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帅手谕北伐与练兵大计,并发给朱、赵枪枝。

附孙中山手谕

介石兄鉴:枪械能否抽出三千枝来北伐,望兄为我切实一打算,如其能之,我便可与赵成梁立严重之条件,不独要他北伐,且同时要他交回韶关防地,为大本营练兵之用,实为两利也。因枪械一物尚可向前途设法,不忧无继也。若此时不把韶关廓清,则以后更难,如此则吾党欲得一干净土为练军及试行民治之地,亦不可得。故以三千枪(赵两千、朱尚要一千)而易一南韶连,其利实大,请兄为我酌夺,如于练兵计划无碍,则连子弹(每枝配四百颗)一齐火速运韶,何时起运,先电告知,以便即与赵、朱办交涉。孙文。

大元帅手谕新兵将来企图。

附孙中山手谕

介石兄鉴:兄之新军两月练好之后,立调来韶,听我差遣。若西南局面日有发展,当先巩固西南,然后再图西北,且最好能由西南打开一联络西北之交通线,如陕、甘等地,则西北之经营乃容易入手。盖西北所欠者在人,如无捷径可通,专靠绕道海外,殊属艰难也。三千枪能速运来否,切望即答。孙文。

大元帅手谕复处置练兵发枪及出师事宜。

附孙中山手复谕

介石兄鉴:今早收到专人带来之信,匆匆作答,赶车寄回,尚有未尽之话。兄言两月内可练一支劲旅,如现时已经开始训练,则不必移训练地到韶,因迁移费时,则两月断难成就,果期两月可用,则就现地加工便可。又所练之队为数几何,五千乎,抑八千乎?如是五千,则所余之三千枪必要即日运韶,以利北伐。因赵成梁部在韶已练就徒手兵数千,彼要求加枪两千,必即日北伐,不求出发费,湖南最热心之革命同志李国柱,亦需步枪一千,令他编入朱培德部内,如此则赵成梁一部有枪四千,朱培德一部有枪四千,湘军有枪万两千,此三部共枪两万(其他不计),向江西进取,未有不成功也。江西得后,则湖南不成问题,然后再合滇唐、川熊、黔袁会师武汉,以窥中原,曹吴不足干也。孙文。

曹锟被幽后,总理徇段祺瑞、冯玉祥等电邀,并欲因以贯彻主张,决计北上。

命胡汉民留守广州,以谭延?为北伐联军总司令驻守韶关,所有入赣入湘各军归其节制,东江军事责成杨希闵、刘震寰,又命沈鸿英编成广西建**出发湘南,以援熊克武、程潜之援鄂军。

由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在广东得到迅速的发展,带动了全国的革命运动的高涨,同时促使了军阀内部发生了重大的分化。当时北方正在进行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年10月23日,直系将领冯玉祥在革命形势高涨的推动下,突然竖起反直系的旗帜,发动北京政变,导致直系军阀迅速溃败。由贿选当上北京政府大总统的曹锟被软禁,吴佩孚带领残兵败将逃亡到湖北,段祺瑞被推为北京政府的临时执政。此后,北方出现了段祺瑞、冯玉祥、张作霖三派联合而又互相猜忌和争夺的局面。冯玉祥此前曾接到孙中山先生多次寄给他的书信和所著的三民主义等书籍,因此受到革命的影响,加上革命潮流的高涨,于是冯玉祥提出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讨和主持解决时局问题。段祺瑞、张作霖这两个军阀,迫于形势,也假意表示欢迎。

总理莅军校,辞别全体官生,检阅,并讲述北京政变之经过及本人北行之目的。

对军校学生演讲本校变迁情形。

为了迅速实现全国的和平统一,同时也为了“拿革命主义去宣传”,孙中山毅然接受了冯玉祥等人的邀请,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到北京去“共筹统一建设之方略”。10月30日孙中山从韶关回到广州,命谭延?为北伐联军总司令,驻守韶关。命胡汉民留守广州,代行孙中山的大元帅职务。11月3日孙中山特意到黄埔军校向全体师生辞别,并讲述了北京政变的事实经过及他此次北上的目的。

附蒋介石对学生演讲节录

自从第六队的学生进了学校以后,我和大家讲话的时间非常之少,因为我的事务一日一日加多,没有工夫常和大家讲话,这是我非常抱歉的,今天趁着有点时间,便和大家讲一讲本校的情形。本校长初受委任的时候,本校的规模还是很小的,也没有确定的款项,只是本党既已委任我为校长,我同廖党代表两个人不能再怕艰苦困难,有多少力便做多少事,所以便勉强担负这校长的责任。当时因为规模很小,只预定招学生三百名,且预算筹备三个月后开学,后来因为时局紧急的关系,又不得不提前开学。我在四月二十一日到广州,二十六日就入校视事,当即集合官长开会,积极筹备。到了五月五日,第一总队的学生就进校了,合共只筹备了一个多星期,时间是非常仓促的。又加以当时投考的学生也多得出人意料,在广州投考的,竟有一千二百名之多;在上海投考的,也有五百名左右。因此本校为爱才起见,也只得增收至五百五十名,比原来的预算几乎多了一倍,差幸一党中央以及各热心同志都愿出来维持,才能使本校继续到今日。现在第二总队的学生又进校很久了,合共新旧学生至一千二百名,连教职员等一齐计算,多至一千五百六十余名,较之以前的预算,简直多至四倍以上,因此房子也不够住了。从前本校住不到二百人。现在竟住着五百人了,海军分校预算住一百多人,现在也住着四百余人。本来我们想把校舍扩充,又因为地域所限,不能实行,现在只得将炮兵队、工兵队和辎重队通通搬到省城讲武学校旧址去住,第五、六队移至海军分校,本校就让教导团来住。因为教导团分散各处驻扎,管理教育都不方便,加以他们离校太远,本党的主义也不容易宣传,所以倒不如迁来本校照正式计划教练。本来一个学校的学生分着几处住,教育上、管理上固然不便,经费上更不经济,不过无法可想,所以不得不如此办理。并且各位学生都已受了本校几个月的教育,对于军纪、党义都有相当的明了,就是离本校远一点,也不大要紧。不过各学生迁去分校,更要自己勉励,不好因为管理人少便随便起来。……现在第二总队的学生弊病百出,简直讲也讲不了,从前第一总队的学生决没有这种弊病的。为什么第二总队的学生就如此情形呢?第一就是不告假,自己跑到省里去,这成什么样子?我们要晓得军人自由离职是犯了军法的,至少也要判十年监禁,不料我们军官学校的学生也做出这种不名誉的事来。……第二总队不但内务不整齐,服装也不太整齐,在学校内都穿上外套,戴起风帽,还有在风帽之外再加上一顶军帽的,像这样**的情形,不但军官学校不应该有,就是土匪也少有的。我们作军人的,第一就要强毅,使得社会上尊我们。现在天气还不十分冷,就穿起外套来,这还成什么样子?以后没有得着上官命令,就不准穿外套,晚间出去放步哨的时候,穿不穿外套,戴不戴风帽,也要听官长的命令,如果有违反的,不特学生要重办,官长也要重办。现在大家都是二三十岁的人,正年富力强,不说在广州不必穿多衣,就是在长江各省,一件夹衣也可以过冬。前回我已讲过,我们作军人的,要耐冻、耐饿、耐热、耐痛,不特军人应该如此,凡是党员都应该如此,如果不能耐苦,到了困难的时候,还不变节降敌么?我们军人是要具不求人的精神,饿死就饿死,冻死就冻死,痛死就痛死,如果不能,还能作革命运动么?从前我在保定速成学校的时候,最冷的天气,外面也不过穿一件棉衣,非到大风,都不准穿外套。要晓得一个人穿上外套,就好像病人一般,难看极了。我们作军人的,应该时时监督自己,不定要官长来监督,能振起强毅的精神,便什么都不怕了。……

对第一期毕业生分发时重申诰诫。

11月9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蒋介石对毕业学生训话时,教育学生到部队后要做“本党主义的实施者,先烈没有做了的事情,我们就要继续完成,如子孙继承祖先一样。要是我们不能继承本党事业,不能尽自己责任,就是败家子、不肖子”。

总理启程北上〔随行者除亲属外约有二十余人〕,各界暨民众欢送甚盛。侵午,船经黄埔,校长率全体官生士兵,整列校门外码头恭迓。总理莅校周视一过,赞励备至,会第一期学生在鱼珠圩演习战术实施,遂由校长前引往阅,良久乃曰:“嗟乎,本校学生能忍苦耐劳、努力奋斗如此,必然继续我之生命,实行本党主义,今我可以死矣。”言已,不胜凄?。向晚,离埔,全体官生整列欢送如前。

致电杨希闵,索还截留新兵。

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了《北上宣言》,重申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政治主张“莫能动摇”,并提出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要求“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统一和建设”。这个宣言,表达了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11月13日,孙中山偕宋庆龄等乘永丰舰离广州北上,船经过黄埔港时,孙中山又特地到黄埔军校巡视,观看了学生的战术演习,表扬学生们“忍苦耐劳,努力奋斗”的精神,并参加了校内为他准备的送别宴会,傍晚才离开黄埔,登舰北上。

附蒋介石致杨希闵电

广州。杨总司令勋鉴:前日敝校由沪运来新兵97名,全数为胡军长截留,交涉至今,迄未缴还。敝校与贵军一体相关,素敦袍谊,尤佩慕羹,(思舜号)军长义气高深,治军严明,当不致有意为难、敌视至此,务乞吾公令饬放还,以重纪律。否则随便扣夺,相习成风,信义纪律等于弁髦,何以立党,何以治兵,秉正如公,必能成全公私而挽回漓习也。中正叩。元。

复黄郛电,请善事总理,并加入国民党。

附蒋介石复黄郛电

北京东城干面胡同11号,转白膺兄鉴:手示诵悉。自闻北京政变,各军改称国民军,不问而知为兄之主张,可知人分南北,而彼此精神贯彻始终如一也。英兄虽死,孙公犹在,吾党成败终不能离打铁约言,请兄以英兄之事孙公者事之,则他日安危倚仗有人,英士不死,介石苦志乃伸,对于国事方箴,尚祈坚持到底,以期贯彻主旨,并请加入本党。是否乞复。中正叩。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