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大家熟知的东西,前面也提到了,品牌也是软实力的一种,这也是需要积累的,而且品牌除了时间积累之外,还需要你不停地花钱,要不停地通过个案积累让大家相信你。比如说召回这件事情,BP石油已经几百亿美金花出去了,就为了不损害到品牌价值。这些只有通过大量的事情别人才能相信你这个企业是诚信的,品牌价值才能延续。人也一样,人的软实力要通过很多事件积累,让周围的人相信你是这样的人不是那样的人,这些东西是不能通过培训解决的,要通过事件、时间和过程让人了解,比如你是诚信的人,怎么知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银行的卡单上你从来没赖帐,承诺的一定能做到,这样十年以后人人都知道了,这个时候你的软实力也就积累起来了。

我最近有一个小投资,是个朋友的项目。结果这个朋友亏了很多钱,最后我说,你亏了钱只证明一件事:你是好人但不是能人。我说你是好人,你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资本,你下次还可以跟我谈;如果你最后挣了钱把钱卷跑了,证明你是能人但你不可能再跟人谈第二次了,这个事情毕竟是花了钱证明他是好人,因为他确实很努力,财务也很透明,但这件事情确实是失败了。所以要有事件才能证明你的软实力,我认为软实力的形成,需要在事件、人物、故事、时间和周围人对你的评价上经过一个时间段的累积,大概需要个7、8年时间别人就了解你了,软实力也就出来了。

真正的领导都是虚空的

我喜欢读老子的《道德经》。我觉得《道德经》里讲了很多王道之术,这也是软实力的一种。很多人看可能不这么认为,觉得老子很虚,什么无为有为的难理解。书里说的确实比较抽象,但实际上是讲怎样把虚空变成实的分享。比如说有为和无为这点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真正的领导者实际上是虚空的。

所谓虚空的就是说你有战略、有价值观但你不做具体的事情,看着很虚空,但是真正有智慧的领导者说给大家的,实际上是远景、价值观,用感染力说服大家,然后剩下的人就去做事情。所以最好的领导者相当于神一样,我们谁也没看见,但大家都听神的话把事办了;次一点的领导是君主的领导,天天生气发威,然后拿鞭子抽着大家;最次的是暴君,出了力后来大家把他颠覆了。

实际上这些话大概是一个意思,我们要用正确的价值观,用战略来感染和管理一个社会或者一个组织,这是最好的领导者,这就是虚空,通过虚空换得实际的有。而不是说,比如一个创业者、一个经理、一个领导人,每天都去做群众和基层愿意做的事情,你是董事长你总做销售的事情,财务的事情,你很实但最后变成了无,当你做这个事情公司没有方向,公司没有方向船就飘到别的地方去了。

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老子的《道德经》讲的最多的是终极的王道之术,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说一个好的领导应该管什么?应该不管什么?怎么管?我觉得《道德经》里讲得很充分,像“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讲的是相反相成的道理,从反向研究使劲得到正面的结果;像“为而不有”,说的是你做这件事,即使成功了也不占有它,不让它成为一个包袱,这就像李嘉诚追求无我。我们往往一成功到哪都说我是博士,我怎样牛叉,结果被压倒了;无为而有,你做一件事情不怕被压倒,你每天怀着空杯心态,这样你才能谦虚,跟人打交道才能变成无我的境界。

吃亏和占便宜是算不清的人生账

一些大学生和职场里的人有很大困惑,感觉很纠结,他觉得自己天生具备一种无我甚至于超我的境界,思想境界很高,感觉特别为别人着想,但是在他所在的环境,他是被排斥的。结果往往是替别人着想,放弃一些东西,放弃了自我的追求——包括最基本的去追求物质的本能,但别人还觉得你跟他们格格不入,在这个环境中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想换地方,但换地方别人觉得你频繁追逐环境的变化,或者觉得你不是很稳重,但是如果不换,总是在这个圈里待着,总是追逐自己的短处,自己的长处总发挥不出来,形不成软实力,总之很纠结。

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应该算一个长期的帐,你在短期你帮别人总是吃亏,比如一块钱你给了别人就真少一块钱,但你如果遇到事后总是拿一块钱给别人,十年之后你可能会得到一万。一个坚持无我的人或帮助别人的人,都不是当下有回报的人。这样的人做事凭的是一个信念、一个观念,首先不看重回报,其次这种回报不知道在哪,第三不知道回报多少。如果你一笔笔地算得清清楚楚,你不会去帮助别人,因为每次都吃亏,所以一般来说像前面提到的那个哥们借了5000万最后变出来这么多钱,他起初并不知道会变出这么多钱,而且他也没有算过,如果他一开始算这么清楚就不会只拿利息了。所以我说这是一个人生态度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而不是每一次的博弈,如果你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就不在乎每一次的博弈,软实力也是靠这种不计较的事件的积累形成的。

吃亏和占便宜是人生永远算不清的账。我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当时为了给朋友帮忙,用我的章处理了些事情,结果给我带来了债务问题,好几千万得我还,帮忙帮出一堆债务,怎么办?我还了吃这么大的亏,我不还就可能把他抓起来。这是人生态度问题,对我来说,如果把他抓起来坐牢,他一辈子就没了,我只要扛得住我就慢慢扛着,所以我把这些都背下来了。这个朋友后来成功了,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了,社会多了一个好人,我没被压垮,最后也把这个事处理了。

当然,我是一个俗人,如果现在没处理完,我心里也会不舒服,但是当时做这个决定完全是价值观的导向,不是算账的结果,我不知道他能怎么着我会怎么着,我只是一个想法:先扛着,别让他进去。如果你是价值观的选择就不会算这个账,如果算账就一直纠结,因为这个账永远难算平,是情感的账,像男人女人谈恋爱永远算不平的账,你最好把它变成价值取向,是帮人,而不是变成每一次的博弈,去算吃不吃亏。许多信宗教的去奉献去吃苦,他没有觉得吃亏,因为他是价值取向,有的人总在算结果反而是非非常多。

90后:不要代表,只要表达

有些80后、90后刚开始工作,觉得60后、70后瞧不起他们,确实也有些人觉得他们软实力不够,不可靠。我不这么认为。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使命、挑战和每一代的因素。比如我们这一代想的事都是大趋势,小事都做不来,嘴都特别能说,现在80后很技术化,很少叙事,个人兴趣发展得非常好,个人特长、专业、商业操作的一套商业文化比我们强,这些东西每一代有每一代的优势。前两天马云和我在北海道演讲,马云讲对80后特别对90后非常有信心,为什么呢?互联网时代是这批人在主宰,而只有这些人是未来互联网时代的真正参与者、驾驭者、管理者和创造者。当然我们得敬畏这批人,我们没有理由说我们比别人强,我们除了年龄比别人大,其他一无是处。因为年龄大带来的所有东西——所谓经验、眼光,他们年龄大了也会有,这个东西不值得骄傲。

我记得很早以前,我第一次参加小孩家长会的时候,校长讲了一段话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当时他们一年级开学,校长讲,所有的教育都是用我们几百年前的知识,教我们孩子去应对未来几十年不确定的事件。这话很对,让我知道必须用未来的知识应对未来。所以今天教育本质要发生变化,应该教会学生用未来的知识去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我觉得这就对了。实际上80后、90后是掌握了应对未来的知识,然后去应对我们不确定的未来,我觉得这才叫牛叉。我掌握了一堆应对过去的经验,我现在要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我感觉到知识和经验不够用,除非你说往乱里整,回到野蛮生长,那我的经验比你们强,但社会是向未来、新方向开放的,互联网是朝更加法治、民主、富强的方向发展的,我们这代人以及上面的几代人都没什么优势。

举例来说,在客户里碰到问题,在怎么处理客户纠纷上,对比一下各个年龄段的方式很有意思。60岁以上全用这套办法,让他打官司也不打,就是开会闹事,然后也不去注册合法的组织,反正就是折腾,这就是他们所谓的一不相信法律,二不相信次序,就是谩骂,假定你是什么然后开始做一个对抗;再小点40、50岁的原来老的知青,很简单,直接办事,或者一棍子就打了就办了就完了,不跟你讨论这些;30岁以下全部会打官司,他们知道得靠律师解决事情,我上班忙,找律师处理,我根本不开会,搞情绪,不喜欢,这就是法治的进步;如果到了90后可能更法治、更理性。90后最近讲的一句话让我感觉到有希望:我们不要代表、只要表达。90后讲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们50后、60后、70后被代表习惯了,只被代表不会表达,从来不说我要说什么,我说的话都是媒体上说的标准答案,90后说不要代表只要表达,我自己会说凭什么你代表我,如果都这样了,每个人更加个性更加善于表达,民主社会的基本要件逐步形成了,因为民主首先是表达,按法律、按次序表达,其次形成不同的意见,按照法律的轨道来处理不同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千万不要觉得年轻是一个弱点,你代表未来,代表未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未来,是一个很具体的未来。你比如说今天80后全部是在网上生活的,这就是未来。而因为有网络你发现伟大的人都不牛叉了,这就很好。为什么?这就消除了的土壤,是精英、愚弄,伟大变成偶像欺骗,今天就没有了,互联网把这事解决了,就解决了很多问题,还有其他人也解决了很多问题。凡是伟大地端着的都掉地下了,这样大家开始进入完全平等的游戏规则,这个社会以后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