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能与我平等地交流吗

■孩子来信

东子叔叔,您好!

我是一个十三岁的男孩,正在读初一。我特别希望有一天父母能和我平等交流,但是这小小的要求,却成了难以实现的梦。

我的父母工作很辛苦,他们没什么文化,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我深知这点,所以一放学就往家跑,希望能帮妈妈干些活,就算帮不上什么忙,至少能让她高兴,可是妈妈却不以为然,经常说:“快回屋学习去,别在这儿添乱。”

妈妈是个极不温柔的人,对我的要求也很严格。每当我成绩进步了,她会说:“别骄傲,一次考好说明不了什么。”若是我的成绩下降了,她会不分青红皂白,先训斥我一顿。所以,发成绩的头一天我总是失眠。可是失眠改变不了现实,我的成绩还是不争气地下滑了。

昨天下午,妈妈开完家长会从教室里出来时,脸色特别差。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心想这回完了,挨骂是免不了了,说不定还要挨打。果然,还没走出校门,妈妈就大声地训斥起我来。当时周围全是我的同学和他们的家长,大家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和妈妈说:“有什么事情咱们回家再谈吧!”谁知这句话让她更加火大:“谈?你凭什么和我谈,我每天在外面辛辛苦苦地挣钱,回家还要伺候你,你都干什么了,你对得起我吗……”

每次都是这些话,不管是什么事,只要没有顺她的心意,马上就把“不听话”三个字扣在我头上。这不,她那一长串的唠叨,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你这次名次下滑,是不听话造成的,为此我很生气。”当然,这么简单地说出来根本无法表达她的不满,可是也不用这么夸张吧!别人还以为我犯了什么大错呢!要是我一下子下滑了十几名,我妈非得把我扔了不可。我想向她解释一下,这次没考好是有原因的,可她根本不给我说话的机会,只是一味地发火。

妈妈就是这样,从来只有她说话,不管对错,我都要听着,不然就是一顿骂。对于这件事情,我再也忍不下去了,所以今天吃晚饭的时候,我鼓起勇气,和爸爸妈妈说,希望他们能与我平等交流,不要总是对我呼来喝去的。

“平等交流?”爸爸厉声道:“什么时候变成你挣钱养我了,再和我谈平等交流。到时候你说什么我都听着,现在你就得听我们的。”爸爸的话,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再说下去,我只是希望,他们可以给我一个发言的机会,这样的要求过分吗?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要为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成长氛围

我们做家长的总是喜欢在孩子面前端着架子,一脸严肃,一本正经,动不动就呵斥一番,教训一顿,令孩子对我们敬而远之。本以为这样才有威信,其实大错特错。放下架子,平等交流,给予孩子必要的尊重和理解,才能真正赢得孩子的信赖。

家长一味居高临下地俯视孩子,自然加剧了孩子的紧张恐惧心理。很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做到与孩子平等交流,更有甚者直接剥夺了孩子的发言权。

信中这个男孩的父母就是这样。他们没有平等意识,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认为“老子怎样管儿子都是应当的”、“孩子必须听家长的”,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血肉、是家庭的附属品,从而忽略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他有自主意志,有自己的思想,他有得到家长尊重的心理需求。所以,父母应先调整好心态,树立平等意识,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也会由最初的“怕”变化为发自内心的尊重。

家长不能剥夺孩子的发言权,要给他表达思想的空间,做孩子忠实的听众、知心的朋友。这样会增进孩子与父母感情。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多方了解孩子的需要,因为需要驱动着他们的行为。不,不放任,营造真正的民主家庭。提倡民主,反对,并不意味着对孩子要百依百顺,真正的民主与尊重是对孩子负责任的关注与约束。

不管孩子对错,都要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被判了刑的人还有上诉的权利呢,何况孩子只是做错了一些小事,而且很多时候还可能是大人误解了孩子。所以,为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成长氛围,首先是要倾听孩子的心声。由此,了解事情的原委及孩子的内心需求,这种倾听是平等交流的基础,只有相互沟通,彼此了解,才能实现家庭真正的民主和谐。

宽松、民主的家庭生活环境,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有所发展。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家长要学会做孩子的听众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步伐的提速、竞争压力的加剧,家长常常由于工作忙碌而无法留足够的时间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现代家长不应该只是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抽出时间去了解孩子的性格和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如此才能让自己与孩子的心灵更为亲近。

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最佳听众、最想说话的人便是爸爸妈妈,每天哪怕能有一小时、半小时,甚至是一刻钟也好。

倾听也是一种爱。

很多成年人对孩子有许多“偏见”,他们觉得孩子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心思简单、幼稚、不懂事,其实实际情况未必如此。没有倾听就难以发现,有的时候,孩子表达的只言片语往往是最真实、最可贵的信息。我们要学会翻译、学会发问。让孩子用平静的心情把事实说出来,这个时候你才能得到重要的信息,才能作出最正确的判断。所以说,倾听是一种爱,倾听的艺术就是教育的艺术。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往往扮演的是个主动角色。因而父母有的时候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一见到孩子,特别是碰到孩子发生什么问题的时候,父母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话特别多。在父母看来,孩子要多说、多批评,才会有进步。其实,这样的看法与做法是不明智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可能太急于表达,却忽略了孩子的反应。孩子可能根本没有听懂你的话,或者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你的教训完全没有发挥作用,反而还可能使你们的关系恶化。

爱孩子,不需要粗暴的责问、无情的惩罚,而是要倾听。倾听之中,还要融入对孩子的爱、宽容、耐心与激励,给孩子创设幸福、温暖的成长环境。试想,如果信中的这位母亲能耐心听孩子解释,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地将孩子责骂一顿,结果会是怎样呢?

我们的很多家长朋友都能说会道,但却不善于倾听。我们把大量的时间都用来批评和教育孩子,却没有倾听孩子心里的声音。常有家长这样抱怨:“真不知道我家孩子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总是不肯好好听我说话。”那么,作为家长,您有没有好好听过孩子说话?家长希望通过有效的沟通,把孩子培养好,但家长能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能否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沟通成功与否的关键。沟通不畅如何能教育好孩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的过程也是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过程。为实现平等对话,家长必须放下架子,主动接触孩子。家长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每个孩子都有被尊重、被信赖的需要。只有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孩子才能更加信任家长。沟通才能更有效,教子才能更轻松。

家长要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不少孩子有这样的感觉:“每当我和爸爸妈妈意见不一致时,他们就以势压人,不让我说话,有时他们批评得根本不对。”家长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调查问题的来龙去脉,而是一味地大发脾气,严格来说,这种做法是违背教育宗旨的。

其实,父母和子女发生矛盾在所难免。作为长者,我们应该让孩子把意见申述完,要耐心地倾听,如果不等孩子讲完话,家长就主观臆断地下结论,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孩子的逆反心理将会表现得十分强烈。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尊重自己,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只有尊重孩子,所说的话才会发生效应,何况在许多争论中,孩子往往是站在真理这一边的。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美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她经常主持一个与孩子对话的节目。有一次,她问孩子:“假如你驾驶飞机载着乘客在空中飞行,突然发现飞机没油了,你怎么办?”

这小孩直截了当地说:“我就赶快跳伞,让他们在飞机上等着我,我要第一个跳伞!”坐在台下的许多观众就哈哈大笑起来,有的观众还笑得东倒西歪的,就觉得孩子真鬼头,一发生故障他第一个跳伞,先想到自己跳伞、自己逃生。

这位主持人接着问道:“然后呢?”这个小孩说:“我去取汽油,然后回来救他们。”

听到这句话,那些大笑的观众们突然没了声音。他们没想到在孩子单纯的、幼稚的举动中,竟包含着一颗博爱的心。

我觉得这位主持人有一个十分可贵的地方,就是她继续倾听孩子的讲话,最终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对孩子存在“偏见”,认为孩子没有多少想法,或者认为孩子自私、幼稚,从而误解甚至冤屈了孩子。孩子也是人,我们要特别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

正如来信的这个男孩所言:“我只是希望他们可以给我一个发言的机会,这样的要求过分吗?”

家长朋友,您说孩子的这个要求是否过分呢?

我们有些家长想当然地认为,给孩子机会,他也只会辩解,索性来个“一言堂”。东子在此还是要强调“换位思考”的问题。如果在单位,你做一件事,领导过来劈头盖脸地把你批了一顿,而且不给你任何解释的机会,你感觉是领导误解或冤枉了你,此时你作何感想?

无论是领导与下属还是家长与孩子,要想关系融洽,工作或教子顺畅,都必须平等沟通,彼此尊重。人与人的互动关系,尊重是基础,尤其是上对下、长对幼的尊重。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父母的重视,现实生活中每位家长都很重视自己的孩子,可为什么孩子就是体会不到呢?为什么仍然有很多孩子埋怨自己的家长不理解、不尊重自己呢?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家长做得不到位,不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更加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父母与孩子自己之间的沟壑就越来越难填平了。当然,这样的亲子关系,也无法教育好孩子。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为了您自己的快乐生活,多去理解我们的孩子,多去尊重我们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