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答案,如果用我们熟悉的校园行话来做个点评,那就是工工整整,清清楚楚,重点抓得住,层次很分明。

先稳定人心。

张学良辞职下野后,东北军被改编为4个军,由于学忠(51军)、万福麟(53军)、何柱国(57军)、王以哲(67军)分任军长。

少帅下台,这些人在不敢为其鸣冤叫屈的同时,也生怕自己的人马受到肢解。但何应钦明确地告诉他们,好好打仗,我不会动你们的(“一切照旧,望各安心”)。这就先把长城一线多多少少给稳住了。最起码,在其他军队接防之前,东北军还不至于马上弃长城而逃。

再部署防守。

长城,在何应钦眼里,是必须守的。但守长城,并不是说要在那1000多公里的城墙上均匀布兵,而只要卡住几个重点关隘即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几个关隘沟通南北,沿公路正好可以把热河和华北连接起来。如果关东军不攻破这些关隘的话,他们连汽车都开不进来,更别说大批大批地往华北平原涌了。

那么,这些砖砌石筑的老城墙能挡得住他们吗?

单靠它自个儿当然很难,不过只要再加上一个东西,就能强强联手,多上一把力气。

这就是它所处的地形——燕山山脉。

想当年,秦始皇、朱家父子都把修筑长城的地点选在这里,不是没有眼光的。此地关山险峻,巨势强形,确是兵家扼要之所。

高大城墙,再配上奇伟山势,方能成就天下雄关。从西往东,构成了后来长城抗战的三个标志:古北口、喜峰口、冷口。

在中央军调至前线后,何应钦名义上所能指挥的部队重新达到了26万。其实数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征惯战的上来了。

手上有了棋子,怎么排也是一门学问。

少帅在这方面就差远了,估计跟你我一样是个臭棋篓子。乱哄哄的这么多部队,却不知道往哪里摆好,最后都缩到自己的大本营来了,把个楚河汉界愣是白白丢给了对手。结果人家“车”、“马”、“炮”还没出动,只过来了两个“卒”,就把一切都摆平了。

在布阵上,何应钦就是闭着眼睛也能弄出一个大概来。不说别的,内战都打了这么多年,同类配方那是信手拈来。

第一防区为长城要隘。要求停留在该地的东北军至少坚持到友军换防,之后,最重要的西线古北中央军第17军,中线喜峰宋哲元第29军,东线冷商震第32军。

三个长城关隘的末端也得有人驻守:古北口再往西的独石口由绥远的傅作义负责;冷口再往东,则由从长城上撤下来的东北军担任防御。

同时,在内蒙的多伦,安插一个孙殿英。这基本上是在日军身背后了,为的就是使日军在向长城大步推进的时候,也能有点后顾之忧。

第二防区为平津重地。由东北军于学忠守天津,自热河败退的张作相守北平。

第三防区为华北侧后。继续调集中央军各部向此集结,以防止日军在取胜后继续南下。

长城抗战之一

正所谓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棋坪上轻轻的几步推移,先前杂乱无章的布局很快就被理清了,一个以长城和燕山为依托的纵深防御体系跃然于眼前(见上图)。

应该说,何应钦的战术与他这个人的性格很有相契之处,就是虽然不以奇见长,但“处之厚”,一招一式均有板有眼、中规中矩,符合军事教科书上的任何一条原理和准则。

收复冷口

事实上,在何部长正式履职之前,战机已有所转机,甚至比大家一致期望的还要早:西线冷口关被商震的晋绥军收复。

对于长城抗战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局。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问题。

什么叫收复,那就是失而复得。可按照军分会原来的意思,不是说让东北军坚持到友军接防的吗?

对啊,没错。不过老实说,能不能“坚持”到“接防”,那就不是指挥部说的算了。

且说商震按照总体部署,把他的139师派到冷口去做交接。

这个139师的师长叫黄光华(保定军校第2期)。

黄光华在军校学的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工兵科。这个专业毕业了比较好分配,因为哪一支部队都缺不了干这个活的,但要再往前发展就比较难了。一般能出将入相的,不是步兵科,就是骑兵科,再不济也是炮科,很少有看到工兵科出身的。在这方面,黄光华算是一个特例,也证明了行行出状元在军队系统中一样适用。

黄师长带着部队赶到滦县时(还没过滦河),却意外得知,冷口早已有人接防了,而且正在筑工事哩。

再一打探就更不对劲了,接防的竟然不是自己人,是关东军!

原来这是服部旅团米山先遣支队。他们本来是和万福麟军缪澄流师作战的。万福麟属下的部队水平有多高,也不用我多说了。打了两下就跑,日军在后面狂追,直把好端端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变成了追逐比赛。

追到后来,米山就追到冷口来了。缪澄流逃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守,二话没说就把关口拱手交到了关东军手里。

米山别提多乐了,无心插柳,给他白捡了一个这么好的皮夹子,当下连东北军也顾不上追了,安营扎寨,准备坐等后面的大部队。

黄光华远道而来,没想到住冷口关的却不是友军,而是敌军。

只好赶紧把这一“意外”军情上报北平军分会。

军分会没想到作为滦东要隘的冷口这么快就丢掉了,当然很是着急,迅即通过商震向黄光华发出了收复的相关命令。

接到命令后,黄光华师立即从滦县出发,90里路急行军,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赶到了冷口以南的建昌营。

对收复营口,黄光华也并非真的信心十足。

从热河沦陷,到进入长城抗战,关东军几乎是在以秋风扫落叶的气势打仗。他们最大的敌人似乎已经不是中队,而是恶劣的天气。

中队在他们眼里简直不值一提,跟赶个鸡啊、驱个鸭什么的完全没有两样。要不然,也就没有“128骑进承德”,以及米山支队这样脱离自己的大部队,追着对方的大部队猛跑的“壮举”了。要知道,如此薄弱的小股部队,敢于明目张胆地单师突进,跟一般的军事常识是背道而驰的。

可他们就这么干了,而且都干成了——先是承德,如今轮到了冷口。

不符合常识,然而又成功了,我们只能称它们为军事奇迹。

让你没脾气啊。

关东军真有那么厉害吗,他们长三头,生六臂?

不知道。反正到现在为止,没听说过哪支中方部队是敢于主动出击跳出来跟关东军叫板的。

黄光华继续派人侦察。

这回得到的情报让他松了一口气,信心大增。

关东军也是人,同样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最重要的是米山支队不足千人,大概只相当于139师的两个营。这是其一。

其二,米山支队来到冷口关后,本来是要修战壕、筑工事的,可敲打了两下就不干了。原因是老天太不够意思,冷得出奇,把山上的石头都冻住了,根本搬不动,而先遣支队既称先遣,都是轻装前进,没带重家伙,更没有什么铲子榔头钉耙。搬不动,也撬不了,那就只好等别人来想办法了。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米山支队防守松懈,甚至未做防止中队反击的任何战前准备。这也难怪,他们一路上基本没打什么仗,只要往前一冲,轰地一下,所谓中队就全逃光了。

100多个骑兵就能打承德,灭热河,你说说,还有什么做不到,有什么需要特别防一下的?

兵少人骄,无工事无防备,这就是黄光华对米山支队的印象。

此战,必胜。

说起来,商震所谓的师很可怜,没有旅。按照正式编制,他只有两个师计6个团的编制,可他不甘心这么“委屈”自己,就偷偷地弄了3个师,每个师除有两个正式编制的团外,还各加塞了一个补充团进去。

这样一来,僧倒是多了,但粥却还是那么一点。我们知道,编制内的才有工资有福利有劳保,彼时的军队也是如此,说6个团的军饷就是6个团的军饷,多一个子也没有。

掺水的部分,留着你自己搞定吧。

商震搞不定,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把6个团的军饷分给9个团用,所以他的官兵在薪饷待遇上普遍比中央军低三分之一。

这样做的当然不止商震一个,一直以来,大家都这么干。无形中也造成了这样一个现象:看看工资单,地方军队的小日子似乎过得还凑合,但实质与表象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所以黄光华说有一个师,其实根本不满员,实打实的只有3个团:2个主力团加1个补充团。不过好在米山支队人更少,3个团对2个营也算绰绰有余了。

建昌营到冷口关10里路不到,这对一向靠光脚板走路的139师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而且他们进攻的时机抓得很好,正是日军开晚饭的时候。

这边正准备端着碗吃饭呢,那边已经冲了过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为杀着。

一直以来,关东军都是进攻别人,很少有被别人攻击的,所以支队长米山米鹿少佐大大吃了一惊,但更让他吃惊的还在后面。

等到要组织火力发动反击时,才发现无法奏效。因为双方已经只有几步距离,只能亮起刺刀打白刃战。

拼刺刀本来应该是日军的强项,无论在枪的长度还是拼刺技术上,日本兵都占有一定优势,但139师除了上刺刀以外,还有另外一样东西。

米山很是“走运”,终于第一次见识到了后来闻名华夏的夺命利器——大刀。

华北诸军,以29军玩大刀最酷,但事实上这招其他人也用。商震亦如是。

原因说起来并不复杂,商震虽号称晋绥军系列,此前却已与山西军政当局闹翻了,自己跑出来单干,成了一个真正的地方杂牌,没什么钱配好武器,又得不到太原兵工厂的接济,所以只能把老祖宗的法宝拿出来再用。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白刃战中,勇气决定胜负:隔远了或许我得听你的,靠近了你却得听我的。139师官兵各个如狼似虎,逮着就砍,碰着就劈,立刻就把米山支队打得变了形。

米山崩溃了。

就在几天前,支那军队还被我赶得像兔子一样乱跑,怎么一转眼就变成了一群凶神?

现在轮到他们像兔子一样逃命了。

两个小时,干净利落,冷口失而复得。

冷口关一战,虽然只击溃了关东军一个先遣支队,但对进入长城一线防守的各部队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一时军心大振。

这人,顿时有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