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人抱怨房价高。谈到房价的时候,有些人会提到一个问题:在中国,是不是丈母娘把房价抬高了?

确实,很多年轻人到了结婚阶段,会遇到是选择房子还是选择爱情的问题,丈母娘为了给女儿争取权利在房子方面提出要求,确实很让人闹心。所以我对中国的小伙子深表敬意,在这样的高压下,能够面对女朋友很不容易。听说上海女孩子相亲,一等人有房有车无房贷,可以见面;再往下,有房有车有房贷,也可以考虑;最下面无房无车无房贷绝对不可以嫁。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结婚置业是很大的人群,这些人群中,在买房问题上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不只是买不买房,连在房产证上写谁的名字上都出现很多纠纷,写女方的名字,男方出的钱多,不干,说我出的钱多,为什么写她的名字?有个北京的小伙子结婚,他丈母娘没来说,女方的姨专门提醒他说名字要写女孩子的,他脾气很火爆,听了这话非常恼火。后来我告诉他一些技巧,现在这个事情放在折中状态,处理得还不错。

从另一方面说,这些事情也是考量人性和情感真实与否的尺度。我觉得现在的小伙子确实非常不容易,因为他们面对的竞争环境和房价的确有点高,加上女朋友及其家属相煎太急,小伙子除非直面顽强拼搏,否则有时候会搞得心力交瘁。因此,遇到房子跟爱情冲突的问题,恐怕得做一个非常决然的选择,否则越犹豫越痛苦。

房子问题现在为什么特别热,不只是因为爱情、结婚或者丈母娘,还在于现在的房子不仅解决一个居住的问题,也更商品化,更不可忽视的是,我们国家的大环境跟传统思想在其中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年轻人恰逢其时,首当其中成了最受煎熬的,除了丈母娘,他们还得面对成为房奴的压力。

我们曾做过一个统计,发现35岁以下买房的人大概占到现在第一次置业人群的40%以上,这是最大的人群。如果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大学毕业到30岁甚至到35岁,无论是哪个国家,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只要是市场经济国家,如果不是创业成功,不是富二代,全部靠自己积累的工资,在这个阶段一般都买不起100平米左右的一套房。全世界市场经济国家中的这个人群普遍都是这种情况,因此,面临中国买房问题的不仅是中国年轻人,还有美国、英国等其他国家的年轻人。

但是,新问题马上出来了,同样的这个问题,在纽约、洛杉矶,乃至整个美国都不是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却变成了一个问题呢?有两个因素,一个的确是社会的竞争压力大,加上年轻人多是在城市漂着,这些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给了他们压力。因此希望在居住上有实实在在的物质的稳定感,有的女孩子说房子比男人靠谱,就是因为房子能让她有一个安全感。

另一个因素则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在国外,租和买没有区别,在中国,租没有安全感,没有家的感觉,这是年轻人在环境压力跟传统思想作用下的心理。而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里,老人跟孩子之间是笔糊涂账,美国则算得很清楚,你长大成人了,自己的事自己解决,没有家长天天给孩子拿钱买房子,但中国家长则相反,恨不得把孩子下半辈子都给张罗出来。加上是独生子女——如果家里生十个、八个孩子,我相信家里管不过来——有家长支持做后盾,这种情况下造成我们买房年龄提前,这样越提前,带来的压力越大。等到年轻人结婚,两个年轻人四位老人,而且都特别爱惜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所以都会倾所有之力来帮助孩子安家。

选择买房与否,其实是在选择人生

买房子这个问题,涉及到好几个人,涉及到二三十年的房奴生活,不是小事。选择买房和不买房,我认为不是简单地选择价格而是选择人生。你要选择了买房,你基本上就得稳定下来了,一个是你要供房贷,再一个家里还有老人孩子要养,不能随便冒风险跳槽,要供房贷,基本上选择这种生活;你暂时不买房,选择创业,心累身累还有风险,但成功以后收获也丰厚。有一个朋友,把他结婚时候要买房的钱,背着老婆在外面折腾着创业,他老婆知道后没埋怨他继续支持他,现在他在北京经营一个做医疗器械的连锁营销的公司。这个人成功了,这是一种人生。当然也有不成功,创业失败又重新回到原点的。

因此,我觉得买房不存在应该不应该,家长和孩子都是在买房的同时,选择了未来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喜欢稳定的生活,就买一套;如果你不急于这么稳定,租一个再看一看也挺好。这件事情上,房价固然给大家带来很大的压力,政府想办法解决,我相信随着政策的到位可以解决。但是,有一点必须提醒大家,即使房价问题解决了,对于拿工资买房的人群来说仍然是挑战,关乎到人生态度跟未来生活方式,还是需要仔细思量再做决定。

其实,如果换成我面对这些事,我什么都不选择,就选择折腾。我在机关工作的时候住筒子楼,当时无论是中央党校、中宣部还是后来的国家体改委,哪个单位都告诉我:你工作两年就可以有房子。但我想的是,如果因为这个房子耗着,就什么都不能干了。所以房子不是我考虑的,只要我觉得这事能走我就走了。结果1989年从机关出来的时候我没有房子,但是我选择了我愿意做的事情。后来我经常想,因为离开,我无意中变成盖房子的了,房子反而多出来了。

如果当时我因为熬这个房子,在机关里熬,一熬房子二熬级别,我也成为一个房奴,那个房奴变成了单位的奴隶,双重奴隶。在这种情况下我选择的是做我自己的事情,没有考虑房子。即使是到了今天,我还是选择我要做的事情,谁拦谁就靠边站。一旦做事情,三心二意很难处理,人同时有五个目标要协调,会非常困难,你只能做一件事情,全力以赴地做下去。

用中国方式吃饭,用纽约方式做生意

我性格里面,有许多东西方交融的东西。

东西方的传统,或者准确地说,东西方的价值观,没有优劣对错之分,都有一部分普世的价值观在里面。东方的价值观发源于中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在在新加坡那里,被称为新亚洲文化,有很多诠释。我发现,无论是哪种诠释,归根到底,都是从做人的角度来讲,而西方的价值观则更倾向于从做事的角度来规范。

具体到我个人,我做事比较喜欢西方的价值观,做人喜欢中国的价值观。比如,我在纽约见一个老板,用中国方式吃饭,用纽约的方式做生意。做事按纽约方式做,像用最贵的律师、中介、会计师,如果不用这些好的中介服务,就证明你没有诚意,光吃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当然,到最后,律师什么的基本都用不上,全部是两个人解决。这就是纽约方式做事,中国方式吃饭。

有一次,因为生意上的来往,双方闹得不太开心,很多纽约人说你应该起诉,我却用中国式的方式决定不起诉他。我说我看重的是未来,这些事情上,从一个历史长河的角度来说,这点过节很好,有助于加强双方了解,这是中国人的道理。那些纽约人发现东方人想问题跟他们不一样,纽约人说要起诉,证明你正确,没准能获赔,当然输了官司要花钱。但东方人把人的是非看的很模糊,是把时间拉长了来看是非的。时间拉得长是非就开始变,昨是今非,此是彼非,比如在西方,礼服露肩膀叫礼服,是礼仪,但是在中国传统里,露这么多是“非礼”,在美国是“是”的,在中国是“非”。

所以中国人处理事情,中庸、和平、宽恕、任意、相反相成,通过是看待非,通过非找到是,这样一种哲学文化习惯我称之为是非相对性。另外,像讲成本之前的成本,利润之后的利润,也都是用这种方法判断的。和人打交道也是,教人学会让而不是学会争。这就是中国文化,虽然看着吃亏,其实是有大智慧在里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