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

治第十

论一首脉证十六条方十四首

一、腹满

1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服之。

讲解:趺阳脉候脾胃,微者为虚,弦者为寒实,胃虚寒盛,法当腹满,若胃虚,在下之寒向上攻冲,不留于胃则不满,气不得下则大便难,冲于胸胁则两侧胸胁疼痛,二者皆当以温药温胃祛寒。

2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讲解:腹满,里有所结为实,里无所结为虚,虚者不痛喜按,实者腹痛拒按,实者可下,虚者不可下,宜服温药。舌苔黄为里实热之征候,下之后,里实得下,腹满痛可愈,黄苔自去。

3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讲解:上条言虚实,本条言寒热。若腹满时轻时重,时而和缓,时而腹满如故,此为寒,当以温药祛寒,言外之意,腹满不减,当为热。

4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讲解:《医宗金鉴》将本条“躁”改为“燥”,“胸”改为“腹”,当是。病人瘦弱,面色萎黄,面无血色,口干却不渴,为有寒实,津液不生则口燥,胃中寒实则不渴,即太阴篇中所言“脏有寒”,虚寒而使胃肠失其收涩而下利,为胃气衰败虚脱之象,当死。

5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讲解:脉弦,主少阳病,胁下拘急而痛,即“胸胁若满”而胁痛,为小柴胡汤证,其邪已传入少阳,但太阳未解,其人仍啬啬恶寒。本条言腹满痛亦有由于外感表邪内传所致者。

6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

讲解:风寒初中于人,闭塞九窍,故其人喜打哈欠,且善嚏、清涕出、发热面色和,皆是病在表未入里之象。中寒之人,下利致里虚,寒邪乘虚入里,邪不在表则无哈欠、喷嚏,此为肚中即里寒。

7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也。

讲解:寒邪盛于里,刺激肠胃则绕脐痛,内有风冷,不能消谷,谷气不能运化输布则人瘦弱,当与温药,若反下之,虚其胃,寒更上冲,不冲者,寒邪踞于心下而痞硬,发为人参证。

8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七物汤】

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讲解:腹满而发热,看似阳明病,但十日之时,脉仍浮数,为太阳病脉,病尚在表,《伤寒论》第215条言“若能食者,但硬尔,宜大承气汤下之”,若为阳明病,发热十日,胃中当有结滞,不能食,此处饮食如故,可知其腹满发热,非全因于阳明,当责诸太阳、阳明二经,故以厚朴七物汤解表、消胀。

本方以小承气汤加重枳实、厚朴名厚朴三物汤消胀,另以桂枝去芍药汤解表平冲,表里同治。方后加减当略去。

本节腹满病,未言虚寒证治法方药,因其已详述于《伤寒论》中,四逆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皆可选用,里实之腹满,可参阳明病篇,本节但言一表里同病之特例。

9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

附子(炮)一枚,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三日服。

讲解:腹中有寒水之气,雷鸣者,言其肠鸣之响亮,切痛者,言其腹痛之剧烈,寒水上攻则胸胁逆满而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方中附子振兴机能,紧张组织,半夏止呕,甘草、大枣、粳米甘缓止痛。

本方亦治寒疝,寒疝一病,包括小肠疝气,人之肠管,包容于大网膜之内,若人虚弱,组织松弛,网膜出现缝隙,肠管误漏一段,嵌于夹缝之中,而发剧痛。此病主因在虚,组织沉衰,附子恰可起其沉衰,恢复组织紧张,而古人认为附子祛寒,故疝之病因亦在于寒。另肠管自身松弛,折叠扭转,亦现肢厥腹中剧痛,相当于现代所言肠梗阻之一种,古人亦认为其是寒疝,治疗仍以附子祛寒,恢复组织机能。

10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厚朴三物汤】

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讲解:腹胀满而痛,大便不通,厚朴三物汤主之。本方为小承气汤增加厚朴、枳实行气之力,而以厚朴为君。

11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洗)半升,枳实(炙)四枚,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里实证中大承气汤与大柴胡汤有所区别:前者实在胃肠,症状由下及上,由里及外,而后者病及心下、胸胁,病位较之在上,故本条言心下满痛,即是大柴胡汤证,病人仍当有“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之症状,此处略写。

12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大黄(酒洗)四两,厚朴(去皮,炙)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讲解:本条与前文“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相对应,彼有虚寒,不可下。本条所言腹满不减或稍稍减轻,微不足道,为实,当须攻下,下之里实得去,腹满得消,有大承气汤证者可服大承气汤。

13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

蜀椒(去汗)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讲解:胃虚有寒则呕不能食,寒气冲于心胸则心胸中大感寒痛,腹中之沉寒客冷刺激胃肠,腹皮由于胃肠蠕动随之而动,上下起伏,如虫之头足,寒盛则腹痛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方中蜀椒、干姜大温,人参大补,饴糖缓急止痛,全方温补脾胃,散寒止痛。

14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两,附子(炮)三枚,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讲解:胁下一侧疼痛,古人认为此为寒实,寒实结踞,偏于一侧,脉紧弦既主寒,又主实,故知其发热非有热,乃是寒迫外散所致,宜大黄附子汤。

本方中附子、细辛性热祛寒,大黄攻下,与附子、细辛相伍,可下寒邪,为温下之法。本方临床不仅用于胁下偏痛,凡痛在一侧者皆可加减应用。

15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

茯苓四两,乌头(炮)二两,半夏(洗)四两(一方用桂),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

右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讲解:本条言词简略,当结合方药理解。其所言“寒气”即前文所讲既有寒,又有水气,而致四肢厥逆,此外,另当有腹中痛等症状,赤丸主之。

方中以茯苓、半夏祛水气,乌头、细辛散寒邪,但半夏、乌头相反,初学者应避免使用,实则未见其害。研末而复加朱砂,其色赤,故名赤丸。

二、寒疝

1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大乌头煎】

乌头(熬,去皮,不咀)大者五枚。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讲解:腹痛,脉弦紧,主有寒实,弦为里寒,里寒盛,则营卫不利于外而恶寒,紧为里实,胃虚寒盛,则不欲食而腹痛,绕脐绞痛,疼痛发作时则冷汗自出,手足厥冷,白汗即冷汗。脉沉弦者,沉为在里,弦主寒实,大乌头煎主之。

方中乌头大力祛寒,蜜一可缓急止痛,二可解乌头之毒。

2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讲解:寒疝血虚,肌肉**则里急,腹痛胁痛,以当归生姜羊肉汤温中补血。

方中重用生姜温中散寒,当归、羊肉补血养正。本方临床不常用,类似症状多可服大乌头煎而愈。

3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桂枝汤】

乌头。

右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取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讲解:寒疝腹痛,四肢逆冷,手足麻木不仁,为寒在里,若身疼痛,为外不解,内外合邪,其痛必剧,非一般套方、灸刺可治,必以乌头桂枝汤方可抵当其证。

本方为桂枝汤与大乌头煎之合方,一解表邪,一祛里寒,服后可出现头晕、吐水如酒醉之瞑眩状态,过后病愈,但亦与乌头之毒性有关,临床应用当自小剂量开始服用。

4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讲解:本条应置于大黄附子汤条中,脉紧为脉包裹紧致,再加之数,即成弓弦状之弦脉,按之不移。脉数主热,脉弦主寒实,可以大黄附子汤温下,下之则寒去热自消。脉紧大为太过,迟为不及,太过不及杂合于中,可发为心下坚实痞塞之证。脉大热实,紧者寒实,大而紧为阳中有阴,亦可施以温下之法。本条以脉定证,似为后人手笔。

附方

【《外台》乌头汤】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

讲解:本条内有寒疝腹中拘急绞痛发作有时,甚则前阴收缩,手足厥逆,外有贼风欲入五脏,故以乌头汤外解表邪,内祛里寒,“方见上”为误,当为历节篇中之乌头汤。

【《外台》柴胡桂枝汤】

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两,黄芩、人参、芍药、桂枝、生姜各一两半,甘草一两,半夏二合半,大枣六枚。

右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此条非论寒疝,仅是心腹间骤然疼痛,小柴胡汤可治“邪高痛下”之腹痛,而桂枝汤亦可和营安中以治腹痛。

【《外台》走马汤】

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杏仁二枚,巴豆(去皮心,熬)二枚。

右二味,以绵缠,搥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讲解:巴豆为温下药,里有寒实可以此药下之,杏仁与巴豆相伍,可开破结气有助于里实下行。飞尸、鬼击皆为古人病名,言其发病迅速。

三、宿食

1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讲解:本条言如何辨别宿食。寸口脉浮主热,大亦主热,为热实之象,浮大之脉应滑,此处却按之反涩,主血不足,尺中微涩,为里无阳、津液虚,热实血不足,里当有宿食结聚,则谷气不布,可以大承气汤下其宿食。

2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讲解:脉滑数,为里有结实,为宿食病常有之脉,而未致津液虚竭,故不涩,亦以大承气汤下之。上条所言邪实正虚,当尽快下之,以防养痈成患,故曰“主之”,本条虽已结实,但尚未伤津,故曰“宜”,即可斟酌下之。

3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见前痉病中)。

讲解:下利有所去,当能食,此条却不欲饮食,为胃中仍有所结,若为宿食,可以大承气汤下之,但临床另有一类,下利不欲饮食,非因宿食者,不可贸然攻下。

4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

瓜蒂(熬黄)一分,赤小豆(煮)一分。

右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讲解:上脘为胃之上端,仅以此病位而论治是不够的,当有温温欲吐而不得吐等症状,方可以瓜蒂散吐之。

方中瓜蒂为苦味涌吐药,不伤正气,赤小豆养正祛水,豆豉开宣气机可助瓜蒂所涌之物外达。

5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脉紧)。

讲解:绳索转动时手感起伏无常,名曰“转索无常”,即滑脉,沉取紧张任按为紧,紧而兼滑如血液充实,上下流利之脉,可主于里有宿食。脉紧,既可出现于宿食病中,又可见于头痛风寒之表证中,此处即告诫后人勿见一脉便定某病,当四诊合参,全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