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原本,三国总参谋部认为,应该首先全力拿下弋兰高地,然后再兵进大马士革,一举摧毁大马士革的英美驻军。而在中东与北非,英美驻军有三个方向。

一是埃及。驻有英国第八集团军八十二个师,以及美国远征军四十个师,加起来一百二十二个师,而且装备精良,因为美英统帅部早就做好了万一中华帝国联合舰队到达地中海,依然没有打下马尔它的心理准备,所以,早在美英发动攻占马尔它的战役的时候,大量的补给物资以及一些军工企业就已经迁往了埃及,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海运线被封锁,而导致大量的美英军队无法得到武器装备以及粮食的补充。

因此,在埃及的英美军团,可以说是补给充足,武器精良。

二是大马士革。大马士革驻有英美联军五个精锐陆军师,拥有较强的装甲打击能力。而在其周边的阿拉伯雇佣军近一百个师,虽然装备很差,可是却也是一股较强的力量。

而第三则是伊朗东南部的克尔曼地区。

因为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志愿军前往阿什哈巴德之计划取消,所以,这近三百个师的军队便开始执行进攻现在占领德黑兰的中华帝国第42集团军群下辖的第12集团军的任务。

可是,这近三百个师的部队,却因为等待武器装备,而在伊朗的克尔曼地区浪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就在他们得到武器装备的补给之后,却传来了北非军团已经控制了海法,并大举向埃及及大马士革进攻。

英美最高统帅部认为,现在,威胁最大的不再是‘有可能在背后插我们一刀’(丘吉尔语)的中华帝国的第12集团军了。

反而是‘在我们坚固防线上找不到位置下嘴的狐狸’(丘吉尔语)

因此,英美盟军最高统帅部便立即下令,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组成的志愿军团以克尔曼地区为基地,原地待命。

随着德军大规模的闪电袭击所取得的胜利,英美盟军最高统帅部便下令,在克尔曼的志愿军团原地布防,并组建一支机械化集团军迅速前往伊拉克的巴士拉地区。

德军在海法登陆,虽然很大程度上让英美联军感觉到最大的威胁,可是,却不可否认,德军在海法登陆,再一次分散了力量。而如何以分散的力量,对位于大马士革以及埃及的英美联军进行强有力的压制,成为了隆美尔最头痛也是最优先要考虑的问题。

可是,这些问题在中华帝国近两百架武装直升机运到北非军团的手中之后,隆美尔按照李峰的意见,采用蛙跳方式进行作战。通过对重点地区的占领,来限制在叙利亚英美军队的调动。同时,依靠空中支援保护这些深入敌后的部队,在英美军队出动的时候就通过空中打击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这个方案,让一直认为李峰只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人的德国陆军军官们发现,原来,他们的皇帝是一个天才的军人。

可以这么说,德国国防军,对希特勒并不怎么认同,主要的原因是希特勒不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军人。他只是一个政治家。

而在德国尚武的气氛之中,虽然德国国防军忠诚地执行着希特勒的任何一个作战计划,可是,并不代表德国国防军认同希特勒。

比如说,希特勒的种族清洗政策,执行的很少有德国的正规国防军。大部分都是盖世太保。可是,德国国防军并没有人制止,原因就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们是军人,只在战场上杀人,皇帝陛下的任何政治举措,我们都无权也无理由去过问’(曼斯坦茵回忆录)。

所以,德国国防军对希特勒的忠诚,完全是建立他们职业军人的素质之上的。除了低层的官兵,处在高层的德国国防军将领并不崇拜希特勒。

像古德里安就曾数次置疑甚至于与希特勒争吵过。像威廉-亚当就曾直面顶撞过希特勒,希特勒为此还曾大骂。

因此,德国的国防军将领,对希特勒的崇拜,绝对没有对前任总统兴登堡高。

因为兴登堡是一个陆军元帅,在一战中立下了赫战功。

在李峰夺取德国皇位的之后,虽然整个德国以及纳粹党的大部分人都认同了李峰接替希特勒成为德国皇帝,但是,其中还有很多反对的人。

而这些反对的人中,以盖世太保的头头海因里希为首。

为此,李峰不惜以血腥的手段清洗了盖世太保。在李峰上台后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德国可以说是血腥满天,超过三千名盖世太保的头目被杀,海因里希则逃到了土耳其,随后从土耳其逃往美国。

从而得以逃过一死的命运。

对盖世太保的清洗,使得李峰在德国国防军中的威望大幅度的降低,毕竟,盖世太保虽然是秘密警察部队,但是,从某种程度上也属于德国的军事力量,也归属德国参谋部管辖。可是,李峰竟然不动声色的,用中华帝国在德国的力量,迅速的清理了盖世太保,使得盖世太保遭受了近乎毁灭的打击。虽然李峰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德国国防军也看不惯盖世太保的一些行为。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德国国防军的统帅们认为,李峰与希特勒一样,希特勒斩杀冲锋队,为了得到德国国防军的支持,而李峰则是清洗盖世太保也稳定自己的统治,从本质上,他们都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政治家。

‘一个政治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人的,因为他的心已经不再纯洁,他要每天面对那些肮脏的政治家。一个优秀的军人都拥有一颗军人之心,而军人之心是不容任何污染的。’(德国陆军元帅古德里安回忆录)

‘可是,皇帝陛下却是一个优秀的军人,这也许与他是中华帝国的人有关吧,如魏采尔将军所说,中华帝国的人天生就是优秀的军人’(古德里安回忆录)

基于那种认知,德国国防军认为,李峰只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人,再加上李峰在马尔它战役的时候激进的进攻,使得马尔它的防守一度出现过危险,虽然后来在授权给威廉-亚当元帅,但是李峰瞎指挥的名声在德国国防军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了。

可是,这次,李峰提出的‘蛙跳’作战方式,令隆美尔,以及威廉-亚当感觉到,他们的皇帝陛下真的是一个天才。

以完全的空中优势,压制叙利亚的英美军队,以达到避免攻坚同时又能达到战略目标的目的。

可以说,闪电战是以强大的陆空力量,以暴风骤雨般的进攻瓦解对方的防线。虽然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作战方法。可是,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在面对敌人有意识的强大的防线上,作用并不是很大。

就像对法战争中,德国选择绕过马其诺防线一样。闪电战,在敌人有意识或者早作准备的防线面前,只会成为普通意义上的阵地战。

尤其是,当面对一个并不重要的坚固防线,你不拿开它,就无法安心进攻,如果你拿开它,又要浪费时间与力量。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现在的弋兰高地就是这么一个鸡肋。

不拿下它,北非军团深入叙利亚腹地的军团就无法得到安全,而如果拿下它,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这样就会给驻在大马士革的英美主力以撤走的机会。

要知道,北非军团这次海法登陆的主要作战目的是占领埃及与叙利亚,但是,北非战场上,最后的胜利,是歼灭这几百个师的英美及其盟国的军队。战争抛的时间越久,对北非军团的压力就会越大。

因为,现在三个国家可以说是与整个世界为敌,相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德意中三国的兵源补给,是远远无法与世界相比的。

因此,尽快歼灭英美联军的主力,将兵力腾出来用于别的方向,是三国总参谋部以及德意中三国将领的共同意识。

基于这个原因,隆美尔才想以点覆面,只要歼灭英美联军的主力,那北非以及中东可以说已经成为北非军团的天下了。

隆美尔坚持的将埃及与叙利亚两部英美联军分隔开来的海法登陆,可以说就是因为这个意识而开始的。

北非军团突然在海法登陆,然后闪电般的进攻,就是为了让英美在叙利亚以及动脉的军队无法在短时间内撤退,或者完成全面的集结。

如果英美军队撤退,那北非军团虽然取得了战役上的胜利,可是战略上依然无法取得胜利,因为,北非军团占领的地方越多,兵力就越分散,而英美军队越撤退,那兵力就越集中,那会为将来歼灭这只军队造成很大的麻烦。

所以,隆美尔以及三国总参谋部认为,既然在海法登陆,就应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战场,让英美军队无法完成集结,就将他们分隔开来,再以强大的装甲以及空中力量,摧毁未来得及集结的英美军队。

基于这个理由,弋兰高地上的英美联军就显得不太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北非军团分隔现在处在叙利亚境内的英美联军。

如果等待占领弋兰高地之后,再去做这件事,那时候,英美联军已经完成集结了。(这里所说的集结,是在叙利亚境内的英美联军三大主力集团军,第32集团军,第38集团军以及驻在大马士革的第46集团军,这些集团军都拥有较强的防空力量,单单以空军,无法阻止三支军队集结。而德国空军的战绩,主要是阻止一些匆匆装备起来的叙利亚人本地部队。以及一些分散的英美联军的装甲部队。

这里补充一点,在英美军队的编制中,虽然有装甲师的编制,但是,并不像中华帝国与德国那样,将装甲力量集中起来使用,以达到最强的突击力量,而英美则是将坦克装甲力量分散的布置在普通的陆军师之中。

所以,虽然他们也有装甲师的编制,但是,在坦克数量以及指挥运用上与德军以及中华帝国的军队有着明显的差距。

而相比于英美,苏联在对装甲力量的运用上则很有中德装甲师的韵味。而且苏联的装甲师的坦克数量以及编制的人员都远远高于中德两国,有的时候,一个苏联的装甲师,竟然会拥有一千两百辆坦克,一千辆装甲车以及两千多辆的补给车辆,拥有六万人。相当于中德装甲师的五倍。可以说是异常庞大。

这也是为什么中华帝国的第42集团军群,在面对苏联第58集团军群无法取得很大突破的原因了。同为集团军群,中华帝国的第42集团军群只拥有三十个师的部队,可是苏联第58集团军群则拥有七十五个师,而且,他们有的师一个师拥有中华帝国三到四个师的人员与武器装备。

可以这么说,第58集团军群,是苏联最后的王牌。

不过,的确,这支王牌,为斯大林拖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从第58集团军群回守莫斯科,在正面战中打败中华帝国的迅雷与狂风两大集团军群之后,又兵进黑海,直接威胁傅宜生所带领的第42集团军群侧翼,让中华帝国的第42集团军群,不得不转进攻为防御,等待北非战役的突破。

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苏联的这支第58集团军群拥有着挽狂澜于即倒的力量。关于苏联第58集团军群的战役,将在随后的苏联战役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可以说,德军的进攻完全是建立在空中优势的基础上的,如果失去了空中优势,德军的地面部队根本就没有办法赢得这么重大的胜利!

当然了,不可避免的,德军也有着一定的伤亡。

在西奈半岛上,埃及军队在西北角地区的顽强反击完全打乱了德军的战略部署,而在第一天的战斗中,至少有1500余名德军士兵被打死。其中损失最多的是坦克兵,这点是德军没有预料到的!

可以这么说,现在德军装备的虎型以及金龙式主战坦克,在坦克的装甲以及对战车人员的保护上,是非常的到位的。

其中虎型正面装甲达790毫米,金龙式主战坦克更高达1230毫米(主要采用了局部复合装甲技术)可以说,这种坦克,在被英美,甚至于苏联T-34改进型坦克的坦克炮正面击中,五炮都无法将其击毁,是这个世界上防护能力最强的主战坦克了。

然而,在第一天的战斗中,德军的在西奈半岛上就至少损失了92辆这种坦克。其中一次战斗是德军的一个坦克突击营在没有得到步兵支持的情况下,掉入了埃及人民军防御部队的一个伏击圈内,32辆坦克在半个小时之内被全数击毁,其中,至少有25辆是被埃及人民军步兵携带的重型反坦克地雷干掉的!

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隆美尔与李峰都着急起来,李峰直接命令小红,无论如何,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搞到这种反坦克地雷的设计资料。

毕竟,现在李峰可以依靠的主要是装甲力量,如果这种反坦克地雷被普遍的应用的话,那在北非及中东地区,李峰一方的优势就会完全的丧失了。

而在戈兰高地上,虽然德军空军一直压着英美军队在打,但是英美军队的反击也是非常坚强的。在英美军队最大的一次反击中,即组织了两个师的兵力,朝高地北面的一次突击中,与德军进攻的山地步兵旅遭遇,爆发了一场持续5个小时的战斗。

战斗中,至少有850名德军军人被打死,虽然英美军队的损失也非常巨大,包括一名师长在内的8500人阵亡,占了当天英美阵亡军人数量的60%。但是,英美军队似乎看不到伤亡一样,压得德军部队喘不过气来。直到大批的战机赶到,才将英美已经疯狂的军人赶了回去!

对于疯狂的英美军队,隆美尔一直都感觉到不可思异,因为,在他的认知里,除了埃及人民军之外,英美军队简直可以说像狗一样的无用。

战后,在隆美尔的回忆录中曾写道:“如果埃及人民军拥有英美联军一半的武器装备,那我们在北非以及中东的战争,不会进行的那么顺利”。

所以,当英美军队如此疯狂的反击消息传来之后,隆美尔立即下令查清楚这支军队的统帅以及编号。

事后,令隆美尔好笑的是,这支‘英美军队’的主要成员竟然是当地的阿拉伯人。这让隆美尔一边感觉阿拉伯民族的强大的抵抗意志的时候又不禁嘲笑英美联军的无能。

因为德军山地部队主要依靠的是直升机机动作战,所以能够携带的重型装备非常有限,在面对英美联军的坦克时,只能够使用步兵携带的反坦克武器,以及数量并不是很多的武装直升机进行战斗。

尽管,步兵携带的反坦克武器以及武装直升机对英美坦克的压制力度并不是很大,让德军的进攻显得很困难。

但是,不管怎么样,德军军队在战场上占据着完全的优势,特别是德国空军的活动非常猖狂。在战争的第一天就要过去的时候,德军空军一个中队的俯冲轰炸机还对大马士革的英美联军统帅部进行了打击。而在这次轰炸之中,至少有1500名叙利亚平民被炸死!

*

北非军团在海法的登陆作战,很大程度上令英美两国的最高统帅部感觉到意外。

毕竟北非军团虽然拥有强大的装甲力量以及海空支持,可是,要知道,分兵乃是兵家大忌,北非军团原本就一百多个师,在数量上与英美及其盟军相差太远,合军一处,尚拿英美联军的防线无奈,更何况是分散兵力呢?

可是,李峰这样做了,隆美尔也这样做了。这让英美两国的最高统帅部感觉到非常的吃惊。

任何人都知道分兵对战争来说意谓着什么,可是,李峰以及德军中华帝队却屡屡这样做,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可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中德意三国的兵力太过分散了。这也是世界上各大战区的抵抗力量依然强大的原因所在。

当然了,现在不是吃惊的时候,英美两国的最高统帅部要立即做出反应。

在第一时间得到北非军团在海法登陆的消息之后,丘吉尔立即从住处前往美国总统府(因为战争原因,丘吉尔一直住在美国)。

“罗斯福总统阁下,如今,那只狐狸在海法登陆,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丘吉尔一见到罗斯福就开门见山的问。

“北非军团不过一百多个师,在埃及正面部署了超过八十个师,能够用在海法方向的北非军团最多不过四十个师,这四十个师,将会被我们的优势兵力所包围。我们应该趁此机会,一举围歼这股德军,一来,消灭这四十个师的部队,我们可以改变北非的战局,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士兵及盟军以鼓励,用事实证明,德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可是,我们军队很难进行全面的进攻,在埃及,在叙利亚,我们的空军损失太过严重,天空中基本上都是德军战机,尤其是喷气式战机,战争,对我们来说非常的不利,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全面的防御,等待我们新的补给物资送到埃及。

在北非,如果我们得不到充足的补给,我们将会完全的失败。”

“丘吉尔阁下,我们已经通过倭国运送了超过一万三千架各式战机,尤其是,我们运送了超过五百架新的喷气式战机,而北非军团所辖空军,不过拥有五千八百多架战机,这些无法与我们正面抗衡。

我们应该全面进攻。”

“罗斯福阁下,我们虽然输送过去一万三千架各式战机,可是,阁下要知道,现在,这些战机还在印度,并且,为此我们付出了三千架战机的代价。倭国人,不可能安份的。珍珠港的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丘吉尔试图用自己的补给线不稳定来劝说罗斯福,让他放弃全面的进攻计划。

毕竟,虽然中华帝国的海军并没有控制太平洋,英美可以完全性的将物资通过倭国控制的南洋地区,输送到印度,然后再由印度转运到中东及北非各地区,虽然这一补给路线太过漫长,但是,却相对的比较安全。

毕竟,这个时候,地中海,大西洋,阿拉伯海已经处在了中华帝国与德国的控制之下,想要通过这些地方为中东及北非的军队提供补给是不现实的。

因此,英美两国与倭国暗中签订了双方暂时停战条约。并且有偿的使用倭国的占领区为在中东的军队输送战争物资。而这个有偿的代价却是,所有输送物资中的四分之一,成为倭国的东西。

可以说,丘吉尔与罗斯福也很无可奈何,对于倭国人的贪婪,他们也只有默认。

如果不是面对中华帝国的压力,两国很有可能重新夺回南洋,以保证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几百个师的部队的物资给养。

可是,中华帝国现在已经准备进行南洋作战,他们就算从倭国人手里夺回这里,也不一定能守住这里。

所以,罗斯福与丘吉尔认为,与其如此,尚不如与倭国达成协议,以英美的武器装备加强倭国的防御能力,在南洋地区拖住中华帝队的步伐。

但是,两人怎么也没有想到,倭国人竟然来了一个狮子大开口,要所有物资的四分之一。要知道,在中东及北非地区,英美及其盟军拥有几百个师,也就是说,每一次为这几百个师输送物资,就等于为倭国免费装备了一百多个师。

其实,如果倭国没有别的的话,英美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中华帝国的南洋作战计划受到严重的阻碍。

可是,倭国明显被中华帝国的军队打怕了,他们没有想着防御南洋,而是想着印度这片南亚次大陆。

在得到倭国正在印度与倭国控制区交界处集结大量军队的情报之后,丘吉尔与罗斯福也开始担心,在中东及北非的战场上,德意军队以及中华帝国全面进攻,如果这个时候,倭国在印度发动进攻的话,那,中东,北非,以及整个亚洲只怕再也没有英美军队的立足之处了。

虽然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得到情报之后就立即警告倭国政府,而且倭国政府也解释说为了避免误会,会将集结的军队撤退。

但是,丘吉尔并不相信倭国人的保证。所以,英美两国赖以支持北非及中东战争的运输线,并不安全。

所以,在罗斯福打算全面进攻以包围并歼灭在海法登陆的德国北非军团的时候,丘吉尔小心的提醒他。他们的运输线,并不安全。

而只是凭着几天前运到前线的物资,只能保持一周的全面性进攻与压制,如果一周拿不下德军在海法的登陆部队,那结果将是,英美军队完全性的失去优势。到那时,埃及,叙利亚,以及克尔曼地区,只怕是很难守住了。

所以,就算是进攻,那也要等到再一批的补充物资到达,并且,尽最大的可能稳住倭国,如果英美在中东与北非并没有太大的失败,想来,倭国也不会轻易的选择进攻。而没有太大失败的前提就是,英美在中东与北非采取全面的防御,蒙哥马利对进攻并不精通,但是,对于防御,还是很有一手的。要不然,沙漠之狐的一百多个师也不可能在他的阿拉曼防线上无法再前进一步。

不过,亚历山大港已经失去了作用了,因为中华帝国的舰队控制着地中海的制海权,这使得亚历山大港这座埃及重要的港口城市失去了他本身应该具有的价值。

所以,蒙哥马利在埃及的防御线是以阿拉曼为中心,而非以阿拉曼为外围。

随着隆美尔北非军团的强力进攻,蒙哥马利在阿拉曼苦心经营的防御阵地将有可能被从后背突破。因此,蒙哥马利一边派兵渡过运河,一边在运河边上建立起防御阵地。

这就密集的防御是整个地球统一战争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像苏联的密集防御,虽然这使得苏联军队很被动,不过,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个密集的防御阵地很大程度上使得德国以及中华帝国赖以突击的装甲集群失去了原有的突击能力。

事实证明,这种密集防御是很有价值的,当然了,这是以有相当的防空以及装甲能力的防御。如果说,整个阵地的上空都是别人的战机,那就算是铁打的阵地也会被融化。

而以蒙哥马利的英军第八集团军来说,在阿拉曼防线,就有三千两百架战机,虽然无法控制整个埃及的天空,但是,就阿拉曼阵地一地来说,中华帝国与德国的战机,是不敢冒冒然的冲进这里的。

所以,进攻阿拉曼,就不得不以大规模的陆军集群采用一战时的突击方式,一步步的将敌人的阵地突破了。

坦克,在纵横交错的反坦克沟,以及大量的反坦克单兵武器的面前,无法发挥它应有的战斗力。

隆美尔就是有见于此,知道一点,虽然北非军团拥有一百个师的部队,可是,经不起这样长时间的消耗。物资装备可以补给,可是,作为战争的主要力量‘人’可不是随时能够补充的。

以德国来说,开战时六千八百万人,处在十八至三十五岁的占男性占八百余万。

这些人,除了在必要部门任职的工作人员外,基本上都走向了战场。

现在的德国有四百万陆军,这也是德队的极限了。如果再多,国内的生产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这四百万陆军,用于苏联方面二百五十万,本国以及占领区的防御用去一百万,而在西获古德里安用了二十万,北非上场上,虽然隆美尔拥有一百个师,可是真正的德国师,不过二十多个,其他的都是意大利师,法国师,罗马尼亚师等欧洲小国的军队。

就拿这次在海法登陆的部队来说,真正的德国师才占十个,而意大利师,法国师,罗马尼亚师在隆美尔看来,都是不堪一击的。一旦失去德队的支持,这些军队将会很快被击溃。

当初墨索里尼在位时,十几个意大利师,就被英国俘虏了十几万人。根本没有什么用处。

直到隆美尔带领的德军来到这里,战局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

所以,英美两国能拖,可是,德国拖不起,就算加上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华帝国,也拖不起,也消耗不起。

长年的战争,使得中华帝国的年青男人消耗的太大太大。加上中华帝国占领的土地面积广阔,使得中华帝国空有近九百个陆军师,却也无法再分兵。

在苏联战场,中华帝国就用去了三百五十个师,阿拉斯加方向用了二百个师,除去占领区的两百个师之外,中华帝国可以随时搞用的军队,不过一百多个师。

而这一百多个师还不算防守本土的一百个师,换句话说,现在的中华帝国,可以随时调用的军队也不过四五十个师。

尽管,李峰在加大扩军的步伐,可是,新组建的军团,是不可能担任战场上的主要力量的。充其量也就是去将一些反抗力量不太强的地方,将当地的精锐军队换下来。

所以说,中德意三方,都不敢过度的消耗自己的有生力量,任何一个作战计划,都力求以最少的损失来获取胜利。

为此,不惜一次又一次的犯下分兵的兵家大忌。

隆美尔见阿拉曼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索姆河,成为人肉绞肉机,不忍心也消耗不起的隆美尔不得不考虑在阿拉曼背后进行强有力的进攻,来一个两面夹击一举拿下埃及。然后兵进叙利亚歼灭大马士革的英美联军。

只要在北非与中东歼灭了英美联军主力,那战局基本上已经定了下来了。

也就是看出中华帝国与德国的力量已经达到了极限,所以丘吉尔才会提出全面的防御计划,然而,罗斯福却认为,一味的防守会令盟军的士气受到极大的打击,长此以往,恐怕盟军会不战自溃。

其实,罗斯福的考虑也是正确的,毕竟,他毕竟了解美国人的个性,美国人绝对没有德国人,中华帝国人的坚毅,甚至于比起来,连英国人都不如,因为他们毕竟是杂种国家,没有固定的民族,在立国以前,他们来自于世界各地,这些人,都是为利益来到这片土地上的。也因此,只有利益才能使他们狂热。

可是,他们却是很明智的,如果利益遥遥无期的话,他们根本连狂热都不会,而是选择享受。选择避开这个世界,活在他们自己的自由之中。

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坚持长期的没有希望的战争的。就算统帅部坚持,他们的士兵也不会坚持,甚至于他们的国民也不会支持。

如果没有了国民的支持,罗斯福将很有可能在下次大选的时候消失在政坛。这是罗斯福所不能忍受的。

事实也证明,罗斯福想的是正确的,他完全输掉了大选。虽然杜鲁门也坚持与英军的合作,可是,随着战争态势的恶化,他最终也选择了一条路,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