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没人愿做“下贱活儿”

思路决定出路。但是,郑远元的出路并不是一马平川,阳光大道。

按说,在农村很多富余劳动力就业十分困难的背景下,“郑远元专业修脚房”招工应该是很容易的,但是,门店开张前准备工作并不顺利、轻松。

城市里,今天这个企业挂牌,明天那个门店开张,即使不准燃放鞭炮,门前也要摆上若干花篮,甚至要扎上彩门。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至8年。有上升必定有下降,下降正是一种调整,是下一次上升的前奏。企业的注册或倒闭,门店的喜庆开张或黯然关门,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局外人往往不知道,那喜庆、热闹的背后,是奔波操劳乃至苦心孤诣、呕心沥血。

专业修脚,是群众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在众多服务行业中是一种拾遗补缺。全国到处都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严峻现实,将很多老百姓挡在了正规医院的门外,在正规医院看个小病也得“走一套程序”,本来用几角钱几块钱买一点药品就能解决的问题,也要给你挂吊瓶打抗生素,动辄开支几百元几千元。极少数坚守职业道德、良心尚存的医生开“小处方”,用便宜药给群众治病,不仅不能受到医院的鼓励和同事的尊敬,反而受到讥讽和排挤。很多群众希望花较少的钱,就近在民间开办的诊所就医看病,享受廉价、便捷、优质的服务。况且,也没听说哪家医院有修脚的专科和业务,这样的小毛病,公家没有谁给你医治,因为他们瞧不上眼,嫌脏,嫌不挣钱。对于这个社会问题,郑远元是有所耳闻,甚至是十分清楚的。

郑远元还知道,家乡外出打工当上了老板并发了大财的,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都是给别人当苦力挣几个血汗钱。尤其是一些在煤矿、铁矿、金矿打工的人,一些不幸者把命送到了那里,或者回到家里已是缺胳膊少腿,落下终身残疾。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厂里打工,虽然总的说来安全一些,工资高一些,但是在一些企业里人格得不到尊重,离家太远,家里老小得不到照顾。郑远元自己经历过在南方找活儿干,在两家工厂里亲身体验过打工仔的生活,也经常听到家乡一些关于打工的令人不快的消息。所以,他想在离家不远的地方闯出一条既挣钱又安全的门路,给家乡人提供就业挣钱的机会。他觉得,专业修脚是一个既能自己挣钱又能带动家乡人到城里就业的项目。办修脚店投资不多,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到修脚摊、修脚店来消费,而目前还没有发现专门修脚的门店,专业修脚可以为社会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自己捷足先登,经济效益应该不错。

专业修脚这类门店,当然不是一个人能够打理的,必须招聘员工。但是,自古以来修脚都属于下贱职业,人们的思想观念大多没有转变过来,即使就业非常困难,也没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这种行当。在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面前,郑远元的好心变成了驴肝肺,想带出一大帮人来创业的热脸贴在了别人的冷屁股上。

郑远元起初打电话给老家一个叔叔,客气地请他到修脚店里来“帮忙”,还没等他细说,便得到这样的回答:“你发大财吧,我不干!即使饭没有吃的,也不搞修脚那个事情!”给老家另外一个伙伴打电话,也基本上是同一个腔调:“啥事不能干啊,去做那个下贱的活路!谢谢你的好意!”说得他心里凉了半截,也感到很委屈。他心想:请你们来也不光是为了我的生意呀,我也是想帮助你们呢!而你们却这样不信任我,还讥笑我!

他只好动员自己的兄弟姐妹,承诺包吃包住,每月工资1000元以上(三个月学徒期每月400元)。看在帮助亲人事业的份上,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挣钱也不容易,他的姐姐郑远翠、嫂子任继芳成了他的第一批员工。

在这里,员工感到吃、住条件都不错,大家在一起,也像一个家庭一样和睦相处,互相关心帮助,挺好的;况且,正正规规地凭劳动、凭技术挣钱,收入不是很高,却也不算低,并且按月兑现。城市里就是文明得多,这比在大山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奔生活好,也比在外地的矿山、工厂里卖劳力强。城市里的工作、生活也使员工的思想观念慢慢发生了转变。

一传十,十传百,愿意到郑远元手下打工的家乡人越来越多。

顾客渐渐地多了起来。家乡来打工的亲人又来了3个。六七个人挤在一个地方,吃饭的人多,而收入却是有限的,除去各种开销就所剩无几了。

压力就是动力。这迫使郑远元在勉县一所学校斜对面又租下一个门面,开了第二家门店。

那时,“郑远元专业修脚房”标出的服务收费标准是:泡脚+修脚+按摩=8元。而那时同城大型足浴城(店)收费标准是15——20元,且是单一的修脚服务。据他搜集的信息,“8元”也是全国同行业最低价。

过往行人或疑惑或鄙夷或嘲笑或赞许,议论纷纷——

“搞啥不好?去修脚!”

“收费8元,那能挣啥钱?”

“这么便宜,该不是骗人的吧?”

“不管他的,上当受骗也就是几块钱的事!”

“那里边到底有啥名堂?”

“脚病没地方治,就到那里去试一试吧!”

“嘿,别看郑远元修脚房门面不起眼,但是,服务热情,具有专业水平,价格也低廉。”

“郑远元专业修脚房还有点功夫,我的脚病治好了。原来到医院去,医生就给你开一些消炎的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舒服得很,你也去试一次吧!”

“少抽两支中华烟,就能享受一次!”

……

人们奔走相告,口口相传。

郑远元的生意随之逐渐红火起来,及至两家门店天天都有排队等候的顾客。

两个门店再也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了。有人建议郑远元在其他城市也开设专业修脚店。

“是啊,群众这么欢迎,市场这么广阔,为什么不把业务做大一些呢?”郑远元也有了这个打算。

思维敏捷的郑远元把目光投向了周边其他一些地方,开始了考察市场、寻找门面、招兵买马……

至2006年底,他已在汉中、安康、四川等地开了十几家“郑远元专业修脚房”,他的哥哥郑远军和乡亲们近百人都在他的修脚店里打工或者当了小老板。

柳暗花明,时来运转了!郑远元开始走上成功之道!

遭遇野蛮执法,顾客挺身而出

2007年春,郑远元把专业修脚房开到了西安。随即就遭遇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野蛮执法,所幸一位顾客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帮了他的大忙。

才从社会底层闯进城市的小老板,往往法制知识甚少,法律意识淡薄。当时的郑远元就属于这一类人。他满腔热情地把专业修脚店开到了自己的省会城市西安,却不料省会的社会主流人员并没有热情接纳,找麻烦的人接踵而至。

4月的一天下午,顾客杨延同正在一家“郑远元专业修脚房”里修脚,店员都在热情地为顾客服务,忽然闯进来几个穿着工商行政管理标志服的人员。他们一脸严肃神情,说这个门店没有办理营业执照,属于非法经营,要依法取缔,不准营业了。说着说着,就动手往门外停着的车上搬东西,搬修脚沙发时,由于面积狭窄、动作粗鲁,把饮水机挤坏了。

店里的员工都是来自乡下、见识不多的老实人,不敢吱声,顾客也不知所措。但是,正直的顾客杨延同先生看不下去了。

“你们这是干啥?”他大声地质问。

“我们在执法。”一个年龄较大的人气势汹汹地答道。

“你们这是土匪抢劫么,什么执法?执法能这样野蛮吗?农民工好不容易进城找个事干,成天抱着别人的臭脚,你们愿意干吗?他们凭劳动挣钱,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便利,你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鼓励和扶持才对,现在却这样对待他们,一点感情都没有!”

“不管做啥,开门店总应该办理一个营业执照才行。”那位干部口气软了一些。

“你们把政策、法律宣传到位,叫他们补办执照不就得了吗?可以要求他们7天之内补办执照,否则就要取缔,这样不行吗?”

“我们单位领导要求严格执法。——你是干啥的?”

“我是这里的消费者,叫杨延同。你们是哪个单位的?”

“我们是西安市工商局的。”

“具体是哪个部门的?”

“xx区xxx工商所的。”

“好,你们的所长我认得,过去是我的学生,我给他打电话问一问能不能办证。”

“那……那也好。”

见杨延同说得也有道理,执法人员的态度由“暴风骤雨”变成了“和风细雨”,把已经搬出的东西又重新搬回了门店。

经杨延同介绍和证明,这家修脚店第二天就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了个体户营业执照。

执法人员有所不知,这位六十多岁的消费者杨延同,曾经在西安市当过20年中学教师,后来调至省政府侨务办工作,还长期担任体育教练,还当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最后从调研员岗位退休。所以,西安市很多基层领导都曾经是他的学生。郑远元专业修脚店东县门店就开在他所居住的楼下,他经常在这家修脚店里享受他们专业而优质的服务。他也曾见到过郑远元,并且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这一次“患难之交”,使郑远元十分感激和感动,将其视为能人、恩人。

为了感谢杨延同先生,也为了讨教和学习,一个时间宽裕的日子,郑远元把杨延同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像三国时期刘备向诸葛亮讨教对策一样,向老先生虚心请教。杨延同也仿佛遇到了知音,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以及创办企业和企业管理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杨延同向郑远元着重就建立全国性的连锁店、取消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坚持诚信服务、注意搞好与新闻媒体的关系等问题,谈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郑远元觉得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专业修脚,涉及工商、税务、卫生等多个部门管理,但是,这个行业是郑远元首创,国家也还没有出台具体的规定,因此,一些主管部门也不知怎么监管。加之刚刚进城的农民工大多不熟悉法律法规,挣钱心切,因而公司成立以前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譬如,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卫生许可证、没有税务登记证。

这些问题都给郑远元及其门店带来了一些麻烦,刚进城来的郑远元一时间也为这些事情而烦恼,并为此耗费了不少精力。在杨延同先生的帮助下,“不讲章法”的修脚店都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了《营业执照》等有关证件,渐渐走上正规化经营轨道。

郑远元创业历程中的挫折和磨难,到这个时候也还没有彻底结束,脚底的“茧子”还在不断增厚,进取的心性还在继续经受磨砺,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正如自然界,花开花谢、叶黄叶落,本是自然现象,只是有了一种经历。经历,不正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吗?经历了春天的柔情,才能懂得花开的意义;经历了夏天的奔放,方能感受阳光的欢笑;经历了秋季的萧瑟,这才领悟大雁为什么飞翔,经历了严冬的霜雪,始能明了寒梅为什么绽放。世界上没有不经过风吹雨打、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

他的阅历在增加,知识在积累,意志在磨练,朋友在增多。

一个人的成长少不了别人的搀扶,尤其是在姗姗学步之时。一个企业在发展历程中也少不了别人的帮扶,尤其是在刚刚起步之时。杨延同是众多帮扶过郑远元的好人之一。

好人必有好报。随后,杨延同成了郑远元公司的股东,被聘请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收入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