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2)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少阴病,始得之二三日,以不传里而无里证为常,则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解表。

由二三日无里证的说明,则少阴病本是表证,不是一清二楚了吗?以其本虚,维持在表的时间甚暂,四五日即常传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胃气衰败则死。感冒而现少阴病,宜抓紧时机,依法治疗,稍有轻忽,极易转属太阴或厥阴而死。

由上条脉沉而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则本条脉自不沉可知。麻黄附子甘草汤为少阴病发汗的主方,也即伤寒病无汗这一类型的发汗剂,若中风汗自出的少阴病,当于桂枝加附子汤类求之,以详于太阳篇,故不重出。少阴病二三日无里证,明明告人本是表证,以其多虚传变较速,二三日虽即将传里或半表半里,但并不是说少阴病根本即是在里的病证。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合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讲解: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而心中烦,不得安卧入睡者,病本血虚,已传入里,而为血虚里热以致热扰心烦不得眠,宜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以传厥阴为常,然亦间有传阳明者,今于二三日以上,转属阳明。以其本血虚,上焦复热,故使心烦不得眠,宜用黄连阿胶汤治疗。

本方治心中烦不得卧,颇似栀子豉汤证,不过本方偏于治虚,而咯血、吐血、或下利腹痛便脓血而虚烦者,用之有验,但栀子豉汤则否。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里有寒,则口中和。胃中有饮,则背恶寒。少阴病一二日即见此候,当温中逐饮,缓则必并于太阴而吐利,故当灸之温补,并以附子汤主之。

《金匮要略》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少阴病本虚,虽得之一二日,尚未传里,但口中和,背恶寒,里寒有饮的证候已显,法当温中逐饮以救里,可止吐利于未萌,此即良工治未病的手段。至于当灸何穴,书中无明文,注家有谓膈关(第七椎下两旁三寸陷中)及关元(腹中线任脉脐下三寸)各穴,是否,存疑待考。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讲解:中气内虚,则手足寒,以有水气,则脉沉,以是则身体痛、关节痛,知为湿痹,而无关外邪,当属太阴里寒证,故以附子汤主之。

寒湿痹痛而脉沉者,多属本方证,尤其下肢拘急、屈伸不利而脉沉者,更验。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讲解:下利便脓血,即指今之痢疾,乃黏血便、脓血便。若脉微弱沉细,而无里急后重,滑泄不止者,可与本方治之。这里的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是说少阴病转属太阴,见以上脉证可与本方。若脉滑数而里急后重者,为热实证,非温涩所宜,不可轻试本方,须知。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讲解: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即常传里转属太阴病,若腹痛、下利不止、小便不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此承上条,而详申其证。以上两条,均指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病,而并于太阴病,为下利、便脓血不止证,即所谓阴证的下利,故以温中固脱的本方治之。

30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讲解:如上述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除以桃花汤主之外,亦可用针刺辅助治疗。但刺何穴、如何刺,书中无明文。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生姜(切)六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讲解:少阴病中有寒饮,很易转为太阴病,且见水饮上泛则吐,水盛于里则利,而以吐为主,寒盛胃气弱,则手足逆冷,水气上冲,胸中大气受阻,亦可致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本方温中健胃,去饮降逆,有热者不可服,临床此方证多见眩晕而吐,如美尼尔氏综合征等。

310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

猪肤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讲解:自本条始,论述咽痛证。本条冠以少阴病,实则已传入半表半里而为少阳病,咽痛、胸满、心烦,均为有热上炎之证,故下利定为热利,而非寒利,猪肤汤主之。

本方以猪皮一味润燥解热,另加白蜜甘味缓痛以利咽,白粉即米粉,安中养胃以治利。

少阴病以传入太阴、厥阴为常,亦有传入阳明、少阳之可能,太阳病以传入阳明、少阳为常,同样也有可能传入太阴、厥阴,此条即是一例。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甘草汤】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讲解:咽痛多见于表证,以发汗解表为常法。若咽痛重者,有“发汗封喉”之忌,当以清凉解热法治之,故将此不可发汗之表证归于少阴表阴证,其实孔窍之热性病当属少阳。咽痛,多指咽喉一侧或某个局部的疼痛,较轻,后文所言“咽中痛”则指咽喉整体疼痛,较重。轻者治以甘草汤,用一味生甘草解毒止痛;若稍重红肿程度稍甚,当加排痰去脓利咽之桔梗;再重者,可与小柴胡汤加石膏、桔梗;最重者,发为扁桃体脓肿,当选增液汤合白虎汤或玉女煎加马勃、大青叶之类。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讲解:咽中痛,而有破溃之处,曰“伤”、曰“疮”,近似于西医所言化脓症状。不能语言,一是由于痛而难言,二是由于黏痰胶着于咽喉,吞吐不出,而不能出声,苦酒汤主之。

方中鸡子去黄,以蛋清、苦酒(醋)、半夏放入壳中,取刀后有环可系丝绦之腰刀一把,将蛋壳架于刀环之中,置于火上,开三开,去滓,少少含咽,使药液长时间停留于咽中,若服一次不愈,可服至三剂。本方鸡子清润燥清音,醋酸敛疮疡,而重用半夏下气治咽痛。

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讲解:本条言词简略,需以方测证:方中以桂枝甘草汤为基础,说明其有外邪之证。咽中痛甚,即古人所言“缠喉风”,喉肿特甚,痰涎缠绕,兼有外证,为喉科重证,可危及生命。方中半夏下气化痰,桂枝除解外证之外,《神农本草经》言其还可治疗“喉痹”。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讲解:本条可与第32条葛根汤证互看,表里并病而下利见于阳性证者用葛根汤,见于阴性证者用白通汤。

方中葱白为辛温发汗药,且本方中用量较重,以解表阴,配伍温里亢奋机能药干姜、附子,以温里阴。临床下利,兼见表证者,若无汗脉浮紧,治以葛根汤;汗出脉浮缓,治以桂枝汤;若脉微细,治以白通汤,若无表证,万不可发汗。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