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工作不要抱怨

“我只拿这点钱,凭什么去做那么多工作。”“我为公司干活,公司付我一份报酬,等价交换而已。”“工作嘛,又不是为自己干,说得过去就行了。”……许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些似曾相识的言辞好像刚刚还有人在耳边讲过,听得多了,甚至自己还在心中有一丝丝的认同。而这种“我不过是在为老板打工”的想法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殊不知,恰恰就是这样的句句牢骚、种种想法,使我们丧失了工作的活力与激情,收回了迈向优秀与杰出的步伐,逐渐地归于平庸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常常抱怨公司领导对自己不公,有那么多新鲜的创意却得不到领导的赏识。一次次的会议,自己作为普通职员没有参加的机会,而那些衣着鲜亮的高级经理只是动动嘴皮子便决定了他们的生死。一天,他找到一位智者,讲出了自己的烦恼,智者听后无言,领他到了海边,智者捡起一块鹅卵石,抛了出去,扔到了一堆鹅卵石上。

智者问:“你能把我刚才扔出去的鹅卵石捡回来吗?”

“我不能。”年轻人回答。

“那如果我扔下一粒珍珠呢?”智者再问,并别有深意地看向年轻人,年轻人恍然大悟。

如果你只是一枚平淡无奇的鹅卵石,你没有权利抱怨不被注意,因为你没有被注意的价值。要想引起注意,要想有自己的立场和声音,你先要站起来去为自己争取。努力才能提升你的价值,成为珍珠你才能引人注意。

先埋头做事,再说话,那时,你的话才有价值,你才能理直气壮、掷地有声。生活并不以你理想中的公平方式表现出来,它从来都是残酷的,对于那些没有成功、没有引人注意的人。先努力生长,默默等待长大的蘑菇,你才拥有自己的价值。你有了价值,才可以争取你想要的所有权利。所以,在任何时候,首先应该低调!

有的人眼睛总盯着自己,所以站不高看不远;有的人无论工作在什么环境中,总是怒气冲天、牢骚满腹,总是喜欢怨天尤人,也使别人无比厌烦。他们好像天生就是抱怨狂,说起话来总带着抱怨不满的口气。好像自己是天下第一等的完美人士,不存在任何缺点;而别人又是浑身毛病,偏偏未如他们意痛改前非,于是指责、抱怨随之而来,不绝于口,仿佛世界上没有什么能让他们称心如意的。他们一边工作,一边诉说着对工作的不满意;一边在完成任务,一边埋怨,让同事觉得他们难相处,让上司认为他们是“刺儿头”,结果升级、加薪的机会被别人得去,这下他们又多了一个发牢骚的话题了。这正是俗语所说的“身子被嘴卖了”。

尽管偶尔一些推心置腹的诉苦可以构筑出一点点办公室友情的假象,不过像祥林嫂般地唠叨不停会让周围的同事苦不堪言。也许你把发牢骚、倒苦水看做是与同事们真心交流的一种方式,不过过度的牢骚怨言,会让同事们感到既然你对目前工作如此不满,为何不跳槽,去另寻高就呢?

小李对小张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讨厌这个公司!”小张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这个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小李问:“为什么?”小张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当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小李觉得小张说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再见面时小张问小李:“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小李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其实这也正是小张的初衷。一个人的工作,只有付出大于得到,让老板真正看到你的能力大于位置,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替他创造更多利润。

有的人总是用自己理想化的模式去套生活中的现实,结果必定是事与愿违。他们看问题时往往过于狭隘偏颇,只考虑自己,不顾及其他人,凡是不对自己脾气的,都一概予以否定。他们习惯于用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看人,将别人微不足道的缺点放大。正如鲁迅先生曾经比喻的,一位老夫子用一枚放大镜去看美人那嫩白的胳膊,结果却看到了皮肤间的皱纹和皱纹间的污泥。

这种人虽然不可恨,但很讨厌,尤其是当同事心情极佳时,着实煞风景。他们成天抱怨,总是生活在愁云惨雾中,凡事永远向坏处看,这种万事皆不如意的心态让别人很难与他们产生共鸣,所以同事们对其大多采用避而远之的策略。

哲学家说:沉默是一种成熟。思想家说:沉默是一种美德。教育家说:沉默一种智慧。艺术家说:沉默是一种魅力。科学家说:沉默是一种发明。是的,沉默是一种难得的心理素质和可贵的处世之道。

具备优势的时候需要沉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人也一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取得成绩的时候需要沉默。面对成绩和掌声,成功者报以深深的一鞠躬。这是无声的语言,是恰到好处的沉默。

遭受挫折的时候需要沉默。在失败和厄运面前,拭去眼泪,咬紧牙关。默默地总结教训,然后再投入新的战斗,不失为上策。

等待时机需要沉默。造化总是把机会赠送给有充分准备的人。怨天尤人无济于事,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是可靠的。

承担痛苦的时候需要沉默。如果亲友沉浸在不能自拔的悲伤之中,此刻,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那就默默地陪他度过一段时光,默默地为他做一些事情。

沟通心灵的时候需要沉默。不是随便打断他的话,而是善于倾听。在倾听中吸取智慧,弥补纰漏,建立信任,产生满足。

认清自己的位置

“认清自己的位置”就是在工作中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管理学家埃德加施恩认为,一个人最初的定位是由进入工作初期学习到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的,但这是不稳定的。当工作经验与个人不断反省中获得的动机、需要、价值观、才干相结合,才能达到自我满足补偿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定位。

在工作中,如果你是一名新到的员工,那么你就要重新审视自我动机、需要、价值观及能力,逐步明确个人需要与价值观、适合个人特质的工作,自我改善、增强自身才干,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

在施恩看来,我们对工作的定位有五大类型:技术职能能力型、管理能力型、安全型、自主型和创造型。

(1)技术职能能力型。这样的员工以技术职能能力为职业定位,有特有的职业工作追求、需要和价值观,强调实际技术或某项职能业务工作。

(2)管理能力型。这样的员工愿意担负管理责任,且责任越大越好。管理权力是此类型雇员的追逐目标,他们倾心于全面管理,掌握更大权力,肩负重大责任。

(3)安全型。工作的稳定和安全,是这一类雇员的追求、驱动力和价值观。他们的安全取向有两类:一种追求职业安稳,这种稳定和安全感主要源自于既定组织中稳定的成员资格,例如大公司组织安全性高,其成员的稳定系数也高;另一种注重情感的安全稳定,例如使自己融入团队而获得的安全感。

(4)自主型。这种员工通常会以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约束,追求能施展个人职业能力的工作环境为目的。而且他们会认为,组织生活是非理性的,太限制个人,甚至侵犯个人私生活。他们追求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或少受约束的工作环境。

(5)创造型。这是很独特的一种定位。在某种程度上,创造型职业定位与其他类型的职业定位有重叠。追求创造型定位的雇员要求有自主权、管理能力,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但是,这不是他们的主动机与价值观,有创造空间才是他们追求的主要目标。

以上五种职业定位作为一个职场人士应该认清的,这是自己以后工作的基础和平台。有了这个基础和平台,工作才有可能做好。当然,在认清自己的位置同时,还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要到位,即工作到位,执行到位。作为公司的员工,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工作范围和职责范围,你首先必须保证工作到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责任边界总是会有交叉的地方,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在责任边界上会经常存在模糊地带。这个时候,往往需要自己积极主动,多承担一些责任,不能留出责任的空白区。这是到位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到位其实还是一种工作态度的表现。积极主动的工作往往能够使你的工作成果更加突出;相反,如果不积极主动去工作,许多工作都做不到位。

其次是不要越位,即在工作时不要超出自己的管理权限。如果没上级的授权,超越了管理权限也会导致权责不清。尤其是针对管理能力型,该是你管的事情,就一定要管住管好;不该你管的事情,则要根据实际情况,主动配合主管人员把事情处理好。

再次,适当的时候要补位。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上司不在或者其他员工不在,可是这个人的岗位上有事急需他处理,此时,如果经理没有授权,作为岗位上的员工当然可以对此置之不理,这可以保证员工自己没有越位。但是,另一方面,在这个时候,如果你不及时补位,就有可能造成公司利益的损失。所以在工作中,你还要在适当的时候补位,这体现的是一种自动自发、主动执行的精神,这种做法不仅保全了公司的利益,还体现了你个人的价值。

总之,工作中的你,必须认清自己的位置,并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能力,这样你的工作才有可能做好。

找准位置做对事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只要你在人生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你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一名公司的员工,无论你是干什么的,是清洁工、前台接待者、专业技术人员,还是做中层管理工作,不论职位高与低、责任轻与重,你成功的关键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对事,并且让你的上司知道和认可。

很多人都认为,上司的眼睛是雪亮的,员工如果表现得好,工作干得好,迟早会被上司看到。可惜,事情往往不是这样,很可能你工作相当出色,但是上级领导却根本不知道。此时的你既不能怨天怨地,更不用抱怨自己的命运。你应该更积极地表现自己,设法让同事们看到自己的工作成绩,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只有这样,上司才能把你看做是崭露头角的核心员工,从而提拔你重用你。

无论你是一个普通职员,还是一个中层职员,你的顶头上司既可成为你成功的阶梯,也可以毁掉你的前程;既能让你显得精明强干,也可使你毫不称职。一些人从未得到提拔,就是因为顶头上司不给他发展和表现的机会。

所以,在一个公司或部门里工作,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并根据自己职位的高低采取不同的处世方式。职位较高,一般说明你已得到了上司的器重,可以在其所管辖范围内施展才干。如果职位较低,则说明你尚未被上司重用,一言一行还须谨慎从事。你一方面要尽力表现自己,另一方面要学会藏着点儿,别表现得过于出头,成了别人的眼中钉。

小张是某家证券公司营业总监的秘书,刚进入公司的时候,她连最起码的证券知识都不懂。但小张是个聪明人,自从进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她就没有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的秘书,而是把自己定位为仅次于总监的总监助理。她一边向公司的秘书小姐学习业务知识,一边还注意总监助理的一举一动,暗暗地把总监助理的那套本事学到手。

一般的秘书,老板在的时候就毕恭毕敬,端茶送水,老板一出去就偷偷地大打私人电话,嚼嚼口香糖,看看闲书。而小张呢,她一闲下来,就想想这几天自己都做了哪些令老板不太满意的事情,自己缺乏哪些方面的本事。当然,小张还在各行各业广交朋友,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以应不时之需。

一天,小张陪同老板出去见一位很重要的客户,而且还要签一个很重要的合同,下车时,天空下起了小雨,小张故意放慢了脚步,悄悄问身后的司机,车上有没有雨伞,司机说没有,小张就掏出钱递给了司机说:“请你帮我一个忙,立即到附近一个商场买一把名牌雨伞,尺寸要大一点的。”等老板签完合同,拉着合作伙伴从大楼里出来的时候,大雨滂沱,小张就快走几步,从司机的手里接过雨伞,递给老板,老板很有风度地为客户打起雨伞,送对方坐上了车。

送走客户后,老板对小张投去满意的目光。终于有一天,老板对她说:“从下周起,人事部会提升你做我的助理,不过,我不准备再请新的秘书了,一身兼两职,没有问题吧!”

我们不能不承认,机遇总是为那些时时刻刻在为自己努力的人准备着,为那些有准备的人准备着。我们只有找对自己的位置做对事,不断奋斗,才使我们的职场人生更精彩!

不要有怀才不遇的想法

现实生活中,确有这样一种人,总是生活在唉声叹气和怨天尤人的牢骚之中。他们经常牢骚满腹,愤愤不平,抱怨命运,痛恨别人;不是大骂世事不公,就是哀叹老天无眼。要么就骂自己无能,在领导面前不会使乖弄巧,而很少从自己的心态、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查查自己的原因。

有一则《井蛙归井》的寓言说:井里的青蛙向往大海,请大鳖带它去看海,大鳖欣然同意。青蛙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惊叹不已,急不可待地扑进大海之中,却被一个巨浪打回海滩,摔得晕头转向。大鳖见状,就让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背着它游。青蛙逐渐适应了海水,能自己游一会儿了。过了一阵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它喝不了又苦又咸的海水;他又有些饿了,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只可以吃的虫子。青蛙对大鳖说:“大海的确很好,但以我的身体条件,不能适应海里的生活。看来,我还是要回到我的井里,那儿才是我的乐土。”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不要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给自己以准确定位,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记住,井底之蛙有井底之蛙的生存空间,河边之蛙有河边之蛙的生存环境,田间之蛙有田间之蛙的生存条件。忽视自己的生存价值而盲目追求,是可怕的。一个公司员工尤为如此,给自己准确定位至关重要。

下边这则寓言中的草与青蛙正相反,形成鲜明的反差。

有一棵草气急败坏地质问锄地的农夫:“瞧瞧你都干了些什么!你了解我的价值吗?我给人类带来了清新的空气,给大地带来了生命的绿意,我保护着堤坝不被雨水冲刷,我让世界充满了生机……在千里沙漠,在茫茫戈壁,人们会因为有我的踪迹而欢呼雀跃,而现在,你竟然愚蠢的要除去我!”但农夫听不懂草的语言,他挥汗如雨,一边疲惫地挥舞着锄头,一边嘟嘟嚷嚷地抱怨着:“这些草,什么地方不好长,偏偏长在我的麦田里!”

找到自己的位置固然重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则更重要。正像“草”所说的,如果它长在高山、堤坝保护水土流失,或许被人称赞;如果它长在城市花园美化环境,自然得到人们的关照。然而,它却长在了农夫的麦田里,其命运必然是被除掉。

草之所以抱不平,只不过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罢了,没有谁会把它看得那么重要。正如印度哲学大师奥修说的:“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因此无论一个普通员工还是一个公司主管,如果你是一棵草你就不要长在别人的麦田里,如果你是井底之蛙就要像青蛙一样回到你的井底。

每个人的性格、爱好、风格、专长都不一样,这些都是自己的“传家之宝”。如果知道自己的特质,并予以充分发挥,就会跟别人不一样。反之,如果将自己变成了“批量生产中的一个”,就会像一般的商品,即便做工再精细,充其量可以将价格提高个十元八元的,但永远不可能变成传家之宝。因此每个人都应设法找出自己的优点,并且把它充分发挥出来。

能够忍受不公平的待遇,并且以平常的心态对待,这是人生的一个境界,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坦然面对生活,用微笑来迎接一切困难。如果一旦遇到波折、困难或不顺心的事,就抱怨他人,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悔恨“明珠暗投”,对生活失去兴趣,对美好的东西失去追求。这种心理不仅会磨损人的志气,而且是一个人生活幸福的致命伤。

社会上、公司里确实有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或者说世上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对此,如果总是无休止地抱怨怀才不遇,自怨自艾,恐怕原本短期的时运不济,也会变成长期的命运多舛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加倍努力,忍辱负重,靠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一旦你的实力足够强大了,别人即使想挡你恐怕也挡不住。

他们之中有的是因为性格使然,天生爱唠叨,好发牢骚,本来不一定是针对自己的工作,也不一定是针对自己的上司,可能引起他牢骚只是天气不好,邻居打架,物价上涨,工资不够花之类的事,但客观上可能给上司造成了坏印象,极易使人误会他是在数落领导。时间一长,领导心里就与他产生了隔阂,进而从心里讨厌他,“怎么这人对什么都不满?没有他看得惯的,说话嘴真损,阴阳怪气的。”给上司造成了这样的印象,升级提拔还能轮得到吗?

也有的是感到升迁无望,一年一年白卖力气,眼见别人后来居上,心理感到很不平衡,牢骚也就更多了。开始只对工作发牢骚,如果被想踩着别人肩膀爬的人打上几次小报告,结果可想而知,于是也就更加破罐子破摔了,最终掉到了牢骚不晋升更牢骚的职场黑洞里去了。

古往今来多少**从口出,因言得咎。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牙尖口利之人,往往缺乏真学问和真涵养,且往往自以为是,因此经常得罪人。不容人者必不为他人所容,尖刻到头的人最终什么也不会得到,福分极浅。牢骚之人虽不见得惹祸,但却惹人烦,到处吃不开。不仅不讨上级喜欢,连同僚往往也会对他们敬而远之。他们缺少城府,胸中盛不了大事。

仔细想想,这种人的心态、命运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心比天高”是因:这种人把自己看得太高了,自认为什么都行,什么都比别人强;工作中该做的都做了,还比别人做得好,提干该有我,涨工资该有我,评先进必跑不了我。“命比纸薄”是果:干部没提成,工资没轮到,先进也无缘。因此牢怨丛生,愤恨不绝。

杨某从一所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了一家公司,与她同时进来的同事要么学历没她高,要么学的专业没她好,为此她很有优越感。当领导分配她做基础的工作时,她立即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一次,在结算时,她把一笔投资存款的利息重复计算了两次,虽然最终没有给公司造成实际损失,但整个公司的财务计划却被打乱了。事后,她却觉得就像做错了一道数学题,改正过来,下次注意就是了。她的这种态度反而让主管很不放心,以后再有什么重要的活,总找借口把她“晾”在一边,不再让她参与了。没过多久,这位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就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拜拜了。应当说,杨某不是败给了别人,而是败给了自己。

当然,究竟是因牢骚满腹而不得升迁,还是因不得升迁而牢骚满腹,就像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问题一样,谁也说不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二者绝对是相互影响、交叉感染的。一个人只有排解掉一切挥之不去的阴影,走出怨叹的怪圈,才能走向自己的成功。哀叹命运不公,怨叹自己的生命不好,实际上是在摇首叹息之际,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别人,这样的人生其实是自己害了自己。虽然有许多外力我们无法把握,但我们最起码能把握住自己。我们完全可以让自己的“不幸值”降到最小,而让自己的“幸运值”达到最大只要我们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自己为自己负责。

其实,人在生命的旅途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平衡心理,本是正常现象,大可不必整天为此牢骚满腹。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这是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的不协调不一致造成的。这其中可能有领导、同事的原因,更多的可能还是自己的不是。

这正如一个故事所说的:一个技术高超的老瓦工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做得一手好活计的木匠走,再三挽留,木匠决心已下不为所动。老板只得答应,但问他是否可以帮忙再建最后一座房子。他答应了,却只是心不在焉地应付,因为他心理的确不平衡劳碌了一辈子,自己落下了啥?在盖房过程中,大家也都看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了。用料不那么严格,做出的活计也全无往日水准。这最后一所房子盖得既不牢固,也不漂亮,称得上是“豆腐渣工程”。但老板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在房子建好后,把钥匙交给了老瓦工,说:“我一直想,在你退休时送给你一样礼物,作为对你辛劳一生的奖励。现在,这座房子是你的了!”老瓦工愣住了,既愧又悔。他这一生盖了多少好房子,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他不得不住进自己建造的房子,在劣质建筑里度过余生……

其实,人天天都在为自己盖房子,又天天住在自己盖的房子中。不要总是怨天尤人,就像这个老瓦工一样,今天的任何一个不负责任的后果,会在以后的某个地方等着你。记住,你盖的是什么房子,自己就得住什么房子。这叫自食其果。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多半在于失败者自己的心态。人一生中遇到的障碍,也大多是自己设置的:蒙昧的时候看不见智慧,邪恶的时候忘记了正义,卑鄙的时候抛弃了善良,愚蠢的时候玷污了真理。在失败者心灵花园里,不仅长满了草,成了成功者的跑马场,往往还滋生荆棘和仙人掌。有些事情本属于正常现象,但由于心态不正,却总看着不顺眼,把不幸强加到自己头上,总看到自己手里拿的都是劣等牌,认为自己怎么奋斗也看不到希望。看别人活得都比自己潇洒,成功如意。事实上,有些事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些人都是在自己作践自己。

懂得正确评估自己

某电脑公司要招聘一名编程人员,有两位才能相差无几的年轻人前来应聘,就他们俩的能力而言,经理很难决定俩人的取舍。不过,他们的外在行为表现却有很大的差异,其中一位看起来不卑不亢,相当有自信;另一位则显得信心不足,很明显,最终经理决定聘用那个看起来很自信的年轻人。

一个人不能正确评估自己,就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如果你低估自己,别人也会看轻你,尤其重要的是低估自己的人很难得到老板的重用,因为老板喜欢自信感强、能力强的员工。

人们有权利按照自己的眼光来评价我们,我们认为自己有多少价值,就不能期望别人把我们看得比这更重。一旦我们踏入社会,人们就会从我们的脸上、从我们的眼神中判断,我们到底赋予了自己多高的价值。

如果我们都对自己评价不高,又怎么能奢望别人看得起呢?很多人都相信,一个走上社会的人对自己价值的判断,应该比别人的判断要更真实、更准确。

我们总是担心别人会看轻自己,害怕得不到老板的赏识。其实看轻自己的往往是你自己!低估自己的能力,也就是代表你信心不足,缺乏自信心,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

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往往会透过其外在行为反映出来,行为是内心想法绽放的花朵,如果你从内心看轻自己,那么内心所绽放的行为之花就一定是自卑。

有一位热爱写作的待业女青年,经常在杂志上发表一些章。一次,某出版社正在招人,她家人让她去面试看看。

“我不一定行。”这位女青年答道。

“为什么?”家人问。

“我学历不高。”女青年回答说。

“或许你发表的作品能打动总编?去试试吧!”家人鼓励她说。

“有那么多的大学毕业生去应聘,人家怎么会看上我呢?”女青年说。

“你见过总编了吗?”家人问她。

“没有呀!”女青年回答说。

“那你了解竞争对手吗?”家人又问。

“不了解。”女青年说。

家人不解地问:“那你究竟怕什么?”

是啊,这位待业女青年到底害怕什么?难道担心自己不是其他应聘者的竞争对手?其实她最大的敌人是她自己。只有她战胜了自己,满怀信心地去应聘,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否则,成功的几率就等于零。

不能正确评估自己是一种消极对抗的态度,是一种极端的心理自卫行为。因为这样就可以有很充足的“理由”原谅自己的无能。当面对比自己卓越、优秀的人时,不是反问自己:为什么我得不到老板的重用,我究竟哪里不如人?而是消极地认为自己能力有限,不去总结原因。

长此以往地低估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就会渐渐地形成一种自卑的性格,根深蒂固之后,便很可能成为一个在其性情中难以抛弃缺陷的人。

一般而言,人们往往是在受到了挫折、困难的打击后,自信心才开始贬值,以致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自卑心理,亦即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比如,一个人满怀信心地去找工作,在参加了多次的招聘会,应聘了多家公司后,始终未被一家公司录用,此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否定自我。在这种状态下再去应聘,在招聘者面前,自己对自己都没有信心,又怎能祈求招聘者信任你呢?

可见,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心,低估自己的能力,在选择职业过程中会处于劣势的地位。即便是你现在已经步入了社会,在你的工作岗位上,如果还是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也会使你与重要的位置无缘。因为老板不可能把一项重要的任务交给一名不相信自己能力的员工去做。

消极意识是进取的最大敌人。对于一位渴望在职场上有所发展的人来说,低估自己的能力是通往成功之路的一道无形屏障。因为它对人的进取心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更有甚者它使人丧失进取心,最后自甘平庸。所以,我们大家要消除自卑心理,正确评估自己,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

虚心向他人请教

小柯是一年前被公司作为一名办事员招聘到办公室来的。当时,公司分配给他的工作只是依照领导的安排完成一些琐碎的日常工作,既不需要太动脑筋,也没有太多挑战性的内容。这对刚刚大学毕业,急于想开创自己事业的他来说,简直是报国无门。可是由于自己资历浅,没什么工作业绩很难摆脱目前的状态,于是小柯一面虚心学习,一面开始寻找机会。

每天早上小柯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达公司,除了打扫自己办公室的卫生外,他还帮助门卫大爷收发信件,分发报纸。看似简单的一件工作,却使小柯成了公司里的名人。一天,经理的秘书生病请假,经理就亲自点名要小柯来代理几天经理秘书的工作,这对小柯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理交给小柯的第一个任务是去一家公司联系印刷业务,作为公司的代表,小柯被厂家视若上宾,考察结束,厂家还送给小柯一个神秘的信封,希望小柯回去后能够多多美言,促成合作。可小柯却婉言谢绝了客户的馈赠,表示厂家的实力和报价公司会很感兴趣,他会客观地向领导传达厂家的意愿。

回到公司后,小柯详细地向经理汇报了厂家的设备状况和技术实力,经理对小柯的汇报很满意,并在公司的办公会议上公开表扬了小柯。办公室主任把经理的意思告诉给小柯的同时,眼里透露出了一丝不满。主任故意指出了小柯的一些工作上的缺点,希望他以后注意。小柯虽然感觉到了主任对自己的不满,但对主任给自己提出的意见还是虚心地接受。

当了一周的经理秘书,小柯的青春活力和真诚率直给经理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一个月后,他就被调到经理办公室,并很快就坐上了经理助理的位子。

小柯之所以成功,可以说有四大秘诀:一是虚心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刚刚走出校门的学子最致命的一点是自己估价过高,瞧不起他人。其实,涉世之初,不很了解社会,不很熟悉各行各业的特点,更不了解自己所在单位运行的详细程序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遇到问题不要不懂装懂,擅自下结论,匆忙表态,应该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少发表自己独断见解,只有这样你才正式迈开了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大家才会团结你一道前进。一般来说,只要你态度诚恳,虚心好学,别人还是乐意帮助你的。而多向他人请教,少匆忙表态,这也正是所谓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二是勇于接受批评,心存感激。在接受上司的劝告时,你能否虚心接受,或在遭遇挫折时是否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错误,甚至是在自己情绪低落时能否保持冷静,这些都会体现出一个人的内在素质。面对主任的刁难,小柯能虚心接受,并待之以诚,就是再苛刻的上司也会在这融融的盛情中改变态度,高抬贵手的。

三是具有合作精神。轻松愉快地与他人交谈,和谐地与人相处,往往是广结良缘,或成为团体领导者的先决条件。企业希望他的员工通过与公司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建立最佳的企业形象。小柯与客户的初次接触就表现出真诚坚定的一面,不仅让客户感受到了他的率直和公正,也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是做一个勤快的人。涉世之初的学子往往是激情满怀,虎虎生气,决心干一番大事业的样子。但是却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出了校门未必马上会做个白领,想干大事业,要有高起点,这没错,但要一步步做起,作为一个单位新人,抱着多做一点,多学一点的心态,多从诸如打水、扫地、分报纸这样的琐碎事做起,便于树立自己的形象,容易和大家打成一片,建立为现实负责任的观念,少谈一些好高骛远的事情会让周围的人觉得孺子可教,有疑惑虚心向他们请教,他们会耐心释疑。多做小事,少谈阔论,这正是所谓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任何公司都希望能够拥有一批健康、热情、主动积极、有活力、有冲劲的年轻人。具有这些优点的人即使业绩不太好,举止行为欠理想,别人对他的评价也不会低;相反的,如果缺乏激情,动作缓慢、迟钝,那么其他方面的评价也会跟着受影响。小柯每天早上都会帮助门卫分发报纸,勤快乐观、积极主动的形象使全公司的职员都对他产生了好感,良好的群众基础也为小柯的发展增添了几笔亮色。

但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反例,有些人能力很强,在单位里,自视甚高,不买那些老同事的账,弄得老同事很反感,而这些老同事毕竟根基深厚,方方面面都会考虑他们的意见,结果关键时候因此受挫,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也在他的一左一右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又不好去问,因为自己是博士哪!

过了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博士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有许多人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时,总是难于向别人启齿,或者不希望给别人带来麻烦,这是不对的。因为一方面你不向别人求援,别人就不知道你的困难,那么你就失去了一个解决困难的机会;另外一方面你不向别人求援,别人就会误认为你是一个怕麻烦的人,以后别人一旦有事自然就不会和你倾吐衷肠了。

因此大家日后在遇到困难事情时,应该勤于向同事求援,这样反而能表明你对同事的信赖,从而能进一步融洽与同事的关系,加深与同事之间的感情。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相帮助为前提的。因此,求助他人,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当然,要讲究分寸,尽量不要使人家为难。

小王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人很静。她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单位里要写很多材料,她毕竟刚来,公写作还不很熟,于是每次写好后,她都要给同事老李看,待老李修改完,她再拿去请科长审阅。很快,小王的材料越写越好,老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修改的了,可科长仍旧东涂西抹,不留情面。小王虽有些不悦,但没说什么,依然是很谦和地请科长批改。

老李愤愤不平,他认为科长的水平修改不了小王的章了,他给小王讲过这样的故事,赫鲁晓夫参观抽象画展,看不懂,就破口大骂,负责展览的艺术家回敬道,您对艺术根本不懂。赫鲁晓夫说出了他的那句名言,当我是一名矿工时,我不懂,当我是党的低级官员时,我不懂,但是,今天我是部长会议主席、党的领袖,因此,我现在当然懂。老李道,他现在是科长,他当然能够修改科员的章。小王只是笑,显得不介意。有时被老李逼紧了,她也只是说,不就是改个材料吗,又不是修改你的人生。

由于小王的谦虚勤奋或许还有才能,科长把小王推荐给上级宣传部门,小王上调了。有次,上级要求科里写一个大材料,材料组织好后,科长让人先送到宣传部门说是请上级把关,两天后,小王把材料修改好。这个材料得到了上级的好评。科长很满意,说小王还真行,我没有看错人。老李也服气小王,别看她年轻。

小王拿出钱来请原来的这些同事吃饭,老李私下里对小王说,你应该让科长请你吃饭才对,那章是你写得好。小王说,那怎么行,我会写材料是你们教的,我得感谢才对。老李又说,这回科长再也不敢改你的章了吧。小王说,知道我老爸在我参加工作时,送我四个什么字吗?第一感恩,第二宽容。老李当时没有细想,因为喝多了,回来后,对照那四个字,渐渐感到惭愧。学会了宽容,你就有可能翻过来修改领导的章,学不会宽容,你就永远被领导修改。

特别是对那些新员工来说,更需要戒骄戒躁,沉下心来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多向他人请教,少匆忙表态。

很多新人不明白这一道理,或者是不服气,太急于表现自己,不了解情况就逞强出头,结果工作没干好,自然被人笑话。

要知道,那些比你先来的同事,相对来说会比你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有机会时你不妨聆听一下他们的见解,从他们的成败得失里寻找可以借鉴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更会让他们感到你对他们的尊重。尤其是那些资历比你长,但其他方面比你弱一些的同事,会有更多的感动,而那些能力强的同事,则会认为你善于进取,便会乐于关照并提携你。

千万不要居功自傲

小黄是一个业务员,他的销售技能和业务关系都非常好,因此他的业绩在全公司里是最好的。取得成绩以后,他就开始对别人指手画脚了,尤其是对那些客户服务人员。

本来这些客户服务人员非常支持小黄的工作,只要是他的客户打来的电话,客服就会马上进行售后服务的。但是由于小黄动辄说“我给你们的饭碗,没有我你们都要饿死”,要不然就是说这些客服人员服务不好,他的客户向他投诉等。客服人员对他说的话置之不理,但是却通过行动来与他对抗。

后来,凡是小黄的客户打来的电话,客户服务人员都一拖再拖。最后,这些客户打电话给小黄,并把怒火发到他的身上。由于后继服务不到位,小黄的续单率非常低,原来的客户也都让其他业务员抢走了。

赵本山的小品中有一句话:“地球就得围着你转,你是太阳啊?”你必须清楚,这个世界上少了谁都一样。伟人都会成为历史,更何况我们呢?

一个想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就不要把功名利禄看得太重,而应抱着淡然一笑的态度。曾国藩曾在立下赫赫战功之际,马上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寄去一封信,信中附了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读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诗中告诫他的弟弟,千万不能因此而骄傲自大,越有功劳越得低头做人。

诗中屠羊说的典故,出自庄子的《让王篇》。屠羊说是楚国的一个屠夫,曾跟着遇难的楚昭王逃亡。在流浪途中,昭王的衣食住行,都是他帮忙解决的。后来楚昭王复国,昭王派大臣去问屠羊说希望做什么官。屠羊说答复道:楚王失去了他的故国,我也跟着失去了卖羊肉的摊位,现在楚王恢复了国土,我也恢复了我的羊肉摊,生意依旧红火,还要什么赏赐呢?

昭王过意不去,再下命令,一定要屠羊说领赏。于是屠羊说更进一步说,这次楚国失败,不是我的过错,所以我没有请罪杀了我。现在复国了,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也不能领赏。我武知识和本领都不行,只是因为逃难时偶然跟国王在一起,如果国王因为这件事要召见我,是一件违背政体的事,我不愿意天下人来讥笑楚国没有法制。

楚昭王听了这番理论,更觉得这个羊肉摊老板非等闲之辈,于是派了一个更大的官去请屠羊说来,并表示要任命他为三公。可他仍不吃那一套,死活不肯来,并说:我很清楚,官做到三公已是到顶了,比我整天守着羊肉摊不知要高贵多少倍。那优厚的俸禄,比我靠杀几头羊赚点小钱,要丰厚多少倍。这是君王对我这无功之人的厚爱。我怎么可以因为自己贪图高官厚禄,使我的君主得一个滥行奖赏的恶名呢?因此,我绝对不能接受三公职位,我还是摆我的羊肉摊更心安理得。

谁不想拥有豪宅美服,拥有万贯家财?谁不想功成名就,受人尊敬与赞扬?但面对突然从天而降的荣华富贵,屠羊说没有忘乎所以,没有得意忘形,而是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平常心,不仅体现了“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老庄精神,而且也是某种程度的自我保护。因为突然降临的好运,固然让人欣喜激动,但也可能潜伏着祸害,所谓乐极生悲,福盛转祸,让人难以心头踏实,所以中国历来有“惜福”之说。曾国藩引用这个典故,是对他的弟弟的警告。他语重心长地教诲他的弟弟,要看淡人世间的名利,知悉“随处有乘除”。

曾国藩的这番话同时也说明,即使一个人功成名就了,即使成名成家了,也要谦和礼让。一方面,名是相对的,满招损,谦受益;另一方面,如果你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别人也会不理你那一套。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夸耀的人,必然会招致他人的反感,暗中吃大亏而不自知。有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做大事的人,过分外露自己的才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嫉妒,导致自己的失败,无法达到事业的成功,更有甚者,不仅因此失去了政治前途,还累及身家性命,所以有才华要含而不露,对他人不可过于耿直地指责和批评。

如果一个人骄傲自满,狂妄自大,道德不修,即便是亲近的人也会厌恶他,离他远去。古代像禹、汤这样道德高尚的人,尚怀自满招损的恐惧,那么普通人更应该克制自己的狂妄、自满之心。

人生处在顺境和得意时,最容易得意忘形,滋生败象,乐极生悲,看过电影《特洛伊》的人,想必都会记得特洛伊王国是怎样被毁灭的。特洛伊人与入侵的希腊联军作战,双方互有胜负,后来联军中有人献技,假装全部撤退,留下一匹大木马,并将勇士藏在马腹内,其他的主力部队则躲在附近。特洛伊人望着远去的舰队,以为敌人真的撤退了,于是将木马拖入城内,歌舞狂欢,饮酒作乐。就在他们进入梦乡之时,木马中的敌人纷纷跳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于是特洛伊灭亡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教训有两点:一是得意时不要高兴得太早,否则失意马上就到。二是失败也莫生气,危机即转机,失败后面可能就是成功,遇到挫折时,要咬紧牙关,坚韧自强,逆境即将过去,雨过天晴,前程一片光明。工作中,有些人因为顺境连连而愈感欣慰,愉悦之情不时流露于脸上,然而,不能光是高兴,应该想想怎么才能维持好运,永葆成功。希腊著名的雄辩家戴摩斯说:“维持幸福,远比得到幸福困难。”同样的道理,好业绩来得不易,但更难得的是如何保持好业绩。在你成功之时,你最多只能高兴5分钟,因为你若不努力,第6分钟就会有人赶上你,甚至超过你。

因此,当你被上司提升或嘉奖的时候,如果你常常会自鸣得意,那你就要好好学一番涵养的功夫,把你那因升迁而引起的过度兴奋压下去,因为在你没有达到心中既定的伟大目标之前,中途的一些升迁,真可说是微乎其微的小事。也许你在实行一个计划时,一着手就大受他人夸奖,但你必须对他们的夸奖一笑置之,仍旧埋头苦干,直到隐藏在心目中的大目标完成为止。那时人家对你的惊叹,将远非起初的夸奖所能及。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曾说:“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有了许多成就就止步不前,那么他的失败就在眼前了。许多人一开始就奋斗得十分起劲,但前途稍露光明后,便自鸣得意起来,于是失败立刻接踵而来。”

一个人是否伟大,是可以从他对自己的成就所持的态度看出来的。因此,即使你的运气极好,也莫要得意忘形,积累你的成就,作为你更上一层楼的阶梯吧。

得意时最不易避免的是炫耀,失意时最不该学会的是抱怨;在得意时最忌讳的是把握不住的“四面开花”,失意时最需要的是“换一条路走走”。其实,得意不一定就是得到,失意也并非就是失败。因此,当失意的半面墙壁坍塌时,要紧的是最先护卫住你人格的完整。

得意时要大智大勇,失意时要大智若愚。得意时,最容易失去的是真情,失意时最容易失去的是锐气;得意时你可能最看不清楚的是自己,失意时你最能看清楚的一定是自己;得意时别忘了友爱,失意时别忘了坚忍;得意时最不能伤害的是别人的一颗寂寞的心,失意时最不能伤害的是自己的一颗正直的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得意都应该有得意的豁达,失意都应该有失意的人格。

做人不要太张扬

在职场上,一大忌讳:过于表现,过分张扬自己。每当自己工作有成绩而受到上司表扬或者提升时,不少人往往会在上司没有宣布的情况下,就在办公室中飘飘然去四下招摇,或者故作神秘地对关系密切的同事倾诉,一旦消息传开来后,这些人肯定会招同事嫉妒、眼红,从而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除了在得意之时,不要张扬外,即使在失意的时候,也不能在公开场合下向其他人诉说种种上司的不对,甚至还要牵连其他同事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而被惩罚。要是这样的话,不但上司会厌烦你,同事们更加会对你恼怒,你以后在单位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所以,无论在得意还是失意的时候,都不要过分张扬,否则只能给工作、友谊带来障碍。

王某是个精明能干的女子,年纪轻轻便受到老板的重用,每次开会,老板都会问问王某,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王某的风头如此之劲,公司里资格比她老、职级比她高的员工多多少少有些看不下去。

王某观念前卫,虽然结婚几年了,但打定主意不要孩子。这本来只是件私事,但却有好事者到老板那里吹风,说王某官欲太强,为了往上爬,连孩子都不生了。这个说法一时间传遍了整个公司,王某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当官狂”。此后,王某发觉,同事看她的眼神都怪怪的,和她说话也尽量“短平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在了她和同事之间。王某很委屈,她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么功利呀,为什么大家看她都那么不屑?

在职场中锋芒太露,又不注意平衡周围人的心态,有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王某并非是目中无人,只是做人做事一味高调,不善于适时隐藏自己的锋芒。

被同事孤立的滋味不好受,被孤立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但每个感到孤立的人都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被孤立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呢?除了遇上一些天生善妒的小人,大部分时候,自身的一些缺点都是导致被孤立的主要因素。在单位里,飞扬跋扈的人、搬弄是非的人、打小报告的人、爱出风头的人,往往都是被孤立的对象。假如你被孤立了,赶快检查一下,看自己是不是这类人?

古人云:大丈夫能屈能伸,一个人要懂得退让的道理。就像打拳时,退回一步,不是胆怯,而是为了下次出拳时更有力。攀登人生的高峰就像跳高,如果没有一刹那间的下蹲积聚力量,怎么能纵身上跃呢?做事不能由着自己性子来,不能仅凭自己主观意志行事。此路走不通时要换一个方向,不能一条道走到黑。更不能不撞南墙不回头,也不能不见棺材不落泪。一旦闹到事情不可收拾的地步,就没有后悔药可吃了。

有一位留学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接连碰壁,许多家公司都将这位博士拒之门外。这样高的学历,这样吃香的专业,为什么找不到一份工作呢?

万般无奈之下,这位博士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他收起了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再去求职。不久他就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做了一名基层的程序录入员。这是一份稍有学历的人就都不愿去干的工作,而这位博士却干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没过多久,上司就发现了他的出众才华: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绝非一般录入人员所能比的。这时他亮出了自己的学士证书,老板于是给他调换了一个与本科毕业生对口的工作。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在新的岗位上游刃有余,还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这比一般大学生高明,这时他才亮出自己的硕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老板也比较注意观察他,发现他还是比硕士有水平,其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非常人可比,就再次找他谈话。这时他才拿出博士学位证明,并叙述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此时老板才恍然大悟,于是就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因为对他的学识、能力及敬业精神早已全面了解了。

这个博士是聪明的,碰了几次钉子后,他放下身份与架子,甚至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在实际工作中一次次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一次地对自己刮目相看,他的形象就逐渐高大起来。许多年轻人初入社会时,往往把自己的一堆头衔、底牌先全部亮出来,夸耀自己,结果或者让别人反感,难以与人合作,或者招来很高的期望值而让人失望,稍有失误便不好翻身。

这位博士的思维方式也是与众不同的,他在直线行不通时,选择了曲线,迂回达到了自己的目标。直立行走的人类,往往喜欢用直立、直线式的思考方法,譬如要立大功、成大业、头脑聪明、处事灵活、样样精通、事事明白等。这些目标,惹得很多人拼命往上爬,却永远无法触及最高点。

人生如棋,有时不妨先理智地后退一步,结果却能化险为夷,出奇制胜。人生如航船,聪明机智的舵手,遇弯就弯,遇直快行。遇弯不转舵就会触礁。做人应当有弹性,选择了弹性,就意味着选择了快乐。芦苇能屈能伸,所以能在狂风暴雨中生存下来;榆树想始终挺直腰杆,结果被狂风吹折。当然,遇弯停滞不前,也达不到航行的目的地。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富兰克林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后来,他功勋卓越,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帮了我的大忙。”

做人不可无骨气,但做事不可总是仰着高贵的头。弯一下腰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伸直腰。在中国人眼里,青松备受人赞美,而芦苇备受批判。诗人们纷纷向青松献上了一首首咏赞的诗篇,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连孔老夫子都留有这样的格言警句:“天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反之,芦苇呢?人们认为它们就像墙头上的草一样,随风倒,没有自己的立场,没有坚定的信念。

做人固然要像青松那样,要有人格,但在处理生活中的小事方面,却实在需要的是芦苇这样善于弯腰,善于低头的精神。因此,在一位西方哲人眼里,对青松、芦苇的褒贬颠倒了过来。他认为:一个人要像芦苇一般柔顺,不要像松柏那样僵硬。当风吹来的时候,芦苇就顺势弯一下;当风停下来后,它又在原来的位置上挺得笔直。芦苇的尖儿又怎么样呢?它的好运气又使它能够用来做书写《圣经》的笔。

反之,松柏呢,却连自己位置都难保住。因为一旦有风吹来,它就会连根倒下,甚至断裂。它的树枝又怎么样呢?伐木工来了,劈劈砍砍就用来盖在房顶上了。剩下的,他们就抛进了火里。

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它是人生的一门艺术。生活需要弯曲的艺术,做人做事需要一点弹性空间。一味地硬挺,你自己累,身边的人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