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队准备向西突围的时候,澳大利亚军队其实也已经没有了作战的士气。此时,虽然防御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军队的数量达到了35万,但是绝大部分的军队都是二流部队,很多从一线撤下来的军队补充的都是新兵,而大量的新征召的部队根本就没有战斗经验,更谈不上有多少战斗力了,而这些部队在中华帝队的强大进攻面前,显得异常的脆弱!

战斗打到第4天,中华帝队就兵临堪培拉城外。这里是澳大利亚的行政首都,城市并不大,人口还没有超过50万,只能够算得上是中等城市,而且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已经有至少20万市民疏散到了乡村以及小城镇。

进攻堪培拉的战斗打得异常的艰难,澳大利亚政府清楚的知道,这里虽然只是行政首都,但是也是首都,而首都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堪培拉失守的话,那么将对澳大利亚军队的士气产生严重的影响。即使,这是必然的事情,但是澳大利亚方面仍然希望在堪培拉能够多坚持一段时间,至少要等到美队在西线战场上杀开一条血路,让大部分军队撤出去才行。

进攻一座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城市,在中华帝国的将领看来,这只需要几天的时间,但是战斗打了足足半个月,最后一批抵抗的澳大利亚军人才放下武器投降。而此时,中华帝国已经在这里投入了15万进攻部队,损失了3万多名官兵,其中至少有5500人阵亡!这是整个澳大利亚战役第一阶段的所有战斗中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澳大利亚政府撤退到了墨尔本,但是墨尔本也不是久留之地,很快,澳大利亚总督以及总理都搭上了一艘美国潜艇,悄悄离开了澳大利亚,逃往美国去了,另外,美国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已经一些重要的官员也都撤出了澳大利亚,他们先到达新西兰,接着返回了美国。毫无疑问的,在堪培拉失守之后,美国与澳大利亚都已经认识到,他们已经失去了在这里继续战斗的本钱,但是,大陆上的战斗仍然没有结束!

当789军的第一支坦克部队到达墨尔本港外的时候,这里已经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了。而随着墨尔本的沦陷,澳大利亚已经彻底的被隔绝,美国的任何军队,物资已经无法运送到澳大利亚战场,参与的美澳军队就只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战斗下去。

而也在这个时候,第二批犹太复国主义者军队到达澳大利亚,这是一支准军事部队,他们的任务就是维持占领区内的治安,代替中华帝队来统治这一地区。这20多万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准军事部队让10多万中华帝国正规军从后方的工作中解脱了出来,得已迅速的投入到前线的战斗中去。而也就在这一天,美队在打了十多天的突围战之后,发现他们是无法从中华帝队的防线上冲出去,也就改变了突围方向,准备进入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沙漠地区,绕过中华帝队的防线。

这一行动,中华帝国方面最初并没有预料到,因为根据当时的情报显示,美队储备的物资并不多,不足以支持起一支几万人的部队穿越沙漠。当136军的指挥官发现在前线进攻的部队已经换成了澳大利亚的军队的时候,这才反应了过来,并且很快找到了正在撤退的美军,只不过,此时美队已经在北面150公里之外了!

接下来的一周之内,已经部署在澳大利亚大陆上的空军部队对撤退的美军进行了猛烈的轰炸,而132军也抽出了近一半的力量来追击逃跑的美国部队。一周的时间之内,美队在绕过了136军的方向之后,一路向西撤退了1200公里,直到考恩湖与邓达斯湖才停了下来。而132军也追击了1200公里,但是最后,也没有力气对美军发动进攻了。这已经是战役第一阶段双方最西面的战场,双方的战线也就在这里僵持了下来。

美队是逃了,但是澳大利亚军队就倒霉了。当大批中华帝国主力部队陆续赶到战场,被围困的55万澳大利亚军队最终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因为此时他们撤退的路线已经被彻底的封死,而他们又不是中华帝队的对手,如果再继续战斗下去的话,等待他们的无疑将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

55万澳大利亚国防军集体投降,这是整个澳大利亚战役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歼灭战,即使是在整个地球统一战争中来看,这种大规模的歼灭战也是非常少见的。而就在澳大利亚军队放弃抵抗的第二天,一个傀儡政府在堪培拉成立。而澳大利亚流亡政府也在美国宣布成立。半年之后,由澳大利亚游击队组织的政府也宣告成立。所以,也就有了澳大利亚历史上三个政府同时存在的情况。

不过,随后这三个政府都重新并入了中华帝国政府。

战役打到这一阶段,其实基本上已经结束了。在堪培拉的政府宣告成立之后,在北部战区的15万澳大利亚军队宣布投降,这支部队几乎没有放一枪,就结束了自己的战斗。而另外8万美队在失去了与别的美军部队联系的希望之后,也只有投降了。这是战争爆发以来,美队第一次大规模投降。而导致这些部队投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物资基本上已经被消耗完了,没有继续坚持作战的能力!

布里斯班港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了堪培拉政府成立之后半个月,最后一批抵抗的美军才被消灭掉。而此时,犹太复国主义者投入到澳大利亚战场上的兵力已经达到了55万,其中非正规武装就有40万!

整个澳大利亚战役的第一阶段用时3个月,在5月中旬,也就是在澳大利亚的冬季到来之前,战斗基本上已经结束了。中华帝队在完成了作战任务之后,出了在澳大利亚西南部地区保持有一支20万左右的部队以对抗残留在这里的美澳联军之外,大部分的军队都陆续撤出了澳大利亚。

占领与控制澳大利亚的工作交给了犹太复国主义者政府,在6月之前,犹太复国主义者又将一批大概15万的非正规军队送到了澳大利亚,到顶峰时期,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全部军事力量,超过120万的地面部队部署在澳大利亚,以对付澳大利亚的游击队!而完成了第一阶段作战行动之后,中华帝国的下一个目标锁定在了东面的那两个岛屿上!

三个月的地面战争结束之后,并不表示着澳大利亚战役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随后在澳大利亚展开的控制与占领行动才是巩固战役胜利的基本!

留20万军队驻扎在前线,这对中华帝国来讲,压力并不算很大,完全依靠西南太平洋战区的能力就组织维持这20万部队的需求了。当然,大部分的任务交给了犹太复国主义者方面负责,只不过,犹太复国主义者军队需要的物资,大部分仍然需要由中华帝国的船舶来运输。而且,在随后展开的反游击战中,这种压力差点让中华帝国改变当初的计划,提升在澳大利亚的驻军数量。

澳大利亚战区的迅速失败,让美国重新认识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中华帝国陆军强大的战斗力。虽然,现在中美两国的主要战场是在海洋上,而中华帝国海军并不比美国海军有质的的优势,何况美国正在增强海军的实力,所以海洋上的战斗,美国方面反而不是很担心。但是不管怎么样,最终战斗会在陆地上进行,如果没有办法战胜中华帝国陆军的话,那么美国怎么来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虽然扣除一部分其他因素,中华帝国陆军的表现其实也不算很好,但是毫无疑问的,美国陆军被拉下了很长一段距离,现在中华帝国只是没有能力向美洲大陆投送更多的部队,如果等到中华帝国腾出手来,加强在美洲大陆的军事投入的话,那么战争恐怕就对美国非常不利了!

此时,流亡到美国的那些澳大利亚政客们已经组成了一个临时政府,当然,这得到了美国的全力支持,而美国也抓住这个机会,在澳大利亚大力扶植游击力量,以牵制中华帝国的行动,想要将澳大利亚变成一个泥潭,让中华帝队无法从这里抽身。当然,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要在澳大利亚实施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战争的初期,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平民其实并不支持游击战!

与伊拉克,阿富汗这些国家不一样,澳大利亚很少受到外来侵略,从英国统治开始,就一直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这是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因此澳大利亚人够着一种比较悠闲的生活,对战争的抗拒力是非常强的。

另外,中华帝国在澳大利亚的移民大概有1500万左右,这已经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非欧裔群体了,加上中华帝国在战争初期,在澳大利亚实施的是安抚政策,很少去破坏澳大利亚平民的正常生活。而为了保持澳大利亚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华帝国并没有破坏澳大利亚的经济秩序,前线的战斗结束的时候,后方的工厂照样开工,而且按照同等的待遇标准,即使是在这个战火纷飞的时期,澳大利亚的大部分人都过得比较舒服,至少不像很多地区的平民一样,为每日的三餐而奔波,焦虑。对澳大利亚城市进行控制的出了堪培拉政府的准军事部队之外,大部分都是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犹太军团,这也是一支准军事部队,但是训练非常有素,大部分都是前犹太复国主义者国防军的退役人员。这也缓解了澳大利亚国内的矛盾,让澳大利亚人的反抗情绪降低了很多!

当然,这并不能够彻底的解决澳大利亚的占领问题,毕竟,中华帝国与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军队是占领军,而堪培拉政府是伪政府,在名义上,这是得不到支持的。而在战役结束三个月之后,中华帝国加强了从澳大利亚进口物资,并且有意的削弱了澳大利亚的工业生产能力,而是重点的扶植澳大利亚在原料以及农业方面的生产能力,以满足中华帝国国内的需求。这已经彻底的破坏了澳大利亚的经济基础,接着,反抗组织就在各地成立了!

让美国没有想到的是,当初,他们在澳大利亚费尽了心机要扶植起反抗组织,但是最终失败了,而后来,当美国放弃这一努力的时候,澳大利亚各地的反抗组织却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这次,美国方面出了努力向这些反抗组织提供必要的武器装备,作战物资之外,很少对其行动进行干预,毕竟,不管是什么力量,只要能够给中华帝国制造麻烦,在当时都是对美国有利的!

同时,美国在澳洲留下的残余的精锐部队以及澳洲原本的精锐部队也开始了游击的军事生活。

最初,还是小股的抵抗者在进行着战斗,但是到了后期,已经出现了好几支大的游击队,比如活跃在悉尼市附近的澳大利亚解放者组织,该组织的人数一度超过了50000人,对当地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驻军制造了巨大的麻烦,并且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就导致就上千名犹太复国主义者士兵阵亡。

虽然后来犹太复国主义者军队对这一组织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但是这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多人的反抗!澳大利亚的局势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恶化了,而且严重到了需要中华帝国出兵来镇压的地步!

占领澳大利亚的头一年,局势已经严重恶化,最终,中华帝国政府没有出兵澳大利亚,而是与英国方面达成协议,在中华帝国加强了对英国的物资与军事援助之后,英国新政府派远征军到了澳大利亚,协助犹太复国主义者方面维持澳大利亚的局势,这才最终解决了澳大利亚的混乱局面,而作为交换条件,中华帝国将会在战后承认英国第二盟国的地位!

澳大利亚最初是英国的殖民地,直到一战前夕不久,澳大利亚才获得了独立,澳大利亚的国家元首仍然是总督。只不过,总督已经没有了实际权利,只不过是一个象征而已。但是不用怀疑的是,澳大利亚社会的主体都是英国的后裔,当初,澳大利亚作为英国罪犯的流放地,这点在历史中是非常清楚的。

因此,从关系上来讲,澳大利亚与英国有着难以分割的渊源。同时,对英国人的抵抗态度也是不强烈的。

随着英队的到达,澳大利亚的局势终于得到了缓解,但是那已经是一年之后的事情了。中华帝国在占领了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之后,在先一步的进攻方向上产生了一次严重的分歧。

一部分陆军将领认为,此时美澳联军在澳大利亚的兵力已经不足以防御他们所在的西部地区,只需要一次进攻就能够拿下整个澳大利亚,并且迫使美国放弃在澳大利亚的抵抗。而陆军也尝试过这方面的努力,其中136军就在西线发动过一次战役级别的进攻,但是最终还是撤了回来,虽然没有承认失败,但是这已经是失败了。

要占领整个澳大利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地区,主要以沙漠为主,部队作战对后勤保障的要求极高。另外,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缺乏良好的港口,而且要让船队进入澳大利亚西部的那些小港口,需要经过印度洋的季风带以及南太平洋上的暴风带,危险性相当高。

所以,进攻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的后勤支援都需要由陆路保障,这个难度是相当大的。再且,美国与澳大利亚残余部队在这里修建了起了完善的防御工事,所以要想取胜,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陆军的行动证明是不可取的,最终,原计划被保留了下来,继续加强对这些美澳联军的封锁,将其困死在澳大利亚西部地区,要不了多久,这些美澳军队自己就会因为弹尽粮绝而投降,根本就不需要浪费一兵一卒去进攻,只需要耐心的等待,就足以解决问题了!

不进攻澳大利亚西部地区,那么下一步应该选择什么方向?此时,海军内部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一部分将领认为,要巩固在澳大利亚的胜利果实,就必须要尽快拿下新西兰,因为此时美国已经在加强新西兰的防御,如果不及时进攻的话,那么以后攻占新西兰将会付出更沉重的代价,而且大批物资正在由新西兰运送到澳大利亚西部的港口城市,这也将威胁到澳大利亚的稳定。

而另外一部分将领则认为,在冬季进攻新西兰的代价太大,此时南太平洋高纬度地区的海况根本就不适合进行两栖登陆作战,所以应该将主力转移到中太平洋地区,对美洲大陆进行进攻,以分散美国的力量,顺便也就解决了哥伦比亚问题,如果能够夺取巴拿马运河的话,那么将对太平洋战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而还有一部分将领认为,现在应该停止战略进攻行动了。进攻澳大利亚战役,已经消耗掉了国家半年来的战争储备,同时也应该让部队喘口气,而不是急于发动下一场进攻!

最终,第三方的意见占了上风,总参谋部决定在44年10月之前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行动,而是让部队进行休整,同时,开始准备进攻新西兰的准备。

从这方面来看,实际上,总参谋部是采纳了第一方的意见,要巩固在西南太平洋上的胜利,就必须要攻占新西兰,虽然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战役,但是却能够获得相应的好处。

按照杜聿明将军的回忆来看,当时在完成了澳大利亚战役第一阶段的行动之后,总参谋部就已经决定要攻占新西兰了,因为新西兰不是一个独立的战场,而是与澳大利亚战场紧密联系的。

但是,当时糟糕的气候条件,最终迫使总参谋部放弃立即进攻新西兰的计划,而这也放弃了最好的机会。如果中华帝队能够顶住恶劣的条件,一鼓作气的拿下新西兰的话,那么美国在新西兰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巩固防御,也就无法进行多强烈的抵抗,虽然气候条件会制造很大的麻烦,但是这比起后来在新西兰的血战来讲,已经算不上什么麻烦了!

总参谋部在决定攻占新西兰的时候,也决定要同时加强在中太平洋上的军事力量,以分散美国的力量,同时对美国本土产生威胁。也就在澳大利亚战役的后期,中华帝国最后一次动用战略轰炸机对美国本土进行了打击。在美国本土严密的战略防御系统面前,这次打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但是,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批的战略轰炸机进驻中途岛开始不分昼夜的对美国本土进行轰炸。

对美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所收到的战果并不明显,甚至还抵不上战略轰炸的弹药消耗。但是毫无疑问的,这种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在轰炸之后的一个月之内,美国本土的防空力量就增加了30%,而在随后的一年时间之内,美国本土防空力量增加了250%。

战略轰炸本身所收到的效果不明显,但是却严重的分散了美国的战争力量,导致美国投入本土防空的经费大笔增加,从而削弱了美国在其他方面的投入,也严重的影响到了美国在其他地区的行动。

美国也对中华帝国本土进行了战略轰炸,但是距离中华帝国本土最近的美军空军基地在印度,而这里军事力量并不适合大规模部署战略轰炸机,毕竟在这里如果部署大规模的战略轰炸机的话,很容易被南洋集团军群进行攻击,所以美国对中华帝国本土的战略轰炸规模并不大,而一些从美国本土以及夏威夷群岛上起飞的战略轰炸机的轰炸效率就更低了。

中华帝国加强中太平洋战区的另外一个举动就是增加了部署在中途岛的海军力量,特别加强了潜艇部队。同时,中华帝国的攻击型潜艇开始在美洲西部海岸地区活动,袭击沿海行驶的美国船舶,以封锁美国西海岸。

这些潜艇部队的战果是非常丰硕的,仅仅在44年一年,活跃在东太平洋上的中华帝国潜艇就击沉了至少250万吨的商船,而到了轩辕历194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550万吨,这几乎是美国当年建造的商船吨位的75%!

可以看出来,在进行澳大利亚战役的时候,中华帝国已经开始加强整个中太平洋战区的作战力量了,而中途岛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华帝国在太平洋上的海空军要塞,是进攻美国本土的最大的前进基地。

在顶峰时期,中华帝国部署在中途岛上的官兵数量达到了25万,其中驻防部队只有2万多人,其余的全是海空两军的后勤保障人员!而正是因为控制了中途岛,所以中华帝国在中太平洋上的形势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在澳大利亚期间,美国不敢冒失的向澳大利亚大规模派遣部队!

当美国察觉到中华帝国正在积极准备进攻新西兰的时候,也立即改变了战略安排,开始着手加强在新西兰的防御力量,比如,美国第2远征军就全部调往了新西兰,而原先这支部队是准备前往哥伦比亚的。

另外,原本计划分配给英国抵抗组织的一大部分战争物资也被送往了新西兰。美国空军更是全面出动,增强在新西兰的力量,到中华帝国在新西兰登陆之前,美国已经在新西兰驻扎了25000架作战飞机,加上新西兰空军,其战机总数量超过了30000架。而美国海军第3舰队也迅速的重建了起来,部署到了惠灵顿,以加强新西兰的反登陆力量!

而这时,在澳大利亚本土,还有数万架美军的战机,以及几百万美澳联军的作战人员,这些,都会给中华帝国进攻新西兰造成非常大的麻烦。

可以说,在中华帝国进攻新西兰的前半年,美国是卖了命的在加强新西兰的防御。从战略态势上来看,新西兰的位置相当的关键,只要美国能够守住新西兰,那么今后****澳大利亚的话,就会有一定的优势,缩短上万公里的路线。

但是,只要新西兰一丢了,那么美国就将失去整个西南太平洋战区。很显然,这是美国无法接受的,这也就能够理解美国为什么会拼了命的增强新西兰的防御力量了。

其实,当时美国的决策者已经认识到,随着澳大利亚军事逐渐平定,中华帝国进攻新西兰是必然的事情,(西部的美澳联军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因为沙漠,山脉等原因,使得中华帝国无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打击)而此时,以中美两国的实力对比,以及中美两国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投入,很明显的,美国在西南太平洋上已经失败了,根本就无法抵挡住中华帝国的下一轮进攻。

即使,此时美国在西南太平洋上投入再多的防御力量,在没有强大海军的支持下,新西兰是绝对守不住的,最多,也就给中华帝国制造一点麻烦,减缓中华帝国的战略进攻速度,让美国获得喘息的时间。

当然,增强新西兰的防御力量,对美国国内民众来讲也是一种心理安慰。在连续多年的失败之后,美国确实需要一些实际的行动来提高民心士气,来增强国内民众对战争获得胜利所怀有的希望。而在美国大部分的政府官员看来,新西兰也许会丢掉,但是这里绝对是用来改变美国国内现状的一个好地方,如果在新西兰打好了,那么美国国内的士气就会出现很大的改变,甚至会出现彻底的改观!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美国暂时停止了在其他战场上的大规模行动。首先,陆军基本上放弃了在墨西哥所进行的针对亲华军事组织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是将所有的主力部队都调往了新西兰,其中第2远征军就辖有3个陆军师与1个海军陆战队师,兵力达到了12万。

而指挥第2远征军的是美国陆军名将艾森豪威尔将军(他已经从英国回到了美国)。另外,美国还在新西兰部署了其他的陆军部队,在中华帝国进攻新西兰之前,美国部署在新西兰的地面部队数量已经达到了20万左右。

虽然,这一数量仍然远远少于当初部署在澳大利亚的兵力,但是新西兰的面积只是澳大利亚的几十分之一,而且,在此之前,美国部署在新西兰的地面部队数量不过区区数千人!而到顶峰时期,美国派遣到新西兰战场上作战的部队数量超过了35万。可见,美国是拼了老命的在新西兰组织防御!

海军方面,太平洋舰队在中途岛海战中被倭国海军打残废了,按照原先的计划,美国是想先确立了在大西洋上的统治权之后再重新足见第3舰队,但是现在美国等不到夺取整个大西洋的制海权了,就匆忙的从大西洋舰队抽调了1/3的兵力,组建了第3舰队,并且让第5舰队也增强了作战力量。

为了防御新西兰,美国毫不犹豫的放弃了其他一些战区的进攻行动,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美国当时有多么重视新西兰这个战略要地。

空军方面,在中华帝国进攻新西兰之前,部署在这里的战机数量占到了美国战术空军总量的1/3左右,如果不是中华帝国持续的对美国本土进行轰炸的话,美国还会继续提高在新西兰的空中力量。

按照当时中华帝国获得的情报,美国不但大规模的扩建了以前的机场,而且还在新西兰的南北两岛上修建了更多的机场,以容纳空军的战机。如果按照机场的容纳能力的话,美国完全可以在这里部署50000架作战飞机!而战役进行到最关键的事情,美国陆续向新西兰补充了至少25000架作战飞机,这极大的增强了美国在新西兰的防御力量。

从美国大规模动用陆海空三军来增强新西兰的防御来看,美国已经将这里列为了首要防御的地点,甚至不惜牺牲其他重要战区来增强新西兰的防御。

比如,英国的抵抗组织原本计划在44年6月,夏季到来的时候在英伦半岛上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当然,英国的进攻是必须要得到美国支持的,不然以英国的力量,难以取得多好的成果。

但是,美国却在此之前,将原本应该运往英国的作战物资的2/3都送到了新西兰去,从而让英国放弃了这次战略进攻,而将其改为了一次战役级别的进攻行动。

为此丘吉尔甚至于不惜与罗斯福大吵了一架。

在墨西哥,美国已经开始按照战术分配,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扫荡墨西哥亲华组织的游击队,但是正因为大量的作战物资,装备,以及原本应该出现在这里的第2远征军被调派到了新西兰去,所以美国只得放弃了这次规模最大的扫荡行动。

而也就是在新西兰战役爆发之前,墨西哥亲华组织游击队在中华帝国的大力帮助下,重新控制了近1/3的国土,并且扩大了游击战的规模。

毫无疑问的,美国已经发现自己的战线拉得过长所带来的问题。现在,美国开始集中力量在主要的战场上了。

欧洲战场上,英国虽然无力继续发动进攻,但是却可以顶住德国的一系列进攻,至少在一两年之内,英国不会彻底失败。

而墨西哥战场上,美军虽然都已经退回了大城市,但是主要的控制权仍然掌握美国的手中,只要兵力短缺的问题得到解决,那么美国很容易在墨西哥重新获得优势。

而在非洲战场,美国除了守住南非与西南部非洲之外,几乎放弃了在其他地区的行动。大西在中东战场,美国也放弃了对阿拉伯集团军的支持。

大西洋战场上,美国也没有对阿森松岛发动进攻,默认了中华帝国在南大西洋存在的事实。

此时,美国也感受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麻烦,中华帝国仅仅盯住新西兰不放,就导致美国在整个战场上被迫的将仅有的一点力量都集中到了这里来,从而放弃了在其他战场上的积极防御行动。而正是因为美国开始将力量集中到了新西兰战场上来,这才为中华帝国在其他战场上创造了机会。

在新西兰战役开始之前,苏联战场上,苏军已经完全放下了武器,占领苏联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在英国战场上,虽然英国抵抗力量非常的强大,但是,随着德国加强进攻力量,英国的彻底失败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而在中东,阿拉伯集团军虽然顶住了隆美尔的北非军团的强烈进攻,但是,因为无法再得到美国的支援,战争的天平正在向隆美尔的北非军团倾斜。

而在南部非洲,威廉亚当元帅所带领的南非军团正在全面的压制这一地区的英美联军。

而在印度方向,在杜聿明发动对澳大利亚的进攻的同时,也加强了与印度接壤地区的防御,随能够压制这一地区的英印美三国联军。

这些行动,都充分的说明,美国在增强新西兰的防御力量的同时,其他战场上的形势已经急转直下了!

本来,因为美事科技的强大,使中东,英国,印度,南非等战场上的部分战争的主动权转移到他们的手中,可惜,随着美国加强新西兰的防御力量,那些消耗光所有美国支援的物资装备的战区的情况正在全面的倒向中华帝国一方。

大西洋战场上,中华帝国大西洋舰队一直在阿森松岛附近海域活动,以完成封锁前往刚果的海上航线的任务,并且数次与美国海军舰队发送冲突。

而此时,美国大西洋舰队已经被严重削弱,虽然在兵力上仍然比中华帝国大西洋舰队要强大,但是至少有一半的战舰要保持对本土的防御,所以美国大西洋舰队已经无法在南大西洋与中华帝国舰队作战。

而在轩辕历1944年的下半年,中华帝国大西洋舰队就拦截了数百艘商船,并且将这些商船全部押往了英国,编入了自己的运输船队,同时严重的打击了美国的海上运输力量,削弱了美国的全球干预能力。

如果从成本上计算的话,大西洋舰队所拦截的这些船只,以及运载的活动的总价值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大西洋舰队本身的价值!同时随着美国大西洋舰队的退缩,中华帝国已经开始尝试打能前往南美的海上通道,虽然几次尝试都以失败结束,但是毫无疑问的,美国在大西洋上的制海权已经被削弱,而中华帝国投入到大西洋上的力量却在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兵力对比必然发生逆转!

新西兰,一个原本就不受到重视的地方,现在却对整个战争的局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美国控制澳大利亚的时候,新西兰只能够算得上是一个中转站,当时驻扎在新西兰的美军只有5000人左右,主要都是后勤方面的人员,以保证从美国到来的船队能够在这里停靠,并且补充物资,然后再继续前往澳大利亚。

而现在,美国一再提高新西兰的战区等级,以加强在新西兰的防御力量,即使美国已经认识到了新西兰的重要性,但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国要加强在新西兰的防御力量,却是一件很艰难,而且耗费巨大的事情!

从海上航线来讲,由美国本土开来的船只需要航行上万公里才能够到达新西兰,就算以最快的滚装货轮的速度来计算,光是花在海上航行的时间就超过了40天。而以美国快速运输舰的速度来计算的话,也需要20天的时间!而中华帝国在占领澳大利亚之后,只需要一天半的时间就能够通过海运将部队运送到新西兰战场上去。显然,从这条后勤补给线的长度来看,美国在新西兰的防御就太吃亏了。

另外,中华帝国战术战机完全可以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机场起飞,对新西兰进行轰炸,而远程轰炸机则可以从东南亚地区的机场起飞,攻击新西兰的任何目标。

所以,在进攻新西兰的时候,中华帝国不需要调动战略空军,而海上战斗全都在空军的掩护之下进行的,因此也不需要海军有过大的投入。

但是,美国却做不到这一点,其部署在新西兰的空军全在中华帝国空军的打击之下,但是他们却无法对中华帝国在澳大利亚的空军进行全面打击,更不可能攻击东南亚地区的中华帝国机场。同时,美国海军必须要在中华帝国空军的打击范围之内作战,这严重的影响了美国海军战斗力的发挥!

新西兰只是一个拥有不到1000万人口的小国,而且本身的资源并不丰富,但是,现在却成为了中美两国争夺的焦点。

从轩辕历1944年6月开始,中华帝国就有计划的轰炸新西兰的军事目标,到战役发动之前,中华帝国空军已经向新西兰投射了数万吨的弹药,打击了上万个目标。

虽然美国工兵保证了大部分军事目标的正常运做,但是大部分的民用目标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而在战役爆发之前,已经有500万新西兰人通过各种途径前往了美国,有的则干脆去了中华帝国。显然,新西兰人都已经失去了胜利的信心,那美国怎么样呢?

在中途岛海战中,美国第3舰队被打残废,这对整个美国的士气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按照当时美国的战区划分,第3舰队是负责西南太平洋战区防御的,因此,第3舰队的损失,更是严重的影响到了西南太平洋战区的作战行动。

澳大利亚战役之后,美国发现他们在西南太平洋上的作战力量严重不足,最为严峻的是,美国此时在西南太平洋上根本就没有一支象样的作战力量。

而要防御新西兰,就离不开海军的支持,如果失去了舰队这个重要的屏障,那么仅仅依靠空军与陆军,是难以支撑起西南太平洋上的防御的。

为了加强在西南太平洋上的防御,美国紧急从大西洋舰队抽调了1/3的兵力,并且将新建成的数艘主力舰都集中到了一起,重新组建了太平洋第3舰队。

这是一支拥有5艘航母,5艘战列舰的庞大舰队,其中3艘航母与3艘战列舰是直接从大西洋舰队抽调过来的,官兵的素质比较优秀,都经历过战火的考验,有一定的作战经验。而另外两支航母编队的官兵则是最近才结束培训的,其战斗能力还值得怀疑!

为了改善舰队参差不齐的现象,第3舰队在圣迭戈完成了组建之后,就前往珍珠港,与驻扎在当地的第5舰队进行了一个月的联合演练,同时美国也想以此来迷惑中华帝国方面,让中华帝国认为美国将在中太平洋上展开进攻,而迫使中华帝国加强中途岛的防御,削弱中华帝国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投入。

很显然,美国这一招确实起到了作用。原本部署在关岛,准备南下的第11舰队被迫转往了中途岛,以加强中途岛的防御,同时部署在琉球岛的第14舰队也被调往了关岛,错过了新西兰战役的前期战斗!

这一来,中华帝国在新西兰战役初期,在西南太平洋上投入的海军兵力之有两个主力舰队,即第12与第13舰队,拥有的航母6艘,战列舰6艘。而从总体的作战能力上来看,这并不比美国新建的第3舰队强多少!

一个月的训练下来,第3舰队的大部分官兵都已经掌握了在西南太平洋上作战的技巧,但是担任第3舰队指挥官的罗纳德少将并不完全满意,最终他通过在白宫的关系,与第5舰队做了一笔交易,与第5舰队对换了两个航母战斗群的人员。

同时,吉纳少将还将舰队的人员重新做了安排,让把新兵分散部署,让他们能够从老兵那迅速的学习到经验!经过吉纳少将的这么一番折腾,当第3舰队趁着夜色离开珍珠港,全速南下的时候,这已经是一支作战能力非常强大的舰队了,根本就不像一支才组建的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