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指责对我打击很大

■孩子来信

东子叔叔,您好!

我是一名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别看我的年纪小,可我却担负着很大的压力。

我不知道别的小孩每天都在干些什么,但总觉得自己没得到应有的快乐。

我妈妈是小学老师,爸爸是医生,他们对我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甚至可以用苛刻来形容。如果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家长应该很满足,对不对?可是我的爸爸妈妈不会,他们觉得我应该考满分。

上学期期末的时候,我的数学考了98分,错了一道题,妈妈让我把这道题抄写了一百遍。在她眼中,我应该有电脑一样的功能,错误率应该是零。

就说这次的寒假作业吧!我们的寒假作业是一本练习册,每科都有。妈妈规定我一天写几页,写完了她检查。前两天,我正在看动画片,妈妈一嗓子就把我吼到了她的卧室。“寒假作业让写的作文你写完检查了吗?”妈妈板着脸问我。

“检查啦!”我如实回答。

“那怎么会出现两个错别字?”妈妈很生气地指着她用铅笔画的圈圈。我不吭声,因为我知道,接下来肯定是一顿严厉的指责。

叔叔,您一定以为我在夸张吧!可这是真事儿。我妈妈就是这么夸张,好像完美主义者一样,容不了一点瑕疵。每次我犯了一点点小错误,她就指着我的鼻子,说我不用心、不努力。

平时上学的时候,我每天都要事先预习功课,遇到自己看不懂的地方,去问爸爸,爸爸总是不耐烦地说:“这么简单你都不会。”我最讨厌他们这样说话。在学校里,每个老师都说我聪明,同学也羡慕我成绩好,可是我的爸爸妈妈却不这么认为。

前几天,我的数学作业做错了一道,妈妈发现后很生气,让我重新做。结果我又一次做错了。这下妈妈发火了:“如果是因为马虎做错了,还可以原谅,这么简单的题,你竟然不会,你是不是我生的……”下面的话,我就不重复了,总之就是一顿指责,直到我哭了方才停止。

妈妈以为我是因为自责才哭的,可是我的心里却充满了委屈。我不过是一个小学生而已,用得着这样严格地要求我吗?因为他们很厉害,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吗?可是我只是个普通的孩子,为什么对我要求那么高,为什么要处处指责我……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家长的过高期望是一种病态心理

一直以来总忘不了这样一个场面:在每年的中、高考考场外,一群家长在烈日下等待着。每位家长的脸上都写满了紧张、焦虑的神情。看起来,家长比参加考试的孩子要紧张得多。孩子们的脸上倒是没有紧张的神色,可是我依旧觉得他们可怜。我在担心他们瘦弱的身躯背负不了父母的期望。

作为父母,没有人不对自己的孩子抱有美好的期望。怀胎十月,我们期望生下来的宝宝健康、漂亮;孩子呱呱坠地,果然健康、漂亮,我们又开始期望孩子聪明、伶俐;孩子上学后,我们又希望孩子有天赋,能有好成绩。此后我们的期望就更多了,要孩子进重点中学,将来考名牌大学,最好再考上硕士、博士,出国留学,有一个锦绣前程……总之,孩子一步步成长,我们的期望一路追随。

如今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除了把浓浓的爱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之外,更是把满腔的期望投注在孩子身上,因此,孩子需要背负的期望就更多了。

随着生存竞争的日益加剧,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危机感。父母在为自己的生计奔波的同时,更希望孩子拥有过硬的本领,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尤其对于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而失去追求更高学历的机会、如今在社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的家长来说,为了弥补自身的缺憾,他们更是一股脑地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希望孩子将来出人头地、有所作为,不用像他们一样,整天为下岗担忧,为没有好的发展前景遗憾。

所以说,现如今的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强烈,因此也比任何一个时代都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对孩子有期望是正常的,更是自然的,是对孩子的爱的体现。可是,当期望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对于孩子来说,这就不再是爱,而是压力,甚至是一种伤害。最终可能会导致孩子沉入期望的“深海”,使快乐在窒息中死亡,灵性在重负下隐遁……

最近几年,为逃避学习的压力、逃避父母的压力而离家出走的孩子多了,患上“学校恐惧症”、“学习恐惧症”的孩子多了,甚至自杀的孩子也开始多了起来。

正是因为家长如此高的要求,孩子们小小年纪竟然有“活得很累”的感慨。很多中小学生已经不知道什么叫快乐,也无从寻找快乐。他们仅有的活动场就是学校和家,而学校有老师加压,回家有父母加压,重重期望如大山一样,死死地压在他们身上。想摆脱,犹如上天入地一样艰难。而现实是,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唯有顺从!

可是顺从是痛苦的,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他们失去了少年时代的欢乐,更品味不到学习的乐趣……

也有孩子进行了抗争,但他们的抗争大多是消极的,比如逆反、逃学,甚至离家出走、自残、自杀……

有些家长打着为孩子好、为孩子的将来负责的旗号,将种种期望投注到孩子身上,让孩子陷入看不到希望的痛苦深渊中,一路挣扎一路成长着……

不知道当孩子们长大成人后,再回顾这段充满“血泪”的求学生涯,会发出怎样的哀鸣?

家庭是人生旅途的第一站。孩子对社会文化的了解、其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建立均始于家庭。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第一任老师是母亲。母亲应掌握科学的教子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从家庭环境、家庭气氛、家庭风尚等方面,给予孩子“润物细无声”的熏陶,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塑造其优良的个性。

作为家长,不应该把考高分、上好大学视作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的评价不要只看孩子的成绩单,更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克隆人——自己今生不能实现的理想,要让孩子去实现;自己今生成功的地方,孩子一定也要成功;过分地渴望自己的孩子成功,过分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对孩子的期望特别高、特别多,让孩子整天背着沉重的压力生活、学习——这样的人生,换做是您,您能接受吗?

信中的这位母亲真是让我无言以对。按理说,孩子考了全班第一是该令人高兴的事情,甚至就算为孩子感到自豪也无可厚非,而仅因为两分之差没有得满分就去指责孩子,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这般苛刻的指责,已超出了一个人的正常心态,看来这位家长有必要去看看心理医生了。如果家长不改变自己错误的做法,将给孩子带来终身的心灵伤害。

批评也要讲究艺术

我们再退一步说,即便孩子真的做错了什么,家长给予批评时也要注意说话的方式,要讲究一个艺术性,也就是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和承受能力——既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又不给孩子带来伤害。

正在生长发育阶段中的中小学生,其心理往往处于一种动荡、多变的状态,对事物的看法不全面、不成熟,却又不轻易接受父母的教导,所以很多父母常常很难了解孩子的想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利用各种机会多和孩子沟通,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尽力去理解他们的内心所想。

想一想我们平时如何批评孩子的?“你这字写得太难看了!”这是最直接的批评,如果这样说呢:“写得不错,不过我想你如果细心些会写得更好!”其实还是在说他写得不太好,但这样说,听起来是在夸他,而且还给了孩子动力:妈妈说我可以写得更好。于是孩子会更加用心地去写,努力把字写得“更好”。

懂得批评的艺术,把批评融入到真诚、欣赏、肯定的语言当中,让孩子从中感受到支持、信任和鼓励,他们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并产生极大地改正错误的动力,从而会做得更好。这就是赏识教育原则下的批评。

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孩子的自尊心有特别大的影响。一次表扬可能会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次批评可能会淹没一个人才。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尊重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使人感到友善,产生信赖。尊重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人格是增进父母与子女感情的基础。

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怎么讲道理也是白搭,不如干脆命令。其实不然,孩子的心思既敏感又脆弱,极易受到伤害。不要看孩子小,其实他们很清楚“内外”之别。与小伙伴们的冲突他们一般是不会放在心上的,但是对父母的言行举止他们却很在意。假若家长不尊重孩子,动辄恶语指责却不说明道理,或者明知自己无理,孩子有理,也绝不向孩子低头道歉,反而执意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重压之下的孩子口服心不服。

比如信中这个孩子,她仅仅因为作文中出现了两个错别字就被妈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我们不要因为孩子一犯了点错就厉声指责,指责谩骂解决不了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分析原因,与孩子沟通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

孩子的作业出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客观上的,孩子确实不会;另一种是主观上的,马虎了、不认真了。作为家长必须要清楚一点,作文中出现了两个错别字,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这都不是什么大错。小错人人都会犯,甚至天天都会犯,我们的社会正是在不断的犯错中发展进步的,不管是人脑还是电脑,出错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能及时矫正错误,修补不足,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还以这两个错别字为例,家长首先要弄明白的是,孩子的错是主观上的还是客观上的。如果是主观上的,那说明孩子学习不认真,学习态度有问题;如果是客观上的,说明孩子对所学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假如是我发现了女儿的作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我会这样和孩子交流:“写得不错,只是出现了两个错别字,以后需要注意。查查字典,看看他们各自的解释,争取下次不要犯这样的错误。”我相信这样说孩子是会欣然接受的,当然也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了。

这就是“重压之下的口服心不服”和“顺应孩子的心悦诚服”之间的区别,也是批评的艺术性所在,当然也反映了每位家长教育方法的差别。该做怎样的家长,还望您多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