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兄弟性格迥异,荣德生处事慎重,考虑周密,而荣宗敬则敢于冒险,做起事来很有魄力,在兄弟俩默契配合下,荣家企业扩张步伐在不断加快,渐渐地厂房就从华东铺向了全国各地。

2.家族的危机

1934年,荣氏家族企业曾有过一段最暗淡的时期。中国民族工商业代表之一的“棉纱大王”荣宗敬和荣德生两兄弟的头牌企业申新纺织搁浅了。

1934年7月4日,当天的上海报纸,纷纷报道了“申新搁浅”这一事件。

申新纺织拥有当时中国五分之一的纱锭,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纺织企业。从1915年创办申新纺织企业开始,荣氏兄弟在不到20年间,将一个小纱厂发展为1934年下设9个工厂、55万只纱锭,占有全国纱锭总数的20.6%的棉纱大王,其事业发展之快、之大,完全可以当得起民族工商业突飞猛进发展的代表。荣氏家族企业之所以发展迅猛,既得益于无锡早年开放的通商环境,也得益于当时人们对于棉纱的需求猛增,更得益于荣氏兄弟勤勉和努力扩大企业的作风。这也是当时民族工商业的普遍环境和发展伦理。

荣氏兄弟从无置产、牟利和奢侈享用的思想,大部分积蓄皆用来添机建厂,更新设备。荣宗敬更有名言“多买一只锭子赛过多得一只枪”,他还有“扩展力求其多”的发展理论。荣家企业滚雪球一样壮大。但在弟弟荣德生看来,大哥荣宗敬这种“靠一文钱做三文钱事”的方式并不稳妥,而乱世中的任何风波都会让荣家因债务而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