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联合部队原本计划在滩头阵地巩固后开展的进攻行动,在出现了新的空中威胁的情况下,被迫取消了!

因为舰队的战机已经不敢大量靠近马尔它岛,如果大量进击,很明显,整个舰队的防空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事实证明,现在的防空火力,‘龙腾’喷气式飞机几乎无可奈何。这也是哈特曼敢于到联合舰队面前挑衅的原因了。

英美联合部队现在只能够在马尔它岛上保持有限的空中作战力量,用来维持战场上空的制空权还算够了,但是要向对德国的地面部队进行空中打击,却显得捉襟见肘。而在没有空中支援的情况下,本来就没有多少重装备的英美地面部队,是很难在战斗中占据优势的!

还好,有战列舰的有限的火力支持。

这种支持,绝对是有限的,原因还是因为‘龙腾’战机的打击,战列舰生产出来就是为火力输出而存在的,所以,相应的防空能力就比上不航母,再怎么样,航母上有舰载机。

虽然普通舰载机跟不上‘龙腾’的速度,可是,‘龙腾’只是在交战中不容易被对方咬住而已,它还是要近身用航炮打击敌人。

所以,战机是对‘龙腾’最有威胁的一种力量。

而战列舰与航母编队如果在一起,就无法对马尔它岛进行打击,如果不在一起,又很难得到战机的掩护。所以,尼米兹海军上将无奈之下,只得下令,战机掩护战列舰,对马尔它进行有限的进攻。

可是,有限的进攻,如何能够面对亚当有心的防御?

轩辕历1943年2月15日,亚当命令马尔它岛的一个装甲旅发动对英美登陆部队的全面而又疯狂的进攻。

随着地面部队的行动,德国空军也开始全力出击了。在龙腾加入战场以来,德国空军已经占有相当大的优势了。虽然英美军队的战机数量依旧保持在一千架左右,可是,却要分开防守如引多的战舰,自然就在对地打击,以击对付德国空军方面要相对薄弱了。

英美的战争部署被全面打乱了,他们已经无法集中起优势兵力对德国部队发动冲击,而且舰队的行动也被限制住了。

在找到对付龙腾这种极端战斗机的办法之前,英美联合舰队是很难摆脱战场上的这种限制的。所以,此时,英美联合部队的指挥者内部,也产生了分歧。

以联合舰队指挥官为首的美国海军军官主张放弃第一次的登陆行动,在撤回部队的同时,对马尔它岛上的德队进行更猛烈的空中打击,等到德队被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发动新的登陆行动。

这些指挥官的想法是要控制部队的伤亡,并且用尽量小的伤亡代价来赢得这场战争,因为巨大的伤亡,已经让美国国内发生了反战的游行了,虽然规模很小。

当然,正是因为登陆部队,限制了联合舰队的行动,让本应该发挥更大作用的联合舰队被框在了这个局限的范围之内,无法将实力完全发挥出来。

但是,如果这么做的话,英美部队的士气肯定会受到很大的打击,而且战争的进度将被延迟,甚至永远的失去再次登陆马尔它岛的机会!

以地面部队指挥官为首的英国将领则认为,应该在继续保持对马尔它岛上德队的打击力度,同时支持第一登陆场上英美部队的情况下,想办法迅速的开辟第二登陆场,从德队身后插上一刀,以求在地面行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此时,英美联合部队还有1万多兵力没有投送到马尔它岛上。所以他们还是有足够的实力在别的地方再开辟一个登陆场的。

而这些军官是想在顶住伤亡的同时,迅速的赢得战争的胜利,加快战争的步伐。当然,这么做的话,确实能够牵制德国的地面部队,但是却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能不能保持在两个登陆场上的制空权,如果做不到的话,那什么样的行动都无法改变战场上的局势。

第二,就是英美联合舰队能否同时在两个登陆场上占据优势,如果不能的话,那么就只是将更多的部队陷进去,而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正是因为这种在战斗决策上的分歧,让英美联合部队很难采取有效的行动来解决当前的问题。随后的几天之中,英美联合部队仍然在登陆场上抵抗着德队施加的巨大压力,而英美的战机也在与德国的战机战斗着,但是却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

而与此同时,亚当正式被李峰任命为德意志马尔它战区军团统帅升为元帅军衔,统领整个战区的德意军团。并下令,以最快的速度将隆美尔北非军团所最需要的战略物资送到北非。

在此情况下,亚当元帅下令,德意联合舰队为运输船队护航,与此同时,中华帝国的联合舰队正朝地中海赶来,估计以现在的速度,最多五天就可以赶到地中海,这对英美联合舰队的压力将非常的大了。

在战场形势越来越不利的情况下,英美指挥官终于在决策性的问题上取得了妥协。双方都做出了让步,既在继续保持对登陆部队的支持之下,放弃开辟新的登陆场,而是将所有部队都投入到现有的登陆地点,以求在这里解决战斗!

因为要为运输船队护航,新式战机不得不放弃对英美联合舰队的打击。因此,马尔它岛的上空再次成了英美空军的乐园。

因为失去了空中优势,德国地面部队已经放慢了进攻速度,最后甚至放弃了进攻,退回到了自己的防线上,开始使用远程火炮对英美部队进行压制与反复的炮击。

而英美地面部队因为没有强大的炮兵,而其空中力量的主要任务还是与德国空军争夺制空权,所以对德国炮兵的反击很微弱,甚至没有反击!

但是,在彻底的取得空中优势,并且对德国地面部队进行压制之前,英美军队是很难在战线上取得突破的。

从兵力上,火力上,以及装甲力量上,英美登陆部队都不占优势,如果贸然的发动突击行动,那这是让自己的士兵去送死,而不可能取得任何的成果!

在确定了没有龙腾战机参战的时候,英美的战列舰再次怒吼,英美陆军开始在飞机及舰炮的支持下对守卫马尔它岛的德国陆军进行猛烈的进攻。

但是,在这么久的对战中,英美两国的士兵已经非常的疲惫了,进攻的力度非常的弱小。

而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来,德国与英美之间的地面战斗就是一场拉锯战。在自己这方占优势的时候,尽量利用优势条件,迅速的扩大自己在地面上的行动,争取到消灭更多的对手,以及夺得更多的地盘。而当自己这边不占优势的时候,又会迅速的收缩战线,以确保自己在战斗中的成果!

拉锯战就是消耗战,在双方信息取得方式相当的情况下,战场上的行动是不会带有多大的欺骗性的。

而且马尔它岛只是一个小群岛,并不是很大的一个战场,地面部队的行动自然会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即使是空战,也因为空域过于狭小,在很多时候都是靠消耗自己来伤害对手!在这里,真切的体现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句古话!

当然,消耗战是谁也经受不起的,也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一种战争方法。但是,在这种特定的时期,战争双方都在考验着对方的忍耐能力,谁最先坚持不住,谁就将失去这场战争的胜利!而在双方各有优势的情况下,这场消耗战并不是那么容易结束的了!

马尔它对德国来说,是整个北非军团,以及征服苏联的战略计划。而对英美来说,同样也是整个北非军团,还有保住支援苏联的运输线的战略目的。

因此,就算双方都不愿意在这时消耗下去,但是又不得不消耗下去。这是一件非常无奈,而又不得不承受这种无奈的情况。

马尔它岛的地面战争持续了45天,英美登陆部队虽然在后来借者空中优势,虽然扩大了一点登陆场地,但是仍然没有能够突破德国的防线,占领马尔它了。

更严重的是,英美部队的伤亡一直居高不下,45天的战斗下来,已经有8000多具裹尸袋送回了英美,还有上万名的英美士兵因为重伤而失去了战斗能力。当然,英美人补充部队的速度是很迅速的。

当然,在德国方面,20天来,阵亡的官兵已经达到了12000名,而这其中,至少有20多名中事人员在为德国的战斗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装备方面,德国的损失也非常严重,所有重装备的损失已经超过了1/3。因为德国在马尔它岛上的装备储备并不少,现在并没有显露出装备缺乏的现象,但是最严重的是,马尔它岛上的德队已经出现了弹药匮乏的现象!因为持续的,高强度的战斗,是很费弹药的!即使每天都有运输船通过英美潜艇的海上封锁,将弹药物资送到马尔它岛上,但是这补给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战争消耗的速度!

战斗持续了45天之后,双方都有点坚持不下去了。英美飞行员的的损失已经超过了800人,这是非常巨大的,而且难以弥补的损失。

而德国的飞行员更是损失了1000多人,其中还有10多名中国的飞行员。

比较起来,这时候双方都有点打不下去了。战争打到这个份上,双方都已经尽了自己的全力。

可是,仗却又不能不打。

这就是现实。

而与此同时,轩辕历1943年3月8日,中华帝国42装甲集团军群第12集团军占领了阿什哈巴德。正式切断了埃苏铁路。

不过,苏联第58集团军群以及各方面军也将12集团军团团包围。

就在这个时候,中华帝国狂风,爆雨,迅雷,三支大军再次发起了对苏联的进攻。德军也在快速推进。

经过了几个月的修整,德军现在从武器装备以士气都达到了最佳状态。所以,从交战一开始,就夺回了原来的防线,将战争向莫斯科推进。

这个时候,斯大林沉不住气了,疯狂的要求苏美派兵援助。

应苏联人的要求,印度当局派出100个师,开始朝伊朗方向前进。并汇合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48师的部队,一起向阿什哈巴德方向挺进。打算接手苏联第58装甲集团军群对12集团军的包围。

而苏联的第58装甲集团军群则调往苏德前线。

在斯大林看来,与中华帝国的进攻力量相比,德国是比较弱的,所以,最好先集中兵力打败德国,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付中华帝国。

其实,他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可是他却忘记了一点,那就是,现在的德国,与中华帝国是同一个人领导的。李峰又如何会坐视德军失败?

*

轩辕历1941年6月,正当德军进攻法国的时候,意大利则一面向英法宣战,一面乘机出兵北非,进攻英属埃及和索马里,企图夺取苏伊士运河,控制地中海直通印度洋的通道。

12月,英军开始****。意大利军队被迫向利比亚境内撤退。

轩辕历1942年初,英军在利比亚的托卜鲁克登陆,对从埃及撤退的意军进行夹攻,经过两个月激战,意军十个师被歼。1942年2月6日,德军决定派一个轻快师、一个装甲师去援救意军。隆美尔被任命为援救意军的德国非洲军的军长。

从2月11日起,隆美尔开始到非洲战场了解情况,发现英军已经占领了本海齐,并准备向提波里坦尼亚境内进攻。

于是,隆美尔首先命令意军必须坚守塞尔提海湾地区的提波里坦尼亚防线。因为这条防线既可以防止英军继续深入,又可以使德国空军在非洲有一个可供作战的必要空间,以便向英军发动闪电式的进攻。

但是,面临的问题却是兵力不足。如果等待德军的两个师全部到达,再阻止英军的进攻就太迟了,而现在只有一个团,提波里城的意军在遭到失败之后士气又大为低落,多数军官已经捆好了行李,希望能够早日撤回意大利;

为了阻止英军的继续进攻,隆美尔决定利用现有兵力,包括即将到达的第一批德国援军在内,并已要求空军对本海齐港口发动一次空中攻击,炸毁英军通向本海齐的运输路线,破坏英军的增援。

隆美尔的计划遭到意方的反对,意大利的一些军政官员在本海齐地区置有产业,不愿意向那里轰炸。意军则不相信能守住塞尔提地区和阻止英军进攻。意军在隆美尔的坚决主张下,轰炸了英军通向本海齐的运输线,并于2月14日派出一个师向塞尔提增援。同一天,德军的先头部队——第三侦察营和一个战防炮营也到达了提波里港,二十六小时后就开到了最前线。16日,隆美尔正式接管了前线的总指挥权。

2月底,隆美尔获得敌方一个新情况,英军王牌第7装甲师撤回埃及,进行休整和补充;它的战区由刚从英国调来、都是新兵的第2装甲师的一半兵力来接管。澳军第6师也调换了第9师,而该师有一部分因补给上的困难还未开到前线。英军敢于这样作,是因为他们认为德国前来支援的兵力很少,不敢贸然行动。

与英军的想法恰恰相反,隆美尔没有等待德军全部到齐,便利用英军调防、轻敌的有利时机和条件,采取了大胆的进攻行动。

此时,德军第5战车团和意军一个师已经开到前线。3月15日,隆美尔把德国和意大利的军队组成混合纵队,从塞尔提向穆尔祖赫发起进攻,迅速向南挺进了四百五十英里。这次行动,给了英军以意想不到的打击,同时还获得了在非洲条件下作战怎样进行装备和如何长途行军的经验,为以后的进攻打下了基础。

3月24日清晨,隆美尔指挥德军又攻占了艾阿格海拉地区的要塞、水源地和飞机场,英军撤到阿吉打比亚地区。

英军撤到阿吉打比亚地区后,即占领了可以控制这一带高地的梅尔沙隘道以及比尔盐水沼地以南的高地,并在那里构筑工事,准备固守。这时,隆美尔面临的问题是,等待兵力在5月底到齐之后再进攻,还是马上就行动。如果等待后续部队到齐再行动,那么,就急需解决水源问题,因占领地区的水源已经枯竭。同时,还会使英军利用这段时间构筑起坚固的工事,其结果将使德军付出更大的代价。

不然,就只能使用现有兵力向梅尔沙隘道进攻,以求在一鼓之下击败敌人。隆美尔决定不给英军喘息机会,以最快的速度去打击敌军,变被动为主动

3月31日晨,在英军立足未稳的时候,德军开始向梅尔沙隘道进攻。双方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德军于傍晚占领了该隘道,第二天,德军又向阿吉打比亚发起攻击,也是用了一天的时间便占领了阿吉打比亚周围的地方。在这次战斗中,隆美尔为了不让敌军知道自己的实力,他用汽车改装成许多假战车,迷惑敌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隆美尔灵活使用机械化部队,不给敌军喘息机会,所以,不到一个星期,英军就从昔兰尼加的西界阵地后退了二百多英里;

不到两个星期,英军从昔兰尼加的东界后退四百英里,只剩下了一支被围困在托卜鲁克的部队。

隆美尔把取得北非战场胜利的主要原因,总结为:“速度第一。”认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英军因为隆美尔指挥作战灵活,能够根据沙漠地形、气候等特点用兵,常常以少胜多、从被动变为主动,而称他为“沙漠之狐”。

英军撤到托卜鲁克后,丘吉尔与参谋长委员会密商时,指出:“放弃托卜鲁克要塞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于是,向此地派了大量的增援部队,以加强防守,双方形成了拉锯战。

因为英美联合舰队的封锁,很长一段时间内,隆美尔都无法得到补给,这让隆美尔感觉到非常的无奈。

然而,当他在修建好的专用机场,一架巨大的运输机降落之后,隆美尔再次发动了对托卜鲁克的进攻。

当然了,这次进攻的规模是相对比较小的,他只是给英国的第八集团军以压力。不能让他们闲下来。

与此同时,他也在等,等待着新的国家皇帝李峰向他允诺的十个装甲师的装备以及四十个步兵师的支援。

要知道,这么久以来,隆美尔仅仅靠着一个装甲师,一个轻快师以及意大利的残兵败将,支持到现在,并且保持攻势,是多么的艰难?

用丘吉尔骂前英国第八集团军统帅维韦尔一句话说‘你们一百个师,就算用口水,也可以将隆美尔淹没,可是,现在却是你们被隆美尔的口水淹没,你们是大英帝国的耻辱’。

的确,隆美尔以他独物的军事才能,使得北非的英军对他即害怕又佩服。

不过,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隆美尔再厉害,也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北非,德意军队不只是军队数量上落后于英国第八集团军,就是连装备上也开始落后于英国第八集团军了。

还好,因为前段时间他连续攻击,使得英国第八集团军统帅维韦尔被换了下来,而蒙哥马利又是那种非常谨慎的将领。

所以,尽管在北非德意军队处在劣势,但是,蒙哥马利依然没有进攻。

可是,在得到中华帝国舰队将有可能绕过非洲进入地中海这个情报时,丘吉尔再也坐不住了,下令蒙哥马利立即向德国的北非军团发动攻势。

蒙古马利见到丘吉尔的强硬命令之后,只好下令以第一集团军为前锋,发动对德国北非军团的进攻。

收到蒙哥马利将军的命令后,驻守阿拉曼的英军第一集团军迅速西进。

英国第一集团军下辖一个装甲师,一个步兵师,一个轻型装甲师,另外还有独立的军部,军属防空团,后勤团,通行营,以及一个特种兵中队,全军上下54000余人!

在编的第3装甲师是英国北非军队仅存的3个装甲师之一,而且也是现在在前线的唯一一支装甲部队。

另外一个装甲师在开罗,一个在苏伊士。

第三集团师,全师上下23000人,编有一个坦克团,一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以及一个快速反应加强营,另外还有师属通信,防空,后勤,以及情报部队。

全师一共编制有650坦克。而且,这些坦克都是M4改进型主战坦克,是美国最新式,也是最先进的主战坦克。

第12步兵师也是英国最精锐的步兵师,而在战斗力上,与同类的德国(德国的二流步兵师)步兵师并不差!全师上下22000人,编有两个机械化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以及各种师属后勤保障与支援部队。

虽然这是一个步兵师,但是总体战斗力并不低,拥有M4改进型坦克350辆,迫击炮300余门。

以这两个师的实力来看,英国第一集团军完全是英国北非集团军群里的王牌军,所以,当它从阿拉曼向西突击的时候,让隆美尔不得不放弃对托卜鲁克的围困,转为全力后撤!

虽然现在德意北非军团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他们最崇拜的统帅会下令他们撤退,但是,出于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他们还是迅速有续的执行了统帅的撤退命令。

英队出发2小时之后,就已经离开了阿拉曼周边地区,先头部队在一个小时之后,已经到达了阿拉曼西面德军第一条防线前。

而此时的德军已经全面后撤,同时为了防止英军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而在路上埋设了部分地雷。

这种情景,让英国第三装甲师的指挥官认为,德军已经无力再战,于是一边命令排雷,一边下令全力追击。

三日之后,第三装甲师到达距离锡瓦城二十公里的地方。

那里,有一条由沙丘组成的峡谷,只要穿过峡谷,就可以到达锡瓦。

到达这个位置时,第三装甲师指挥官命令军队停了下来。

这个峡谷最宽处不过能容纳五辆坦克并行过去。两边又是陡峭的沙丘,一旦德军在此埋伏,那第三装甲师很有可能全军覆没。

派人侦察是必要的。

可是,等派人侦察一个结果的时候,德军很有可能已经逃走了。

一路上,就是因为英国坦克追赶太急,使得德军除了零星的埋点地雷之外,却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从抓到的俘虏口中的情报,可以知道,现在隆美尔手中已经没有战略物资。如果这个时候再放隆美尔离开,那真的会后悔的。

见到师长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即不下令侦察,也不下令进攻,参谋长菲奇有点奇怪的问师长,为什么停下来。

师长将心中的怀疑说了出来,然后道:“菲奇,如果侦察的话,肯定来不及了,如果不侦察的话又怕德军埋伏,你认为前面有可能有埋伏吗?”

想了想,菲奇道:“我认为有可能有,隆美尔此人诡计多端,他不向班加西方向撤,而撤向锡瓦,肯定是想借这里的地型埋伏我们。我们不可以上当。”

听到菲奇的话,师长哈哈大笑,然后下令全体第三装甲师的部队向峡谷挺进。

刚一开始,菲奇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又连忙问了一下,以确认指挥官的命令。

而师长则说:“这种埋伏连你都有可能看出来,隆美尔一定不会埋伏了。一路上,德军为了阻止我们前进,连地雷都埋下了,如果说是为了引诱我们,他们没有必要埋下地雷。

好了,下令,全体第三装甲师前进。”

随着第三装甲师师长的命令,第三装甲师走向了一条由隆美尔给他们设计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