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3章 宽大繁褥

1.宽大繁褥

二十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www.kxs7.com)这种旗袍是汉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汉化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www.kxs7.com)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kxs7.com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1.?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2.?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3.?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dress,虽也有着与中国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