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回到父母身边

祈冰哥俩在爷爷家玩了两天,和隔壁的小墩子也见了面。“老朋友”见面自然分外亲热,有说不完的话。

小墩子提议去湖边玩玩。他说野菱角熟了,可以摘了。

祈冰知道,黄林镇的菱角有两种,一种是个头小,外壳是墨绿色或绿色的,长着两只尖角,这是野菱角;还有一种个头大,外壳是玫瑰红的,也长着两只尖角,这是家菱角。野菱角外壳坚硬,手掰不开。一般是熟吃,煮熟了,放凉后,用一个弯弯的、刀背较厚的专用砍刀,将菱角从中间砍开,然后剥出白色的果肉,果肉较硬,像煮熟的板栗一样,吃起来,柔绵,甘甜;家菱角外壳柔软,用手可以掰开,个头比野菱角大一倍,则生吃好,粉色的果肉,脆脆的,甜甜的。

在夏季里,黄林镇街头上除了野菱角、家菱角还有莲蓬、香瓜、黄金瓜等面市。这里的人们大都啖食这些果实,一则因为天气湿热,吃这些果实比较清淡,有利健康;二则是这些植物或水果是当地的土产,或摘或食或售,很是方便,不用劳远。

镇子里每天上午是最热闹的时候。周边四里八乡的人们,担着蔬菜、土产、粮食、家禽、菜油,以及自产的扫帚、砂铫(一种泥、沙和碳混合烧制的陶罐,主要用于熬制藕汤)等手工制品来这里赶集。镇子的上街是集市,天还没亮,这里已经是人头攒动,十分喧闹了。本来不宽的青石板路,因为货摊的挤占,就只能容一人通过了。

早上来这里买菜,或购置一些食油、米面。到了中午,集市就慢慢散去了,街上便通畅了许多。

镇子附近的杨家湾,以烧制砂铫出名,镇子周边一带都喜欢用他们产的砂铫。后来名气远播,甚至于滨江市也有不少人知道砂铫了,于是委托镇子的亲戚往滨江市里带,后来知道的越来越多了,以至于镇子里有些嗅觉灵敏的人专门跑滨江做这个砂铫的生意。

这种砂铫通体是灰黑色的,圆圆的,分大中小号,大的足有养金鱼的鱼缸般大,上面两只耳朵,可以用手拎着。它是用三种原料(长河边黄沙、当地的黄土和炭灰)混合搅拌均匀以后,做成毛坯,然后进窑烧制。

砂铫物美价廉,结实耐用,轻便耐磨,受热快、经煨煮,煨好的汤不易馊。砂铫是煨制藕汤的必选之器物,几乎每家必备,藕汤如不是砂铫煨制的,人们大抵是不太喜欢喝的,他们认为色香味差得远了。砂铫和藕是煨汤的绝配,不可或缺。

到了傍晚,临街的一些住户会在门口摆出一个小桌,桌上放着一个竹篮,里面盛着刚煮熟的菱角,再摆上一杆小秤,一把砍刀。这时镇里的人们,吃完晚饭,汲着拖鞋,摇着芭蕉扇,拖儿带女出来溜达,一边纳凉,一边闲话。菱角不光是小孩们祛暑的零食,也是大人们嘴边的美食。他们随便走到哪一家的菱角摊上,买个一斤或两斤,解解馋,过过瘾。

对于小墩子的提议,祈冰和祈天,立马响应。奶奶听他们说要去湖里摘菱角,很是担心,自然是反对的了。小墩子是这里湖边长大的,识得水性,而祈冰哥俩不行,奶奶当然不允了。见奶奶不让他们去湖里,如果坚持去的话,祈冰又怕奶奶担心,想了想也就放弃了。

不让他们去湖里玩,奶奶担心扫了他们的兴,奶奶又说道:“这样吧,明天叫爷爷带你们去,好不好?”他们山呼:“好啊,奶奶真好!”

第二天,爷爷带着他们来到湖边。这个湖属于镇上养殖场的,爷爷也在这里上班,平时就是管理和巡湖,防止盗鱼、电鱼、药鱼和钓鱼事情发生。爷爷让他们上了一条小木船,爷爷随后站在后面划桨。

船儿慢慢向湖里划去。祈冰戴着草帽,用手不经意地划拉着湖水,湖水非常清澈,看得见下面的水草,一些小鱼儿结伴游来游去。由于是早上,湖水有点凉,有种沁人心脾的感觉。弟弟也把手放进湖里,祈冰指着湖里喊道:“有水鬼!”祈天吓得连忙收起手来。祈冰和小墩子乐得哈哈大笑,爷爷也笑了,说道:“尽瞎说,哪来的水鬼啊。”

船边不时有一簇簇的绿色的植物掠过,小墩子说:“这就是野菱角的上面一部分,是叶子,开黄色的小花,下面是根。它们一般浮游在水上的。菱角长在下面。”说完,小毛子拿着一丛菱角叶,翻过来看了看,接着说:“被人摘过了,没有菱角了。”

这时,爷爷说道:“菱角还有一个外号呢,你们知道吗?”他们说:“不知道。”“落花生,你们知道吧?”祈冰回答说:“这个我知道,我吃过的,过年的时候。”祈天也跟着说:“我也吃过的。”爷爷点了点头,缓缓地说道:“它有个别的名字,被人叫做‘水下落花生’。就是说啊,它和那个花生是一样的,都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呢。”祈冰似有所悟:“这样啊,看来它也是个好东西咧。呵呵。”

不一会儿,船就到了野菱角多的地方,爷爷撑好船说:“你们小心点,慢慢用手把叶子翻过来,再摘菱角。别掉水里了。”祈冰哥俩按爷爷说的方法,一人在一个船边采摘菱角。

小墩子水性好,噗咚一声翻进湖里,过了一会,才冒出头来。他踩着水,在边上翻找菱角,摘下后扔到船舱里。爷爷稳住船,让他们尽情采摘。

大半个时辰后,他们摘了不少了。爷爷边说:“好啦,差不多了,有一大篮子了呢。”祈冰兴致很高,连连说:“还摘一点,还摘一点。”