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不知死活的小孽障居然起了这样的心思,若是连张挺都能看出来,皇帝哪有察觉不了的。何况还有个宰相大人在边关督军!

拜鹫鸟闪灵的强健和迅捷,这消息张挺是第一个得到的。皇甫老将军还没得到家信。

皇甫心惊肉跳的摆手道:“老都督不必多虑,我现在就写信告诫小儿,万不可为难梅大人和张将军。请老都督放心,此子再若有什么不当之举,皇甫必亲去边关提他回来面圣。”

张挺还要再解释自己不是这个意思,是真的想叫自己的儿子回西北。皇甫却不摆手制止了他,取过笔墨,就着案上的薄签奋笔急书。

不过片刻一封措辞严厉、威胁语气十足的信函就写好了。小心的递与张挺道:“还烦老都督送与我儿。”他心里急啊,儿子要是得罪了这位梅大人估计不会有他好果子吃的。再说这样的思想对战局不利。做为将军当一切以战事为重,个人的恩怨情仇都该抛弃在外。

两人直到放走了鹫鸟才安心落了座,平心静气的分析起大兴这数鬼犯边的乱局来。本来两人是有分工的,他们也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些自信。可自从看了战报中梅大人的作战记录之后,除了惊叹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就决定互相交流情况联手布局了。

两位老将军再不敢托大,每有决定必招众人同议,生怕有什么遗漏和疏忽。虽然是总督军务却也对兵部各员客客气气很是尊敬。

兵部鲁尚书知道此非常时刻,万万大意不得,带着全班人马每日兢兢业业,南调北行,忙碌了这几个月总算大局势趋于平稳。还显出点游刃有余的架势。剩下的就看前方将士的表现了,他们要是打不赢神仙来了也没救。

皇甫看的是有关情况的细述,其中并没有提起梅大人给张正彪的那个纸条。张挺也没跟他提这事,是以皇甫老将军并不知道梅大人早有准备,如果知道他不会担心。

张挺领兵多年,虽然打仗是为了百姓平安却没跟百姓有过多的瓜葛。他对做老百姓工作向来不通。看来看去也没看出个什么名堂来。他的兵都是他一刀一枪训出来的,像儿子这种空降将军的情况还真没遇到过,对梅大人的那两句话他是真的没法理解。

不过他们的一举一动还有梅大人的字条不过两日之后就送到了皇帝的案头。

此时的御书房中,皇帝和他的九皇帝除了看到那张字条,还有来自边关的军报,御医的报告,还有密探的口头汇报。

在封建帝王统治时期,阶级等级森严,梅香儒那句视百姓如亲绝对算得上是反动言论。是以皇帝看后两条眉毛瞬间鲊起,脸色黑沉。

帝王们虽然也标榜过要爱民如子,可这句和那视百姓如亲是有本质区别的。

子者,儿也,父为子纲,子是要绝对服从父的,子与父是有高下,等级之分的。爱你像儿子,你也得像儿子一样听话。亲,亲人。这个范围就大了,而且这只是说明给予方和接受方之间给的多少,对像之间却是平等的没有什么上下、等级之分。

官员对百姓再好也是要分清阶级,没听官员们说自己是百姓的父母官,有人说百姓是自己的父母吗?没有。梅大人这话绝对是犯了大忌讳的。

皇帝生气那是必然,可是梅大人自己根本就没什么阶级意识。幸好这只是他的一个便条,皇帝很快就放过了这纠结。可读来读去也没发现高深、灵妙之处。

他当然无法理解了,除了他所处高高在上位置,还有封建思想的熏陶下,历史的局限性哪里能看到百姓才是一切历史变革的根源。就是张正彪本人,也是在实际执行中才慢慢体会其中的深意,偿到甜头之后才知这样做的好处。

倒是桌上摆的随军报一起送来的随行御医的数十页有关梅大人衣食住行和身体状况的详尽报告更有看头。

知道御医们要给陛下交差不让检查就跟定了他,梅大人自从进了萧山关就非常配合,每旬御医对他进行一次全身的检查。他的日常起居,饮食饭量也让小厮记得详细,交予御医。

梅大人的身体虽然不济,到边关却没病过。如果体弱、不适刨除在外的话。连大畚和淳熙都还发过两回烧,他却完全无恙。除了失眠和晕轿之外他好像没得过任何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