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日子不太好过,不要黄元泰告诉我,我也从原来的历史上略知一二,但听了他说了之后,我才更加感受到他的艰难。

早年的郑成功,承受父荫,一路走来,还算顺利。年纪轻轻就考中秀元,又投效在钱谦益的名下,成为了国子监生之一。

但自崇桢皇帝自缢于煤山之后,郑成功开始逐渐步入政坛。因为一直有着父亲的荫蔽,他原以为,当官为政的事,似乎也不是那么困难。

后来,明朝弘光朝覆灭后,郑成功的父亲和叔叔郑芝龙、郑鸿逵兄弟拥立唐王朱聿键于福州称帝,称元隆武,郑氏一家因为拥立之功,更是如日中天。

隆武皇帝很是赏识郑成功的少年英勇,封为忠孝伯,御营中军都督,赐国姓,开始改名成功。并开始逐渐独立领军,并开始在军中崭露头角。

可是,自己的父亲和叔父不但不响应天下黎民的呼声,伺机反攻清虏,恢复汉家河山,反而受洪寿畴盅惑,带着家人投靠清军。郑成功劝说不成,只得带领拥戴他的军兵出走金门,开始了独立创业的艰难阶段。

郑芝龙等人没有等来想要的加官晋爵,反而被挟至燕京,甚至出兵攻击郑家故乡南安,致死郑成功的生母于战乱中不得不自缢于家中,更加深了郑成功对满清的仇恨。

次年(1647年),清军来犯,隆武帝不敌,亡于敌手,郑成功更坚定了自己抗清的决心,他开始在金门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旧部,誓师反清,正式拉开了他独立反清的帷幕。

郑成功拉起帅旗后。陆续有郑氏余部和原明朝将官来投,郑成功的部队日益势大。

只是可惜的是,大家都想着自己的小利益,反清抗战也只是小范围的抗争,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反攻,郑成功也只能是徒呼奈何。

郑成功知道,之所以大家不能抱成一条心,就是因为大家谁都不服谁,谁都是泥腿杆子,都不是正统,于是,他尽管知道永历帝也不是什么好鸟,可人家是朱明的子孙,是龙子凤孙,他不得不奉历帝为正朔,后被封为延平王,总算有了抗清的大义名份,也因此有了让自己的队伍进一步扩大的机会。

前来投靠他的人是不少,又加之郑成功治军严格,训练有素,战斗力在诸多的反清力量中首屈一指,更让无数想反清的义士们前来投靠——这其中,有流散的明军、有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有失去了丈夫或儿子的妇女,还有一腔激愤,力图救国的学子监生。

可是,随着来的人一多,而郑成功治下的土地太少,又加之闽南本就是山多地少的地方,更难筹集粮食,不禁让郑成功更是犯难起来。

无奈之下,郑成功采用施琅的计计谋,计赚族叔郑彩、郑联治下的厦门,终于取得了厦门,并改名为思明州,作为自己的反清根据地,总算得到了喘息之机。

可是,虽然治理的地方大了,但不愿意剃发,更不愿意沦为清虏的奴隶的百姓们,前来投靠的越来越多了。这么多人都是冲着郑成功的抗清大义前来的,可他们来的时候,只是带了一张嘴,其它的全指望国姓爷的恩赐呢。可郑成功自己也是束手无策,如何安顿得了这么多的人来?

前来投靠的孤儿寡母,本就是没有依靠,以为能找个庇护之所。可到了厦门之后,这里虽然是郑成功的治下,他的军队作战力是不差,可这些人许多也是兵流子,又遭受屡次战乱的打击,心态未免失衡,看着街头上的孤儿寡母,难免会做出

些欺男霸女的事情出来。

又有些老弱妇孺,有些是失了地的农民,也有些是各卫所的老兵,还有各个工坊的老匠户,也是怕极了清虏的残暴,以为能跑来郑成功这里,求得养老之所,可是如今的郑成功连自己的兵都养不饱,又哪来的余力还负担他们。

还有些血气犹在的学子举人,他们不甘于成为满清的奴才,更不想泱泱中华沦为蛮族的禁脔,他们怀抱着美好的梦想前来投靠,也是指望郑成功能带领他们赶走满清,重新恢复汉室的江山。

可是,当他们看到郑成功战战兢兢的龟缩在厦门一带的情形,想起自己一腔的报国情愫,他们愤怒了,他们不只是私下串联,控诉郑氏的不作为,更是走上街头,走到官府衙门斥骂郑氏各部的苟且偷安。

他们只是一群只懂得作得些锦绣文章的读书人,若是太平盛世,自然能写下无数的美丽诗篇,可是这是乱世,相比于诗篇,华夏更需要的是懂得经营和战略,懂得民生和兵事的读书人,他们全部不是。

可是,读书人又占着道义的名份,郑成功就算心里有甘,也是不敢得罪。这不,看着黄元泰竟然想跑到东洋去‘诱拐’人家的良家女子,心里一想,反正不就是为了安顿一群丘八的生理需要么,如此便宜别人,为何不能先将就自己人呢。

因此他一听说黄元泰等人在琼州开辟了更大的反清基地,甚至连我和长平公主的婚事都不及细问,就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了过来。

只会些诗词文章的,或者那些裹脚没裹脚的女人们,只要一不能当兵打仗,二不能开荒种地的人,他都想扔给黄元泰。这样,他既不要担负不理百姓生死的负担,又赢取了厚待百姓的盛名,他自然觉得,不会再有这么好的事情了。

可能他正在想着,好不容易找个能坑的人,而且听说还是个前附马,他郑成功何乐而不为。再说咱还是朱家的自家人,为朱家牺牲一点,不是应该的么。

原来这就是黄元泰口中所说的,郑成功对我不怀好意的说法了。却不曾想,我这里如今最缺的就是这样的人。

女人们可以配给那些单身汉,让他们更心安心打仗或种地,也能解决一下我们目前的人口失衡的状况,至于那些读书人,我不怀疑他们的血性,因为没有血性的,早就跪倒在了满清主子的脚下了。但他们夸夸其谈的作风和单薄的身板,却让我下定决心,得好好整治他们一番。

“呵呵,黄老,这次国姓爷可没有坑我,他这回可是真的帮了我一把。”我安抚着黄元泰。

“附马爷这是何意?”黄元泰一头雾水。

“黄老四处走走,看了我们这里的情况了之后便知道了。”我含笑道,又指着那些有气无力的走下船的学子们,“这群人,我可得想办法好好练练他们,要不然,他们才真正的是我们的负担。”

“怎么会?”黄元泰吃惊道,“他们可是圣人子弟,又占着天下读书人的名义,附马爷可千万不能对他们马虎了,要不然,天下读书人的那张嘴,可是会让附马爷吃苦头的。”

“黄老有所不解,我其实对他们是十分敬重的,只是他们现在的想法观念,还有他们现在这弱小的身板,真的对我们的大业不利,你放心,我还指望着他们帮助我们一起完成反清大业呢,怎么会对他们不客气。我会好酒好肉的供着他们,把他们练出一支真正能为老百姓有用的读书人来。”

“哦,原来是这样。”黄元泰终于松了

口气,我不知道,要是他知道我接下来打算对这几十个读书人采取的措施,又会如何看待我。

可是,接下来黄元泰的话,却生生吓了我一跳。

“郑王爷把您交给我的手枪给收了,而且,还收了李将军手下的一支步枪。”黄元泰就象做错了事的孩子,满脸通红地说。

“你怎么会这样?”我一听就急得跳起来了,“不是告诉你们,这种枪数量有限,你用完了要原样还给我么?你说,这郑王爷怎么搞的,怎么能强抢你的东西呢。”

不是我小气,这种枪一共才不到千支,子弹也不到十万发了,我还指望着这些武器保护我的身家性命呢。虽然身为穿越众,我也想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这段屈辱的历史,可我更知道,仅仅凭这点武器,只怕也只是能给清虏搔搔痒而己,根本无事无补。而且,我相信这种武器若不是放在可靠的人手上,只怕很快就会被一心想要投靠的人送到清廷的手上,势必会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此事的严重性我可是反复和李武及黄元泰说过,没想到,还是让郑成功给逮住空子了。

“不是告诉你们要低调,轻易不要把武器示人吗,你们怎么会让他知道了。”我有些气急败坏地说,如果仅是这两支枪倒也罢了,如果郑成功向我索要,占着共同反清复明的大义名份,我是给呢,还是不给呢?

“我也不想这样的,可是,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啊,”黄元泰的老脸更加胀红了,“我们经过思明州的时候,遇上了海盗,为了自卫,我们不得不开枪还击。并击毙了对方几人,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不是海盗而是郑王爷的人。郑王爷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倒是没有怪罪我们,还把从我们手收去的枪还给了我们,只留下了长短各一支。我们看着郑王爷那么诚恳,大家又同是反清复明的一员,我也只好答应了。”

“好吧,既然给了,那就给他吧,反正也不差这两支了。”我只有安慰自己说,又紧张的问黄元泰,“郑王爷没有提其它的要求吧?”

“这个,”黄元泰斟酌了一下说,“郑王爷刚开始倒是没提什么要求,听说我们的目的之后,不但送给了我们十条船,还给我们送来了几千个人。只是临走的时候和我说了,要是这种枪能卖给他们几百支就好了。”

“几百支?”我一听又急得跳了起来,“你难道没有告诉他,这种枪以我们现有的人力和技术根本造不出来吗?我们这里才几个人,你让我到哪里找人去帮他造枪去?还几百支,我一共都没有几百支,你让我去哪里给他找几百支去?”

“这个?”黄元泰倒是露出了释然的笑容,“郑王爷倒是想到了这一点,他给我们送来了几百个匠户,大多都是从南京一路流亡过来的船户、匠户,火器木器的各样的都有,就看附马爷你的决定了。”

“那你还不早点对我说,”我不满的瞪了黄元泰一眼。虽然我很心痛那几支枪,可相比那两支枪来说,这几百个匠户对目前的我来说,却是无价之宝,因为就以澳洲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大部分人都只能作简单的农民和士兵,我甚至想,我完全可以以这一批匠户,再加上我超前的思想和技术方向,建立起澳洲的工业基础。

“只怕,这群人不是那么好用的。”黄元泰面露难色道。

“只要是货真价实的匠户,还怕他们不给我使出全身的力气来,”我暗哼道,“郑王爷啊郑王爷,你这回倒是想要吭我一回,我就让你看看,你这回可是亏大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