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2)

讲解:太阳病传入少阳而太阳未解,发为太阳少阳并病:头项强痛为太阳证;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为少阳兼证,但或眩冒,有时如结胸,均示少阳证不甚明显。可以针刺颈椎,胸椎相接之处以泄其热,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旁一寸五分,肝俞位于第七胸椎旁一寸五分,以对证治疗。因其有少阳证,故慎不可发汗,发汗则易转为少阳阳明并病,见谵语、脉弦,当刺期门,期门穴位于乳下第二肋端,可去胸中邪热。

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讲解:妇女患中风证,发热恶寒,恰好月经**,表邪乘子宫空虚而入,称为热入血室。热邪陷入血室,在表之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为少阳证,谵语为蓄血影响脑系之象,当刺期门。“随其实”,意为病变虽在下焦血室,但病证反映却在上部胸胁下满,刺期门可解此处邪热。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讲解:妇人,中风证,七八日后,虽无发热恶寒,但出现“续得寒热,发作有时”即往来寒热,定时发作,月经中断,血与热结,亦是热入血室。临**多以小柴胡汤合入桃核承气汤或桂枝茯苓丸为是,亦有用大柴胡汤配合桃核承气汤或桂枝茯苓丸之机,当审其证是否可下而定,单用小柴胡汤的机会不多。

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讲解:外感伤寒初作,而恰巧月经**,有两种转归:一是血与热结出现症状,如第143条,必须治之;一是热随血去,表邪可解必自愈。本条即是第二种转归,仅仅入夜谵语,别无他病,可不予治疗,勿施吐、下,则无犯胃气,勿汗则无犯上二焦,可自愈。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

桂枝(去皮)、黄芩各一两半,芍药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炙)一两,半夏(洗)二合半,大枣(擘)六枚,生姜(切)一两半,柴胡四两。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讲解:本条言太阳少阳并病之证治。伤寒六七日为由太阳向阳明、少阳传变之时,发热恶寒,支节烦疼为表证未解。心下支节,支同“枝”,即两侧之意,心下两侧即胸胁部,心下支节即“胸胁苦满”的另一种说法。微呕亦为少阳柴胡证,故治之以柴胡桂枝汤。

本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用量减半而合方,用治太阳少阳并病。少阳证虽禁汗、吐、下,但若表证未解,不妨表证、半表半里证同时用药,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用解表药。如加薄荷、桑叶、菊花或合用葛根汤,疗效很好。小儿发热多见此证。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二两,甘草(炙)二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讲解:伤寒五六日,为由表传半表半里之时,已发过汗,而表未解,古人有一种“先汗后下”的陋习,汗之不解便泻下,使邪热内陷,不仅见胸胁满之半表半里症状,里亦微有所结,但非如阳明病、结胸病一样结实特甚。汗后泻下,丧失津液,加之气逆上冲,水气不降,故小便不利,里有微结而渴,胃中无停饮而不呕,气上冲而但头汗出,心烦与往来寒热均为柴胡证,“此为未解”,言既有表证未解,又有柴胡证未解。

本证有柴胡证故用小柴胡汤为底方,因胃不虚而不用人参、大枣,因不呕而不用半夏、生姜,口渴故用栝蒌根、牡蛎,二药相配有润下通便作用。栝蒌根即天花粉,临床祛痰宽胸用全栝蒌,去热解渴则用栝蒌根。桂枝甘草汤合干姜解未尽之表邪,降上冲之逆气。本方临床应用注意两点:①大便微结者,可用本方,大便正常服本方可致微溏;②本方用于治疗无名低热,如肝炎发热,可解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讲解:本条即为解释上条“微结”一词。阳微,指津液微少,阳微结者,是指由于津液内竭而致大便硬结的为证言,本条可分以下三段解:

“头汗出,微恶寒”,太阳的表证还在;“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阳明内结已显。津虚血少,则脉细;不充于四末则手足冷,可见此之阳明内结,纯由于津液内竭所致,故谓此为阳微结,而与胃家实的阳明病不同,所以必有表(指头汗出、微恶寒言),复有里也(指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言),虽脉沉亦在里之诊,如其为阳明病,依法当多汗,今只头汗出,故知为阳微,而非胃家实的阳明病也。

假令是纯阴证的脏结,又不得复有外证,当悉入在里,而以上为证乃半在里半在外也,也即半表半里证,故肯定不是脏结。

脉虽沉紧(细),亦不得认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证不得有头汗出,今头汗出,乃热亢之候,故知非少阴也;津液内竭的阳微结,汗下俱非所宜,只可与小柴胡汤通其津液,表里和则治矣。设服药后而大便硬仍不了了者,可与麻子仁丸,得屎而即解矣。

按:脉虽沉紧,当是脉虽沉细,以前文有脉细,而无脉紧,必是传抄之误,宜改之。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为里实,但同时又微恶寒、手足冷、脉沉细,最易误为纯阴内结的寒实证,只头汗出一证属阳不属阴,以是则微恶寒亦可证为表未解,乃肯定为必有表复有里的阳微结,阳微结者,即阳气(津液)内竭的大便硬结证,详见阳明病篇,互参自明。脉沉细,为少阴脉。微恶寒、手足冷,亦易误为少阴病,但阴证不得有热,头汗出为热亢于上,故知非少阴。辨证要全面观察、反复细推,才可无误,本条即最好一例,宜细玩。

本条主要讲:由于汗下无法而致亡津液的变证,亦即上节所谓为“微结”者,乃是半表半里证,不过“可与小柴胡汤”,不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更较贴切,或传写有遗误亦未可知。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伤寒五六日,多为去表内传之时,以传少阳更多。呕而发热,小柴胡汤可解热止呕,但必须结合其他脉证而定是否为少阳证,单见喜呕一症便言为柴胡证是不全面的。里有水饮之呕治以小半夏汤;呕而头痛治以吴茱萸汤;呕而发热之热证,当考虑少阳证,应与小柴胡汤。医者误下之,若未因误下生变而为逆,仍现柴胡证,可再与柴胡汤。服小柴胡汤后,发生蒸蒸发热战栗、汗出之瞑眩状态,而后病解。下之后,心下(胃)胀满硬痛,为热结于里,乃大陷胸汤证;若仅觉胀满而不痛,为痞证,柴胡证见胸胁满,此见心下满,宜用半夏泻心汤。此处言明大陷胸汤证之心下满而硬痛,半夏泻心汤证之但满而不痛,柴胡汤证之胸胁满,为三方证之鉴别要点。

方中人参为健胃之药,胃健则气血津液化生有源,于本书中专主于胃虚而心下痞硬。因胃虚而客邪凑于胃,故用芩、连去其邪热,半夏合干姜为《金匮要略》的半夏干姜散,用于化饮止呕,甘草、大枣甘甜助人参健胃安中,全方共奏健胃化饮,祛痰消痞之效。半夏泻心汤证,证见较多,如下利、肠鸣等,此处仅言其中之“呕、心下满”。临床常用治胃肠功能紊乱。

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讲解:太阳与少阳并病,二者均不可下,医者反与服下药,二阳热邪趁胃虚内陷,在上而为结胸,心下硬且必痛,在下而下利不止。上有所结而水浆不下,心烦不安,而成攻补两难之危笃重证。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讲解:脉浮紧,为邪在表,太阳伤寒之脉,法当发汗,若误下,“紧”指“邪”,邪反趁下后之虚而陷于里,发为心下痞满。“痞”为卦名,“地天泰,天地痞”,即地在上,天在下,则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万物生长安泰;天在上,地在下,其气不可交流,则痞塞不通。医家借此而有“痞块”及“闭塞”二意,此处按之自濡,即按之柔软无抵抗,故称其为“气痞”,取闭塞之意,气者,言其无形者,非言痞块中有气体。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

芫花(熬)、甘遂、大戟、大枣十枚。

右三味等分,分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讲解:太阳中风,下利、呕逆,暗指葛根汤及葛根加半夏汤,葛根汤方中为以桂枝汤为基础,故此处言中风。服葛根加半夏汤后,下利、呕逆、恶寒随表邪汗出而解,内有悬饮,布于胸胁,见干呕、短气、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故云“表解里未和”。

本条语句错杂,应如下排列为佳:太阳中风,下利、呕逆,(服葛根加半夏汤,)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汗出不恶寒、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此表解里未和也,表解者,乃可攻之,十枣汤主之。

方中芫花、大戟、甘遂均为有毒之下水药,用量须轻,方后言三药研末等分,强壮之人服一钱,瘦弱之人服半钱,煮散,服后下利特甚,以粥调养。方中大枣妙不可言,古人用峻猛药时,多以甘味之药调和、健胃,大枣在甘味药中除可固护脾胃,又有通利小便之功,但用量宜大,一钱或半钱药末即加十枚肥大枣,若散剂增加,大枣也要相应地增加。临床用于实证胸水、腹水,具体煎煮法如下:取大枣半斤至一斤,放入锅中加水煮开,小火继续炖,至大枣皮核分离时,将其撇出,锅中仅留枣肉与枣汤,放入三药各6~9克,再煮,如一般煎法煎好后,去掉药渣,药液少量频服,得下利则止后服。

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讲解:太阳病发汗后,更加发热恶寒,此指桂枝汤证误用麻黄汤、大青龙汤这类重剂发汗,大汗流漓,病必不除,大夫一见汗之不除,辄用下法,表邪内陷而作心下痞。发汗虚其表,下之虚其里,故云“表里俱虚”,脉内营气及脉外卫气俱伤,故云“阴阳气并竭”。正气大虚而邪气独存,名之“无阳则阴独”。加之烧针,其热反助邪气,大汗再虚其正气,邪益盛而正益虚,正气难支,不足养心,心失所养而胸烦。面色青黄,即言面色暗淡无泽,组织失去濡养而肤瞤,为难治,故不出方。若面色微微发黄,手足温,即胃气仍在,可达四末,津液尚未完全枯竭,还可医治。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讲解:心下痞,按之柔软,其脉仅关上见浮,浮为热,亦主邪结不实,胃亦不虚,故不痞硬。以大黄黄连泻心汤苦寒泄热。

本方用法值得注意,大黄6克,黄连3克,以两小碗滚开的开水渍泡,过一会儿去滓,每服一碗,柯韵伯言此方大下,验之临床此方不致大泻,而有泄热之功,若加黄芩成三黄泻心汤,用治鼻衄、吐血疗效极佳。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