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的脑子里顿时电光石火。

他看到了,难道曹操就没看到吗?这样的发现对曹操来说意味着什么?只有一点:此处是整个南阳城最薄弱的地方。要破城,非选此处不可。

便声东击西。便故弄玄虚。

便在西门角上堆积柴薪,“诈为声势,欲哄我撤兵守西北。彼乘夜黑,必爬东南角而进也。”

贾诩豁然开朗。张绣也豁然开朗。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这话既是对曹操说的,也是对张绣和贾诩说的。他们正是从城东南角的细节中,窥破了天机。

窥破天机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去的路更难,任务更艰巨。

张绣不知道该怎么办。

贾诩知道。

贾诩总是比张绣多知道那么一点,早知道那么一点,所以他是谋士,张绣不是。

贾诩告诉张绣,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曹操知道我们窥破了天机。

必须将计就计。

必须要让曹某人知道,我们比猪还笨。

一个人能成大事,有时不看他的聪明,而看他的笨。笨其实是比聪明更高的智慧。那句话是怎么说的?大智若愚。

张绣点头。虽然他认的字不多,但是“大智若愚”四个字还是认识的。不仅认识,还知道怎么去做。

因为接下来,贾诩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南阳城内的老百姓一夜之间发现自己成了军人,然后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赴城西门角,表情夸张地做坚守状。与此同时,南阳城内真正的军人一夜之间成了老百姓,然后他们迈着凌乱的步伐,默不做声地于夜间潜入东南房屋内,藏在里面不再出来。

这一切都是贾诩安排的。

贾诩安排这一切只是为了一个人。

曹操。他要和曹操过招,赌曹操看不透这一切。

这是两个人的赌局,但其实是两个字的赌局。

自信。自信每个人都有,却不是每一份自信都可以被利用。贾诩现在要利用的,就是曹操的自信。

曹操果然被利用了。

他现在相信张绣和贾诩已经中计,他们将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价。

二更时分,谜底揭晓了。付出代价的人却不是张绣和贾诩,而是曹操。

当曹操命令他的大部队趁着夜色于东南角上爬过壕去,砍开鹿角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城中一片静悄悄。

见不到人。

见不到白天所看到的那些穿军装做坚守状的“军人”。

与此同时,炮响了。这是带有宣判意味的炮声。曹操明白,反攻倒算开始了。无数的伏兵冲出来见人就砍,看上去很黑社会。

曹操只得往城外狂奔。能跑多远跑多远,就像他以前无数次为自己的过度疑心或自信买单时一样,曹操此番的买单方式还是二话不说,拔腿就溜。

当然真正的买单人在他身后。

曹操身后,五万余将士在此次战役中死了。吕虔、于禁则身负重伤。

惊魂初定之后,曹操一声轻叹:“自信”两个字害死人啊!

只是他的轻叹声是如此的低沉,以至于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听清。除了他自己。

要不要相信常识?

袁绍喜欢贪小便宜。

喜欢贪小便宜的人很多。袁绍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但袁绍不在乎这个排名。他只在乎,是不是实实在在地贪到小便宜了。

这一回他要贪的小便宜是趁曹操再征张绣之时兴兵攻打许都,逼迫曹操给他实实在在的好处。

曹操很烦这个人。没有远大的志向,只知道贪小便宜,一看就是个猥琐之人。

可不理他还不行。一旦许都被占,那自己可真成孤魂野鬼了。

所以窝还是要的,许都还是要回防的,剩下五万将士还是要星夜兼程的。

目的地是许都。

张绣决定宜将剩勇追穷寇,追击曹操回防许都的五万兵。

贾诩反对。贾诩的反对无效。只因为张绣官比他大。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张绣有主见。一定要让曹操输得裤衩都不剩。不为别的,只为他先前被侮辱的婶婶。

贾诩无可奈何,无言以对。

当一个人怀着血海深仇要复仇的时候,任何反对的理由都是苍白的理由。

只能让事实去说话。

事实果然说话了。

张绣垂头丧气地回来了,若有所失地站在贾诩面前。

贾诩明白,张绣同志宜将剩勇追穷寇,一不小心却被穷寇咬了一口,咬得还不轻,奄奄一息了。

这一回可以追了。

贾诩轻轻地对张绣如是说。

张绣却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为什么前一次贾诩反对他追击曹操,这一次却可以了?难道前一次和这一次有什么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

为什么?因为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里。

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兄弟,你说得太玄了。

你很快就会知道,主公。

但张绣还是不敢去追。

他不相信人世间有这样的道理:同一支部队,同样条件下,被打得落花流水后,再去打一次,就能打出胜利来。

告诉你,世界,我不相信!

张绣很固执。

只是很快,他就不固执了。

因为贾诩跟他玩狠的了。贾诩请他整兵再追,如若不胜,他将输给他一样东西。

他的脑袋。

张绣害怕了。

不是害怕贾诩人头落地,而是害怕贾诩的头脑。

莫非那里面真的藏着一个真理,可以预测未来?

为了验证这样的一个想法,张绣决定做一次试验,再追击一次曹操,大不了再败一回。目的只有一个,看看他和贾诩之间,究竟有多大的不同。

试验结果让他很沮丧。

胜了。张绣以败军之勇打败了曹操的五万兵。

这是一次沮丧的胜利,也是一次莫名其妙的胜利。张绣知道,这场战争唯一的胜利者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贾诩。贾诩料事如神,未卜先知。他掌控胜负之间的密码。

张绣便向他请教这其中的密码。

贾诩告诉他没有密码。

只有常识。人世间的事靠密码不能胜出,只有靠常识才能胜出。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眼睛高高在上,忽略了常识。

张绣脸红了。贾诩对张绣的脸红视而不见。因为他觉得,关注这一点没有意义。接下来,他愿意告诉张绣一些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常识。

贾诩说,一般人只看见曹操领着五万兵逃往许都,以为窜逃之兵不堪一击,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曹操的逃跑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是有心机的。

曹操的心机在这支队伍里。

不错,曹军是在窜逃,但殿后的必为劲将,以防追兵。所以这个时候冲上去,结果肯定只有一个,我们死。这是常识。

张绣点头,为自己不懂常识羞愧点头。

但随即,他又摇头:既然殿后的必为劲将,为什么我们追上去再打时,劲将不在了呢?

贾诩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不是不在,而是殿后任务完成后,前移队首去了。我猜许都肯定有事,有大事。

张绣:难道曹操不再提防我们二次进攻?我靠!这也太藐视我张绣了吧。

贾诩看他一眼:你确定你要二次进攻?

难道不是吗?

确定?

不是先生你教我进攻的吗?

那是我发神经了。

……

一般来说,没有人会在条件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发动二次进攻的。那是找死。曹操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命令他的手下劲将迅速前移。他以为这是一个常识。但这一次他输在了常识上……

张绣听了,好像明白了,又好像没明白。贾先生,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要不要相信常识?

要信的时候信。不要信的时候不信。

贾诩回答得很玄乎,语气却很肯定。

一种感觉

曹操回到许都后,事情起了变化。

袁绍不打他了。

其实,袁绍本来就没想打他。他要的只是小便宜。

袁绍给曹操写信,说他真正的敌人是公孙瓒。他老人家准备出兵攻打公孙瓒,特来向曹丞相借粮借兵。

曹操笑了,是冷笑。

因为从这封信中,曹操看出袁绍骨子里的“小”来。借粮借兵打公孙瓒?不错,借粮借兵是真,打公孙瓒那就是天晓得了。

曹操打定主意:粮和兵绝对不借。这样的乱世,粮和兵是什么?是称霸天下的根本啊,我把这根本给了你袁绍,那我不如把天下拱手送给你老人家呢……

曹操决定对这个人置之不理。

但很快,他发现不能置之不理。

这封信事实上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曹操若肯借粮借兵,那此信就是袁绍留给他的借据;曹操若拒绝,这封信则成了袁绍的下战书。

所以,非此即彼。没有第三条道路。

曹操也不想走第三条道路。他和袁绍的恩怨总要有个了断,现如今袁绍找上门来,那就不妨一决雌雄。

只是一决雌雄的决心曹操一下子拿不出来。

这不是最好的时刻,也不是最坏的时刻,这是不尴不尬的时刻。对曹操来说,他再征张绣新败,损兵折将灰溜溜地回来,正是需要调整生息的时刻。

打袁,没有绝对的把握。

所以,打还是不打,是一个问题。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郭嘉的建议是:打。

郭嘉从来就以为,打仗,打的不是武力,而是世道人心、天时地利人和。

打的是未来,不是现在。

遥想刘邦项羽当年,刘邦是何等的虚弱,项羽是何等的强悍,但最后开大汉四百年江山的是看上去不堪一击的刘邦。所以战争从来就不是武力对决而是高智商游戏。

郭嘉站在曹操面前,以一代谋士的范儿为曹操指出打袁有“十胜”,所谓的“十胜”是: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

曹操听了郭嘉的“十胜”论,心里感慨不已。做谋士真是不容易啊,要整出这么多词说服我,这……这得牺牲多少脑细胞啊……

当然了,无论牺牲多少脑细胞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曹操没被说服。

因为曹操不相信文字的力量。

他只相信感觉。

主要是他自己的感觉。现在,这感觉没在曹操脑子里。曹操脑子里反复盘旋的是这样一个念头:“十胜”论是不错,整得挺全面的,可袁绍没听见啊,他要不照这十条来怎么办?

便沉默。在沉默中寻找答案。

荀彧附和了郭嘉一把。

一般来说,荀彧是不主动附和其他谋士的见解的。因为这只能意味着他没有独立见解。

作为一流谋士,要么卓而不群,要么不置一词,绝不附人骥尾。这是衡量一个谋士是不是一流的重要标志。

只是这一回,荀彧忍不住要附和郭嘉一把。

因为郭谋士说得太绝了。荀彧由衷地要放下身段,表示一下他的敬意。

荀彧是这样说的:“郭奉孝十胜十败之说,正与愚见相合。绍兵虽众,何足惧耶!”

曹操听了,依旧沉默。

依旧在沉默中寻找答案。

毫无疑问,他没有被说服。

有的时候,曹操需要的只是一种感觉,被说服的感觉。

这样的感觉,千金难求。因为曹操以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说服他的人,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