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远元在外出创业的艰难曲折中,得到了社会众多热心人士的关心、帮助与支持。十几年闯荡体察到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句温馨寒暄,看似简单的言行却能给人以力量。向身陷泥沼的人伸一只手,向奔波在谋生途中的人递一杯茶,向处在饥饿中的人送一张饼,向躺在病**的人献一束花,他就开始了道德积累,他就是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财富是一张成功者的灿烂名片,可在郑远元看来,用财富来回报生养他的社会,才是这张名片最精彩的内容。他要追求更高的目标——心灵的自由、精神的富有、境界的崇高。只有莅临真境、追求善境、渴望美境的人,才有丰富的人生感受。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郑远元把公益慈善融入企业管理之中,以自己大爱之心和率先垂范,营造了和谐温暖的内部环境,向社会提供了正能量,同时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魅力。

这个寒冬不再冷

2010年10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降临在陕西郑远元专业修脚服务连锁有限公司员工王子俊的父亲身上,致使其双腿粉碎性骨折,肝胆受损。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身为独子的王子俊顿时感到天塌下来一般!

这需要一大笔医疗费用,可是肇事者却百般拖延支付。王子俊不得不走进法院的大门。他既要照顾受伤住院的父亲,又要照顾惊魂不定的母亲,还要一次又一次地跑交警队、跑法院,还得求人筹措医疗费。即使这样,他还依然坚持正常上班。

公司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安排人员到医院看望,送去慰问金,详细询问了伤情和家庭经济来源。王子俊的父亲是一名下岗职工,并且在原单位还患了职业病,母亲是一名临时工,收入微薄,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刚在医院做过手术,为了节省开支,王子俊的父亲不顾家人反对,强烈要求出院在家治疗。得知这些情况后,郑远元董事长提出:“我们是一家人,家人有难共同承担。”

于是,一场爱心捐助活动在公司悄悄开始了。在郑远元董事长及各位股东的带动下,各加盟商、同事纷纷慷慨解囊积极捐款。你1500元,我500元,他50元……大家把爱心捐款送到公司,听到感谢的话语时,大多淡淡地一笑:“应该的,我们是一家人嘛。”一个多星期,捐款14110元。

12月14日,天气突然降温,但是阻挡不了公司爱心人士的脚步。这一天,在郑远元董事长的带领下,公司员工及加盟商代表一行9人,捧着鲜花,提着营养品,来到王子俊的家里,亲切地看望了王子俊的家人。郑远元还鼓励王子俊的父亲:“身体有倒下的一天,但是一个人的意志不能倒。只要有坚强的意志,身体就能康复。听子俊说,你还不太能吃饭,这可不行啊,事情发生了,即使死也要当一个饱死鬼呀,何况你现在还不能去地下报到!子俊工作认真,公司也在注意培养,你要好好养病,看着子俊发展,还要看着结婚,还要抱孙子嘛!哈哈哈……”一席话,把大家都逗乐了,简陋的房间里顿时洋溢着欢声笑语。

这欢声笑语已经好久不曾听到了。自从王子俊的父亲遭遇车祸后,整个家庭就像掉进冰窟一样寒冷,笼罩着悲伤、沉重、压抑的气氛。郑远元和同事们给他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笑。这个降温的冬日不再寒冷。

“我心里也隐隐作痛”

2012年3月2日早上,入职两年的公司加盟店员工刘绪德像往常一样,走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杭州市太平门直街店,突然喷出一口鲜血。店里员工和顾客立即将他送到邵逸夫医院急救。员工在医院焦急地等待,得到的结果却让大家吃了一惊——肝硬化晚期!

大家都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因为员工知道,刘绪德是一个大孝子,由于家庭贫穷,又要照顾家中70多岁的母亲,他一直没有成婚,默默地承担着家庭的重担,先后在西安长乐坊、长沙东牌楼店学习和上班,在远元团队里以公司的“七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做到待顾客如亲人,多次得到公司和顾客的好评。

大家纷纷带着营养品和捐助的一点现金来到病床前,见他脸色苍白,都禁不住伤心起来,可是他却给大家说:我还行,等病好了,还要上班,因为远元人有句话——只要我不放弃,就不会失败!大家听后心头更沉重了。刘绪德在病中一直念念不忘的是他母亲,“这个月我没有工资了,母亲的生活怎么办呢?”

在郑远元安排下,3月9日公司办公室以《远元情深 救助同仁 齐心协力 同度难关》为标题,下发了动员捐款公开信,动情地说:

远元人亲如兄弟,彼此一家,共同撑起一片美好的明天!现在,我们的兄弟——刘绪德,却在我们的中间因病倒下了,倒在了服务的第一线,倒在了远元人的怀中间。

是呀!病来如山倒,绪德倒下了,而且还要支付每日3000元的医药费,面对着绪德,我们全体远元人心痛啊!这是我们的兄弟,我们亲如一家的兄弟……

一人有难,八方支援,为了我们的母亲能少点痛苦,为了我们的兄弟能感到温暖,让我们携手并肩共渡坚难,让我们用远元人宽大的怀抱紧紧的相拥……

刘绪德家里只有老母一直跟着他,自然没有家人前来照料,而公司也无法抽出专人,只能是断断续续地轮流来人看一看,帮帮忙。尽管当时的刘绪德表现得很坚强,但是郑远元知道癌症晚期很痛。“我能想象到他的痛苦,觉得他很可怜,我心里也好像隐隐作痛。”在接受我采访时,他说。郑远元除了到医院病榻旁嘘寒问暖以外,又到他老家安慰有病的老母。

由于病情发现得太晚,刘绪德的生命没有挽救回来。但是郑远元及公司员工尽了最大的努力,总公司及浙江分公司员工共捐款10万余元。

黄泉路上无老少。刘绪德虽然是个苦命人,但是他身患重病之后,切实地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真情和温暖,特别是郑远元董事长对他那兄弟般的大爱,从这一点上来讲,他应该知足了,他在九泉之下能够安息了。

贫困大学生的“郑大哥”

郑远元的大爱,不仅仅体现在公司内部,还奉献给社会。例如,在2010年国庆节,公司各门店向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免费服务一天,10月3日对60周岁以上的老人和环卫工人,各门店提供免费服务一天……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公司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塑造企业良好形象。那么,郑远元帮助素不相识的贫困大学生,却从未刻意宣传过的举动,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大爱了。

没能上大学是郑远元先生的一大憾事。为了让当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遗憾不在其他农村青年身上重演,他尽心竭力帮助困难学子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知识殿堂,践行教育扶贫。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攀登知识之峰的阶梯。书是火把,能指引青少年前进之路;书是明灯,能照亮青少年未来的道路。一本好书是青少年未来道路上最佳的精神伴侣。书不仅可以增长青少年的阅历、知识,而且能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并完善自己的人格。郑远元读书不多,但他懂得这些道理。他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他在“知”时已经开始“行”了。

2010年8月至今,每年都有两三名大学生受到他的资助。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上学的小谭,是2012年8月紫阳县工商联介绍的贫困大学生,第一次在结对帮扶现场捐款5000元,考虑家庭困难,放寒假时又给5000元;2013年春开学时帮扶6000元,暑假后又分两次各帮扶5000元、3000元。

郑远元之所以主动地超出标准给予资助,是因为小谭家庭困难,学习努力,且懂得感恩,逢年过节用手机发个信息,经常写信汇报学习情况。

例如2012年12月2日小谭在给“郑大哥”的信中说:“这次随信寄来的是我上次信中向您提到的我想做的报纸,报纸是我自建的一个院级社团,我和八个同学一起做的。在社团中,我担任社长一职,主要负责社团发展和运行。报纸是我们自己找资料,自己排版,找印刷厂印了500份。印刷费是我上周五在校外接触了二三十大小商家后,由一家餐厅出的广告费。我们在报纸上给他们做了广告。当报纸印刷出来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兴奋于在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兴奋于自己的眼光能看得更远一点。在走出校外的实践中,我看到了很多很多课堂中所学不到的东西,看到人际关系和交流十分的重要。我爸爸看到报纸也会很高兴吧!”

郑远元得知自己资助的大学生能这样好学、自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并且取得初步成绩时,感到非常欣慰,当即给小谭发去短信表示肯定和鼓励。

资助对象能够这样,这对郑远元来说就能聊以了。他不需要受助者给予任何物质上的回报,只需要他们懂得做人处世的道理,有感恩意识就行了。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假如一个人的生活是一棵树,一棵根系发达、枝叶繁茂的大树,那么感恩就是这棵树最高枝头的艳丽花朵。

郑远元认为,一个人生存的意义,并不在于自己曾经历过或承受过什么,而在于他是否在所经历或承受的生活中实现心灵的超越。当然,郑远元也肯定不是没有是非观念、善恶不分的糊涂人、不讲原则的“老好人”。对不懂礼貌、没有感恩意识的受助者,他也曾“半途而废”。

2011年8月紫阳县工商联介绍资助的曹某某,在结对资助现场领取资助款5000元后,一直没有给郑远元联系,真是学“懵”了!但郑远元还是寄出了下学期的资助款5000元。曹某某得到素不相识的他这位爱心人士1万元的无私资助以后,仍然不写信汇报学习情况,不发短信表示惦记,不打电话表示问候,更不可能登门拜访。总之是领钱之后杳无音讯。郑远元认为,这样的人不懂起码的礼貌,即使大学毕业了也未必对社会有多大的益处,便失去了继续帮助的热情和信心。第二学年开始前,曹某某给郑远元开始打电话了,问下一学年学费咋办,郑远元委婉地拒绝了:“你去问紫阳县工商联吧!” 县工商联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早就办了交代,资助款也不是掌握在他们手里,自然这个资助就中断了。

聊了这个事情,郑远元笑着对我说:“这事儿随便说一说是可以的,不能写到文章里哟!”但是,我认为完全应该写出来,一则那不是郑远元不仁不义,而是讲原则、树正气的表现,二则是我所写的作品不仅要现象真实,而且要本质真实,还要具有社会责任感,承担教育功能!

是的,郑远元也不是钱多得没处花呢!爱是需要传递的,受助者把爱的接力棒扔到哪里去了?一个人可以有缺点,但不可以缺少感恩的心;一个人可以自负、骄傲,但不能没有知恩图报的意识;一个人可以弱小、贫穷,却不能缺少感恩所带来的善意。缺少感恩之心的人只能是冷血动物;缺少感恩之心的树木,只会加速腐朽;不会感恩的动物,自然不能容身于这个世界。况且,一个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需要舆论引导,更需要实践、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