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共产党员要自觉维护社会公正

如果说“为民”是党员道德的价值支柱,那么,“公正”则是为民之德的具体体现,因为“为民之心”集中体现为“为公之心”,或“民心”即“公心”。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公平待人、秉公执法、大公无私、为人正直等作为官德的主要规范,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这些规范尤显迫切。公正作为一种永恒的价值理念,于官德之要求,含义有二:一是社会伦理意义上的公平,二是个体德性意义上的正直,具体表现为分配公平、执法公正、为人正直、用人平等。正因为公正具有极高的道德价值,当政者往往以此作为“大道”之本,“齐民”之要,此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官员的腐败实质上也就是以权谋私,即从践踏“公”开始的。谁要是失去了公正,谁就失去了为官之本,“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朱熹语)。“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陀就是老百姓。”老百姓对官员的道德评价尺度之一就是公正无私。

共产党员自觉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直,反映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公正、诚实、不偏邪的一种品德,即不仅己身正而且能正人之曲。正直的对立面是虚伪、欺骗、伪善、背信弃义。那么,正直体现了什么样的德性要求呢?一是诚实,二是坚定的原则性,即办事公道。

诚实表明了言行一致、不虚假的思想品质,具体说来就是说真话,办实事,不掩盖,不歪曲事实真相,其反面是虚伪。诚实产生于人们需要对他们生活着的社会、对他们应当

评价的周围的人的行为、对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有一个正确认识。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诚实是人们相互联系的道义凭借,是为人谋事之本。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诚实被视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立政之本”。“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生德业,实为政基,当官者的诚实品格尤显重要。诚实首先意味着要讲真话,不讲假话,要实事求是。对当官者来讲,一是自己讲真话,不要哄骗上级,也不要欺骗群众,要从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出发,敢于直言:另一方面要允许和鼓励别人讲真话,尤其是对向自己提出批评和建议的人更应鼓励其直言不讳。有的官员只昕得进吹捧奉承的话,听不进反面意见,这无疑就是鼓励别人说假话。其次,诚实意味着言行一致,言而有信,当官者如果言而无信,只讲大话、讲空话(也许是真话),但从不兑现,开“空头支票”,自然就会失去信誉、毁坏形象、动摇政基,此所谓“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最后,诚实意味着办实事。为官者不能只当“口头革命派”,而是必须扎扎实实为民造福,以政绩说服人。只要做到了诚实待人处事,才可能正直。

公道作为品德表现为行为的处事公平,不谋私利,而对于不公平敢于直言,遇有恃强凌弱等丑恶现象时,敢于挺身而出、伸张正义,即坚定的原则性。有无原则性是体现一个人是否正直的一个根本标志,也是衡量官德水平的指标。“为政当以公平正大行之,是非毁誉,皆所不恤。必欲

曲彻人情,使人人誉悦,则失公正之体,非君子之道也。”当官者要主持公道、办事公道。首先,要坚信事业的正确性,不为权势、金钱等诱惑而改弦易辙。一个人要正直,必须先知道什么是“正”、什么是“直”。如果以歪为正,以曲为直,就没有是非界限,谈何公道?不但要有是非观念,而且要笃信事业的正确性,不因各种诱惑而放弃自己的立场。其次,要不因邪恶势力的威迫而丧失原则。人也许可以抵制香花的引诱,但难以在狂风暴雨中不低头。一个正直的人,一定是一个不畏强暴的人,一定是一个恪守原则的人。见风使舵、唯唯诺诺、卑躬屈膝的人,不可能正,也不可能直;自私自利,自己不干净者,也不可能正直。“身正不怕影子斜”,只有自身过得硬,才有胆量、有能力去同恶势力作斗争。同时,要对不道德行为直陈其弊,不因“私情”而放弃原则。在中国,人情主义文化传统很浓,“不懂人情”、不讲人情”往往成为一种道德罪名。由于特殊的以己为中心而依次推出的社会关系结构,人情往往就是“私情”,而非“公情”。谁都有亲戚朋友,难免为人情所困,陷入“私情”与“公道”的二难。一个正直的人会不徇私情而主持公道,舍小家为大家。总之,公道是存诸于心、施诸于外的品德,也是社会正义的反映,它既源于民又施于民。如果社会有失公道,则当官者应当挺身而出,哪怕丢掉乌纱,也要还老百姓以公道,只有这样,社会正义秩序方可建立起来。

思考题

1.怎样理解社会公德是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则?

2.共产党员如何做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

3.共产党员怎样自觉维护社会公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