心,人们可能会感到他人的成功就会映衬出自己的失败。
为人处世,遵守规则是远远不够的,更应掌握的,还是要了解人性,学会潜规则。过度表现自己是大忌,这只会让人心生厌恶,产生误会,无形为自己树起了许多敌人。
新记者方圆,报社把他分到娱乐版,跑剧院和影视娱乐圈,这可是个外快不少的美差,其他记者甚是羡慕,可第一天采访就遇见怪事。
开完记者会,某个导演突然偷偷塞了一包东西在方圆的口袋,方圆一看是钱,赶紧挡了回去。没想到上车后,这个导演把钱扔进了车窗,而司机居然不听方圆的喊声,急忙开上马路。
“拉拉扯扯不好看!”司机这样解释道,摄影记者也跟着点头。
这可如何是好?刘奎急得一进报社就向主任报告,并把钱呈了上去,没两天公布栏贴出记功的告示,嘉奖方圆的清廉,办公室人人都向方圆道喜,当然其中有许多嫉妒的眼光。
尤其令人嫉妒的是这种行贿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有一次到外地采访,某歌星的妈妈,居然半夜敲方圆的门,把钱从门缝塞进来,又像贼似的飞奔而去。
采访组长终于说话了:“以前我和小武跑影剧,都没这种事,为什么老发生在你身上,你自己也要检讨,从今以后换小武跑影剧!”
果然行贿事件不再发生,办公室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方圆百思不得其解。还是一位老记者点出了个中道理:“方圆、方圆,不懂方圆。”是其他记者都廉洁到分文不取吗?非也!大家拿了红包,有谁会像方圆那样去交给主任,而且还不止一次,这虽然可以证明自己的清廉,而获赞扬,但是也引来了同事的嫉妒,使自己陷入孤立。挡了他人财路,也成了同事职场生存的危胁,成了众矢之的。这样一来,方圆被贬也就是迟早的事。懂得什么时候自己露面,什么时候让同事让领导得意风光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如鱼得水,游刃自如。
年轻人失败,常败在不知道及时表现自己,也常败在过度表现自己。愈表现,愈得意,得意忘形地忘了别人的存在。
推销员都被授予一种说话技巧,明明知道对方并不懂,却还要恭维:“相信您一定是内行,知道……”然后,把自己要推销的观念说出来。这样做,要比说“你要知道……”的效果好得多。因为前者表现的是同意,是同一立场,也是尊重;后者表现的,是假设对方不懂,需要人指点。
人都喜欢表现,每个略懂皮毛的人,都自称是半个专家;而每个专家,都希望自己是专家中的专家。有什么情况,会比在一个专家面前,表现得更专家更能令他人不快呢?
一位“大师”带着徒弟参观书法展,站在一幅草书前,大师摇头晃脑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突然,有个字写得太草了,连大师也认不出来,正左想右想的时候,徒弟却笑道:
“不过是个‘头’发的‘头’罢了!”
大师当即就变了脸,怒斥道:
“轮得到你说话吗?”
那徒弟犯的错,就是“在老师面前表现老师”,使老师下不来台。
我们常听见研究生抱怨:“某教授发表的论文,其中多半是我写的。他只是定个题目,全是我做的研究,偏偏到后来署他的名。”
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但我们也要换位思考,当那个教授在做研究生的时候,是不是也曾经帮他的教授作研究呢?
有一些默定俗成的道理是长期发展出来的,看似不合理,其中却有一定的道理。
“一将功成万骨枯”,小兵可以说“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仗是我们在打,为什么成名的都是将军?”
当他说这句话时,应该想想:
第一,哪个将军不是从下层升上去的?
第二,当仗打败了,譬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上绞刑台的,是那些将军战犯,为什么不是杀人的小兵?
曾有一个博士论文答辩之后,指导教授对通过答辩的学生,很客气地说:“讲实在话,这方面,你研究这么多年,你才是专家,我们不但是在考你、在指导你,也是在向你请教。”
学生则再三鞠躬说:“是老师指导我方向,也给我找机会,没有这个机会,我又怎么表现呢?”
譬如,当古代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即使正与敌人对阵的将军,可以一举把敌人击溃,不必再劳动皇帝,但是只要听说御驾要亲征,就常常按兵不动。等着皇帝来,再打着皇帝的旗子,把敌人征服。
这按兵不动,可能姑息养奸,让敌人缓口气,而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把他打下来呢?
此外,御驾亲征,劳师动众,要浪费多少钱财?何不免掉皇帝的麻烦,皇帝岂不更高兴吗?
如果武将这么想,就错了,甚至错得可能有一天莫名其妙地贬了职,甚至掉了脑袋。
皇帝御驾亲征是为什么?里面难道不存有“好大喜功”吗?他会不会根本知道敌人已经马上要投降,才御驾亲征。他不是“亲征”,是亲自来“拿功”啊!
所以就算皇帝只是袖手旁观,由武将打败敌人,武将也得高喊“吾皇万岁万万岁!”都是皇上的天威,震慑了顽敌,而皇帝也不会亏待了武将,免不了还要加爵封赏。
因此,成大事者要懂得不过度张扬自己,锋芒过健,遭受他人嫉妒、打击,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9.王翦“昏头”保安全
有时候清廉认之人会做出“腐败”之举,有时候正直之人会有偏颇之为。这不是一时的昏头,而是为了不被比自己更强的势力打压,从而保证自己的安全。
战国末年秦王政准备吞并楚国,完成他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召集大臣和将领们商议此事。
青年将领李信,在攻打燕国的时候,曾率数千秦军击溃了数万燕军,逼得燕王姬喜走投无路,只好杀了专与秦王政作对的太子姬丹,向秦王谢罪求和。秦王政想让李信做灭楚的秦军统帅,就问李信,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年轻气盛的李信不假思索地说:“有大王的英明决策,挟秦军胜利之师的雄威,灭楚20万军队足矣。”
秦王政听了大喜,心中暗暗称赞李信果然是个少年英雄,有万丈豪气。因为事关重大,秦王想再听听他人的意见。他把目光停在鬓眉皆白、身形已有些佝偻的老将王翦身上,徐徐问道:“王将军,你的意见呢?”
王翦久经沙场,身经百战,追随秦王多年,十分了解他的心性和为人,见秦王政听了李信的话后面露喜色,就知道他有轻敌之心。但这等大事是不能阿谀讨好的,于是王翦神色凝重地对秦王政说:“大王,楚国原是个幅员数千里、军队数百万的大国,这些年来,楚国虽屡遭挫折,但一来其实力仍十分可观,二来楚人十分仇视秦国,楚军与秦军作战时,士卒凶悍不畏死。所以,仅20万人去攻打楚国是远远不够的。依臣之见,恐怕要……”王翦原想说20万人出兵必败无疑,但想到这不吉利的预言会触怒日渐骄狂的秦王政,所以改口说:“60万大军不可。”
秦王政听了,毫不掩饰自己对王翦见解的失望,他口气冰冷地说:“看来,王将军果真老矣,胆子怎么这样小?还是李将军有魄力,20万军队一定能够踏平楚境!”于是,秦王政派李信率20万军队去攻打楚国。
王翦料定李信必败,秦王政现在虽听不进他的意见,将来一定会采用。不过秦王政现在既已认为自己老朽无能了,如果继续赖着不走,恐怕会被秦王政随意找个罪名,加以罢斥,弄不好还会丢失性命。想到这里,王翦马上告病辞官,回老家休养去了。面对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能被采纳,老将王翦不是气愤不已,而是忍对他人的误解嘲笑,不去计较。
果然不出王翦所料,李信带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被楚军连破二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政盛怒之下,把李信革职查办。秦王政毕竟是成大事之人,能屈能伸,他后悔当初自己轻率,随即下令备车驾,放下架子,亲自去王翦的家乡,请王翦复出,带兵攻楚。
秦王政见到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赔罪,说:“上次是寡人错了,没听王将军的话,轻信李信,误了国家大事,为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务必请王将军抱病出马,出任灭楚大军的统帅。”
王翦并没有因秦王政的赔罪而忘乎所以,他冷静地说:“我身受大王的大恩,理应誓死相报,大王若要我带兵灭楚,那我仍然需要60万军队,楚国地广人众,他们可以很容易地组织起100万军队,秦军必须要有60万才能勉强应付。少于此数,我们的胜算就很小了。”
秦王政连忙说道:“寡人现在是惟将军之计是从。”随后秦王在全国征集60万军队交给王翦指挥,出兵之日,秦王政亲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
饮了饯行酒后,王翦向秦王政辞行。秦王政见王翦唇齿翕动,似有话要说,赶忙问道:“王将军心中有何事?不妨对寡人讲一讲”。王翦装出一副惶恐的样子说:“请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
秦王政听了,心中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日下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却好像多余地又分辩了几句:“大王废除三代的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赐一些,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政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为此出征吧。”
自大军出发至抵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回五位使者,向秦王政要求:多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儿孙后辈。
王翦的部将们都认为将军老昏头了,胸无大志,整天只想着替儿孙置办产业。面对众人不理解,王翦说:“你们怎么才能知道我的良苦用心啊!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他并不是对我深信不疑。一旦他产生了疑念,轻者,剥夺我的兵权,这将破坏了我们灭楚的大计;重者,不仅灭楚大计成为泡影,恐怕我和诸位的性命也将难保。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让他觉得,我绝无政治野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谋反叛乱的。”秦王政果然是这样想的,他因此而相信王翦没有异心,放心让他指挥60万大军,发动灭楚战争。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王翦就攻下了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熊负刍,兼并了秦国最大的对手楚国。
王翦为打消秦王政的疑心,貌似“昏头”,不惜自损其名,伸手向秦王要求赏赐,使部将以为他老昏了头,但却使秦王更加深信他不会造反,从而全力支持他对楚作战,从而使王翦无后顾之忧,一举灭楚。
无独有偶,汉朝开国大臣萧何在汉高祖刘邦外出勤政,自己监国之时,也采用了王翦的做法,他收敛钱财,放高利贷,租售地地,民声怨道而高祖独喜,为什么呢?因为刘邦善疑,萧何的行为,让他深信,一个大贪官是不会有心思去谋权篡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