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这时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北走热河,何桂清才暂时性命无忧。等到慈禧当政,局势稍微安定后,很快有人重提此事,慈禧也想借此事大做文章,于是何桂清在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被逮入刑部问罪。

当时主审此案的刑部郎中余光绰是常州人,他认为何桂清作为封疆大吏却不战而逃,失守城池;为了逃生而击杀执香跪拜的父老19人,此等行径实在是天良丧尽、罪无可赦,拟斩立决。这时,在何桂清多年经营的关系作用下,他的门生旧吏、亲朋好友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说情并竭力为其开脱,使得这个案件的审判变得错综复杂。

[ 书客网 ShuKe.Com ]这时,慈禧排除众议,她认为不杀何桂清不足以平民愤,也不能刹住那些封疆大吏、府县官员遇贼则逃的歪风,于是当年十月下谕旨将何桂清处决。谕旨下发当天,何桂清便被公开斩首。何桂清是太平军起事以来第一个被朝廷处决的一品大员。此斩既出,百官俱惊,清廷各级官府的纲纪也为之肃然。

第二个撞上枪口的是督办陕西军务的钦差大臣、统兵大员胜保。胜保是满洲镶白旗人,道光朝的进士,在太平天国兴起后,他先后统兵与太平军及捻军作战。在“辛酉政变”中,胜保站在慈禧的一边,他的积极参与可谓是为政变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力保障。按理说,慈禧应该对胜保感恩戴德,即使他犯错也会网开一面,他何以会在政变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就送命了呢?

事实上,在政变成功后,慈禧也曾对胜保大加赏赐,并很快将他升为正二品的兵部左侍郎,并由镶蓝旗汉军副都统升为上三旗的正黄旗满洲都统,一时间备受恩宠。可惜的是,好运不长,在同治元年(1862年),胜保被授钦差大臣,前往陕西督办军务、镇压回民起义。这时,曾被他招抚的两个义军首领苗沛霖和宋景诗突然反叛,胜保很快被人弹劾“拥寇自重”、“意图谋反”,随后胜保便被革职拿问。

在审讯过程中,胜保的其他罪行被一一揭露,比如谎报大捷、在军队中携带妓女和优伶等,甚至还将太平军将领陈玉成之妻收为己妾,荒**无耻,令慈禧大为震惊。更为重要的是,胜保自以为在“辛酉政变”中立下大功,又通过党护苗沛霖和宋景诗的势力,不但糜费军饷无数,反挟制朝廷,渐有不臣之心。由于胜保兵力所在的位置距离京师很近,弄不好便成朝廷的心腹之患,于是慈禧决定对胜保痛下杀手。

于是,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胜保被革职拿问后,于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便被赐令自尽。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慈禧便杀了两个一二品大员,这对各朝廷大员和封疆大吏们的震动是巨大的。由此,他们也知道慈禧这个女人心狠手辣,不是个好惹的主。

除此之外,慈禧又在同治元年对官员们进行一次严厉的考核,即所谓“京察”和“大计”(京官的考核叫“京察”,地方官员的考核叫“大计”,每3年进行一次,同治元年正好赶上)。按清朝的制度,“京察”和“大计”都以“四格”、“六法”作为考核标准:“四格”者,即“才”(才干,分长、平、短三等)、“守”(操守,分廉、平、贪三类)、“政”(政务,分勤、平、怠三类)、“年”(年龄,分青、中、老三类);“六法”者,即“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足”、“年老”、“有疾”六个指标。经考核后,官员或升或降,或革或黩,其目的在于奖优惩劣,让各级官员勤勉政务、恪尽职守。

从嘉庆、道光年后,清廷的政风日下,考核的方法固然很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官员们彼此贿赂徇庇、弄虚作假、虚与委蛇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之事。对此,慈禧也略有所知,于是她决定利用这次考核的机会对吏治进行严厉整顿,以淘汰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并提拔有干劲、有进取心的官员安排在重要岗位上。

既然是慈禧亲自动手,那次考核就要动真格的了。考核结束后,年老体衰的内阁学士巴彦春、平庸无能的光禄寺卿雷以诚及品行败坏的光禄寺少卿范录典,被同时勒令退休;而才华出众、耿介正直的潘祖荫;敢做敢为、胆魄过人的左宗棠等人则得到了擢升。慈禧的新君上任三把火,尽管不能一改往日之颓势,但也算是有所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