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东海大陆上的俗世以一种自然的速度发生着自己的演变。虽说有时候有些云游的散修或者被逐出家门的小家族修士的出现,会让这种原生态的演变有些意想不到的变化,但是在整个东海界都默认的这种安定环境的大势所趋下,这些细小的变化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

海枯石烂,朝代更迭。

在第一次佛道之争后,东海界的俗世也如同修真界一样,渐渐进入了自己的稳定期。

这里所说的稳定期,指的是没有什么大的争斗所导致的王朝的更迭。

相对的是,在第一次佛道之争的那数百年的时间里,俗世也身不由己地受到了修真界战火的波及。在那段血腥的时间里,不少修士意图把持俗世的凡人王朝,借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在那时,每一个王朝的更新,所用的手段都是以血流成河、哀鸿遍野的方式呈现的。

但是在佛道之争结束之后,也许是凡人们对于战争和阴谋的厌恶,也许是东海龙宫对于俗世发展方向的一种刻意修正。

凡人们再也没有感受到了朝代更迭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疼痛,这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至少现在沐浴在大唐这个朝代的阳光下的庶民们心里是这么想的。

唐,号称东海大陆上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朝代,它的开国之祖曾经是一位散修的记名弟子。

在那位本身修为就不高的散修指导下,唐始皇从拜师到出山,一共就学会了几手火球术、灵目术之类的三脚猫功夫。但是就是在那几手粗浅的道法的帮助下,前朝大将军之子的唐始皇打着清君侧的名义,从自己老家封地起兵,给了早已因为外戚干政而腐朽不堪的前朝致命一击。

短短两年,唐始皇就将前朝的全部江山基业紧紧地握在了自己手中。坐拥大宝的唐始皇在经过了一开始的新鲜后,渐渐对年复一年地扮演帝王这一角色感到了厌倦。

他需要做一些更加符合他那生来就好大喜功的口味的事情去让自己感到满足,首先是在大唐的帝都——长安,动用六百万民工,耗费十五年光阴,为自己打造了一个世上独一无二的皇家园林。

在这座名为“白鹿”的皇家园林中,唐始皇为了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特意在其中建造了两座高达百丈的通天宝塔。

通天宝塔九十九层均用道纹所饰,这些繁杂的道纹均由唐始皇向天下道观征发的万余名道士一笔一划地用炭笔画上去的,画成之后还用金箔贴就,当年光是贴道纹所用的黄金,就将皇家的四座巨大金山给生生挖空。

这还只是通天宝塔的外部,在其内部,数以万计的金丝楠木将这两座百丈的宝塔支撑住。

每一层通天宝塔的内部地面上,皆用道门精炼的紫金砖镶嵌了一个八卦图案。至于宝塔内部的照明,自然是派人从东海海底辛辛苦苦采集来夜明珠来充当蜡烛、油灯一职了。

这些还算不了什么,最为炫目的是两座通天宝塔顶端的两颗巨大宝珠。这可不是什么夜明珠、避尘珠之类的宝物,而是唐始皇无意从前朝国库中找到的两颗巨大鱼目。

后来经过博学之士的鉴定,这是一种只生活在东海极深的海底的巨鱼的两颗鱼目,按照典籍的记载,像前朝国库中发现的这两颗鱼目的大小,足以证明其主人应该是活了有三千多年了。

三千多年巨鱼的眼睛,还有什么能比这两件东西更适合做唐始皇辛苦建造两座通天宝塔的终极装饰呢。

这两座几乎将大唐国库耗尽的通天宝塔,正是唐始皇为了向他的子民们表现,他大唐的江山所依仗的不仅仅是良将贤臣,而还有大道的辅助。

虽然唐始皇表面上对大唐所有的道门都客客气气,但是他在心里对于这些生来就不用缴纳赋税,在各个阶层民众中都有着良好关系的牛鼻子道士们还是保持着防范的态度。

好歹也修行过十来年道法的唐始皇打心眼里明白,这些每日诵读经书,偶尔还本着“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名义去客串一下捉鬼驱魔的牛鼻子们,只不过是一些没有几两本事的水货。他心中所真正仰慕的是修道之人,安定江山靠这些牛鼻子?开玩笑呢,不被他们煽动个农民起义什么的将自己的万世基业给端掉就好事了。

在修建这两座通天宝塔的时候,唐始皇就已经打算借着这座浩大的工程来消弱天下道观的心思了。

一万多名道士被征集去描绘道纹;凡是户口挂靠在道观上的居民,每三户抽调两名壮丁前去修筑通天宝塔,后来这个比例上升到了每两户就抽调三名;而那些侥幸没有被征集到长安的道士们也不清闲,他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为唐始皇铸造足够的用来铺设八卦图案的紫金砖,铸造紫金砖途中所耗费的材料,朝廷只补助一小部分,绝大部分还是由那些负责铸造的道观出。

就这样,大唐成功地将因为数千年来太平盛世所豢养的道观势力给消弱了。

丧失了财力、人力和物力的道观,从此变得一蹶不振。往日总是能够借着修真界这只大老虎的威风,对着俗世指手画脚的道观,现在被唐始皇拔去了利齿之后,从此就成了大唐朝廷所养的一只小绵羊。

通天双塔一建成,也就宣告了从此大唐朝廷正式对这些道观站在了绝对支配的地位了。

没有了道观的牵制,再加上唐始皇的励精图治,整个大唐王朝呈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姿态。

但是,这份强大的基业的基础,还是维系在唐始皇一人身上的。尽管他修行过一段时间的道法,但是一个连辟谷末期都没有达到的帝王,他的寿元也就比普通人多少几年而已。

一直沉醉在自己的春秋大梦中的唐始皇,有朝一日终于被生老病死所惊醒。这时候他才明白,自己当初为了花花江山所做的抉择实在是最大的错误。

如果她当年没有拜别师傅,而是继续留在深山中随师傅修行,虽然日后不一定可以长生不死,但是至少不会像现在这般脆弱。

八十几年的寿元,对于一般帝王来说,已经是可遇不可求的了。但是对于胸中还有这满腹踌躇的唐始皇来说,这简直就是弹指一挥间。

最后一口气,唐始皇还是在某个风雨大作的早晨,咽下去了。

此后的大唐,虽然还是如同昔日一样强大,但是没有了唐始皇那样高瞻远瞩的帝王来领导,大唐已经远远不是以前的那样生机勃勃了。

也许历史车轮的前进方向,是没有人可以改变的,大唐终究也会像前朝一样,在经历过一番腐朽之后,被一股新生的浪潮打入藏的尘埃中。

唐始皇驾崩后的第四百一十个年头,通天双塔的右塔之上。

“祖宗真是何苦呢,这些装神弄鬼的典籍摆在这里已经有四百多年了,每年的这三天都规定我们这些后继之人前来翻阅,实在是多此一举。”一名头戴平天冠,身穿金色龙袍的少年跌跌撞撞地顺着木梯向塔顶爬去,他的身后,还跟着一位手握夜明珠的老太监。

往上爬了一会儿,这名少年突然一屁股坐在楼梯上,对身后毕恭毕敬的老太监说道:“朕就想不明白了,既然祖宗早已经在留下来的手札中写过,那些道观里的牛鼻子根本就是一群压榨百姓血汗的骗子,为什么他老人家还要在遗训中立下这般遗训。难道他就忘记了藏在塔顶的也不过是几本道书么?”

那名气喘吁吁的老太监上气不接下气地回话道:“皇上英明,但是始皇帝既然在遗训中反复强调的事,那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少年天子托着小脑袋想了一会儿,然后他自言自语地说道:“也许这上面的道书里面,是藏有什么可以长生不老的法术也不一定。老周,你在这里看守了这么多年,可曾见过有什么宗室子弟看了这些道书之后,得到一身法力,然后白日飞升什么的。”

这名名叫老周的太监,被眼前的这位极其年轻的主子的少年心性逗乐了。白日飞升,那可是陆地神仙们才能有的手段,就凭宗室子弟那些肥头大耳的样子,也能功力大进,白日飞升?

不过他还是强忍着心中的笑意,躬身回答道:“始皇帝所留下来的道书一定不是什么泛泛之书,但是老奴在这里看守了有五十个年头,还未见过有什么宗室的王爷们能够白日飞升。”

“算了算了。”没有听到活生生的神仙故事,少年天子不由得扫兴地摆了摆手。不过他在心里开始同情这位老太监了,在这里看守了五十个年头,还没有出人头地的日子,整天面对这这高达百丈的通天双塔,岂不是很无趣。

从刚刚这位老太监的答话中,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呆板之处了。这要是换做自己身边的那几个小太监,一定会编出很多得道高人的故事逗自己开心了。

按照始皇帝的遗训,自己身为天子,是不能够和宗室子弟一样,在底下的二十层看看刻录的道书就算了。

他还必须爬到九十九层,对着始皇帝用生命的最后几个年头亲手写下的十来卷道书。

所以在经过了短暂的休息之后,他还得继续向上爬去。

不知是不是天气不是太好,一道霹雳之后,天空中居然下起了蒙蒙细雨。而在右塔的塔顶之上,一道漆黑的身影在那颗巨大的鱼目上傲然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