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清了石室的全貌,发现了一些人呆过的痕迹,也有一些稍显现代的衣服,不过面目全非了,小国的老爸看着它们,好像陷入了回忆,然后缓缓开口说:“这一批人就是20年前的那一批,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差,我们当时是吃不饱也穿不暖,那时候,我和一帮兄弟就在城里面做苦力,你们不知道,那时候的县城哪有现在的样子,都快吃不上了,后来我们听说这里有古墓之类的传闻,咱们这里是汉刘邦的故乡,当年和刘邦一起走出沛县并且封侯拜相的可不在少数,所以再加上故人叶落归根的传统思想,沛县一定是有古墓的,虽然不如徐州的楚王墓规模大,但只要有,肯定就发财了,之后我们几个就在沛县周边转悠,打听一些传说,后来还真发现了不少线索,我们也在这些准备的过程中,了解了不少的知识。”

叔叔说着,坐在了一个石凳上面,我和小国听着,看看周围的环境,依然如此,小国对自己老爸的话很感兴趣,那时候的事情,小国绝对不知道!

我和小国在石室里面看了看,就像普通的一个石头地窖,倒是叔叔弄的火把一直在燃烧,而且没有要灭的迹象,让我和小国很好奇,听到叔叔的话,我们也不多问那些高科技的东西,也找了个相对比较干的地方坐下。

“那是87年的时候,我、程华、刘志明、赵安和牛海一起再下面找一些线索,当时我们还很年轻,和你们现在差不多,那时候我们5个是拜把子的兄弟,算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后来我们听说徐州有古墓,也就是楚王陵,也知道那里有,而且规模还不小,但是我们没有机会啊,你们想想,如果眼前又一下子古董给你们,你们会怎么样?心动吧,我们几个当时也心动,加上那个困难的年月,我们也格外注意哪些传说,为此,我专门去读了咱们的县志,并且对那些记载的、比较诡异的事情比较感兴趣,后来我就看到了这样一个传说,讲的是汉朝的时候,刘邦,也就是汉高祖在发迹之后,那时候还没有成为天下之主,甚至没有和项羽翻脸,那时候就让自己的手下樊哙去压一些东西回小沛,也就是现在的沛县,后来县志上面时候再路上遇到了狂风,不知道那些东西的下落,刘邦当时的这件事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属于保密性的,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项羽知道了这件事,想问问刘邦是不是中饱私囊。

刘邦自然不会承认,反正那些东西已经没有了存在的证据,你们也看过野史,那里面说刘邦是个无赖也不是空穴来风,所以当时就胡搅蛮缠,项羽和刘邦本来就是好哥们,项羽也就是问问,说以并没有放在了心上,可就是从那件事情开始,刘邦的运气就开始转变了,从项羽那里得到了一些兵马,加上自己的羽翼已丰,就开始和项羽非开作战,当然,刘邦的汉军一般都是跟在项羽的身后,后来抄了小道,抢先一步进入咸阳,后来才有的鸿门宴。

这都是以后的故事,其实转折在哪里很重要,我当时就觉得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蹊跷呢,你们想想看,历史中,无不是成王败寇,那么,历史也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你们看到的是一段失踪的故事,你们难道就没有想着里面是不是有点故事,例如那些东西到底是什么?那些东西的下落?还有,就是那些到底是什么东西,刘邦的这件事情看来是很重要的,就像是一个里程碑,刘邦不知道用的什么手段,也不知道用的什么方式,最后,一些人说是刘邦的成功来自他的御人之术,麾下的猛将谋臣都会尽心竭力的辅佐他,可是他只是个混混啊!怎么能有如此大的本事,和如此大的能力呢?记得伟人曾说过,农民领导的改朝换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里面有局限性,小农意识的局限性,例如陈胜吴广,再或者是洪秀全、李秀成?他们都失败了,虽然一度很辉煌,我说那么多,就是想说刘邦这个没有多少墨水的混混都能在那些东西失踪之后风生水起,那里面绝对有秘密,我们就是向知道那个秘密,所以我们找了很多的资料,想研究这些东西是被消耗掉了,还是被雪藏起来了,亦或者是刘邦登基之后回到沛县再拿出来用了,都说不准,但这是个机会,我们五兄弟,没有理由放弃,也许,这也是我们的转折点。”

我和小国听着,心中又万分感慨,最后小国说:“我们其实不太关心那些东西的价值,我比较关心这里面到底有啥?”

我在一边点头,虽然这里面很亮,但还是感到了一丝阴凉。

“你们知道张良的故事吗?”叔叔继续说,我不知道叔叔的用意何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叔叔在给我们做了提醒,说明这里面和汉朝的那件事有关,也知道这里面也许就有那个汉朝遗失的答案,至于谜底是什么,我不知道,小国不知道,眼前正在看着我们等待答案叔叔,也不知道。

小国说着,讲述了一遍我们在书中学到的那些内容。

张良,字子房。因为家族本是战国中的韩国,韩国给吞,家族失去了地位,张良也加入了反秦的斗争中,最著名的也就是‘误中副车’,击杀秦始皇未果后,被悬榜通缉,不得不埋名隐姓,逃匿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静候风声。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两人一拍即合,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发挥。

小国说完,我就在一边鼓掌,说:“小国牛逼,《史记》没白看!竟然知道那么详细,我本来还不知道呢,没说的,牛逼,不需要解释的牛逼!”

小国摇摇头,说:“和老宋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我们两个在互相吹捧,叔叔在一边看我们没完没了,轻轻的咳了两声:“你们其实知道的都是正史,正史都是胜利者说的,我让你们想想正和野之间的历史误差,我们也就在这些误差中探寻历史的真相,我们当时就是这样做的,后来程华在张庄的时候就听到了这样一个传说,这才有了我们下面的行动!”

我和小国这是也觉得这里面是有很多的不对,例如那个给张良兵法秘籍的老头,这家伙是谁?也许那些史学家开始以“叫兽”的身份说,那是谁谁,也许是虚构的,那么张良这个敢于在公共场合杀秦始皇的莽夫,怎么能智冠天下,辅助刘邦成就大业呢,两个起点那么低的人,怎么就逆袭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